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一些启发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通过四年的小学教育,我对小学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从小养成了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不仅社会观念淡薄,是非观念差,连起码的家庭观念也极淡薄。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因素
通过与学生谈话,家长沟通和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学生出现不良道德品质的因素有: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由于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社会性的感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较低,道德认识不明确,甚至出现错误的道德认识。
(2)家庭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上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而忽视运用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孩子过早地推动父爱或母爱,在单亲照顾下成长。这样,很容易出现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修改倾向;有的推动心理平衡,甚至产生心理变态。出现偷窃、斗殴、浪荡、内向、怯弱、忧郁等行为和性格特点。
(3)学校因素。在学校,小学生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免于从教师那里获得道德态度,道德信仰和施行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始终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强有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学校环境中,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如果一间学校或一个班级的主导因素不健康,将会影响到该集体的绝大多数人员。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盗窃行动,老师放任不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班级中几乎人人都会染有盗窃的恶习。
(4)社会因素。当今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学生会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的更加直接,易于接受,在教育与现实的矛盾中小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差,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逐步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
3、小学生德育教育策略
小学生思想品质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1)学校方面。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要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成与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发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对差生不体罚、不歧视,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集体中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到有了前途,有了奋斗目标,有了人生价值,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良好的环境,正确的班风、学风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很重要。当然,学校良好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家庭方面。"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千万不可过分溺爱孩子。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姑息迁就,用巧妙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思想教育,如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家长应积极地为孩子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爱护、尊重学生,对出现打架、骂人、旷课等行为的孩子要正确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改善他们与群体的关系,不能强制,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加快不良品德形成。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使学校的教育要求被学生家长所了解。这样有了家长的督导,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3)社会方面。校内校外教育结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并把实践活动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去,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学校只有开展好这些活动,才能减少学生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的机率。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2
根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养成教育应该是低年级思品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低年级思品课教学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抓好“一言一行”的养成教育,即学好每一课,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良好行为,以逐步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下面笔者就低年级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一言一行”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读懂课文,学习“一言一行”
低年级儿童思想单纯,知识贫乏,可塑性很强。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处在直观、具体的水平上;他们的道德情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他们的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或效仿教师的情况下实现的。低年级课文正是注意了这些特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寓“一言一行”的养成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中。但低年级儿童识字少,阅读能力低,教学中,教者更应该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材,灵活的教法,诱发情感,帮助学生看懂图意,读懂课文,认认真真地学习文中规范的“一言一行”。
一般说来,低年级思品课课文都很短,甚至只有一两句话,怎么办?我的体会是:将课文的重要环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朗读记忆。还可采用讨论、提问、讲故事、放录音、演幻灯等形式,使道理通过生动的形象,进入学生的脑海。比如上《爱护课桌椅》一课,老师先让学生看童话小电影《桌椅的悄悄话》,学生听到桌椅真挚的语言,看到色彩艳丽的画面,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读课文:“课桌椅,天天伴我来学习。不弄脏,不损坏,我们爱护课桌椅”。这样学生较深刻地知道了课桌椅是公共财物,是陪伴学习的好伙伴,要爱护课桌椅。学生课上懂得了道理,课后就能做到不在桌面上乱写乱画乱刻,坐在椅子上,不翘椅腿,不摇晃。又如教《学会礼貌用语》,师生同唱《礼貌歌》揭题,出示幻灯学儿歌,重点指导学习礼貌用语:“你好!再见!”并组织学生课堂表演加以练习。
