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活动过程中探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直观探索出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从中优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
今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课前预习生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教师教学”为“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3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这次学习《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导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样的数学课堂会逐渐的建立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4
经过一个学期的新课标的指导学习,再结合自己的传统教学,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展示如下:
一、新课标是一种新的学习,讲究学生们自主学习
以前的教学里面,教学与学习全都以老师为主。而新课表则不一样,属于一种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探讨,尊重学什么的自主选择性,鼓励他们学会自主选择,积极讨论,共同参与,综合发展。老师在这一个过程里面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老师设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和总结找出答案。新课标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什么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与新课标的是各有所长,各有优势。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二、新课标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新课标下的新要求,老师要学会不停地学习,学无止境。老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规定,新的教学结构等等。
新课标要求老师要在掌握扎实教学知识的基础上面,还要关注国际教学前沿,时刻接触学习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想观念对待新时代下的教学,不仅学生哟要学习,老师一样要学习,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学老师”。
所以我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规定,通过网络和购买杂志等方式,学习各个地区各个学校老师的优秀教学方式,并进行归纳总结,转变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讲授图形的时候,我就从一个其他地区的老师那里,学习到图形重要的是培养学什么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我在讲这一块的时候找到各种图形的模型,来给大家观看,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来加深对图型的了解。
三、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要从单一的转变为综合性学习
经过这一学期的新课标教学尝试,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本学期里面,我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们进行分组学习。
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课堂的前而二十分钟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讲解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剩下的时间交个学生们自己讨论、分析得出问题的结果。这是一种小组的合作性学习,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采访、资料查询等各种方法得出结果。
这样的学习,让大家共同探讨,我也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增加了课堂的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新课标教学体会,我对于数学新课标的的认识还是不够,在下一学期我会继续一边学习一边尝试。争取早日达到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5
我校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主题内容为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解说等。
我们教研组常组织教师学习课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有所收获的。此次学习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暑假,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
二、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三、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6
我所要说的很少,但是今天我确实学到了一点东西,所以说我今天就是进步的。
抛开张主任的开篇语和贺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不谈,我只想说一说我看到的那一节课。
先来说说这位老师,王延安,一位42岁的小学教师,依然能够站在这样一方讲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挚爱,我觉得很难能可贵。他的幽默,他的言谈,他对孩子的用心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再来说说他的课,当然,作为晚辈,我很荣幸能听到他的这节课,自知也没有什么资质给他谈课,只是出于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句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相信这句话王老师做到了。
在他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虚设的学生操作,不是形式的小组交流,更不是假意的师生评价,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更深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
或许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就是缺乏王老师身上的一点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具体我也说不上来,是对教育的那份热爱?是对孩子那颗慈父般的心?是自身缺乏的那种幽默?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攀登?是当年考大学的那股冲劲?是……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7
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xxx)》中指出:设计丰富多样的习题,满足巩固、复习、应用、拓展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完成作业方式的需要,如综合与实践的习题可以包括查阅资料、校外调查、自主探索等。
教师的课堂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作业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合理的设计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一定要融入更多的趣味和实践性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达到训练的真正目的。本文根据小学数学的实例来进行作业设计,并通过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来提升小学数学的综合教学效果,也让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下面我就谈谈对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设计生活调查实践的作业。
作业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很多,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认知有针对性的开展作业设计。我们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训练,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逐步提高作业难度,先易后难。
如: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中,我们所学习的“千克和“克”,这些重量的计量单位,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称物品,厨房的鸡蛋、盐、馒头等它们的重量,还可以称一些大件物品的重量。还可以到超市进行调查实践,自己选种了某种商品,可以先估算他们的重量,在估算时也需要加上重量单位,有的是用千克来表示,有的是用克来表示。最后再让售货员称,根据实际重量来进一步理解千克和克的运用。一些大件物品、重的一般都用千克表示,一些小的`商品、轻的都用克来表示。也可以跟自己的估算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只有经过亲自调查实践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
