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心得体会

2023-06-18 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作心得体会(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作心得体会 篇1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特点的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我常常是对自己尝试性的作品充满兴趣,却又不时地怀疑和否定。探索,否定,再探索,这样反复地进行着。从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是创作的原则。回忆起过去许多年里,常常是带着一个概念下去,带着一些为概念搜集的素材回来。把自己的感情管制起来,这样就无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带着一把感受以外的尺子,在生活中量来量去,要发现可画的题材实在比沙里淘金还困难。

  去年秋天,我横穿了几千里的锡林郭勒大草原,通常认为这地区是内蒙古牧区的典型。这里没有高压线,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机,生活是流动的。然而,正是在这些并不先进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形象和它们呈现出的色彩,构成了草原上特有的美。空旷的天然牧场,多变的景象,质朴憨厚的牧民,古老的蒙古包,牲口拉着生活必需品的各种车辆,乘骑的马、挤奶的牛,平凡的劳动场景以及牧民们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我怀着由衷的兴趣和激动心情,画出了一批作品。

  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每个画家对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偏爱,形成这种偏爱是有多种原因的。除了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画家的情感和各种修养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现方式也因人而异。从离开美术学院走上工作岗位时起,我就开始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地从我们民族文化中吸收营养。油画引进后,要成为中国的油画,这个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议题了。其实,我觉得争论的意义远不如实践更实际些。

  我曾经想从年画中吸取点东西。建军五十年时那幅《讲形势》就是这种尝试。整个画面减弱了光的影响,色彩更纯一点,运用了许多装饰图案。建国三十年美展的《牧马人》也是一种尝试,主要是运用了一些有变化的线,色彩上用了较淡的、弱的对比,这样好突出线。有挤压出的线,勾出的线,粗笔逆锋推出的线,刮刀抹出的线。后来,试着在风景画中吸收大写意的韵致和对形的认识与处理方法,想画得有点神、意。但中国画中那种意到笔不到的情趣总是出不来,画人就更棘手了,画面上的素描稿,用颜色画起来就填上框子了。回想起过去看过老国画家们的花鸟、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觉得他们对所描绘对象的形与神是吃透了的,下笔的时候,不是表面上看到的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胸有成竹,然后落笔成形,以形写神。每个局部之间都是有机地联系着的,都服从一个总的神韵和节奏的要求。在这总的要求下,这种笔味墨趣也自然能运用得当了。另一个特点是不离开表现对象而搞笔墨趣味。每放一笔,是笔墨,也是形的一部分。油画如能吸收这种技艺,并结合油画的色彩造型,也许会出现新的面貌。

  大量地连续地作画,对我的'实践很有好处。不断地画,不断地思考,随时调整自己的画法,随时补充一些新的设想,随时试验。首先,很认真地推敲素描的小草图,把画面的构图安排,人物的形象特征、神情、动态都考虑成熟,再设计色彩关系等,当一切都做到心中有数后,动油画刷子就大胆了,也主动了。这次的人物画《春》、《隔代人》、《奶桶与姑娘》,就是这种尝试性的作品。

  为了使画的对象更朴实、更粗犷一些,我从民间木版水印画(灶王爷、门神等)和泥娃娃之类民间工艺品中借鉴涂色办法,许多人物画上都有这种痕迹。《姐妹》一画的用色追求感觉上的饱满,巧合了民间“黄、红、绿、桂(品紫)”的色彩组合习惯。两个小姑娘的腰带、头巾正好是这四种颜色,其它都是纯白与灰。当然那四种有纯色感觉的颜色是经过调配的,这样就有点乡土气了。

  这些尝试是二十年前学习的继续,六十年代初的油画研究班的教学,培养了学员们探索的风气。我愿意继续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不断地进行探索。

  创作心得体会 篇2

  这一个学期的书法与上个学期不同,主要学习的是行书,而且不仅仅是行书的临摹,更是在临了一段时间的帖子后,在其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包括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书法,经过历代先民或书家的摸索研究、学习实践,终于确认了表现汉字之美的不外五大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而且总结了一整套的“法”——“笔法”,而这五大书体又离不开线条,线条之于汉字书法确为关键因素,没有线条即没有汉字,没有线条的变化,即没有汉字美的结体变化,更无美的章法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样,同一位作者的笔下同样可以呈现不同种类的书体和面目繁多的风格情趣。虽然目前只临摹过苏轼的行书,但老师建议我们学习两三个不同书法家的行书字帖,即使是楷书也最好多学习几种。

