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

2022-11-01 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1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扎实做好试点示范工作。这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

  2017年,在住建部的关心与支持下,我省红安和麻城开展了“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两地按照共同缔造活动的理念、方法进行积极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探索了一批成功的经验、办法与路径,两地都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共同缔造活动精选试点县(市)。

  为了帮助全省各地各部门全面准确掌握“共同缔造”活动的实质要义、理念方法,湖北日报派出两路调研组深入红安麻城两地,开展细致全面的蹲点式调研,分别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视角,对两地的探索实践进行解剖总结,现依次刊发供大家借鉴。

  一砖一瓦显乡韵,一镇一街出美景。7月底8月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蹲点调研麻城市乡村社区,一股独具魅力的楚韵新风扑面而来。

  曾经,环境脏乱,规划无章;如今,村社整洁、山秀水美。而形貌之变的背后,更有社会治理之理念、方式、路径、效果的悄然升级。

  2017年以来,麻城市以党建为引领,以村社为单元,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在全市探索“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

  “共同缔造”活动的推进过程,是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也是党的“人民观”不断根植、彰显的过程。

  只有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我们才能拥有做好一切工作的信心之源、力量之基,才能无往而不胜、豁然开新局。

  决策,把“话筒”交给老百姓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充分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让大伙参与到决策中来,才能精准、到位地体现人民群众的诉求,“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才能落实落地。

  盛夏的石桥垸村,繁花似锦,村容整洁。村广场上的阎家河镇展馆,游客一波接着一波。

  2018年,经济弱、环境差的石桥垸村徐家寨被住建部纳入麻城首个“共同缔造”项目——村塆改造。

  “大动干戈,有必要吗?”“是不是搞形式?到头来瞎折腾?”徐家寨共108户村民,第一次塆组会上,80%的村民投了反对票。面对质疑,住建部驻村干部与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反复说明“这回咱们主意一起拿”。可是,村民互相观望,谁也不肯表态。

  村“两委”租来一辆大巴,组织村民前往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参观。看到郝堂村村民自发动手后,林田交织秀美,村落精致整洁,村民艳羡不已。回村后的塆组会上,80%的村民同意改造。

  到底怎么改?与以往不同,这次“话筒”交到村民手里。对村庄规划、公路走向、水塘景观,镇村工作组一遍一遍召集村民与北京的设计师一起,共商共谋。

  设计方案多次修改,动工前的最后一次塆组会,村民再无异议。所有村民无偿拆除了自家的猪栏、牛圈、旱厕,为新修公路、水塘让道。村塆改造顺利实施。

  邻近的古城村,也把村庄整治的“发言权”交给了村民。

  老护城河绕村而过,中间要修两座桥。在中建集团设计效果图中,高高的拱桥与流水、村居、绿树相映成趣,煞是“好看”。

  不过,村民有异议。村会议室里、枫香树下、田间垄上,村民各抒己见。老人郑发成说,坡太陡易摔倒,于是拱桥降低了弧度,高拱变低拱;村里残疾人说,砖太滑,于是大砖换成小四方防滑砖;快递小哥郑胜安说,上下桥台阶不方便,于是桥面改台阶为缓坡,安装螺纹钢筋增加承重,让三轮车与板车也能通行……按村民的意愿,设计一改再改,最终修成缓坡平桥,既美观又实用。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要好好珍惜、利用。”麻城市委组织部部长潘琪介绍称,让群众参与决策最关键的是尊重百姓与打造共商平台;近三年,除发布《全市“共同缔造”实施方案》外,麻城市还印制《“共同缔造”致居民的一封信》《百姓心愿卡》等宣传资料40000余份;搭建政务留言板、塆组群众会、村议堂、小巷微信群等线上线下议事平台,收集诉求1.6万条;全市每年仅组织“塆组群众会”就达8000余场次。

  建管,发动群众一起干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大家撸起袖子一起干,才能干得快、干得好,才能运行顺畅、事半功倍。

  建设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需要真金白银,需要有人撸袖出力流汗。

  钱从哪里来?工从哪里出?

