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
开学以来,我和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美不胜收,还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2
实践中,课堂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不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发争议,阐发观点,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性的指导。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九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
(五)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六)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中彩那天》,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中奖的感受?”“《中奖那天》中的父亲得到那辆汽车后能经过道德抉择把汽车还给库伯,你感受出什么?”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七)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老师在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板书《鱼画到了纸上》下面细心的孩子就说是《鱼游到了纸上》。师接着问:同学们,我们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使学生兴趣大增,开始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引导盲人青年的认真刻苦,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春天是可以观赏,应改为“‘观赏’,这里为什么要用‘触摸’二字?”这种提问就更新颖,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八)体现“两”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伽利略曾经讲过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由很令人费解,人们相信吗?你是怎么认为的?教者演示伽利略的实验学生就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九)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有志,歌咏吉’,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身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甚至友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这就是要靠朗读了。朗读是架设在学生的情感与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很难产生共鸣,究竟应如何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今天上午,听了三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少年闰土》、《怀念母亲》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认为她们在“语文课堂不少于十分钟朗读”上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学习。
一、朗读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
朗读训练与文本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在理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提高朗读效果,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及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会、品味。叶圣陶先生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有亲身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课文中有些内容言辞含蓄、内涵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发复朗读、细细品味。教学《少年闰土》的老师,在初读研究环节,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而我自己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外祖父非常珍爱墨梅图,为什么还把墨梅图送给莺儿呢?我紧扣文中外祖父对莺儿说的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出外祖父爱梅花,是爱她不畏严寒,不畏风欺雪压,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正像伟大的中华民族一样,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从来都是不肯低头折节。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莺儿,是希望自己的外孙女保持梅花的`秉性,做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学生的疑问解开了,朗读中充分表达出了外祖父对梅花,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二、朗读训练从启发学生体会感情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的指导可以从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探索。这告诉我们朗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有些教师指导朗读从技巧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欢快些,那个地方要读得舒缓些,这个字要轻读,那个字要重读……如今天谢克菲老师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谢老师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完成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自由读、默读、个别学生及教师示范读,这种充分的“读”,将读落实到了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母亲的“精彩”与父亲的“糟糕”的内涵。同时,教学中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这样的指导也许会有点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训练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还念母亲》的课堂上,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老师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平时教学《五彩池》时,其中描写五彩池形状的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这四个像字,要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掌握好教师导的“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迸射出蓬勃的活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熟了,其中的含义也就不解自通了。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坚信“书是读懂的”这一教学理论,在语文课堂上努力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4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
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写好教学后记。
反思教中得失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5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我一直很费解,直到昨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为陈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安排了课堂预习,而预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解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堂上他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译,只须点一下就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学生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6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在教材设置上,系统性较强,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较多;重视学生阅读技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等;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针对性强,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坚持不断地进行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彻底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成果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7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并不然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认为要想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识字量,在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识字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
