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培训心得体会

2021-04-19 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国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1

  从中国时间2013年7月1号凌晨十二点半在白云国际机场起飞后,经过七个多小时的飞行,终于在迪拜机场降落了。在迪拜机场逗留了三个小时,当地时间早上八点,可以上飞机了,十分钟之后,飞机起飞了,因为时差的关系吧,飞了七个小时后,到伦敦上空的时候,时间才走到十二点,看到Embassy CES来接我们的老师后,我们与高中班的同学分开了,上高速了。沿途感受最深的是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林,农场,英国风格的房子隐约的在树丛中一闪而过,。五点多到了学校,安顿下来,八点半,外面的天空还是亮的。(八点半等于是国内凌晨二点半)我们在布莱顿开始了为期十周的学习,最后的二周我们安排在不同的北伦敦小学实习。这次的外出学习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下面从三方面来进行分享:

  Embassy CES是一间语言学习机构下的一个学院,学校占地面积不大,交通方便,布莱顿的这间学院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学习英语,学生当中有大学生,高中生,也有象我们已经工作的成人,我上课的国际班里还有一个是四十多岁的意大利女士,她的大女儿已经出来工作了,但她还来英国学习英语,这是她第二次过来学习了。请看幻灯片,这就是我们学习了十周的地方。

  第一周到第四周,我们初中班和小学班混合分成两个班上课,上午从八点半上到十二点,中途十点左右下课休息二十五分钟左右,下午十二点五十分又开始上课,一直上到二点十分。下午有时会集中两个班一起上大课。这四周上午上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课堂的教学法,如何开展英语教学,其中包括听力、词汇、阅读、口语、语法等教学方法,下午是上文化课,老师让我们选择想了解的风俗文化或政治,教育体制等来制订上课内容,有时还会布置作业,作业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Presentation为主,第一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口语考试,学习到第三周的时候再进行了一次口语考试,没有公布成绩,完全没有考试的压力。到了第四周,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mini teaching。老师根据我们上课的表现总结出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布置第九周的任务,再上第二次试教。因为第五周开始,我们根据各人的学习水平分到国际班上课了。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分到了ROSIE的国际班上课,国际班的学生大概是十五人左右一个班,每周都会有同学毕业离开,也会有新同学加入。国际班上课的模式与之前的教学班上课完全不同。我上的是中等水平的国际班,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进行测验,如果完成试卷的可以离开课室休息,到指定的时间回教室做听力就可以了。做完听力后会交换批改试卷,老师评讲答案。休息二十分钟后,一般会外出做调查访问。就象实践活动一样,先下发调查问卷,二人一组,老师带着我们外出,我们到过的地方有博物馆,购物街,码头,图书馆,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多与实际生活联系,多用口语去采访居民。老师上的课非常生动,真的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我记得有一个星期上的是有关食物的内容,五天的课程里,有三天老师都带食物回来让我们品尝,亲身感受那些食物的味道,做法及区别。(不过在课堂上我遇到了尴尬的场面,老师有时提到的英语表达,我记得教科书里是另一种表达,就向老师提出可以这样表达吗,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不好意思,因为她说,这样也可以,但是这是美国英语,英国英语一般不这样表达。当我第三次问过老师还是得到这个答案后,我也不好意思再问这些问题了。)通过四周的国际班学习,我认识了几个外国的朋友,俄罗斯的,泰国的,意大利的,巴西的,土耳其的,还有一个是通过中国同学介绍认识的科威特女孩,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经历,我很珍惜这些朋友。

  到了第九周,我们又回到原来的班级上教学法的课程了,这次的试教,老师要求我们用上在英国的课堂上学到的教学来进行教学。经过紧张的准备,每个小组都出色地完成任务,我负责的部分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课堂上老师介绍了不少游戏,我只整理了一部份,其中我觉得有几个游戏可以向语文科组推荐一下。第十周的课程比较轻松,因为要准备毕业party的表演,我们同学校商量过,只上上午的课,下午用来排练,因为我们都分散住在不同的住宿家庭,要集中一起训练比较困难。周五,我们在学校进行了一场中国学生的毕业会,并邀请了其它国际班的老师和同学来参加,有一个韩国的同学还以此为题材制作了一张电子海报。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2

  在我国进行的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的初级卫生保健体制改革中,要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就必须推行全科医疗,要推行全科医疗就要依靠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是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努力提高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一、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定义

  1、全科医学的定义。当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的定义是: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不同性别和各种年龄的各种健康问题,其宗旨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负责式照顾。