  木子店镇长岭关村吊桥沟,重峦叠嶂,风光旖旎,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但多年来一直停留于设想。

  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村里青壮劳力无法外出务工。“何不一起来为村里做点事?”村“两委”组织塆组会上的一个提议,得到众人响应。

  “大伙商议修一条3.5公里的旅游公路和一条5公里的游步道。”村党总支书记熊德平回忆。村委会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省应急管理厅驻村工作队、市交通局帮助多方筹措,加上村集体、农民合作社收入,最终筹集了200多万元。开山凿路那天,炮声回荡山谷,村民激动万分。

  “走!修路去!”接下来的几个月,每天早上,村里的青壮年便结伴上山,个个肩挑背扛,搬石修路。渴了,饮山泉水;饿了,啃方便面;累了,山边席地而坐。当年5月,游步道提前修好。由于村民主动投工投劳,花费比正常预算节省近四分之一。

  发展共建汇民力,众人拾柴火焰高。麻城市成立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县级部署、镇级主抓、村级组织、群众参与”四级联动机制。全市建立“村党支部+塆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与“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城乡组织架构,发动党员“一户十联”。从群众可见可知可感的小事入手,以整治房前屋后小环境为切入口,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推进公共设施改造。

  黄土岗镇堰头垸村,百姓自发拆除牛栏猪圈柴垛700多间,义务投工投劳1万多个。鼓楼街道朝圣门社区居民捐资38万元,硬化支街小巷,占工程总投资的1/4。据住建部驻古城村第一书记徐凌功测算,通过“共同缔造”,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像道路、晾场等技术含量低、工作量较大的项目,通过百姓投工投劳节约了四成人力成本。

  项目建成只是开始,治好管好才能长久长效。

  麻城在城市小区设立“楼长制”“巷长制”;在农村,引导成立五老会、安全联防队、红白理事会等民间团体,采取就近就便义务管、公益性岗位专门管、自治组织监督管等形式,借助“爱心积分”“微孝善超市”等办法,将公共文体设施、文化广场、绿化带等管理维护交给群众负责,推进共管共治。

  古城村有三口荒废的沙质河塘,杂草丛生。村委会组织村民拔草、铺膜、倒进80厘米深的黄泥,从举水河连续引水两周,方见清澈塘水。“太不容易了,我们必须爱护好!”村保洁员黄友花每天巡查河塘、打捞漂浮物。河塘两岸,村民约定门前“三包”,不向河塘排污,确保村庄整洁。

  “共治共管必须坚持‘塑形’与‘铸魂’两手抓。”麻城市委宣传部部长罗俊称,为此,全市一方面治理“十大乱象”“十大陋习”,一方面评选“十佳村规民约”“十好市民”“十星级文明户”“诚信之星”,有效地促进了公共精神的养成。几年来,全市已创建地市级以上文明村镇61个,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4万户,成功跻身全省文明城市,成为中国孝善文化之乡。

  评价,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工作绩效的“金标准”。人民群众参与评价,其结果才最真实、最有效、最管用,才能在不断的正向激励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7月15日至16日,麻城市开展半年重点项目拉练检查,各街道、乡镇端出亮点现场PK。黄土岗镇“百川书院”项目勇夺桂冠。

  百川书院位于喻家垸村,清澈的池塘后,3栋斗拱结构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树间。走进院内,“三人行必有我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儒家经典名言遍布。

  几年前,村里邀请乡贤返乡推进“共同缔造”。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李海娥看到一处清代私塾闲置,遂以此为中心,陆续流转2000多亩抛荒地,栽种湿地松、油茶、金银花和蕲艾等,建设融文化体验、现代农业、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综合体。村支书黄吉理说,书院已经投入2000万元,每年给村集体上交50万元,带动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户就有80余户。

  闲置的私塾再度散发出浓浓书香;环境变美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村民们共评项目效果时纷纷竖起大拇指,还主动投工投劳修筑通山公路。市委宣传部因势利导,在百川书院建设青少年研学基地,将农家书屋、文明实践中心嫁接书院规划建设,把“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融入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镇党委书记李小雄说,按照“项目服务谁,谁评价项目”的原则,由当地群众对“共同缔造”项目进行评价和反馈,老百姓的分值占很大比重。