二、设计动手探究的作业。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动手探究的作用类型,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还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时,很多学生在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时,经常会出错。有时候单纯的讲解概念很多学生似懂非懂,但是教师要设计一些动手探究的作业,学生就会明白很多。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动手剪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一张正方形的纸、画出一张圆形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轴并以此为中心进行对折,如果上下、左右能够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这三种图形都能完全重合。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例如:一条小鱼的图片、一个台灯的图片、一个铅笔的图片等,让学生思考一下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这几个都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知识,还推动了教学效果。
三、设计小组合作的作业。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提升作业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想法时可以互换思维,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灵敏,能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合作探究的实践性作业,让小组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在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中,他们学习了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统计的知识。可以根据家庭住址给学生分组,要求他们放学后可以在一起进行合作,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并给组员分配任务。例如:可以让小组统计一个小时内校门口有多少量小轿车经过、多少量电动车经过、多少量自行车经过、多少量三轮车经过,每个组员统计各自的数据,组长负责制作表格和统计数据,最后由组长汇报和总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统计知识进行了掌握。在学生完成了统计作业以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统计哪种车辆出现的最多?电动车和自行车一共有多少车辆?这两者比小轿车多多少?等,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这样通过统计数据、提出问题、生成报告,这样的实践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统计数据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也让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后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让数学教学有效开展,还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不断变革和创新作业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注重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多安排生活调查作业、实践探究作业以及小组合作的作业,这样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能从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这样的作业设计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9
近几天终于静下心来把20xx年版的数学新课程标准认真地读了一遍,回想起再上一次认真看课标,应该是在20xx年的时候,那时为了参加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而把它通读了一遍。课标是什么?有什么用?就为了比赛而看的复习资料吗?我在反思。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不是教师的复习资料,它是我们读懂教材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不了解课程编写的理念,就无法正确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无法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总有类似的疑惑:现在的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新教材改来改去还不如旧版教材好用?我们读书的时候就简单几个公式能搞定的内容,现在为什么要弄得那么复杂呢?现在的教材里什么概念都没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教,教什么,学生也说不清自己学了什么?为什么考试的方向总与教学方向脱轨……当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时,老师们会相互讨论、相互请教,也会打开教学参考书,反复斟酌教参上的要求和建议,但我们很少会想到去看看课标怎么说,因为在我们心里课标更像是一本“珍藏的宝典”,而不是教学的“实用工具书”。这次再读新课标,我发现在我们教学中的很多疑团,其实都能在课标里面找到根源。
1、为什么现在的数学教材总缺少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强调要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是具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我对比了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发现了在小学中,核心素养表现为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在初中阶段就把这三点转换为抽象能力。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都是属于直观感知、直观感悟,看不到、摸不着但又真实的存在,而数学概念是属于一种抽象的思维。在小学阶段,我们一般不必用概念对数学知识进行陈述和定性,当在小学课本里渗入了概念,往往会造成过多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探究活动、操作活动,让学生用手触摸数学、用眼睛观察数学、用心感受数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这就是小学生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建立的重要过程,也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数学教材中几乎看不到一些传统的、规范的概念,即便有一些,但这些概念的表述都是很直观化,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相符合的,如百分数的概念在教科书上是这样表达的:像84%,28%,90%,117。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所以,老师们不用再去纠结要不要在课堂上把数学概念归纳出来,要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概念,我们要的是让小学数学带有一点“悬念”,给孩子们留下发掘的空间。
2、为什么期末考试的题目经常与课本练习不对应?
近几年六年级期末考试的出题方向确定让不少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惊喜连连”、“心有余悸”…甚至怀疑出这样的题目,期末还有复习的必要吗?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在课标中的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部分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命题原则坚持素养立意,突显育人导向。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题目设置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教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全面考查。在这我觉得有一个词在闪亮着——育人,我们是要“育人”而不是“育分”,“育分”体现在结果,“育人”则体现在过程。我认为这样的考试导向,更加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的和一致性。以前有些老师可能总会加快进度把每个学期的新课完成,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希望通过刷题刷出考试分数的“最高记录”,实现教师教学的“最高价值”。而这种命题方向的改变正好敲醒我们要改变错误的教学观念、考试观念,光靠刷题是刷不出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就应付不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命题,想让学生考得好,唯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下苦功,真正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3、为什么数学课的课时安排那么少,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却那么多?