  2、全科医生的定义。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是一种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接受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高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与健康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

  二、大力培养全科医生的意义

  据世界各地的调查结果统计,所有病人中,只有5%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而人群中9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来解决。由于我国社区的全科医生数目少、水平低,不能全面有效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而造成老百姓大病小病都涌向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而社区诊所门前冷落。长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做到“大病在医院治疗,小病在社区就诊”。

  三、培养全科医生的措施

  1、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主要是“五加三”模式,即5年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加3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7]。在5年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教学培训课程设置应包括:

  (1)医德医风;

  (2)人文学科课程,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课程;

  (3)临床医学课程,内容上要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满足社区卫生服务要求;

  (4)应用课程:为适应全科医生基层服务的需要,开设全科医学概念、全科医生临床策略、卫生事业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等方面的课程。

  2、在岗医生通过转岗培训“转型”为全科医生。近十年来,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主要是通过转岗培训来解决的。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方式进行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一共600学时左右,其中理论教学500学时,实践教学约100学时,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健康问题的能力,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达到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经过考核,合格者获得全科医生上岗证。 3、从大医院分流一部分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扩大和加强基层的全科医生队伍。

  4、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对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全科医生,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使其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5、政府应当改革现有的全科医生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才能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加入到全科医生队伍,从而加强社区的卫生服务质量。

  6、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全科医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推动全科医学向深层次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一直以来注重全科医师的师资培训,先后选派多人到美国、英国学习全科医学;自中美合作项目开展以来,邵逸夫医院专门安排高年资医师和外籍教授一起上课、门诊带教等,确保学到原汁原味的美国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培训,这些陪诊的高年资医师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独立带教及开展全科医学科研工作。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3

  摘要:本次上海闵行区卫生局组织英国全科医生培训二周,有十六位医护及管理人员参加,笔者作为一位中医全科医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虽然培训时间不算长,但由于培训方精心安排课程,邀请布莱顿大学有名教授授课,我们感觉受益匪浅,在GP工作医患关系方面和居家养老、远程医疗方面很受启发,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

  应上一届培训人员要求,英方培训机构今年特地增设了带我们参观GP站点,亲临GP医生及站点护士工作现场,并可以随意提问,他们都会给以热情解答,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对比中国现状,寻找更适合中国GP团队的工作模式。

  英国GP医生分全职医生和兼职医生,全职医生固定在一个GP站点工作,如果有事不能来或想去休假旅游,可以雇佣兼职医生,兼职医生可以在数个GP站点工作。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用这种模式,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灵活机动,有更多的空间安排GP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休息。

  在英国,GP医生称作这个站点的老板,此外他们还会雇佣非医疗专业的管理经理,负责人员工作安排,经费运转,站点的维护,水电等各项事宜。这样,GP医生可以更有效地救治患者。一个GP医生每周看病人数大致是170人,每位病人看病时间10—15分钟,GP医生不穿工作服,倾身细听患者陈述病情,适当做些询问,体检,帮助患者分析病情,解释,他们就像朋友的关系,一方面看病,一方面给患者普及这类疾病的医疗常识,让患者了解这种疾病的大致病程,转归及治疗方案。比如很多疾病有一定自愈性,需要一个过程,他就告诉患者耐心等待这个病程结束,并告知饮食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什么情况不用服药,不用来医院,什么情况下需要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让患者主动去管理自己的健康,而不是被动地听医生摆布。

  笔者认为,把自己的健康完全交给医生,是对自己健康很不负责的一种行为,容易产生“病急滥投医”及“不信任医生,增加医患关系紧张”等弊端。要相信“自己对健康的了解和关注远比最好的医生来的有效”。这是我们中国很多人需要转变的观点,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很大程度是因为医生太忙,看病人多,从而给患者解释的时间过短,患者对自己疾病不了解,自己看资料或道听途说又容易片章取义,于是不信任医生,反复到处寻医取方,医生为了保护自己,有时会检查过度,连几率很小甚至可以忽略的可能也去检查,以防万一就是这种情况,患者会因为没做检查来打官司。于是医疗费用上升,医疗资源浪费,医患关系更加紧张。这方面我们应该向英国GP医生学习,多给病人一些时间,多做些解释和宣教工作,久而久之,患者来医院的次数会减少,医患关系也会更和谐。

