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2022-12-01 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1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地反应;能自觉而大胆的运用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我们的美术教育,并非是以培养美术专业工作者为目标的,然而我们能够让学生今后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有品位的生活者,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是美术教学的本源。以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

  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而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形象表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无论是对客观物象的感知,还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以及对艺术形象的创造,都离不开视觉观察这一基本的方法。重视对学生视觉感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养成学习生活中用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对于学生学好美术或其它学科。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将来从事各种工作和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事实表明,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其视觉感受能力大大强于没有接受美术教育的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如学习《花儿朵朵》这课之前,先利用午后散步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教室前面花坛里的花朵,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对于同一种类的花,开放的花朵与半开的花朵及花苞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颜色深浅是否一致?同一片花瓣上的色彩是怎样变化的?不同种类的花朵在形状、颜色、大小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实物花朵的观察加上课堂上花朵图片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同一物体在姿态、色彩上差异性,不同物体在形状及色彩上的丰富多样性。这样,他们反映在作品中的花朵异彩纷呈,花瓣有圆圆的,长长的,细细的,弯弯的,花形也是多种多样,有了视觉经验,学生在色彩的处理上更自如了,他们注意用同类色表现花瓣色彩的深浅渐变,会体现花瓣与花蕊间的明暗对比。

  其实,在审美过程中,触觉、嗅觉、味觉作为配合视觉的感知,具有不可言说的辅助作用,虽然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相对次要,但可使审美感知印象体现独特性和生动性,使综合性的美感增添了浓重的情绪色彩,这比某个感官单一感受所得到的艺术享受更丰富,因而领会的更深刻、真切。古典诗词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都生动地纪录了这种感觉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绘画视觉语言的丰富离不开各感官的敏锐感知。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我还注重引导学生用他们的耳、手、鼻等去感受体验,将感受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观察事物获得视觉信息的同时得到质感、声音、气味等信息的联想。如学习“感觉肌理”时让学生用手触摸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材料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当学生磨印出漂亮的树叶纹理时,他们由衷地赞叹:啊,太美了!。学习《画触觉》时,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进行“盲人摸物”游戏,让他们用手触摸不同的物体,如热水、石块、抹布、塑料、沙子、胶水等,说出摸到物体产生的感觉,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物体,尝试用点、线条、颜色去表现刚才摸过的物体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比如用直线表示坚硬、光滑;用折线表示粗糙和刺手;波浪线表示柔软和流畅。颜色中蓝、绿可以表示冰凉;红、黄、橙表示温暖和滚烫;黄灰、红、蓝表示麻、软等感觉。充分打开学生的皮肤、鼻子、舌头等其它感觉神经,积极地调动它们与视觉的配合,学生就获得了深刻的感知效果。

  总之,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各类知觉感受的敏锐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都具有推动作用。

  二、让学生的作品情感起来

  美术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完善其人格,锻炼其审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强调情感因素是美术教学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长期以来,成人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多以画得像不像、美不美为标准,甚至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是认为只有画的像现实中的物体才是好的,其实,美术作业不需要画得和真实很相像,只要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画面中,就是成功的作品,学生就能创作出自己真正想画的画。

  在教学中,我就有针对性地寻找一些有创意的大师作品,去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并非是分毫不差地描绘真实。比如,我让学生比较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和另一幅较写实的向日葵作品,学生开始时都认为写实的作品很美,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这些向日葵都在舞蹈,那么你认为哪边的向日葵跳得更欢快?为什么?这下,学生有了更多的发现:大师的向日葵线条弯曲、拉长、变化的很多,像舞蹈时候的双臂,像飘舞的裙子,而另一幅作品中的向日葵线条变化较少。我再引导学生感悟梵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2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次培训,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在这短短的几天培训中我以“围绕教师职责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内容”作以下学习体会: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我清楚地知道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既要提升个人的素养和知识能力,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也要对学生的发展有系统性专业性的认识,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等问题如何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寻找有效合理途径,是一名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教师的心中必须有的思想。通过此次培训更新了我的观念,强化了自己的责任心,我对自己的以往的教学方式和观念进行了一些反思,更新自己的思想,补足思想观念的短板,让自己有教学理念更加做到因材施教。激励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并对教学和教研工作有了新认识。