我们正处于大数据年代、智能化时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都是日新月异的,我们不可能回到“慢慢来”、“逐一学”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如何实现“大容量”教学呢?在新一版的数学课标中就有明确的提示,我们发现新课标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也新增了关于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新兴的教学方式,还有提出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等。从几这方面可以看出,以后学生的数学学习无论形式也好、内容也好都不会是在“单独”存在和发展,更不能将数学的学习困在一周5节的时空上,学习内容扩充——学习形式扩充——学习空间扩充这是未来数学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现在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技能,将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式融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
课标是纵向、横向结合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是从教材编写者、一线老师、学生等多维度去研究数学。看似离教师们很远的“新课标”就藏在每一个例题、每一个练习的背后,就展现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所以深入学习“新课标”,从课程的理念上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我们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深信在我们教学生涯的不同阶段研读课标,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受到不一样的启发。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0
炎炎夏日,丝毫不减弱我校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渴求。这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聆听了多位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收获颇深。
一、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组成,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1、“数与代数”之变
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大主题,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加强了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初中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把一些常见量的学习内容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2、“图形与几何”之变
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第一学段变化不大,第二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可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把三条边画到同一直线上,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一般性地理解图形的周长。第三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探索为什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基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推导出相应的结论。总体来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环节理解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之变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新课标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放到统计与概率里,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4、“综合与实践”之变
新课标把部分学习内容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以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形式呈现,强调跨学科融合,与生活和传统文化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第一学段包含“数学游戏分享”、“欢乐购物街”、“时间在哪里”、“我的教室”、“身体上的尺子”、“数学连环画”六个主题活动,第二学段包含“年、月、日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寻找‘宝藏’”、“度量衡的故事”四个主题活动,第三学段包含“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校园平面图”、“体育中的数学”这三个主题,还提出两个项目学习活动——“营养午餐”和“水是生命之源”。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5、其他变化
新课标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其中小学1-2年级一个学段,3-4年级一个学段,5-6年级一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一个学段。学段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衔接知识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新课标还增加了“学业质量”的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表现、各学段课程目标及学业要求,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新课标在小学注重符号意识、数感、量感、空间意识和几何直观,在低年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年级学段更侧重能力培养。
二、我们如何应“变”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结合我校“适子教育”的育人理念和“适子课堂”、“适子强师”等办学特色,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理解数学,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结合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教育家说过,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教师必须先成为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需要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积极践行新课标,配合学校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扎实掌握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技术,利用好101教育PPT软件、粤教翔云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电子白板等设备和资源,尝试使用ArticulateStoryline等软件制作互动式微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为学科融合奠定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准备。
3、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数学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项目学习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我校数学科组正积极研究有关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课题,探求跨学科融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我们将结合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内容,从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选取适合跨学科学习的内容,按PBL任务法建构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对我校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1
阅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可能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核心素养”四个字。课标在阐述课程理念之前增加了这样一段导语:
课程理念约1250字中9次出现“核心素养”一词,这也意味这教育理念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更加关注“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养是什么?