  为了推进共评结果使用,形成正向的激励闭环,麻城市着重建立“以奖代补”机制,重奖那些群众参与面广、效果好的项目,群众发动得越好越给激励,干得好的给得多,今年已经安排奖励资金3150万元。

  在福田河镇福白菊第一村金家边村,镇里改变自上而下评比规则,由村民在田间地头评种菊能手,发放农资奖励。种植大户夏玉文与夏贤朝在上月评比中都当选能手,镇里现场奖了农药化肥。村支书杨兴江笑呵呵地说,获奖意味着责任,能手们都得免费培训指导其他村民,不好好教下次就会掉下来。

  普惠,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成果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体现党的根本宗旨,才是“共同缔造”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今年初,关厢社区供销住宅小区有一块两亩半的空地闲置,有地产老板找到社区干部,表示愿出高价买去盖楼。

  但社区干部与百姓群策群议后,决定建“居民之家”,集收取快递、休闲运动、文明实践中心、居民书屋、“四点半学校”等于一体,人人获益。

  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麻城市推进“共同缔造”的初衷。该市大力推进停车场、口袋公园、公厕、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对全市8个社区36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让3700余户居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全市重点农业产业链,各地建立联农带农机制。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比城镇居民增幅高出3.6个百分点。

  在黄土岗镇堰头垸村,数千亩板栗、福白菊、油茶、梨园基地与6MW光伏脱贫基地等五大特色产业,将大批村民嵌入农业产业链中。

  为了帮助留守妇女更好就业,2020年10月,群众踊跃集资60多万元,加上政府投资300多万元,村里将旧房改造,建立全市首个“网红之家”,内设网红培训中心、公益直播间、地标优品展示馆、物流服务公司,30多名“乡村网红”在抖音、京东、淘宝等平台直播带货,带动百余名留守妇女从事产品加工。堰头垸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去年销售额达1800万元。

  宋埠镇李钊村,占地40亩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采取建设、农资、种苗、技术、销售统一,利润分成的`“五统一分”合作模式,蔬菜远销大湾区,年产值超过100万元,为村民直接增收数十万元,为村集体经济贡献30万元以上。“大棚就在家门口,菜不愁销。”村民熊家和原是泥瓦匠,去年将自家土地流转,承包了一个蔬菜大棚,不再外出打工。

  古桥村从前“脏乱差”,大龄青年找对象都难。推进“共同缔造”以来,村级主干道提档升级,全村接上自来水,家家进行“厕所革命”,村庄“颜值”飙升,乡村旅游兴旺,邻里和谐友善。宜居宜业的乡村人人向往,52名大龄青年成功“脱单”。

  启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源自群众更强大。麻城市的“共同缔造”实践,体现了执政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内在价值追求,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应秉持的价值观。

  麻城,一座红色之城。

  作为黄麻起义的发源地,这里曾经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上十万百姓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百万干群中逐渐形成共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革命年代需要人民打江山,新时代更需要人民共建江山。

  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空心化、城市管理滞后等问题凸显,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与难度日增。传统单向度、管控式、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治理模式下,政府行动与群众需求常常不合拍,也导致管理成本上升。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回归初心,守住人民底色,站稳群众立场,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让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最终实现人人享有。

  2021年10月,麻城市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将“共同缔造”写入党代会报告,强调未来五年,要强化党建引领,以群众为主体,深化拓展“共同缔造”,推动跨越式发展。

  乘马岗是中国第一将军乡,这里走出了王树声、徐海东等26位将军。如今,传承红色基因,山乡村寨响遍“是党员,跟我上!”。

  走进乘马岗的大街小巷,共产党员户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红色的门牌标识上,有党员的姓名、照片,还有联户的十人名单。去年,乘马岗镇入选中组部与财政部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革命后代与党员带头无偿拆掉几百间鸡棚、牛栏、猪圈、柴垛,率先加入义务施工大军。

