认识千克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3-2编辑:互联网数学教案

 教材简析: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上的内容。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

教材还结合认识千克,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了旅客乘坐火车或飞机时可以免费携带行李重量的规定。

设计理念:

1、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流程:

一、 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1、感知轻重

(1)播放录象故事:一天,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议一议:那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吗?

(4)试一试: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

(5)质疑: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要用到秤。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巧妙地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 说一说: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 电脑演示各种秤。

(3) (屏幕上出示台秤)介绍: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

3、认识千克

(1) 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 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 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 操作:在台秤上放上一袋红枣,指针指着数字几?

(5) 提问: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6) 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4、试一试

(1)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

二、 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巩固练习

(1)买蔬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买水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 买大米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

②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买东西、称东西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2、拓展知识

(1) 理解“净含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①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②“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 理解“载重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①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②“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

[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3) 听“你知道吗?”

三、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 课外实践活动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了解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千克的认识和了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