  我所看到的那个GP医生上午看了9个预约病人(他给我们留了提问时间),只开了2张处方,其他人做些交代就回去了,医患关系很和谐,患者很相信医生的判断。同时患者作为健康自我管理的主体,自己也承担一部分责任,他知道什么情况再来看他的GP医生,什么情况要到医院急诊,什么情况只要在家等病程结束就行了,而不是把自己的健康完全交给医生管理。并且,英国有明确的医疗规范,从一定程度规范了医患之间的行为准则,也保护了医生的医疗行为,如果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要符合医疗规范,都是合法的。而不是一小部分中国患者所想,只要我付钱给医院,医院就得给我看好病,否则就是医疗事故。这种想法也是不了解医疗行为的一种表现,需要医疗知识的普及来纠正这种想法。

  上课期间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说中国医患关系紧张,互相不信任,他们有什么办法教教我们,老师就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很受启发,他说这好比二个人的关系,如果你把自己当成家长,对方就会表现的像个孩子,如果你把对方当成成人,对方也会表现的像个成人,对自己负起责任。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

  另一个深受启发的地方是对居家养老的思考。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养老院的设置及居家养老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英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方面做的已经比较成熟,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

  英方带我们参观了那里的养老院,临终关怀机构,以及远程关怀和远程医疗公司,还有幸上了当地的BBC电台。这些方面英国做的很棒,不过由于英国人工费很贵,(中国人工费估计也会越来越贵),住进养老院费用也很贵,平均800英镑每周,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好在困难家庭政府会补贴相当大一部分。但是对于困难家庭的划分英国一直存在争议。

  相对而言,中国老龄人口众多,如果住在医院或养老机构,费用对政府,对家庭都会非常大,笔者认为,居家养老和远程医疗可能是上海的发展方向,居家费用较低,可以安排GP团队对所管辖区域的老龄人进行健康管理,必要时安排家庭病床。同时政府部门可以支援和鼓励在居家养老的家庭里安装远程关怀和远程医疗的设备,居民在家中或外面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摔跤、头晕不适、失火、漏电等情况,他们可以通过身边的小设备如按钮、类似手表的报警器等通知到与他们签约的远程公司,远程公司反映迅速,马上联系老人家属 、附近邻居、或救护车进行及时处理,排解老人在家养老的后顾之忧。在这些设备上还可以安装一些特殊指令,比如指导老人几点吃药,饭前还是饭后,指导自测血压、血糖、心率并记录,检测结果可以直接传输到自己的GP医生那里,GP医生或GP护士就可以及时发现老人在家的身体状况,并做相应处理,从而减少老人去医院的次数,很多情况可以在家解决。

  英国是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在这种体制下没有人会因为没钱而不去看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寻求解决的方法。比如医疗经费支出的日益攀升和英国经济近期的下滑产生矛盾,英国当局也在想办法缩减财政支出。我们是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而且处于GP工作的开始阶段,相信可以通过吸取先进国家的GP工作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GP团队工作模式。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4

  1、让人敬仰的精神

  每天的培训完毕后,小组代表去向她们反馈当天的学习情况以及学员的要求,以便她们随时调培训内容。第一天,我们的学员们实实在在地反馈了我们的要求。第二天,教授们的授课内容就有了很大的调整,所讲根本不是提前发给我们的讲义,通过翻译我们知道,当天下午四点半培训结束后,两位教授简单进餐,晚上两人集体备课直至深夜两点,第二天竟然又精神抖擞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不知道要是我们自己组织的培训,如果培训内容临时改变后,培训者会不会临时调整?或者说,面对被培训者提出的培训要求,培训者有没有水平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准备完毕。

  2、 无缝对接的合作

  培训的内容由两位教授轮流进行,一个人大概讲授的时间是45分钟左右,我很惊讶的是,每一次她们都能做到无缝对接,简直像是一个人在讲,思路是那么连贯。一个专题两个人轮流讲,如不是两人共同地认真地做了准备,很难做到这么默契。我们听这样的讲座很多,但从来就是一人讲到底。

  3、百变莫测的教学方式

  四天的培训安排每天都是满满的,如果硬生生地听讲座,纯英语听不懂,翻译的又不是十分的通俗,那种疲劳和效率是可想而知的。但这四天我就是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每当有所疲倦的时候,两位教授就会适时恰当地安排各式各样的活动,围绕着她们的讲述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动起来了,说的,写的,出主意的,一点困倦都没有了。这些课堂的教学方式不断被更新,每一个都让我耳目一新,而且十分容易操作,移植过来就可以用。