思品教材第一至四册都是彩色胶印。这些生动有趣的卡通形象,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渴望,因此,用活插图,让学生去模仿,学习图中人物的言行,是强化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教第三册《尊敬长辈》时,要求学生仔细看图,说说小华早晨起床后对长辈是怎样说的?吃水果、看电视时对爸爸、奶奶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教育学生学习小华尊敬长辈的“一言一行”。又如教《课间活动守秩序》一课,这一课的插图是由小朋友玩滑梯、跳长绳、玩老鹰捉小鸡、拍皮球四幅小图构成的一幅双页满图。为了充分发挥这幅图对学生课间活动时“言、行”的指导作用,教学时,可采用贴图的方法,先贴出底图,上面有校门、操场、大树、滑梯,然后依次贴出小朋友玩滑梯、跳长绳、玩老鹰捉小鸡和拍皮球四幅图,逐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和理解图意。这样做,学生的认识就在具体形象之中得到了提高,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课后,学生在玩跳绳、扔沙包、拍皮球、老鹰抓小鸡等游戏时,都能有良好的“一言一行”,做到守秩序、守规则,心中想着别人。
二、创设情境,训练“一言一行”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情爱憎的好恶态度,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教学中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结合所学“一言一行”,进行养成性的模仿练习。
电教设境。运用电教手段,可发挥其声像之长,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从而在意境中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教第一册《我们爱国旗》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国旗以后,播放一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的录像,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老师、同学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再放一次录像,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此时此刻,学生都能像录像中的老师、大哥哥、大姐姐那样,立正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还有的学生嘴里自豪地唱起了国歌,爱国主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演设境。让学生当堂表演,不仅仅是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让所学“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练习。如上《不打扰别人》,在教练习1第一幅图时,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想象来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区,人们都在睡午觉。这时两个学生扮图中的学生,突然喊叫起来,由于不知内情,全班学生为之一惊,随之有学生举手反对:“老师,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吵得居民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练习“爸爸在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轻轻走路:静悄悄,不打扰。
仿图设境。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因此在教学中,仿照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是明显的。如教《对人热情有礼貌》一课练习,我让学生轮流上台照图练习,向别人借东西应该怎样说,怎样做?碰掉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踢球把人家撞倒了怎么办?别人道歉怎么办?这样,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个小节目。这样做,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学得来,对养成良好的言行具有强化作用。
三、引导实践,规范“一言一行”
道德行为实践,是学生由知到行的桥梁,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伸延和拓展,对于加深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较好地达到知和行的统一。
结合课堂教学,教者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巩固教学效果,以便逐步养成习惯。
与学校、班级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尊敬老师》,结合教师节举行《教师颂》主题班会,号召学生向教师献爱心。又如教了《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作业》等课文后,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上课学习行为规范,做到“一个标准”,即上课发言要立正,声音响亮,清楚,普通话标准;“两个一致”,即上下课礼整齐一致,课上坐姿一致;“三个整齐”,即课本、文具盒摆放整齐,举手姿势整齐、读书时手、书的摆放姿势整齐;“三个一”,即看书写字时手距笔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书本一尺。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3
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有的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就其实质说,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使其言谈举止规范化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它以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概括起来,关于养成教育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为,如学习行为;另一种解释只针对道德行为。但人们都承认养成教育应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不只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
对于养成教育的性质,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标。但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养成教育的实质作一初步分析。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王炳照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养成教育思想被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发展。他曾经这样概括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个词,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次论述中,养成教育的含义是宽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体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养成教育?我们认为,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目前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更确切地说是与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密切联系的。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对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但德育的有效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成人公共道德行为习惯欠佳、青少年道德行为问题及青少年犯罪问题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养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是与德育密切联系的。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一)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儿童道德的发展以是非观念的形成为基础,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前提。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儿童是非观念的培养。实际上,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学前阶段的儿童是非观念开始萌芽,儿童在与外界特别是父母等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了解行为的限度,掌握行为的界限,形成最初的是非观念。新生儿通过哭的方式与外界交往,他们的哭最初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如饥饿、身体不舒服等,孩子哭