  这次远程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虽然培训是短暂的,钽收获绵长,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在教育事业的这条道路上前进。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3、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4 、通过培训,使我们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依据、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通过培训,使我们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3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采取多种方式刺激学生乐读、善读、愿读的兴趣;采取多种活动鼓励学生保持阅读的好习惯并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我常常不让学生做大量习题,而把时间用来让学生看书,并且看整本整本的书。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布局谋篇并效仿之,又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谴词造句。新学期,我都会利用第一节语文课,开一个新学期阅读动员大会。学生沉睡了一个假期的阅读梦,被我这一呼吁,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制定新年学期阅读计划。有的说,这学期我要看五本书,有的说这学期我要看十本书。当他们宣读完自己的阅读计划后,我顺势将自己本学期阅读计划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个个张开大嘴说,老师你也有阅读计划啊!我和学生相视一笑,阅读动员大会在我们的笑声中结束了。接下来,我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课外阅读半小时。每月的制作阅读卡成了学生分享、展示自己阅读情况的平台。每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在班上开一个隆重的读书分享和总结大会,让学生谈谈本学期阅读的心德体会。我还对学以致用的同学,大力表扬并颁发奖状。通过以上四个环节,一学期下来,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二、抓住重点

  有时老师们总觉得课时不够,常常二个课时上不完一篇课文。纠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抓住本单元和课文中的重点,没有明白编者的意图。单元导读常常是学习本单元的线索。只要老师抓住了它,就抓到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我在备课时总喜欢钻研单元导读,而且钻研导读后迅速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中我发现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有的老师在备课时,总是先喜欢研读教参,对其中提出的知识点、注意点以及自己认为的考试点作了标记,以便上课时一一与学生探讨。其实这样做会禁锢我们的思维,束缚我们钻研教材的能力。在一两课时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且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的形成,也不是学习一二篇课文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内化的过程。如我在执教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先钻研单元导读,然后才抓住了本课两个教学重点:一是静态描写大榕树和动态描写鸟的部分,让学生对比品读这一静一动,学习此写作方法。二是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感受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抓单元重点,抓课文重点并集合两方面的重点,整合课堂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时间,实实在在地进行“听、说、读、写、想、思”的训练,真正实现“听得认真,说得完整,读得投入,写得相似,想得充分,思得深入”,坚持不懈地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基础一定会夯实。

  三、语言积累

  “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和整合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量时,才有可能形成语言语文的自学能力。”语言积累,首先要谈课内语言的积累。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既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教材和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好教材的作用,挖掘教材语言资源:课文中精彩优美的描写语段、运用精彩的修辞手法,甚至运用一个极其准确的成语、字词、标点……凡是书中要求记忆的,一个不放。同时还对学生提出对书中好词、好句摘抄和背诵的要求。在写作文时看谁用得多,写得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其次是课外语言的积累。有时在课堂上我会一篇带多篇的让学生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与课文相关内容的文章是如何组织语言的。常常在课前将课外的文章发到班级QQ群里,第二天要求学生上课前准备好,对课外文章写得精彩的部分,采取课内品读,课外摘抄、背诵的方式让学生积累语言。时间一长,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想象创造

  “学会想象才会学会创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第一学段侧重考查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因此,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抓住契机,相机引导学生去想象。教材中,有很多看起来没有的空白处,其实渗透极为丰富的内容,为学生的想象留有极大的空间。如执教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一课时,我采用想象教学法,让孩子们读完课文第四自然段后,想象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在课堂上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学生不仅想得好,而且说得好。不用我多讲,学生就明白丑小鸭离家出走之举是大错。我准确地发现想象点,适时地组织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升华。除了挖掘课文中的想象点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去看课文中的插图(每幅插图都是对文章重点内容的体现)。如我在执教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时,让同学们看书中的插图,想象周此时对傣族人民在说些什么呢?学生会心一笑,各个开动脑筋,说得是有声有色,这样图中的人物就变得鲜活多了。