  党员做表率,群众紧跟上!镇长冯立回忆,不到100天,镇里就建起一个兼具红色教育与经济发展功能的广场、街区。

  麻城市委书记汪国兵表示,麻城将守牢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将“五共”理念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等领域不断拓展。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2

  当前,湖北省正在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力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所谓“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即是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构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的城乡社区。此项活动的核心主旨就是要整治和改善省内城乡社区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来已久,每年都会牵扯大量人力物力,但整治成效一直不尽如人意。在少数村社,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甚至演化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站着看”的吊诡景象。不少党员干部直言:“几十年前,基层村社的每家每户,都以将自己的房前屋后打扫得一尘不染为荣,根本不需要政府去说去管。”

  乡村振兴战略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内涵着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基层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村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基层群众幸福指数的现实举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跃升和群众获得感的持续强化,基层村社的房子越修越气派、装修越买越精致,为什么群众对自己房前屋后的卫生情况却置若罔闻?归根结底就是,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过程之中,没有深化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没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全民参与的氛围也不够浓厚。另外就是,相关工作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和接地气,少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也相对严重。

  立足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进坐标,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更应当从“心”缔造。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制度激励,确保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得以落实,完善信息公开渠道,切实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支持基层村社多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生态环保等相关教育活动,将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健康意识。结合基层实际,多让群众“唱主角”“当先锋”,既提升村社“颜值”,又让群众得到实惠。激发群众“我参与、我受益”的内生动力,彻底扭转长期存在的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打造一批“洁净美”的“样板小桃源”。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3

  近日,荆州市沙市区又有4个口袋公园建成开放。截至目前,荆州市已建成“口袋公园”85个,“拆墙透绿”47处,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44.79公顷,惠及城区近100万市民。

  在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活动中,从百姓关注的身边事做起,让天更蓝、路更通、景更美,生活更便捷,这是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的根本所在。既着眼当前,又谋划未来,让共同缔造成为一项长期的、不间断的经常性活动,这更是老百姓的期盼。

  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大事。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好了,大家都不仅限于吃好喝好,更注重提高生活品质。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空气质量、舒适度、15分钟生活圈,各项配套设施、物质供应保障、良好发展环境、文化生活水准、文明程度等等,老百姓都很关心。荆州市将“口袋公园”建设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印发《荆州市中心城区拆墙透绿及口袋公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沙市区胜利街道工农村社区抓住老旧小区改造和红星路“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项目契机,精准实施6大类25个项目指标58条具体要求,逐一落实工作内容,经过艰苦努力,社区成功创建成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美丽街区”示范点。坚持以人为本、挖掘基址文化、精选主题植物、打造园林小品,突出景色“可观”、文化“可见”、步行“可达”、绿地“可入”、市民“可憩”,共同缔造活动让百姓得到实惠,“口袋公园”串起城市风景,方便居民生活,公用、实用、教育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让百姓参与共同缔造活动,体验人民城市人民建。在共同缔造活动中,必须征求百姓意见,集思广益,仁者见仁。老百姓长年累月生活在社区、村庄,懂得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乡愁、山水、风物、过往,他们一清二楚。得到百姓的理解与支持,共同缔造便有了根基和活力。麻城市石桥垸村徐家寨在启动首个“共同缔造”项目时,第一次塆组会竟开成“吐槽大会”,108户中80%的村民投了反对票。村里组织村民参观走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后得到大家认可,拆除了30多户的违章建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荆州市先后组织召开33次市民见面会,3000多名热心居民“出谋划策”,征集口袋公园园名3012个,对联2068幅。“口袋公园”在荆州市2021年度“群众最满意民生实事项目”评选中名列榜首。去年荆州市有8个入选湖北省2021年最美口袋公园,位列全省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百姓的事儿就是大事,百姓的事儿百姓说了算。有了老百姓的鼓励和支持,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着眼当下,谋划长远,共同缔造需长久坚持。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是一项科学、系统和长远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进行。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每个县(市、区)确定5—10个城乡社区作为试点,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探索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机制。共同缔造从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提高,共谋发展,全力打造美好环境幸福生活的湖北模式,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凝聚强大动力。