了以后成人的第一反应是对新生儿的照料。逐渐地,孩子会产生对成人的依恋,表现为身边没人时也会哭,于是成人马上过来陪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哭是一种手段,当他们有什么需要时就会用哭来达到目的。而如果成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将哭作为要挟成人的最锐利的武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没有是非观念,判断对与不对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的需求。一旦家长不能时时事事都依从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任性,让家长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采取打骂的方式以暂时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们的观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对的,并且判断标准模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会不会挨打作为能否做某事的标准。有些孩子则形成了较为稳定、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经父母劝说后,他们马上会放弃不合理要求,从内心接受规则。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懂事的”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儿童逐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过与他人交往,儿童逐渐积累经验,形成是非观念,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幼儿期是儿童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
行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的行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在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会采用哭闹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儿末期,作为个人特征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程度。我们采用实验室情境性观察的方式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这二因素分别是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括难任务和容易任务)和不同对象在场(女大学生在场和母亲在场),然后将两个因素匹配,形成4种情境。
研究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3岁儿童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说明3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而5岁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一致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也不管是谁在场儿童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证实了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非常稳定的水平,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这一观点。相对的稳定性是指到了幼儿末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即我们所说的个性特征,同时,儿童此时形成的个性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矫正,儿童的个性会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发展,因此我们说,幼儿期儿童个性(包括道德)的发展是其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曰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人小学、中学以后的道德发展有长期的、重要的影响。如儿童是非观念的掌握对儿童入小学以后的道德行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早期比较任性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辨是非发生了偷窃行为,其原因是听到同班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同学铅笔盒里有零用钱,并让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后和几个同学出去买零食。
这位儿童正是由于缺乏是非观念,才会表现出问题行为。进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很难形成法制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他们与不良同伴接触后因为盲从而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自主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青少年违法行为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研究者直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研究青少年自主性与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关系,认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而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团伙犯罪。在团伙犯罪中,除了个别主犯,其余多是从犯,而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们曾经明确提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应从家庭开始,即从儿童自主性的'培养着手。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注重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4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学生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针对我班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理能力为理念,对学生进行学习及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以身示范,表率在先。
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对学生的影响,是学生面前自己的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经常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在卫生习惯的教育上,开始我班学生卫生习惯差,教室里随处可见的垃圾,他们却视而不见,前几次老师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一长又会重犯,后来我在每次一进教室发现地面上有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桶里,刘航刚是我班的问题学生,他经常满地是纸花,地面总是脏兮兮的,我看到这种情景,就主动帮他收拾,久而久之学生就做到了不用老师提醒自觉帮助他,保持教室的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科任老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二、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一年来,为建设良好的班风,我着重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几方面基本行为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控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1、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对于刚接手新班级,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一学期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现在许多学生读书写字的习惯差,不是趴在桌子上就是眼睛贴在书上,说过很多次,他们也知道,可落实到行为上总是不理想,于是我上课时也搬来了凳子以正确的姿势坐在讲台上,学生一看到我就会自觉纠正自己的姿势抬头挺胸,双脚并齐的坐在那里;发现这种方法很好以后,所以说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学生无穷的教育。