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2022-10-17 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

  《老师,你在听吗?》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者,之前的心得中已经阐述了对倾听式教育者的理解与感受,接下来说说对话式的教育者。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提到了很多维度的对话,阐述了对话的意义和运用。如对话让学习者投入、对话能帮助教师、对话对学习是重要的,创造对话的时机、一日对话活动安排、对话需要的氛围、促进对话、收集对话、解读对话、倾听处于语言发展中的儿童、有目的的运用对话等等等等。

  书中每个章节阐述一个教育观点,如第一章讨论了学习理论以及通过对话帮助儿童学习的方式;第二章阐述了开发儿童思维、支持儿童学习的对话的特征和类型。第三章讨论了学习环境和课程设计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故事,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第五章详细介绍了一些结构和策略,我们可以使用它们去记录儿童的声音以进行解读和计划;第六章介绍了解儿童对话、理解儿童产生的想法的策略;第七章讨论了怎样倾听语言尚在发展中的儿童;第八章讨论了一些利用对话的方法。

  读了之后,真的是开拓了思路,引发了思考。阅读时在不断理解书中传达的理念的同时,我还不自觉地将它们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融合,在脑海中积极地找到相通的契合点,汲取有价值的理念,并努力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一些有用的理念和做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理论不只是被阅读、被讨论的,而是要成为栩栩如生的现实,教师应该将其与他们环境中发生的学习相联系,不是将理论和研究作为终点,而是作为发展自身对学习认识的起点。简单的说就是,学习了就要有意识地的、有目的地去实施和运用。《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也成为了一部具有着很高艺术性的幼儿教育手册,不论是广大教师与家长,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以及亲子对话时都可以从中获得可贵的参考和借鉴,应该好好推广和利用起来,它可以服务于教育者,最终更为儿童所受益。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2

  在这次读书心得活动中。我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这一着作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我们知道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就成为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儿童可以获得依赖、信任、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源泉。教师的倾听与支持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地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

  书中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如:来园和离园,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心时间和进餐时间都属于最重要的学习时机。为了促进儿童的自发型对话,教师需要为这两项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

  当你为幼儿安排了足够的时间去吃饭,而不是匆忙的十分钟,你就给他们和同伴聊天的机会进餐时间和点心时间变成了一日活动中蕴含丰富学习的时机。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孩子要参与到互相对话中,他们就需要时间和他人在一起,教师要重视孩子互相谈话的时间,重视孩子和成人谈话的时间。孩子会从自发型谈话中成长,这些对话发生在积木游戏或角色表演时,发生在将不同颜色的珠子分类时,发生在共同阅读时,发生在画画时……

  教师要让孩子有时间去进入以上这些情景,为孩子提供更长的不受干扰的时间,孩子需要时间去互相谈论他们的游戏和探索,因为他们谈论的是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东西,为了在学习环境中为孩子创设一种对话文化,教师必须努力地去提供这个时间,要在这个时间被无意识缩短时能够注意到这点。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3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我们班的两个孩子的对话。

  幼1: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幼2:我也去过动物园的。幼1:你有没有看到大河马?幼2:我看到的,我还看到长颈鹿呢。幼1:动物园里有好多动物,你说大老虎会咬人吗?幼2:不会的,我爸爸说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会随便咬人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4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美国教育家拉瓦特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总是精心设计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幼儿来回答、解释,并通过他们的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然而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同样的情境,如果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

  翻开《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促进对话”环节中指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书中讲到“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一些提问会引出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以供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所以我们应学会提问,且要提有价值的问题:

  一、多提开放性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封闭性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让儿童形成一种固定想法,答案由发问者掌握,不需要人们给出回应。我们应该意识到封闭性问题可能正不知不觉地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或者是让孩子把别人的观点当做自己的,当成人希望儿童以成人方式思考时,教师是在直接教儿童说话。因此,我们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去寻找一个固定正确的答案,而是去揭示儿童的想法。

  二、注重发展应答技巧

  提问本身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其次,要学会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答案。再有,我们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使幼儿能从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要提好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分析,才能有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机会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5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6

  这次暑假我认真读了《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该书探讨了师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来说,是一份丰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细品味中收获所需的营养;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充电,慢慢感受,在滚滚的电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是一场美好的旅途,慢慢体验,在新奇的景点把握美好的瞬间……

  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如角色游戏,有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没有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书中提到在准备活动或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来选择材料制作的一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尊重儿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实、体现。就拿“百宝箱”游戏来说,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游戏材料或想增加游戏情节时,自主地到“百宝箱”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宝贝”,让游戏更加顺利、精彩地开展。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真正地做游戏的主人。

  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友好的一种关系。让我们一起努力,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想法,把倾听作为我们的习惯,多倾听孩子,多用心观察、了解孩子,让孩子们更加自信、乐观、大胆地成长,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比你想象的要更棒!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7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倾听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彼此心灵的悠悠路径。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老师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幼儿汲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读《老师,你在听吗?》,通过生动简要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读后感《《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

  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3-29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4-11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随笔03-22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01-28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4篇10-19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3-25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3-25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6-17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