  学练书法,要练用笔,要练结体。学用笔、学结体,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继承,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新,但没有前面的继承,又怎样谈创新呢?创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种帖,需多种帖,那就需要学习别人的东西,集多个人的优点,融会贯通,结合自己情况,创出新风格,写出新特点。

  书法的结体,将横线缩短,竖线拉长,就出现了长体造型的汉字——小篆;将横线左右拉长,竖线缩短,就出现了扁体造型的汉字——隶书;将线条做对比不大的平正规整组合,就出现了正方型或长方型的汉字——楷书;将线条做不规则的恣肆组合,就出现了形体多变的造型——行书、草书,而且用笔轻重、行笔快慢、用墨浓淡、线条粗细、毫锋软硬都对线条、章法风格特点产生影响。

  我其实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们的笔下一切内在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尽管形式多样书体各异,但其蕴涵的大的审美气息却能一脉贯通,随意点染都能显现自己独有的风神。我想,那一定是书家的内外修养达到了某种较高境界后的自然结果;至于自己目前行书章草魏碑等“不相往来”的格局,也希望随着技法的日益磨砺、功力的不断积累,乃至于其他修养的逐步加强而会有所改观。所以更高层次的书法语言,已经不再是笔法字法的特点,也不是章法墨法的习惯,而是充盈在其中、无处不在的神采和气息。这些,才是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创作心得体会 篇3

  常听人讲论书法时说到“功力”,功力是什么呢?我认为,功力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你拿到一本生疏的范帖,你可以几遍就临摹得形神兼备;当你有一个好的构思,你可以准确地用笔表述出来。总之凡经眼、凡脑海中成形的,均可以笔去准确表现,这时我认为就具有了功力。但功力是技术性的。

  “功力”是一切创作的先决条件,你的情感、情绪、审美理想等等,要想在作品中行以表现,全仰仗这个“功力”。没有她,你的一切美好理想只能是“自以为大有深意”。我的二十年学书历程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用于获取“功力”,其余才是创作。“功力”又是无止境的,但她有一个“及格线”,不到“及格线”真正的创作是不存在的。

  创作上,现代派书法主要用心在构成上,而古典书法则更多着意于点画和境界追求。我的创作应该是古典的,但我在构成上想得也比较多。现代派书法,小式的作品田头多,即使是大件,也不过是小品的放大,整体上线量较少,关系简单。形象点说,现代派书法像小分队式的侦察兵,可以游击,但集团式的战役、战争搞不了。古典书法阵容较大,但往往却又太象兵马俑。我想如果能借用现代派的一些手法让兵马俑活起来,兵力分派匀当,再来个“赵子龙”七出七进,岂不太好看了。

  改变抄写式的书法模式,现在已成为书法家的共识,但大家又不愿意简单地搬袭现代派方式,因为它毕竟艺术语言太单薄,聊备一格可以。就像一出戏,里面可以有数个丑角,但一出戏里全是丑,怎么看呀!所以我们还得努力,以自己丰厚的“功力”,吸收现代派的构成意识使之成为古典派的一种创作手段,这种手段的作用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观赏性,“戏剧性”冲突更明显,更轻松自然,也就更接近了中等欣赏者的口味,书法的欣赏面会扩大。但这毕竟不是太简单的事情,需要很多人不停地探索,我愿成为这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尚意识、鲜明的个性追求加上古典主义的基因素质,我想这大概可以概括我现在的追求的全部。

  除此以外,我想再谈谈我在功力技巧方面的一些心得。一般情况下,人们用笔较多关注线的自然平向流动,而我则更多关注线的流动中的跳荡,也就是笔在起落之间的变化。就像山间溪水,它在流动时遇到大障碍会绕过去,一如曲线和结体中的避让;倘若遇到小石头,溪水就会跳荡起来,体现在用笔上,就是轻重、粗细、提按、顿挫,这样的线变化丰富,活泼而灵动。用笔方面我的另一个关注点是速度,楷书、隶书、篆书运笔速度较为均匀缓慢,而行草书的用笔则是急缓共存的,用的是加速度和爆发力。我首先注意发力点,发力点有两个,一个是起笔,一个是转折,转折是下一个笔段的起笔。起笔处的.变化最为复杂,形状变化也最丰富,要求笔尖要灵活,随时调整到最佳发力状态。就像篮球运动中的传球,用的力量是爆发力,这个力量既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太强则易使队龙接球时脱手,太弱则容易被夺去。这个“功夫”是“功力”范畴,是要通过训练获得的。

