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习心得体会

2021-09-13 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的基本要素为:

  1.情境是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学习环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素材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教学情境的必备要素。

  2.情境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力因素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因素。

  3.情境具有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具有学生参与的角色要素。

  4.教学情境中包含了大量的本地、本校、本班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学校课程资源较高的开发利用的程度,具有可供操作的硬件设施和时空要素。

  5.情境具有趣味性和浸润性,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索的兴趣,有较好的对进一步拓展空间。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时,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真实性原则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的。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问题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如果对某些教学目标无法创设实际情境,可创设趋于逼真的间接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在观察体验中,广泛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接近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需“跳一跳,够得着”。

  4.合作性原则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5.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而且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熔融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6.层次性原则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一般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并与他们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相匹配。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有意义的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虚实结合。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恰到好处。

  4、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激活热情。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地积累和尝试。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教师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论文

2.心理相容与教学情境的创设

3.创设情境教学心得体会

4.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5.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

6.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论文

7.创设教学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人教版上册)

8.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心得体会3篇

9.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反思

上一篇:学生会宣传心得体会 下一篇:大学军训心得第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