  五、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习惯包括上课听讲习惯、认真做笔记习惯、规范写字的习惯、认真倾听的别人发言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想后说的习惯等。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这是要养成好的习惯。”要想学好语文,习惯可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想培养好全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老师仔细观察本班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对普通存在的不良习惯,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解决。经我细心观察,本班语文素养不高的学生大都语文学习习惯不好。集中存在读书不动笔,不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问题。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首先,我在课堂上对语文学习习惯很好的同学即时表扬。其次,在学生发言时,让其他同学不仅要听,还要动笔。如听别人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应该边听边将读错音的字圈出来。对朗读好的同学还要其他学生,说说读得好在何处。最后,请听得认真,说得精彩的同学示范读课文。一学期下来,本班学生两大不良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教学中,每个年段都有相应培养学生习惯的要求,老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并有意识地加以习惯上的指导和提醒,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

  不管是家长朋友,还是教师、还是出版社,“打铁还得自身硬”,除非了花功夫分析儿童阅读现状、花心思去研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孩子进行自主阅读、高效阅读外,还需要加强自身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一来,家长和师长以身作则,出版社则为孩子提供更优秀的图书,多管齐下,达成目标更圆满。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强调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能力中心论的影响,过于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单一,忽视了教学中“人”的的主体地位,造成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知识面狭窄、语文能力比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文化修养及主动积淀吸收能力差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反思,寻找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心得。

  一、兴趣是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二、习惯是关键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既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强制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说普通话,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清楚整洁,有速度。每周一次评比,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贴上一个小的红五星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三、课堂是主阵地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童话时,我总是让学生们自选角色表演课本剧,另外,我还经常采用猜谜语,分角色朗读,小话剧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中情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故事,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非常热烈,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内容已了然于心,关键词汇也掌握了,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是催化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4、还可以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巢宗祺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它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课内积累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珍珠泉的外观,第三自然段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其它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该一带而过。这样合理地取舍,省时、高效。

  2、课外积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我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学校的报刊,以及学生订阅购买的一些杂志等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关注战事发展,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战争情况,让学生自主地实践语文,积累语言。另外,我们也可以以教科书为中心,广泛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来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时,我让学生课下在学校图书馆或其它地方查找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举行“李白诗歌背诵比赛”。这样,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正如许纪霖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所说:“我们知道,学任何一种语言,绝对不是从规则学起,而是从语感学起。”

  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得意忘言论”所说的,言辞有时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意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色,领悟其“总——分——总”的谋篇方式;在指导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反复诵读,并配以图画、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南海海面瑰丽旖旎的风光,又以这种绘画美、音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

  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比如,我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换、删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具体、生动与抽象、空洞、罗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前两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但却体会到了这里的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因周的到来,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难忘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某些词语、某些句子的欣赏、玩味,而忽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感悟。把一篇文章支离、破碎,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

  三、指导运用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时,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我在专题训练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在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渗透口头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创设交际情境。

  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我花了很大力气:

  1、拓宽训练时空

  从训练时间上来说,我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抓好平时练笔。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到作文课上,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兴趣或缺少素材,感到无话可写,即使写出来一段话,也是空洞无味的。我注重让学生在平时积极体验生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梳理、概括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课上,学生只要早我的指导下,将平时积累的这些素材进行润饰、提炼,就不会感到无话可写了。

  从训练空间上来说,我积极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拓宽训练渠道。我的具体做法有:

  ①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诸如图文转换、改写情节、续写文尾等形式的创造性写作;