  转折还是下面笔段的随机思考的临时驿站。在整个行草书创作中速度是随着情绪和开合需要随时变化的,情绪平静则线条舒展,线段较长,字的开合较大,有如溪间流水时遇平缓地势,水流慢下来,缓缓流淌,也如闲庭信步;情绪激荡,心跳加速,笔速也就随之快起来,线段则短短相加,有时甚至线线叠加,绞缠,如水到陡峭处,水流湍急,时跳时跃,水花四溅,五彩纷呈!一件好的作品,应该是承转合齐备,就像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欣赏者会随着音乐节奏的演进而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引起强烈共鸣。这正是行草书的魅力所在,只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所搭乘的载体不同罢了。我多年来倾心于行草书创作,其真正原因即在于此。

  创作心得体会 篇4

  人们熟知苏东坡的一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实,东坡还说过:“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毕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画的所谓“一挥”,都是学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结果。齐白石早年临摹金农的画作,惟妙惟肖;为了画好昆虫、鱼虾,他长时间地观察写生。老人的画,那几片叶茎,看似粗犷随意,却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动一点点都不行。这些,充分说明“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傅山说“宁真率、毋安排”,不是说不要谋篇布局、意在笔先,其意应是“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徐青藤的这句话透露了天机,正像韩退之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草色遥看近却无”。

  东坡论书“无意于佳,乃佳耳”。学习书画的人,没有不想自己的笔下呈现佳作的。长期艰苦地学习训练正是“有意于佳”的真实写照。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水平的书画家来说,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笔交融,心手两忘,从而造就真正的佳作。“有意于佳”只是基础,“无意于佳”才是境界。一个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而改变初衷讨好买主的作者,他丢失了艺术家最为宝贵的东西,又怎能产生真正的佳作?刘熙载早已指出,“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处,而在其无意处。戴熙说:“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陈曼生也说:“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有时,有意着力的地方,偏偏导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战术上,虽属锦上添花;在战略上,已是画蛇添足。

  即便是优点,过分地强调或表现得不是地方,也会变质变味。恽南田论画“习气者,即用力之过”,强调“宁恒见不足,毋使有余”,正是这个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时并不妨碍作品整体的成功,恰如黄庭坚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中国书画注重功夫,熬出来的功夫。宜乎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学生抱怨老师:您老是要我夯实基础,别人的墙已经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岁月的力量不容忽视,《书谱》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哲理深刻。以为别人几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几年、几个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艺术学习、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自有其规律,这些规律又是无情的。违背规律的催长、“打造”和走捷径,只会得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从较长的时间看,书画家们对艺术的追求,好比接力赛,更像是“马拉松”。起跑时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却已不多,能打破纪录者更是寥寥。那些开始不久就在领跑的选手,往往难以“领”到最后,甚至难以跑到终点。有人说“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输得更彻底”,不无道理。

  一种艺术风格、一种个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陆游在《学书》一诗中说得好:“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气度,不计较一时一事,而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自甘寂寞。

  创作心得体会 篇5

  当前,在国内外新闻媒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新闻精品的创作成为各级媒体新闻传播的重要前提条件。旨在更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增强媒体竞争力的新闻精品实施,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创作出新闻精品,将关系到整个精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从新闻精品的内涵上看,新闻精品之所以称得上精品,是指它具有比一般意义上的优秀作品更为深沉厚重的特质。它凝聚了时代精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积极深远的影响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及其决议中提出的著名的四句话:"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可以视为新闻精品创作的标准。新闻精品是为受众而作。广播电视报纸新闻要以精良的品质吸引、感染群众,并赢得高收听(视)率和高满意度,才能是精品,这是我们评价一篇新闻是否是精品的重要标准。那种虽然经过精雕细琢,但却曲高和寡的"精品",不是我们在新闻实践中所急切呼唤的新闻精品,因为它已经脱离了受众市场。