  4、充沛精力每一刻

  两位女教授都是五十出头的人,连续授课是八天的时间,每天超过六小时,每天都有学员反馈的新问题需要解决,还要克服时差、气候、饮食等的不同。如此多的困难,我们在她们脸上看不到疲倦,也不见课堂上的无趣,相反,她们每堂课都是笑容满面,精神抖数,用我们的时尚语言就是不断传递正能量。

  学员印象:

  学员来自武昌区各个学校的书记或者校长,培训时间四天,其中包括周六周日。四天的学习强度还是很大的,每天都安排得十分紧凑,中午也没有办法休息,但学员们都做到了按时到,认真学,积极参与,这四天里,看不出谁是书记,谁是校长,都像学生一样 ,尤其是小组学习的时候,都主动得很。特别是发言的时候,我才真的感到,校长们都不简单,能说会道的,很有思想,有见地。难能可贵的是,首义路的李校长、晒湖中学的宋校长和东亭学校的周书记用英文答问和发言,佩服得很。

  通过培训也结识了一些书记校长,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

  翻译团队印象

  这次的培训是全英文的,为了让学员们能很好地学习,就专门请了翻译,这些翻译都是我们武昌区的.英语老师们,主要来自华师一附中、实验中学、武大外校、武珞路中学。特级教师鲍老师是翻译领队,八位翻译,就一位是男老师。四天的时间,我对翻译们真是崇拜极了,大段大段的英文,亏他们翻译成汉语,就是那一长段汉语,让我复述一遍都很难,还别说是要翻译了。

  其实我在此之前,还做了一点准备,希望自己能听懂一些。所以听的时候,就特别认真,大段大段的听不懂,连听带猜带蒙,还能听一些,和翻译们翻译的有时候还很对路,心里有些暗自高兴。

  翻译领队鲍老师点子很多,每次课前都教我们几个单词,词组或者句子。说来也怪,鲍老师教的这些我就记得,这么几天过去了,我还能脱口而出。

  培训就是学习,正如kay所说,我们每个人不可能触及到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减少学习环节,接触到到更多的知识,培训是个最佳的途径。

  一次学习,就是一次进步,一次涉猎,就是一次收获。多学习,往前行!

  这次培训,我还有一个任务是为大家课间服务。 同时,我们的宣传委员还请我帮忙编辑简报,我把这项任务当成是历练,还请我的好友徐老师帮忙。总算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看着大家的点评和一些赞扬,我还是挺开心的,能为大家做点事情,是我的荣幸。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5

  201*年10月8日,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与安排下,我们有幸参加了赴英国学习交流会,在为期21天的参观、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两国教育的差距与不同,当然很多是由于两国的教育体制与国情决定的,但我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观摩与体会时,却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一、 对比与发现

  首先,两国的教育目标不同,英国教育不以“应试”为目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

  英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因为英式教育相当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喜好,支持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独立成长。他们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学习中的快乐,他们给予学生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平台,并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

  英国教育更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责任心,并以实践为主,保证个人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而中国则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中国的教育目标过高,因此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

  其次,两国教育理念不同。英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孩子的独立完整性,重视学生投入参与,体验与进步的过程,他们的情感教学体现地很成熟,在课堂中,英国的老师从来不对学生说You are wrong(你错了),他们特别擅长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问why或how,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更注重表扬进步,鼓励进步,大胆与创新。在生活中老师会更多了解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喜好,支持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鼓励他们独立成长,给予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英国中小学,教室里,走廊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五花八门的作品。有画画,写作,信件,建议??有时看起来甚至有点乱,但师生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很得意看到自己的杰作。对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似乎更重视结果,得了多少分,考了什么大学。重视传授学生知识和考试技能,更多的只在乎关于what的答案。值得我们注意以及需要改进的是,有时我们总想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捆绑学生,这样恰恰限制了学生能力与思维发展。我们需要更新一种观念,那就是,没有差生,只有暂时的学习速度快慢的差异,只有不同年龄阶段兴趣发展不同的差异。

  再次,两国的教材和课堂教育有所不同。大多数英国学校无全国统一教材,只有教学大纲的老师会在教学中及时更新知识信息。在授课方式上,英国采用小班型授课与个人辅导式,他们一个班最多学生数不会超过24人,少的只有4名学生,老师可以充分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他们非常尊重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重要。即使是那些身体或智力等有残疾的孩子,一样都在普通的学校与其他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英国政府花巨资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专门的辅助教师,这些老师在课余时间辅导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对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成长而言,个人辅导显得益处多多。