  ②在班刊上开辟一些小拦目,让他们对某些社会问题提出看法,发表意见,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③结合班队活动,为学生提供习作机会。例如:让学生做一个小制作,将起过程写下来;组织祭扫烈士墓,记下自己的感受。

  2、强化求异思维

  在指导表达中,要发展其创新思维,主要还是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求异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点。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该诱导学生自由联想,广泛发散,训练其流畅性;启发学生触类旁通,超常构思,训练其变通性;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事物,训练其独特性。这样才能突出习惯性思维这个定势。我在具体指导时借鉴了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的做法:

  ⑴对同一题目进行多角度的选材。如,知道学生写《我的老师》时,我启发学生从老师的性格、才能、爱好、品德以及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还可以把狭义的老师拓展到广义的“老师”——使自己受到某种启发,值得自己学习的人(或物),都可以称之为“老师”,如,爸爸、妈妈、同学甚至一本字典、一件小事、一棵小草等等。

  ⑵对同一材料进行多种立意。如,指导学生写我《荷花》时,我启发学生可以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可以定为“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还可以定为“赞美荷花历经挫折仍然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

  ⑶对同一中心进行多种选材。如,指导学生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中心应为赞颂某个人的精神品质,为避免内容雷同,我启发学生思考:

  ①可以写英雄人物;

  ②可以写平凡人身上发生的不平凡的事;

  ③打破思维定势,写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3、优化评改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这里的“加工”除了包括学生对习作的修改,还应该包括教师对习作的批改和讲评。

  关于习作的批改。它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不同的形式:我先师范,再让学生自己改;采用教师批学生改,我使用一些固定的符号,写几句简明的要求,让学生据此修改;有时,我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采用面批面改;还有时,我采用互批互改,以若干学生为一组,选择某个学生的习作互相讨论,共同修改。

  关于习作的讲评。这是对一次习作的总结,对于今后的习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学生的习作写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积极认真地写,能作到这一点,就应该视为合格。在一次讲评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较多,因此,习作讲评课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讲评例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就可以了。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全班学生讲评、修改例文,再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亦指出:“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6

  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念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养,教育观,世界观,人生观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二十一世纪呼唤着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多层次人才培养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呼唤着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是教育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7

  今年八年级期末阅卷时,有不少教师对这份八年级科学卷进行了评论。主要都是负面评论较多,但我道觉得这却是一份比较好的试卷,它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想这样的试卷得高分,跟教师平时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直接相关。许多学校平均分数都在60分以下,我所任教的班平均分却有75分(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新学校),而且这个学期我外出23天(这个学期只有4个月),我觉得这跟我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关。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精神、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而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概念和术语)、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总的看来,世界各国学者在科学素养的讨论中都涉及四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功能。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素养呢?

  1.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养成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围绕这一核心,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

  2.科学情感的培养

  科学情感主要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关心自然,关心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题,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科学情感不但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用。

  3.科学方法的培养

  巴甫洛夫所认为的:“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工具,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它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通常分为经验性科学方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科学方法。

  4.科学思维的培养

  常见科学思维有: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和辐辏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合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科学思维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目的。我们的科学课堂要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而不是一味的告知。要一定要想办法“授人以渔”,而少些“授人以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科学知识“再发现”的主人。

  总之,科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反映在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渗透到科学教育的精髓里。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人才。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来手一起努力奋斗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8

  教师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专业思想,并切实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其中,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顺利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要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地进行设计的技能,既考虑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考虑课内内容,又考虑课外内容,要熟练地运用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包括21世纪社会、生活的实况,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课堂组织和教学中,要精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组织,展现课程的生成、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和解决,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技能来指导学生,成为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与能力的指导者。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具备技能,以求能够及时判断出学生的发展状态及需求,做出恰当的反馈和引导。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9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 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练习,比如学过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后,就“路边摊上的食品”、“快餐食品”、“腌制食品”、“零食”等问题,让学生做调查、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后,能够较为理性看待这些食品,一般不会只为口感而不顾卫生和健康。这样为学生形成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并且影响着身边的人。再有就是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从生物课本上传授的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结构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也会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就不会轻信一些电视上、报纸上的虚假健康知识讲座,还能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受骗,特别是家里的老人。