如果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作是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那么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品格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就数学学科而言,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包括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几个部分。
1、从观念层面考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点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课标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将核心关键词进行了阶段的区分:在小学要强调推理意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在初中强调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观念。尤其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落实学生的“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如,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的知识来说明,用数学的方式来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来处理,真正让数学学习跳出“学校数学”的'圈子。
2、从能力层面考虑,应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数学素养。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如,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用的地砖块数等。凡有适宜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也是新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增设“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目的。
3、从语言层面考虑,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质。
数学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的复杂关系表述的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交流这一手段有助于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一是那些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在不同的争议中将对数学知识获得更好的理解;二是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听、说、读、写数学的机会,他们在数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来自同伴的学习互助。
4、从思维层面考虑,应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课标(20xx版)》对推理意识表述为:“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推理意识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掌握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的“想”,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做”,培养探索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2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习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
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公道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进步对数学的整体熟悉,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利意图识,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增进学生的科学观的构成。新课标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中规定:小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描述是:“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重要领域。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和其他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下面,我通过学习新课标结合自己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思考。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他解读新课标的讲座中提到:在小学课程内容中,综合与实践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多老师不教或者不会教,考的时候不考也没法考,导致这一部分的教学根本就没有落实到实处。这句话确实戳中了痛处,实际上,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确实是直接被忽略的,认为耗时太长,学生能力有限,不考就无需浪费太多时间。在初步学习完新课标之后,对于今后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认识到强调综合与实践学习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一、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以主题活动为主,区别与常规教学,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用到哪些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学生的参与感也会更强。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三)》时,我绘制了一幅学校的大致的平面图作为教学背景,创设“寻宝”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学校平面图的作用仅限于激发学生学习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知识点,别无它用。结合新课标中的教学实例,可以融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知识,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绝佳契机。
二、强化数学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以绘制学校平面图这个主题活动为例,在测量学校实际面积之前,学生可以合理估计学校的相关数据,这是对测量知识的回顾,也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量感”的积累。根据位置与方向的知识,确定学校的布局,综合比例尺的知识,选取合适的比例尺,最终将学校平面图绘制在纸上,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不在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开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三、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标中指出“主题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在现实生活中,所有学科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知识的横向联结在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跨学科的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探索力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力。
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时,利用图形的旋转,结合轴对称的知识,可以绘制美丽的图案。数学和美术的有机融合,巧妙地运用艺术元素,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视觉图像相结合,实现数学问题与图形的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结合书上提供的上海十年间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折线统计图,在对比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二孩”和人口老龄化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思维思考当前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
四、关注全体学生,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普通的常规教学整体性比较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有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会因为对新知教学消化能力不强而失去继续探究的热情。但是综合与实践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又依托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形成,加上任务难易程度能覆盖所有层次的学生,这样就能保证每名学生在实践中有事可做,极大地增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参与感。教师在学生进行综合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到全体学生,尤其是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学生,重视过程性的评价,重视差异化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生面对的现实世界是不确定的,充满变数的,“综合与实践”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真实情境下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机会,建立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强化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创造力,增强求知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进行合理完整的设计,强化小组合作的作用,注重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4
20xx年4月26日下午,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组织观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作业优化设计的培训,首先王老师先给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这次的培训——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解读与理解和新课标下的优化作业与设计。王老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四基、四能和三会进行的详细解读,并为我们推荐了几款数学适用的软件,对于我们的授课非常有帮助。课程标准的解读分为四个学段,对于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中7—9年级学段的解读中指出,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王老师还对作业优化设计进行了介绍,王老师指出了大单元作业设计实践巩固作业,王老师首先对作业目标进行了介绍:
1、由基础过关。
2、中档提高。
3、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对比。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大单元作业的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5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6
数学是什么呢?对数学的理解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对数学本质采用了描述性的定义。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这种动态的数学观,一方面为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是对传统数学观的一种超越;另一方面,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的数学观。如果把数学理解成一种科学语言,那教师就会注重数学语言的形成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如果把认为数学是一种工具,那么教学就会侧重于对学习的记忆和训练,或者将数学应用于解题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中;如果是一种模型的数学观,就会注重数学模型的发生、抽象过程;如果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那教学就会把数学纳入到广阔的社会文化中去,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理性精神、创新内涵和思想方法。由此可见,不同的数学观,会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观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如何建构这样的数学观呢?