  看得见家乡的山水,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共同缔造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创造美好环境幸福生活的征程中,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目的,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就一定大有希望!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4

  湖北日报讯(作者阮班明、宋俊娴、童光辉)密林深处的一个黄土包旁,一栋占地200多平方米、4间2层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紧施工。8月1日,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告诉记者,这是投资120万元建设的垃圾分类超市,预计8月底建成启用。

  “垃圾是放错的资源,可回收还能再利用。”闵洪艳说,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样展示在柜台上,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更好解决群众现实问题,深入推进“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堰河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让千余名村民从中受益。

  绿色根植于心 务实重行拔头筹

  “别人不敢干的我先干,别人能干的我抢先干。”在堰河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彰显的是堰河人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理念。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穷得叮当响,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住房干打垒,可谓“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

  1992年,29岁的闵洪艳成为堰河村的“领头雁”,当时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绿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诺。

  “地当床,天当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节,全村干群战天斗地,苦干实干,让一片片荒山披上绿装,先后发展茶园1200亩、经济林4000多亩,不仅摆脱贫困,还实现了小康。

  进入新时代,堰河人紧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理念,提出“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的强村富民思路,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特色产品变旅游商品”的目标,让村民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资产和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5万元。昔日“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达到10万元”的梦想变成现实。

  在全省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实现“四不五有”新目标:吃饭不出钱、就医不出钱、读书不出钱、养老不出钱,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研(究生)博(士)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

  “我们就是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让乡亲们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中得到更多实惠,幸福感更强。”闵洪艳说。

  赋能山水资本 融合发展添动力

  绿色是堰河最亮丽的底色,也是发展的主基调。

  “堰河因茶而兴,要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赋能。”闵洪艳说,村里跟省、市农科院合作搞产学研项目,1200亩茶园一半以上推行有机化生产,推行“从种植到茶杯全程净化”消费模式,让卖出的每一片茶叶都可追溯原产地信息,两三年后所有茶园实现有机化生产,产值可突破4000万元。

  依托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2005年第一家农家乐开张到如今120余家遍地开花,游客络绎不绝,每年举办的年俗文化节更是成为谷城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1年,堰河乡村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多万元,点燃了全村干群冲刺国家5A级景区的热情。

  “一口锅能抵一面坡,一张床能抵十亩粮。”闵洪艳打趣地说,是乡村旅游让村民的家当增值了。

  目前,投资1亿多元的民俗园三期项目进入招投标程序,新建容纳500人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展销中心、文化娱乐场馆、大戏楼、冷藏库等,全面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投资160万元在堰河水域兴建2个鱼鳞坝、1处亲水平台,增加游乐设施;投资500万元建设天艺茶庄廊桥、农旅茶文化观光园等,实现采茶、炒茶、品茶、购茶自由;投资600万元挖掘传承红色文化、民间文化,让游客不虚此行、身心怡然。

  以黄土墙、花窗、古门、青砖灰瓦、小回廊为特点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园、小菜园、小竹园、小花园为特色的庭院,处处皆景;以勤俭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为内容的文明礼仪,人人皆知……

  “这些都是村里统一规划设计和整修的,我们家房前屋后焕然一新。”一组村民艾元平说,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经通到每一户门口。

  在堰河,农民成了网民,农田成了电商卖场,手机成了农具,直播成了农活,新发展业态迸发出新活力。

  村户人一体化 同心共享福无边

  为充分体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堰河村通过创新共管、共评机制,最终实现一切成果共享目标。村里成立堰河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把每家每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所有菜品、旅游商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品牌,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为游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赢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为灵秀湖北特色旅游商品品牌。

  组建生态保护夜巡志愿服务队,不光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村民自发加入,人数由最初的6人扩充到现在的100余人。他们不仅巡山保水,规劝制止不文明行为,而且担负着村里的治安巡逻任务。“夜里听到狗子狂叫,都会有人起床,跑出来看一看,这已经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堰河村干部任雪平说。

  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全村人都以股东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组织,即便没有收入来源的困难人群,村里也无偿配股,让所有人年年有分红。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决了贫富不均问题。