  而在教学上,他们习惯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发挥团队精神的小组作业或团队作业,也就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和力量,强化了成员个体对小组整体负责的责任感,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每一个成员的合作意识,并且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组一般由四个人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合,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讨论话题和各种辅助教学的课堂活动,然后让讨论成熟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和小组给予补充说明。这种教学法,不仅能使每位学员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还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分析、判断、及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中国教育相比,在具有更强互动性同时,师生关系相对更为轻松愉悦。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更为强调的主动性,在课余时间师生更近于一种朋友关系。

  而我们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的或是全省统一的,课堂更像是在教师管理下导演的,学生跟着固定模式的思维进行的一种作业流程。我们的班级容量大,但老师只有一位,或许老师的权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形成,谁挑战了权威,谁就有可能成为老师心目中课堂的破坏者。插嘴或打断老师的话提出疑问在英国课堂时刻发生,而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多见,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室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学生更习惯于只听老师讲授,听从老师的安排。我们总是讲得多,让学生记忆背诵多,给出标准答案多。因此在很多时候,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及在后来的生活中的大家,总是想等待权威给出的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已经很习惯于依赖标准答案来加以判断,而取代更进一步的独立思考,求异。我们在课标要求下努力让学生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这一点被体现在考试的成绩当中。这些成绩显示,我们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经常能有学生在各种国际竞赛中轻易获得奖项,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想想一些高科技发明创造为什么没有发芽在中国,就可知谁的教育效应更长远,更能为科技强国扮演其重要角色了。

  最后是考试和评价体系不同。英国注重考试能力和操作能力,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每个学校会根据学生条件进行自主招生,而学生可以选择不错的学校(牛津、剑桥、LSE、IC等名校在此外),但有一定考核标准。英国的检测方式,考查内容,考试题目更加灵活,更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比如阅读了一篇课文,考试题目往往不会是提炼中心思想,而是问问学生的感受。他们不以考试打多少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以及是否聪明,因此,他们的学生不仅作业少,而且时间充裕,所以在英国有很多孩子5岁就会使用电脑搜集信息,11岁的孩子就会制作网页。而中国则是高考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学生都在为考试而学习。

  二、思考与学习

  首先,我们的定位要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在参观的学校中,有很多学校的校长在向我们介绍时提到办学的宗旨就是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全球性的世纪人才,能面对多种挑战,担当多种角色,这让我不得不回顾一段历史:1476年,哥伦布深入研究了航海学和数学,掌握了航海工具和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后,对东方的富饶遐想和西班牙王室一样,出于对黄金的共同追求,在1492年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西航,至1502年,他进行了四次远航。而在1405—1433年的28年期间,明朝的郑和7次下西洋,传播文化,扩大贸易,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都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所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我们在航海领域领先了西方半个多世纪,而郑和下西洋与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郑和下西洋只是作为国家的政治任务,对于中国的经济刺激作用微乎其微;而在西方,东方的商品和航海贸易的利润直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这对西方国家的迅速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他们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历史使我们感悟到:教师作为培育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具有超前的眼光,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那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中,我们要勇立头,要面向世界,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让他们在世界一体化的大潮中有立足之地。

  其次,追求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的教育理念。

  在参观The North School及其他学校时发现,英国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验地和农场,那都是供学生平时实践用的,他们的活动课堂就像工厂一样,学生都能自己动手,从实践中体会学习,从具体的活动中懂得生活知识及价值观。其实学习论和心理学的发展早已经进入新的时期,从早先的刺激反应原理,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再到构建主义,教与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如今,现代的学习论认为:学生的真正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个体在自身情感、态度支配下通过各项活动学习得到和主动构建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掌握技能。从参观交流中,我们知道英国的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现代教学理念。不可否认,由于教育体制的限制以及沉重的课程负担,我们灌输式的课堂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但我们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重视不够,而我们现在所要求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我们能适当减少学生的负担,更多的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我想我们的学生将会是世界一流的。

  最后,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如何去培养孩子那种健全、积极的独立意识,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和工作,而不是总是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教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懂得健康快乐的生活!

  总之,此次英国之行将会成为我教育生涯新的起点,感谢湖北省教育厅给我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战线上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大胆尝试,努力地当好一名人民教师!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相关文章:

1.护士岗前培训培训心得体会(通用7篇)

2.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6篇)

3.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

4.培训心得体会(通用6篇)

5.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

6.校园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

7.学生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1篇)

8.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8篇)

上一篇: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国培青年教师助力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