  一、新闻精品的创作策略

  根据我们前面所论述的群众期待视野的层次构成,具体分析当前群众对新闻精品的期待需求主要有:希望通过收听收看新闻精品节目准确地把握当今社会的基本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希望从中深入地探究大众关心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希望从中获得深刻的审美情感体验;希望从中享受到丰富精彩的视听效果。在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新闻媒体的功能与定位,我们来探讨适于实际操作的新闻精品的创作策略。

  二、新闻精品的选材要突出体现时代发展主题

  跨入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主题是什么?根据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把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新闻精品创作中,要把选材的视点聚焦于我国人民创新发展的社会实践,生动全面反映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坚忍不拔,开朗乐观的精神风貌。新闻精品在选材上瞄准了时代发展主题,站在历史与全局的高度,分析形势,把握方向,体现出恢宏、大气的独特个性。大气使新闻精品能够舍弃琐碎与细枝末节,正确认识社会前进的方向,从而能够积极地引导舆论,发挥了广播电视报纸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

  新闻精品将选材的着眼点放在时代发展的主题上,使广大群众更加明晰地认清社会发展趋势。每个人只有将个人的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才会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才会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精品着眼于对人们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的终极关怀。新闻精品聚焦时代发展主题,在选题的具体操作上,应着重强调两点:

  (1)着眼于创新看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人民群众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进行着实践。新经验、新方法、新成就、新业绩层出不穷。新闻精品在选材上应首先把创新的实践作为一个重点。新知、新识、新观念、新思路会拓宽人们的视野、启发人们的智慧激发更多的创造热情。选材上体现出着眼于创新看发展,符合当前人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对新闻精品的期待需求。

  (2)正视问题看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过程中总会有困难与波折。对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新闻要客观、公正地予以报道,冷静深刻地剖析问题的实质。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拿起批判的武器,对与发展主题背道而驰的一些假恶丑现象予以批评与揭露,从积极的、从建设性立场出发帮助受众正确认识发展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寻找更好更快地发展良策,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新闻精品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平民化"的视角也就是苍生大众的视角。站在大众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感知变化,往往赋予新闻精品更多的亲和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要,也有追求美好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需要。种种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决定,如就业创业、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都是大众谈论的热点话题,也是新闻报道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热情关注民生,聚焦社会热点。同时还要深入探究热点问题出现的背景、意义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帮助群众认识问题,寻找更为有效的生存与发展手段。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思考,体现出新闻精品注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本质内涵。

  四、新闻精品要深入挖掘新闻事件中的情感因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些话都说明了情感在影响人的心灵、改变人的态度中的重要作用。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实生活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普遍存在着情感因素。新闻传播者作为活生生的人,同样具有丰富的情感。新闻传播者调动自我的情感体验,去感受、去捕捉、去挖掘新闻事件中所蕴含的情感"亮点",将之形象化表现出来,将会使新闻报道以特有的感染力抓住群众的心,打动群众的情,使群众进入审美境界中。我们说,美之为美,虽然一方面包含着普遍必然的真理,但另一方面这一真理又必须是渗透到人的心灵、情感、个性之中的东西,一切不能拨动人的心弦,不能在人的心灵中唤起情感反应的东西是不能成为美的东西的。作为广播媒体,要充分调动解说词、现场音响、音乐等多种传播符号,将新闻中的情感因素以立体化的"声音形象"加以展示、放大,使群众在审美情感体验中与报道对象进行交流与沟通,达到情感共鸣。深入挖掘新闻中的情感因素可以极大增强新闻精品的审美价值,而这也是现代社会中,群众对新闻报道的期待与需求。强化新闻的审美情感价值,可以使群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净化。

  探索新闻精品的创作、传播策略将是今后新闻报道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长期课题。从群众的心理期待与需求的角度分析,探讨新闻精品传播策略,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有助于推动整个新闻精品战略的稳步实施。