  2.一定的生物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的较多的学科,在实验过后把一些实验加以拓展,有利于学生继续获得相关知识,习得相关能力。如种子的萌发实验过后,可以将萌发长出的幼苗种在花盆里,浇水施肥,关注植株的成长过程。这样亲近植物,每天和植物为伴,觉得新鲜,随时有新的感悟。看到了新芽从叶柄处长出来改变了他从前的想法。看到花芽是在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后才长出,一直到植物开花了,结出果实、种子了,就把绿色开花种植物的`一生有所了解,还会明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这样就把书本上提到的和未提到的知识在观察亲手栽培植物的过程中得以获得和体验。学生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兴致迁移到其他的生物乃至整个的自然界中。你说如此这般,能不培养他们了解生物、热爱生物习惯吗?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通过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作用,形成热爱 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力所能及 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比如说到当前的环境问题,上头条的一定是雾霾。其成因复杂,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人人都向往好的生活,就会有向自然过度所取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事实,两者不断加剧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雾霾只是后果之一!在学习过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后,学生们在现实的诸多例子面前,会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

  最后再说一点态度的问题。从强按牛喝水到牛主动去喝水,体现了学习态度转变的问题。看到一个资料: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 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是关键变量。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明确提出了态度在素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同一个环境里的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差异,有的早慧,有的要等待“开窍”。落到最现实升学的来讲,为了上一个好的高中,保证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更合适的好的发展平台,他们“发力”的时间要提前到中考之前了。怎么让还没“开窍”学生激发出斗志,素养=(知识 能力)态度的公式是不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呢?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路途遥远,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10

  “11月9日,学校领导人侯校长召开《培育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讲座,对“核心素养”做出了深入、细致的解读,让这个宽泛宏大的定义接上了“地气儿”。听过讲座后,我明白“核心素养”切实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生活中,针对“核心素养”,侯校长也指明我们立项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讲座的学习并结合网上所学习的内容,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之中不断完善。从这里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由此也更加强调能力与态度。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的真正的转变我们的课堂角色,从教授转变为引授,将“关键的能力”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实这和我们学校一直在实施的“少将多学、精讲多练”、“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相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一直是所有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而在培育学生必备品格的方面,则要求我们在德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讲座中乍一听到“核心素养”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素质教育”,这二者听起来似像非像。讲座中也指出“素养”与“素质”的关系和不同之处。素质通常指的是个体前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互相作用在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结果。而素养更多是指后天习得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的,可以更加凸显教育的价值。在我看来,“核心素养”就是“素质教育”优秀经验的继承和更为细化、具体、系统性的发展。

  今年我们所立课题的题目是《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方面是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乐学善学,二是勤于反思,三是信息意识。这三项内容与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紧密的联系,我们教师应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也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制定了一些目标: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评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6、“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在学校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提高与努力学习。正如讲座最后侯校长所说:“一项新的东西出台,需要我们去探索,不管路怎么走,我一定要走下去,相信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会有奇迹发生。”通过此次学习,我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11

  前几天,有幸参加了培育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的一个培训,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核心素养,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使命。核心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对教学的一点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妙灌核心素养之田,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2、丰富资源,寓教于乐。

  丰富课堂资源,构建灵动课堂。启迪我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教学即人学,对话心灵。

  教学即人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代表着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

  4、借助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谨慎、合理、适时、巧妙作用网络资源,将品德课上活,上出特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12