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学会思考,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2、建立全班学生互相监督管理制度,培养自理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学会管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我大胆尝试改革,建立新型的班干部选任考评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实行竞争上岗,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竞争的机会,鼓励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开学时,班长由于家庭原因调了别的学校,群龙无首,我在参考老教师的意见后,在班中实行了竞争上岗。学生觉得这很新鲜,纷纷尝试。但是当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终于明白班干部的辛苦。因此班中同学也理解班长的严厉,卫生委员的苛刻。对班级干部定期考评,吐故纳新。人人参与,人人受到锻炼,极大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集体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班干部们努力工作,时刻注意规范言行,推动了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过去在我眼中看来十分不起眼的学生,不仅自己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
第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经常强调班风的重要性,使每个学生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重要一员,自己的言行关系到集体荣誉。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才能增长学生对班级的情感,鼓舞士气,为班级争光也就成了师生共同的心声。一面纪律红旗,鼓舞人心,这是学生守纪律、表现好的结果,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都增强为集体争光的决心。运动会报名工作开始了,部分学生争先恐后的报名,这是教育的契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值得推广。但偶尔一次在全校性检查或评比中落后,例如合唱比赛我和学生共同努力了付出了,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不如人意。学生们抱怨,叹息,悔恨,学生也会感到自责。这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这情景说明学生有了思考,有了集体观念。
第四、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只有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班主任要努力与班级同学做深入的心灵沟通,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当然有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不愿意主动说心里话,班主任可以让她把心里话写在日记中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与学生平等相处,有利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也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电话联系,个别谈心,纸条交流等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不仅孩子进步了,家长也来向我致谢。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几年的默默耕耘,使我深感:人才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习惯对于儿童成长尤为重要性。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5
1、养成教育,始于细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德育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阐述。从教以来,我始终遵行陶先生这一朴素教育思想,立志让每个学生,通过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为大写的人、高尚的人、“四会”的人,成为真人。
求真的核心是习惯养成,求真的起点是求细做校面对多属独生子女,思想尚不成熟,志向远大模糊,良好习惯尚未养成的现代中学生(我们的养成对象),班主任德育工作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实抓细节教育。让每个学生,心如明镜,勤扫小屋;不好高骛远,不求大弃小;关注生活中的每一细节,做好身边的任何一件能够做好的小事;追求细心、细行和细德。
2、教人求真,自己先做真人。
“重细”是理念和态度,“善细”是教师的诗外工夫。善细的结果未必能事事如愿,善细的过程一定真实而感人。
陶行知说:“教人求真,先做真人”。真的班主任,敢于直面微薄的待遇,敢于正视“非优”的考验,我行我素教人求真,兢兢业业常抓细节,这是怎样的殉道者和幸福者。
我虽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但我愿放弃冲天的志向,以恬淡心态和求实的作风,引导学生做好细节!
3、养成教育,成于细节。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终身受益。我围绕求真目标,实抓细节养成。现将一月中细节教育的点滴,汇报如后。
首先,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落到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第二,如何做好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①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班队课、板报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生活、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活动。
同时,也使老师们认识到,养成教育不是校长、德育处、少先队或某个老师的事,应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事情。同时,明确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从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2、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班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习惯养成目标,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3、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来完成。
(1)值日制度:由本班小干部负责每天的。“五项”竞赛检查,主要是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作好记录,并且作好教育,一周作好总结工作,真正从细小处入手,把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2)学生文明行为考评制度:每月都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作好记录,评出文明小标兵并且进行存档,与“文明班级”和“优秀中队”相结合,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
收到的成果
(一)卫生方面
卫生打扫及保持。值日学生能够坚持早到校,彻底打扫干净室内外卫生。教室、卫生区不留任何卫生死角,不存任何垃圾物。门窗玻璃要全天保持清洁无任何尘土,室内外地面无废纸、饮料盒、塑料袋、卫生纸等垃圾物。值日生要将将室内桌凳摆放整齐,凳子一律放在课桌下。
(二)行为习惯方面
1、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杜绝零食、塑料袋等白色垃圾物进校园。学生不在校外小摊上买饮料、面包、鲜奶、糖块、辣椒条、菜饼等不卫生食品,也不从家里往学校带零食。
2、切实做好安全工作。全体同学认真遵守(班级制度),做安全有益的游戏,创建“平安校园”。严禁攀爬篮球架、杆子、柱子、树枝、窗台、楼栏杆等,严禁在楼梯、走廊、教室、操尝厕所等地追逐打闹。