  五、新闻精品要注重专题研究

  创新闻佳作,必须加强新闻研究。全国、全省好新闻作品的攻创工作在不断发展,新闻队伍人员在不断变化,评选的标准越来越高,因此,要不断研究好新闻作品标准的发展趋势。要从全国、全自治区的大局着眼,认真研究全国、全自治区好新闻作品,分析发展趋势,不断明确和完善对好新闻作品标准的认识。好新闻作品应该具备三个主要条件:主题重大、深刻;形式新颖、独特;效果实在、突出。不断研究各种新闻体裁的表现方式。广播电视报纸新闻要召开消息、通讯、标题、图片、文学副刊、时事作品研讨会,探讨最佳内容与形式。提出,消息求纯度,不要广告味和表扬味;通讯求力度,力求打动、激励人;言论求深度,提出新观点,增强说服力;标题求精度,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照片求角度,克服老一套和一般化。不断研究精品生产过程,要“好新闻过好四关”,即策划关、采访关、编审关、推荐关。比如推荐关上注意把握大局,突出特点;在品种上以消息、通讯为主,兼顾其它;在评价上阐明时代意义,指出独特之点,介绍突出效果。攻创好新闻作品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施配套措施。坚持每日评一优,每月评精品,全年总评。规定上人民日报、新华社、内蒙古日报的稿件实行奖励,提高质量,扩大影响。

  创作心得体会 篇6

  纵观绘画艺术的发展,从古埃及壁画开始,绘画创作的一步步演变,可以看出,绘画创作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真实的描述社会现象,作为比文字更早出现的东西,它们负责记录,随着时间的发展,绘画开始有了新的目的,透视的发现与完善,让绘画创作更加接近于准确的表现出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写实。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对于自然风光、人像的描述精准且美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摄影技术越来越完善,写实已经无法满足画家了!写实主义重点在于真实的描绘客观事物,而人们欣赏时往往死抠细节而忽略画作背后画家的思想与情感,于是他们像更能表达自己思想的领域进军!

  于是印象派、抽象派等等更加大胆抽象的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它们用色大胆,打破常规,往往让人一眼看上去满头雾水不知所云;然而又是那么的和谐美丽,画作中隐藏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长期以来绘画创作的本质一直是画家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画家总是会在创作题材、形式上煞费苦心。怎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绘画作品是画家一生都在研究的问题。画家的个人品质和生活情趣影响着画家的绘画表达形式和语言。

  在艺术的世界里,画家的气质往往决定了画家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画家的情感与智慧决定了作品的好坏,可以说气质与情感智慧是绘画作品创作的基础。

  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每一幅画都表达了画家不同的内心情感。可以说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不可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在绘画艺术实践中,有什么样的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语言。可以说气质决定了画家的绘画语言。首先,独特的气质来源于独有的个性和独有的成长环境。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凡高他对大自然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具有一种如火山般狂热爆发的个人气概。这种热烈疯狂的'气质来源于他笃实虔诚的性格和不入俗流的个性情操,也就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气质。凡高成长于一个牧师家庭,成年后他也成为一名牧师,在为矿区的工人祈求上帝给予他们食物时却饿起了自己的肚子,把这种情绪用一种什么东西表达出来呢?于是他就拿起画笔,来描述矿工,反映他们的生活,以唤起人们去拯救自己,这样就产生了矿区素描。这是他的一张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线条是那样粗重,实在拙笨,但恰到好处。

  阿尔的明丽日光、太阳的儿子向日葵金灿如火的花盘使凡高发疯,纯纯的土黄、中黄、柠黄直接上到画面上,纯色勾出的线条是狂热激情的喷发,至今我们还被那瓶金黄灿烂的向日葵激动着!凡高的个性语言就是在他独有个性气质与自己情感撞击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其次,独特的气质直接对应独有的情感世界,个性的情感丰富强化了作者的气质,更完善了个性的艺术语言。八大山人是我国著名的花鸟画家,他是前明帝室之胄,对明王朝怀有无限眷恋,对满清王朝有着骨子里的反感,因此,形成了他避世孤傲、蔑视清庭的个性气质。他画的水鸟或仙鹤眼睛都向上翻着,甚至他的怪石也如同人一样露出蔑视之态,这独特的个性语言符号让人过目不忘。当人们看到八大的画,不必看署名,便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对于一个画家,有什么样的个性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个性绘画语言。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能与参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真情实感”是艺术作品感染人的关键所在。这里的真情实感是指不忸怩作态,而是自然生发的作者的创作冲动。毕加索在血淋淋的国内战争时期,挥汗创作的鸿篇巨制《格尔尼卡》,虽然运用了立体分析的手法,但那对战争控诉,那如西班牙凶残牛头对生灵蹂躏、践踏,人民在哀号的表现,让每个欣赏者都被拉回到那个时空中,把他对和平的热爱对内乱者的控诉之情凝固于画布之上,至今都会让人为之感动。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作品,把我们从作者情感物化的画布上带到了秀逸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鲜明的白墙黑瓦和水中的红鱼、小舟让人自然联想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优美自然风光,这源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低头思故乡”之情结与“举头望明月”之思绪,在他举头握画笔之时的强烈思乡、恋乡、爱乡之情感宣泄于画布上,所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使多少人为其作品放大瞳孔!真情感于人,真情出于人,人所共知,人所共有,这才是绘画作品真正打动人类灵魂之所在。画家正是结合自我的情感取向,开动自己的智慧头脑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林风眠创造了中西合壁的独一无二的绘画新风格,新语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对中国画中特有的墨线非常感兴趣,同时又痴迷于西洋油画凡高的如流淌式的狂热色彩表现,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在,就是画家把自己的真情感与独有的智慧相融合,也即把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凝固于画面上,去感染人,让人在赏心悦目中进一步欣赏画家智慧的哲思与创造。