  二组村民冯毕建曾在十堰一带挑货卖,养家糊口。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共同发展的氛围很浓,决定扎下根创事业。

  如今,他经营的有商店、农家乐、民宿,还有一个冻库,年收入几百万元。“没有村集体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冯毕建感激地说,村户人一体化发展模式让人人尝到“有福大家享”的甜头。

  通组到户柏油路无缝对接、看病不出村无缝对接、家门口就业无缝对接……

  “只要群众有需求,村里都会责无旁贷去满足。”闵洪艳说,所有党员干部包括合作社员工“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要求”,村民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

  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堰河干群同心同德,铆足劲干,“1+7”大堰河旅游发展格局已然形成,辐射带动五山“茶旅小镇”不断向前发展。

  为解决堰河沿线近2万人用水难题,村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新建一座水库,8月份施工单位进场,“共同缔造”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强。

  今年,落户五山镇、投资近5亿元的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加速推进,落户南河流域、投资1亿多元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启动建设。

  “像堰河这样生态好、产业强、日子富的村庄还有很多,比如石花镇凉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镇花园村、官坊村,还有城关镇老君山村等,都在结合各自优势和特点,发力前行。”谷城县委书记黄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只要农村善于做好“共同缔造”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愿景。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5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新时代条件下,向着更高奋斗目标的新追求,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我省广泛开展此项活动,体现了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这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力之策,更是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创新之举。

  江陵县资市镇古榆树共享农庄夜景

  极目新闻记者在湖北荆州走访了解到,一些地方将“共同缔造”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探索出一些新业态、新发展方式和新治理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江陵县正在全县如火如荼开展的“共享农庄”建设。

  所谓“共享农庄”,就是主打“政府主导、集体组织、群众参与”的组合拳,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盘活闲散的资产资源、人力和资金,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想创业的人有机会、想干事的人有平台,切实增强了发展内生动力。

  具体来说,就是由乡镇和“村两委”将各村闲置的场地进行改造,建成基于共享模式运行的农庄,村民自主产权的闲置场地也可进行折资入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将“共享农庄”打造成集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体,其业务是广泛承接农家乐业务、乡村红白喜事,以及提供乡村旅游人群的配套餐饮和休闲服务等。

  江陵县资市镇古榆树共享农庄一景同时,“共享农庄”的管理人员、劳务人员,以及餐饮服务中的菜肴烧制、原材料供应等全部由村民共同承担,每家每户出人、出资源,进行共同参与和管理,也可引进市场主体进行管理。最关键的是,所取得的收益由村民共同分享,年底还有股金分红,让参与者有获得感。而整个“共享农庄”的建设本身就让乡村环境进行了提档升级,惠及的还是人民群众。

  从目前的探索看,江陵县多个乡镇的探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极目新闻记者在江陵县资市镇的一家共享农庄采访时,有村民欣喜地说:“农庄业务太忙了,大伙儿现在都忙不过来,拧成一股绳干事业,还有收益和分红。”

  从群众对极目新闻记者的表述中,不难看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得不说,“共享农庄”模式的探索是真正将“共同缔造”理念的核心吃透。共同缔造,最终要实现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享农庄”不就是在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的生动实践吗?

  江陵县秦市乡淘龟乐园共享农庄景致江陵县“共享农庄”的探索,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它不仅针对性地解决了乡村集体经济不强、乡村发展要素不充分、乡村就地创业平台不多的三个困扰。这是在深层次围绕发展所需、基层所困、群众所盼,解决问题根源的实践。

  “共享农庄”的实践探索还极大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活力。江陵县按照以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为主导,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小镇”建设,打造“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味道”的“共享农庄”,深刻体现了“共同”这个核心,“缔造”这个关键,让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变成“我们”——共同创造、缔造幸福生活。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简报(通用5篇)11-01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简报(精选8篇)11-01

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标语11-01

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精选15篇)10-31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宣传标语10-31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总结(精选6篇)11-01

美好环境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简报(精选11篇)11-01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总结(通用7篇)11-01

社区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简报(通用9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