一、动态、多元、发展的数学观
数学观是人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的基本特征的根本看法和认识。社会建构主义承认人类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数学真理的确定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汲取了拟经验主义与可误主义的认识论,即数学知识和概念是发展变化的思想。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是数学知识的生成。关于数学本质的认识,皮亚杰指出,数学并非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而是关系到人类施加于物质对象之上的活动,即数学的根源不是对现实客体对象的分析综合,而是人类主体的基本实践活动。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识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知识是被创造的。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的数学的本质。问题解决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而发展的学科。数学体现着人类发明与创造,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它的结果是开放的、可修正的,因而它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和发现平常事物中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更强调了主体的主动性的需求。
什么才是正确的数学观呢?有认将正确的数学观理解为:一种分析和理解的偏好、一种理解结构和结构关系的偏好。对于多元的数学观而言,应强调数学观的多种形式,也就是不能完全排斥工具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数学观,他们也有其优点和对教学有利的一面,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同时,数学观也是发展的,历史的印记已经足以说明这一点,将来的数学观也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对于个人的数学观也在自我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地完善,发展。
二、系统数学观的建构
1、知识+实践+反思+共同体的形式建构数学观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于教师的数学观,由于每位老师的知识背景,教学经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层次的不同;因此,也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富有个性的建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就是:学习并非是对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建构主义突出强调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知识+实践+反思的形式是很好促进个人数学观的建构的。首先,是对数学观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将其纳入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当中去,做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接着就是关键的做数学的'过程;从本质上,体验、实践、感悟自我的数学观,实践和反思的交互进行将使更加健全自我的数学观。
从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看,数学被看作是人类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该活动就应由事实性结论、问题、语言、方法、数学研究的一些主体对象等内容组成。这些主体对象就成为共同体,那么他们对数学观认识形成的一致或不一致的看法。作为数学共同体的交流和讨论,将极大地促进对数学观地系统建构。
2、多元的数学观带来的多样的启发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每种数学观,对于任何一种的数学观,既有对教育教学促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我们更多地讨论的使某种数学观积极的一面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多地减少它地消极影响。数学的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学习材料,学生对象,学习情景,教师的数学观,师生的心理和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某种数学观的积极面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多种的学习方式,包括:理解接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具有的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的老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大力提倡学生的参与,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批判性讨论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猜测、发现、验证、交流等活动,不断修正对知识的已有认识,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数学的学习;与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比较,显得更加人性化。但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花时比较多,对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握要求比较高,一般比较适合于单元起始课,概念课的初步认识,对数学模型探究课的教学。
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教师无疑更加强调顺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的各个部分进行联系,以形成一个高度统一和十分严密的结构系统;对知识的教学是放在一个大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讨论和学习,更易于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现在小学教师中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观,原因其一是这样更容易把握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其二是现在应试教育影响所导致的结果。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讨论交流和理解接受的学习。但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指导下的教学,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学习的,把数学知识当作一种纯客观的真理,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一般适合于文本解读式,知识结构图复习整理课,知识讲授环节等教学。
工具主义的数学观的教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记忆、练习等,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题,为了应付生活中的某些演算;采用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示范,学生职责就是记忆和模仿,缺乏了知识的再生性,缺乏了知识间的联系性。工具主义的数学观下的教学会使数学变得艰深难懂、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回避数学、害怕数学、不愿接触数学的情绪反应。但是,它也有它的积极面;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与必背的数学公式、定理和法则,必须要熟练地记忆,当然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在解题时,达到信手拈来的自动化程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建构数学观的结构
不同的历史阶段强调和发展某种数学观,这是对数学本质的不断认识和数学发展所决定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取舍这些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流派的数学观呢?我认为应强调某种数学观的主调作用,其他的数学观为辅,以达到主次的平衡。按照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将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拟经验的数学观,问题解决的数学观作为核心的数学观,或者某两种数学观的结合点作为主要的数学观,将其他的数学观作为次要的。从数学观的角度来分析,老师精心设计的课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数学观和问题解决式地数学观为主的,倡导数学是学生再创造,知识再建构的一个活动;而对于家常课和练习课,更多的是多元数学观的交错和融合,如何在这样的课中把握和渗透多元的数学观,主要依仗的是教师的教学功力和对数学观的实践和理解。如果把握不够,就很容易将一种数学观进行强调或突显,从而走上了一个极端。
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数学观念,深入认识数学本质和历史演进过程,不仅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数学观转向到动态的、多元的、发展的辩证数学观。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03-08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02-20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3篇02-28
小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