  每一个画家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绘画语言及绘画形式,可以说绘画作品是画家个人品质情感与智慧的综合体现。一个画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应该不仅仅在绘画技能上锻炼自己,还要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要热爱生活,用心去体会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一般人看绘画作品,能够欣赏的是写实的作品,而对看上去色彩运用像儿童画那般纯的画和将事物分解重组的抽象画难以理解和欣赏。这之中蕴含的画家的情感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够感受。从我这个年龄来说,生活的苦难只流于纸面,我明白它在字典中的含义,却无法切身感受到,所以对待绘画作品的欣赏

  创作心得体会 篇7

  时光荏苒,学习书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到现如今从事专业,我想除了坚持以外,更主要的是领悟和学习古人的经典作品。

  对于学习书法而言,临摹与创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习书法的人都能言之一二,但观念和体验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截然不同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效果。

  谈临摹,必须先清楚临摹的目的`。临摹是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他是技艺的学习,风格的吸收,同时更是艺术感觉的积累和提升。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其潜在的艺术感觉,孩童写字有他的自然天趣,成人初习书法亦有他的自然天性,但这些自然大都是原初而低级的,需要通过磨练和打造来提升,使之最终成为一种高境界的自然天成,临摹便是磨练和打造的最好方法。

  通常学书者都知道临摹有三个阶段,即实临、意临和背临。我认为实临是基础,它能够为以后的博采提供扬弃的标准,因而也是最为关键的。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曾对王铎早年的阁贴临书有这样一个评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如灯取影”以字面含义来理解,似乎与复制、拷贝意思相近,灯下取影显然是形容临摹过程中对范本点画形廓把握

  创作心得体会 篇8

  (一)画面构图

  每一件优越美术作品,无论是油画、水墨画、水彩画、胶彩 画或相片,其先决条件必是「构图」。一张油画在创作前必 须拟设特殊「美感」、具有风格之景象做为创作之意境。而 画面上之「构图」应重视前景、中景、后景、(或上、中、 下之分)之层次表达。画面整体联系、以及每部为之相互关 系,调配是重要条件。

  (二)色彩观念

  色调以光线明暗、彩度之强弱为油画之生命,一张完美的油 画作品,必然其色调之表现、颜色之彩度、光线之明暗,均 赖以彩色运作之变化无穷,以彩度魅力呈现于画布上,更能 显示出画家的崇高理念。因此在整体画面上必须顾虑到每处 部位,色与色之间运作,高彩度画面,充满了作品本身之生 命力与活跃气息。 所以一张完整油画,必须有计划性,多次在原画面上做其色 调配运作,才能呈现其色调运作效果。

  (三) 适当之绘画技巧运作

  一张油画作品,除了能以完整构图,即相称之配色及强烈彩 度外,需注意到画家下笔之粗、细,广层面之处理、细线条 之力向运作;熟练之笔触,能控制整张画面。融合于作品中, 表达「优美」、之感。此及美术创作最高境界。(依赖作画 经验陶冶出来)往往有些画家为求作品之质性,偶而以画刀、 精笔、细笔、松笔等巧妙技术之描画、或重点毅力之强调, 助长了其作品之特征。又以彩度之变化层次,彩色间交互配 作,让画面更呈显出高雅之感。