3、严格到校、休息时间。
(三)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自学,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认真上好朝读和自习,老师不在时自觉遵守纪律。
(四)文明习惯
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体贴父母;礼貌待客;爱护课桌凳,不乱刻乱画。
4、严格训练,及时反馈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强化训练,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验。
(2)在学校生活中训练。要求学生在校生活中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
(3)及时反馈,矫正强化。良好行为养成,我班及时表扬、鼓励,使其产生强化作用,对不良行为我班及时指出,要求及时整改、矫正。
第三、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在各个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每人都能根据训练目标完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通过“规范月”的强化训练,都能够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清楚在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非常重要。
虽然“规范月”活动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但并不表示没有问题。今后,在这方面的工作更需要注意积累,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把我班的养成教育做得更好。
另外,对行为规范训练不够到位,落实不是非常到位,没有从细小处入手,还有我班是农村子弟班,家长素质差次不齐,普遍不高。很多活动都在尝试、探索当中,还有很多缺陷与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行为规范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今后如何将活动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更好结合,这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6
20日下午的讲座人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导郑日昌教授,郑教授站在心理学研究的最前沿,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教师压力的来源、表现及危害,压力应对的方式方法,以及心理情绪的管理、放松和调节的主要途径,特别是郑教授总结的宣泄、转移、幽默、放松、暗示、升华等12种调节方法非常实用,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3个小时的报告,被一次又一次的笑声和掌声打断,精彩的报告,让老师们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沐浴。
总结这两天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人不管在任何行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既然选择了教师,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报告中运用许多生动、感人的案例,深刻剖析了学生成长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在报告中她强调,教育是情感的付出,是科学的创新,是艺术的创造;教育是爱的传递,其责任、义务、使命是永恒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观念必须更新,教育的方法必须改变,教育的途径必须拓宽。
老师睿智的话语、充满激情的演讲、发人深省的案例,充分展示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使我们这些一线老师学到了许多许多。
周红五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积极的、科学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人生经历,才能成为财富。
二、多做好材料的积累工作
陈老师的报告就像是平日的说话一样,语调亲切,说着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情。记忆最深刻的是全班的孩子帮他过生日的场景。陈老师的报告让我知道了材料的积累让人很佩服。以后我也要好好的学着做。
三、要学会信任、爱自己的学生(代沟突围)
听了陈老师这句话(当学生吧信任交给你,越要珍惜这份厚重的信任,当学生视你为知己的时候,更要善待这份心灵的托付,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美丽与尊严)后更加的知道了孩子爱你、信任你才会对你说出真实的自己。
四、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
看到了这段话,幸福来源于改变,如先改变自己,对方也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心境也会改变;心境有了改变,言辞也会改变;言辞一有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一有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一有改变,运气就会改变;运气一有改变,人生随之改变!让我感触到事实如此。
要获得幸福感,途径有很多,如:每天一次微笑的问候、每周一次关心的交流。提高管理班级的水平,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把班级建设成优秀班集体,成为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认真学习了学校领导的讲座之后,我对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实践活动并不神秘,德育实践活动课也没那么难上。关键是认识问题,定位问题,认识对了,定位准了,很多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德育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
如果只是组织大量的活动而没有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所以要进行统筹规划。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工作。利用有关媒体、家长学校、家长会,广泛宣传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德育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反而会因为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有益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从而重视这门课程,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程。
设置德育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特别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和阶段,教师都应该鼓励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自主选择不是放任不管。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另外,德育实践活动虽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是和其他所有课程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渗透,难以割裂的。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7
“博学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上师范学院时经常接触到的一句话。如今我也成为了别人的老师,加入到了教育这一行业领域中来。
时光荏苒,不经意就从指缝中溜走。数数日子,我参加工作已经一个月了,尝尽了其中的各种滋味。在工作的前几个星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德育培训课程。通过这几次的培训学习,对于像我这样的新老师是十分及时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我也受益良多。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次德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学生的学习好、成绩好、取得高分,就是最好的学习成果。其实不然,学习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做人,而德育正体现了做人方面。成绩只是学习的一方面,只有培养出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得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不仅要重智育,还要重德育,只有这样教育才算完整,人类才算完美。