第一,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我根据孩子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各种小游戏如在教孩子学习了一些生字以后,为了巩固孩子的记忆我经常采用开火车,摘果子,找朋友,猜谜语等方法特别是摘果子游戏最受学生欢迎,我在黑板上画上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果子,果子上都是孩子熟悉的字,请学生扮成小白兔提着篮子去摘果子,当孩子们摘下自己认识的字时非常高兴摘了满满的一篮子果子很有成就感因此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孩子处在一种快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喜欢学习增加孩子识字的记忆非常必要。
第二,低年级的孩子基本是形象记忆为主,我们的汉字很多都是象形字,如课本中的日、月、目、木、禾、羊,鸟等字都是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的,这些字都和实物有相似之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后再识记,就轻松多了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识记如:学习“禾”这个字,首先要想到木,但是比木还要多一撇,这一撇就想到稻穗的头是弯弯的,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第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插图来进行识字教学,我们低年级的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能帮助孩子们识记如在学习《在家里》这一课,沙发,茶几,电视,电话,台灯、书架、挂钟、报纸都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接触的实物,每个家庭都有,学生很感兴趣通过汉字与实物的对照,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汉字,这些图片对学生记忆识字起到桥梁的作用,使每个汉字都赋予了生命,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了学生的记忆。
第四,做动作学汉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动作的词语,可以用肢体来进行表演的如在学习《操场上》这一课,动作的词语很多,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这些词语都和动作有关,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做一做动作第一组的词语都是用手的,所以都有提手旁;第二组的词语都是用脚的,所以都有足字旁通过动作表演,学生不但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清了字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兴致极高,学生学起来也省力。
第五,利用日常生活来识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汉字,如商标,日用品,广告,路牌,超市购物等等,无处不在如:我让学生搜集衣服上的商标和包装盒,找一找上面的字自己是否认识,孩子的兴趣很浓,从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汉字而且孩子们之间还进行了交流,我让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汉字,平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识字量。
另外,我还布置学生课外读拼音读物,交代每个家长给孩子买儿童故事书,现在我班很多的孩子识字量大大的提高了。
当然,识字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总结,不断的探索发现,不断的寻找更适合学生记忆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更快乐。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8
一、基本情况
本期,我主要担任初一212班和208班语文教学,两班共139人,男女生各占半壁江山,学生基础参差不齐,212班有一部分尖子,但数量不多,还有7、8个学生基础特别差,字还没有小学一年级学生写得规范,208班大部分比较差,因为他们都是从农村来此,小学可能不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普遍字都写得不美观,而且阅读与写作能力都不高,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没有自学、预习的习惯,不知道怎样听课,作业错了也不会主动去修改。针对这些情况,我本期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二、主要工作
一是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读书习惯。每天安排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朗读时间,早读课,一定让学生有朗朗读书声,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也用来训练朗读,课堂上,也要求自己一定让学生有读书的机会,有时还利用晚自习前预备铃时间读一些《弟子规》等课外文章。
2、预习习惯。开学初,我就把预习重要性做了强调,每天我都会抽一定时间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给学生体验预习带来的快乐,在课堂上,我都设立了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对做得好、效果好的给予掌声和鼓励。
3、自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学的习惯,等老师来讲,等老师来督促我做,督促我记,帮助我总结,帮助我归纳,所以对于自学能力的培育,我反复给学生做了强调,并采取系列措施帮组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认真检查学生的自学笔记,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机会,给学生分析课文,讲解课文的机会,通过这些措施,对于督促学生自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写作的习惯,主要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并且对日记的质量做了要求,从书写、篇幅、语言都做了要求。每一次考试,不管是期中考试、月考等大考,还是单元测试等小考,都要求学生写总结,把经验教训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二是改变教学风格,从兴趣人手,打造乐学课堂。
以前我的课堂比较呆板,缺乏生机,主要是授课语言生硬僵化,枯燥无味,课堂形式单调,学生参与机会少。经过自己的反思,我这个学期我大胆的改变教学风格,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上课时,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我自己给自己的要求是,没有笑声的课就是失败的课。在教授知识点时,我就会较劲脑子组织生动的语言来给学生讲解。同时我也给自己的课堂规定没有学生的参与的课时失败的课,每一节课,我都会设计一些学生参与的环节,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展示欲,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改变作业批改形式,摸索快捷高效反馈形式。
如果按照传统作业批改形式,作业的周期会很长,两个班140人,单作文一项,就要至少两个星期,还有日记、课堂作业、基础训练、单元测试等大量其它作业根本无法估及,高效无从谈起,学习兴趣荡然无存。采取作业自批形式,周期短,效果好,老师学生都能及时了解知识学习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我不会放任自流,不管不问,采取抽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作业情况,收集信息反溃当然单元小考,为了减少错误,给学生公正公平的评价,我会尽量自己批改。
四是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语文要求学生有广阔的知识面,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发动学生积极捐书,在教室里建立一个图书角,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找一些课外的经典名篇让学生朗读,比如《弟子规》《诗词名句》等,还让学生每天在黑板上写一则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向校报投稿,办好每一期黑板报,积极参加语文竞赛活动。
三、工作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本期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课堂生动起来了,学生普遍喜欢语文课了。很多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和作业质量都较开学初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较快,拿208班和210班相比,在开学初做的摸底测试中,成绩远比不相上210班,但在后面的几次测试中,208班就有了明显的提高,期中考试和竞赛考试就超过了。212语文班平由第四名也上升到了第三名。在学校组织的语文竞赛中208班有3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6人获三等奖,212班有4人获一等奖,8人获二等奖,13人获三等奖。
四、主要经验
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习惯
二是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三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乐学。
四是要督促到位
五是要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差生学习习惯培养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今后要坚持习惯培养。
课堂虽生动但还不够精致稳定,把课堂尽快形成模式,构成固定板块,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些学生在自改作业时有敷衍现象,下学期需要加大教育和督察力度。
反馈的信心没有详细记录,不便归纳整理,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尽量把实践提高到理论层面。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