  (四) 画面须具生命价值

  艺术家精心创作一件作品,必须在作品上显现出该作品之生 命、力量。 作品平坦、无生命、无活力、毫无价值可言。一般人欣赏作 品中能体会到真实感,油画能扣人心弦就是画家的成就感, 所以艺术家完成一件好作品,必然在该作品上,每一个角落, 除分别重点、次要点、配点外,能凝聚整体生命力。无论是 作者、欣赏者都能深入其境,领悟到无数之生命,堪称良作。

  (五) 作品须「有感情」、「有爱」 当我们欣赏油画作品中,会产生爱慕之意、亲切感与热情, 并真正流露出「真」、「善」、「美」的意境,自然回归人 类爱美的天性。虽然画家以表达自己创作心意而经过多方运 作呈现作品,但倘若其作品让大众共同感到厌恶,就是画家 技巧再好,也未必能被接受。因此笔者认为一优秀作品必须 要有「爱」有「感情」。相信画家本身必能与自己的作品「相 恋」、「拥抱」,欣赏者也必然从画中分享到其境真正爱与 感性之意味,正是一件乐趣的最高享受。 综合上列数点作画过程,年轻时经过许多师长教导、以及长 期观摩古今中外名作,并以自己五十年作画心得领悟到的`浅 见。最后笔者愿以一般平常人所最容易接触的大自然为我们 创作与欣赏最佳景象作介绍,因为大自然充满了「美」、「生 命」、「活力」、「万物景观」,是最活生生的绘画题材, 更是人类无穷的宝藏。我应该珍惜爱护这个大环境,更希望 它永垂不朽。

  创作心得体会 篇9

  四年快接近尾声了,心想着自己这四年来的绘画作品,感觉在校基本就是为了完成作业去绘画的,作品中几乎完全没有自己的感想。

  不过这次系里的毕业创作可是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认真着手的。在毕业创作还未进行时我那时就考虑绘画一幅油画油画风景,不过一般我觉得像我们这么大的男生都喜欢绘画一些美女,不过为了打破世俗我在找素材上花费了很多时间。首先找了一幅满足大众化的漂浮荷叶,我将这素材给了相应的指导老师让他们给于指导,老师看了说这种素材很适合但是可能会花的很平淡。时间过的很快应为外出自己耽误了创作时间学校即将要交毕业作品,这加快了我寻找素材的速度,猛的某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张新意的图片《莲花组图》,这张图片看上去最吸引我的就是那荷叶。看到了这些荷叶荷花我的绘画兴趣来了,创作的激情也随之到来。随后又找了大量关于荷叶荷花的图片。

  找到这些图片立即打印到手,买好了相应的绘画材料工具,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到了位。首先我看了这原始图片作了相应的构思,心想绘画时不能按部就班要画出自己的思想,画面面一定要有个吸引别人的转地方。在绘画过程中我省略了很多东西把一些次要的统统都去掉。构图完成后,型打好后就是上颜色和刻画。我沉思了好久后决定画面以绿色为主,整幅画面以蓝绿色调为主,这样突出淳朴的风俗。在刻画细节方面我思考的最多在荷叶刻画上我根据场景需求将枯黄的.荷叶莲蓬荷花刻画成主体,其次我都是统统粗略的带过。在描绘枯黄的荷叶时我心里很矛盾,心想究竟是画水墨画样子还是写实类型?经过一番斟酌,最终决定采取水墨感觉,这样更能充实画面内容。接着就是荷花,这些荷花都是很新鲜的,当画到这里时我想到的就是将鲜嫩的荷花跟莲蓬枯黄的荷叶做对比,这样加强了画面的对比效果。不过在绘画那么多的荷花的时候我只将几朵做了深入刻画其中以单独在外面的那些刻画最深入。

  绘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看着画面就觉得有点不足,感觉画面对比度不够,吸引度不强。通过几天的停手思考终于想到了一些方法,一个想法就是将画面分组成两幅组图各有特色却相互关联而且有过度效果。一幅画面以成熟的荷叶莲蓬将凋落的枯黄荷叶为主,而另一幅则以含苞待放的鲜嫩荷花初生的荷叶尖为主。由左到右逐步变化。让两幅组图更具对比与吸引力。

【创作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03-09

油画创作心得体会范文05-08

热书法创作心得体会04-14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大全09-27

我对散文创作的心得体会09-24

热门书法创作心得体会05-08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通用03-28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09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集合03-20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精选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