这次德育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关心和爱学生。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经过一个月的教学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当重要。教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更应该以爱学生为基础,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以表扬为主、少批评,先肯定、再纠正。
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更重要的是以爱动其心。首先,我们先要从的生活小事中关心学生。教育其实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我们要注重细节才能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学生,从而对症下药。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其实,教师什么都不用多想,对学生奉献爱心就足够了,对学生的关心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他都会铭记于心。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的包容和耐心。人有“三六九”等,学业也有“一四七”分,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坏的,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偏袒之心。对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期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自己更优秀。对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不仅要对他们有信心还要使学生自己建立起自信。无论差生还是犯错误的学生,教师都应该要给学生足够的包容和耐心。要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受每一位学生,用一颗博爱的心去爱护每一位学生。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酸甜苦辣渗透其中。让我们用自己心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爱感化每一位学生。
这次培训在听了夏晓芸老师的主题班会课和德育教研员唐静丰老师的德育讲座后,对我这个新教师来说收获良多。
唐静丰老师首先和我们交流了人生与规划,我们的一生思考很多问题,从自我认识、职业规划、环境影响到职业目标,其中有些问题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这值得我反思,我在为了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而努力忙碌,达到目标之后就继续朝着下一阶段的目标前进,我没有留下时间来认真思考我的人生与规划。
就如唐老师所说:“人生是一场命运抉择:一次重要的(正确的)抉择胜过千百次的努力。”现在的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此刻我无法肯定地说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我想态度决定命运,至少我要做出努力,这样将来哪怕我失望了,我也不至于会后悔今天的选择。那么第一件事就是现在的我要好好规划自己,目标决定前途,只有锁定人生目标,你才能做赢家。我可以为自己制定日常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总体目标、人生终极目标,总而言之就是不能让自己过糊里糊涂的日子。
第二件事就是要找到一位人生教练,因为人生目标的实现需要导师。我的导师已经找到一位了,我会跟着她好好充实自己,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可以再找一位导师,从更多优秀的前辈身上吸取经验。在目标的引领下,在导师的帮助下,我期待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
接下来,唐老师又和我们分享了怎样上好一堂优秀的主题班会课,内容包括主题班会的类型、特征、功能、内容、设计与实施等等。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首先要有主题,主题是班会的中心,只有选好主题,才能开好班会。比如像夏晓芸老师的这节班会课的主题就是“宽容”,这个主题应该是挺大的,但是夏老师从我们同学身边的事例出发,激发了学生的讨论、思考、辩论的热情。
2、明确活动目的。它不同于班会课,不能东讲一点,西讲一点,每节课只要一个目的,解决一个问题已经足够,太多的目的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夏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通过让学生说说被别人宽容和宽容别人的感受,重点解决如何宽容别人以及期间要遵循的原则,目的非常清晰明确。
3、活动准备。俗语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班会的开始到结束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好周密的安排。夏老师在这节主题班会课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做好树叶形状的绿色纸卡,花朵形状的红色纸卡,树干形状的纸卡等等,因为她必须在课堂最后在黑板上呈现一棵大树的图形,所以这一切环节都必须做好精密的设计。
4、活动步骤。在设计活动步骤时要做到方向正确,目的明确,讲究实效,条理清楚。夏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衔接自然,课堂效果明显。主题班会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场所,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8
古人云:“师有百行,以德为首。”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生命。“无德不成师,德高才为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师,内心虽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力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可是真要说起如何做,却是无从入手。但是短短几天的师德培训学习中各位老师的旁征博引,现身说法让我学到了很多,因此我也逐渐懂得了做一名人民满意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德修养方面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朱和新先生也讲过: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需要母亲般的爱,但是教育的爱,更需要尊重,更需要赏识,更需要宽容。
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要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必须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不仅要蹲下来和孩子寻求平等的对话,还要留有一份纯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赏识而来到人间的。赏识教育最难得可贵的首先是对学生,对孩子,对教育对象永不放弃尤其是教育者所倾注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期待。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爱还需要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境界,面对露珠一样的学生,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此外,教育需要责任。责任源于爱心,其本身亦是真爱。如果说,没有责任的爱是无法存在的。那么,没有爱的责任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教师崇高的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发现教师职业的生命意义。