  素质教育就是指全面提高孩子的思想品德、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健康身体和心理以及全面的劳动技能的一种教育,它是以个体和群体的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改善先天素质提高后天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为了较全面地理解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我学习了许多理论文章,深受启发。进一步认识到儿童良好素质的基础应包括1、健康的。心理素质2、良好的体能素质3、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与品德素质4、良好的才智素质5、会体验理解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等。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在进行幼儿素质教育中,应把着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学会生存:这是一个人能顺利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与条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是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初步的自我保护,增强自理能力,即学习“自己的事化自己做”。

  学会学习:主要指培养孩子从小县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等。

  学会关心:指的是要帮助、教育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关心知识、真理、学习以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这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的高度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坚韧性及全球观念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合理的要求乃至细微的情感需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坚持“观察在前,目标在后”,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统一规格的、共性化的教育目标,真正使每个孩子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的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立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统一,要求我们首先应当确立群体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但又要重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还要有在每一个孩子每一方面发展的原有基础上确定的个体发展目标。

  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规程”中提出的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另外,我们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调动三方面的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过好教育,才能全面、积极在促进幼儿的发展。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13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 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 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非常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 篇14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已有专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历史核心素养虽然提出来了,但是如何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地去落实?怎样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针对不同的课型、内容,如何去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面对这些问题,下面就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做法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根据课程内容来创设历史情境。

  第一种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回归历史,寻根溯源。将学生至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体会、感受,在历史的变迁中孕育历史价值观。在公开课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我以秦始皇的烦恼为线索,把本课内容设计成历史情境剧,由秦始皇的四个烦恼来贯穿始终,即让学生穿越到秦朝,又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感觉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社会状况,从而对秦始皇采取的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二种是以生活的方式进入历史情境。

  在七上历史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中,我用“走进历史”环节中介绍汉武帝生平时,不忘教导学生要借年少时光努力学习,并借机引入学校校训。穿插历史再现和历史短剧表演,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对于大一统的历史概念教学、讨论交流汉武帝解决两个棘手问题的方法、历史比较秦皇汉武的思想措施、读图学史理解推恩令的妙处、通过秦皇汉武大PK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轻松学习。这些身心情绪因素的调动无疑对情感价值观的培育是有帮助的。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碰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成长。在七下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自编的课本剧表演《老员外择婿》,学生表现尤为精彩,围绕课本重点士、农、工、商四个的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把历史上的节日与现实生活中的节日生活习俗结合,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就存在着历史,现实生活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让历史回归生活。虽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也略有瑕疵,但不影响课堂的教学实际效果的落实,师之教,生之学,基本上是落实了。

  二、理清知识联系,建立知识网络,构建历史线索,形成整体思维。

  历史学科的学习注重知识之间的脉络联系,所以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基本上是依据历史发展的纵向顺序来组织教学。基于核心素养之下的教学,为方便情境的创设,往往会打破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学科特点之一就是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一章节的内容考试的时候会往其他章节里带,这也是考生薄弱点所在。比如2015年的中考材料题把宋元的重商和明清的重农抑商放在一起考,把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放在一起考,很多考生就不太适应。为此我们的对策是:主动关照知识点,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比较,打好历史框架和网络是历史复习的必修课。中国古代史按朝代,中国近代史按历次战争,共和国史按土地制度改变,世界现代史按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调整三个阶段,搭好框架,然后对同类同质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归纳、概括,可有效提高历史联系和迁移能力。如九年级上册所讲的世界近代史主题:实际上是一部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把线索整理如下: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和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而17—18世纪的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在欧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及统治得到了加强。它包括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被确定下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发展迅速,实力大增,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并且巩固下来。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开始占统治地位。

  所以,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历史学科能力不再是历史教学要达到的最高目标,而应该更注重人文性,即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能用历史中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因此,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我要对已设计的案例进行再次完善,让核心素养能够真正渗透到教学中。同时,要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像历史学家一样来学习历史。其次,通过阅读书籍,加强理论的学习。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相关文章: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01-08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04-08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11-11

核心素养的培养心得(通用5篇)10-10

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范文07-31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11-10

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精选11篇)10-10

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与培养策略论文01-23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