热爱教师的职业岗位,必须把它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和塑造“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新人的重大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责任就是要求广大教师要按《教育法》、《教师法》的要求,认真履行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这种职责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未来的一种深沉的使命感,而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二、课改理念方面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动力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却是扮演探索者、学习者、合作者、引导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的角色,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其中文化底蕴是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也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因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此外,教师必须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经常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活动,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三、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年轻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得住学习关、实践关、职业倦怠关的考验。
专业知识是一位教师外在美的依托!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历史、天文等知识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新课程中有不少新知识、新实验、新方法。不学习,不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就会落伍,所以教师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粗读、细读、摘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大凡成功的教师都是很注重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让学生喜欢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教师的试验田,教师务必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材。若没有研究,就不能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种“无效“的教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有条件的教师要进行教育科研。
据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随着教龄的变化而变化。据调查,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涯的最初几年就开始呈现,而且随着教学时间增加开始不断加重。为了摆脱职业倦怠,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其次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高级需要,即实现自尊、自主、自我。此外,还要补充教育哲学资源,加强哲学修养。
除此以上三个方面之外,教师的师德还包括班主任专业化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在此不一一详述。
这些就是我在暑期师德学习上的体会和心得,并以此鼓励自己,鞭笞自己,努力使自己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9
今天我参加了由新泰实验中学举办的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泰安英雄山中学的张峰老师执教的“感恩父母,回报于行”的主题班会观摩课,着实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师生。
整堂班会课班主任以主持人身份围绕学生们身上普遍存在的“情感冷漠症”提出问题,随着“真情诉说”、“拷问心灵——现场互动”、“体悟亲情”、“真情告白”、“感恩于行”、“亲情演绎”、“集体宣誓”等活动内容的层层推进,学生们纷纷回忆父母对自己百般呵护与关爱的事例,随着下课的铃声响起,大家的第一感觉是四十五分钟太快了!
在课下的交流中,一位来自石莱中学的教师急切地表达了他听课后的感受:“今天的课太感人了!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今天的教育场景与其说是来观摩学习的,还不如说是来接受教育的。令我再度联想到父母对我的爱,宛若春风,吹奏出我人生命最初的激昂,吹散了我人生之路的阴霾。心动,不如行动!我今天下班后的第一件要做事,是要向远在家乡的父母问声平安!道声谢谢!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0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在学校陈文忠校长的带队下,与学校的17位班主任参加了新州一小举办的“和谐德育主题班会观摩”班主任专题培训会。
我相信参加了这次班主题班会的所有老师可能与我有着同样感受,这次的主题班会,举办得非常成功!班会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是与学校领导的重视,老师与同学们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首先听的是六(2)班李先梅老师上的“我爱我班”的主题班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同学之间应该学会互敬互爱的习惯,然后通过活动展现同学之间的一些具体事例,通过活动同学们体会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好习惯。为了集体荣誉,大家都应该学会我爱我班,共同奋斗,共同感悟。
然后听的是三(3)班袁媛老师上的“心手相牵·快乐成长”——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爱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听了这节课,我感触很深,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一个如梦的年龄,但也是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意味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年,转向青春的成熟,将走上一段崭新的征程。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增强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进一步加深了感情。通过这次的主题班会,我们看到了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为主题班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这点就说明我们的孩子已经开始长大了。并且在孩子们不知道家长写给自己什么样内容的信件情况下,通过自己写给父母的信,表达了自己对家长,对老师的期望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这些都说明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大部分留守学生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代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应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孩子”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学生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学生。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留守娃。部分留守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教师要珍视留守学生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在许多地方已出现了“代理家长”“知心爸爸”“知心妈妈”。我相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用爱心去感受,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拥有花样年华。
最后是州德育工作专家邹秘书长的工作点评,以及各位骨干老师的点评。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生德育养成教育论文07-20
养成教育的德育教学活动设计11-23
学生参加养成教育心得体会03-11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11-08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04-10
学生德育心得体会范文12-27
德育班学生心得体会07-19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01-05
中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