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2023-05-08 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为期两天的课程开发第一阶段培训虽短暂但富有实效,这要感谢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精心组织。

  以下几点是我不成熟的学习体会:

  一、明确了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

  二、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只要老师有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

  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2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脚步已经走到我们常规工作中,近日我也多次外出学习观摩聆听他们开发实施的方法和措施。校本课程是有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体现学生的需求: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先让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设申请,再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这样一来,课程开设与学生选课成了供求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2、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让学生的人生更精彩”,我校除了开展阅读、书法、古诗文诵读还开设了体艺方面的项目。我校学生的篮球、足球、合唱在各级竞赛中的频频夺魁,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3、整合学校的师资优势:

  我校艺体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都是青年教师,他们不仅有朝气,上进心强,而且善于钻研,勇于实践,乐于奉献,他们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过硬,不仅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创新能力强,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通过学校的宣传发动,老师们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我校已经有了一年的社团活动经验,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只要把活动的内容具体化、系统化,指定明确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评价措施即为校本课程。这些是我通过学习和思考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些体会,我将积极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改革中。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如何讲课,这是一个大多初登讲台的人都会头疼的问题,我也不例外。讲的快了,怕听众吸收不了,讲的慢了,又怕听众觉得无聊。针对已有的课程内容,该怎么讲,才能让听众更好的接受并掌握,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幸这次能够参与邱伟老师的FAST高效课程开发培训,让我受益良多。

  两天的培训内容紧凑且充实,邱伟老师授课非常有逻辑性和趣味性。首先是将学员们分成四个小组,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课程练习等都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最终积分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邱老师最新的课程同名著作。有了竞争,在老师抛出问题与课中练习的`时候,学员参与度还是非常积极的。这是我在这堂课学习到的第一点。

  课程开发,自然是要针对不同的受众、不同的需求进行有区别的培训。邱老师课程的第一部分,就是指导我们如何剖析培训需求,制定课程的开发目标。邱老师针对培训这个概念进行了解析:培训解决的是人的目标和现状差距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制定的培训,就是解决“谁”(培训对象),在什么“情景或场景”下,由于“什么原因”造成“什么问题”,通过培训达到“什么结果”。在培训中,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课程名称,课程名称也有ABC三要素:Audience对象、Benefit收益以及Content内容。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英文缩写、成语换字等方式,结合三要素,给自己的课程创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名称。

  有了内容,如何让课程条理清晰、容易接受呢。来到第二阶段,邱老师列出了设计结构。无论是知识类的培训还是技能类的培训,我们都需要根据课程开发目标将课程分为一级、二级目录,以上统下、分类清楚、排序逻辑。一个优质的课程结构,能够让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更加清晰。

  好课还离不开好“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思考,并让学员付诸行动、融会贯通。邱老师强调,“有坑”才是好课程,好课就是不“好好”讲课——何为“坑”,就是有趣味性、学员能够参与回答的问题。问题,就是激发学员兴趣和好奇心的工具,因此我们需要用贴近学员已知的内容去设问,如果提问了但是没有学员能答得上来,没有人参与,这个问题就失败了。在这一阶段,邱老师还有一句名言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页页比例图。比就是形象比喻、例就是举例说明、图是用图说话。这句话就是强调,我们需要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地方,通过比喻、图片或视频、例子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让学员更好的理解和加深印象。

  邱老师的课程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是课上老师传授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干货满满,更是在两天的课程讲解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来体现一门有设计的好课是如何抓住学员的眼球以及让学员吸收知识的。我们小组在这次培训竞赛中也很荣幸取得了第一,获得了邱老师的最新著作,我也将认真拜读这本来之不易的课程同名书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课程开发与授课中!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4

  近两年,在课程改革深化中,有一个概念比较流行,不少研究机构和学校、不少校长和教师都在对其进行探索,这个概念就是班本课程。应当承认,班本课程还没有在课程理论中“登堂入室”,其科学性还没有得到论证;在课堂实践中,其规范性还没有被真正建立起来,一系列问题尚处在探索阶段。用朦朦胧胧、若明若暗来描述它是比较恰切的。因此,班本课程常常被质疑,使用者、实践者也往往很困惑,会产生一些疑虑。有质疑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果质疑和疑虑不解决,班本课程的探索就难以深入。经过合理的研究,笔者认为:班本课程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我们应该对班本课程进行准确定位与有效开发。

  一、在质疑与困惑中,确立班本课程的存在价值

  如果我们作些概括的话,那么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班本课程的质疑与困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已明确写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顺着国家——地方——校本这样的思路,再往下延伸,再往下推,提出班本课程,难免有为拓展而拓展、赶时髦的嫌疑,这是课改的创新吗?第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概念是成立的,班本课程的概念成立吗?有必要吗?第三,当下学校课程已经比较“满”,即使班本课程的概念是成立的,但学校究竟有多少空间是留给它的?教师的工作也已经很“满”,他们究竟有多少时间、多大能力去开发它?班本课程开发可行吗?以上三个问题,涉及班本课程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显然,这样的质疑和疑虑有助于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也有助于让研究者,尤其是让实践者持更加科学的态度,更脚踏实地地去探索。 只有逐步消除疑虑,探索者才会更有自信地进行改革、实验。对班本课程我也有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经过持续的研究,我对以上一些质疑和疑虑形成了一些基本判断,结论是:班本课程的存在是必要的,有其存在的价值。

  1.从课程政策的角度看,赋权成为课改的重点之一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意义是课程权利的分享,以调动各方尤其是学校的积极性。这一赋权的理念在第七次课改时就开始显现,当时就提出“国家安排课程”、“地方安排课程”。显然,赋权成为课改的重点之一。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赋权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政策的共同主题。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分权化的课程体系”,其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作用,提出“学生是课程政策影响的对象,学生团体属弱势人群,但他们对课程决策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产生一定影响”。

  世界各国课改的这一赋权的共同趋势,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也给他们留下了开发的空间。班本课程的出现是政策赋予教师的权利,教师开发班本课程是享受、使用权利的体现。

  2.从课改的领导路径看,自下而上的路径更受关注

  随着课改政策的调整,课改的领导路径也在调整,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路径的结合,随着课改的深入,自下而上的路径更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下而上更重视基层的力量,更重视校长和教师的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正是在自下而上路径的引领下,草根不仅不是沉默的,而且会发出富有创造性的声音,课程才会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因此,我们不妨这么去理解,班本课程是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它印证了斯腾豪斯“教师作为课程研究者”、施瓦布“教师作为课程实践者”、吉鲁“教师作为课程批判者”的课程理念,并使之得以逐步实现。

  3.从课程开发的主体看,凸显了班级的主体作用

  课程开发及其命名有不同维度,开发主体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正是从开发主体这一维度来研究和命名的,开发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地方、学校。于是,与国家、地方、学校相对而言属同一个维度的班级,也可以成为开发主体,用“班级”来命名“班本课程”是顺其自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班本课程凸显了班级的主体作用,让班级在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中有了自己应有的位置。这样,从开发主体出发,形成了课程开发的系列,也形成了课程管理链条,这有利于课程开发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也有利于课程的综合管理。

  4.从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看,班级设计、落实课程方案成为趋势

  1998年6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总结报告发表,该报告展示了21世纪日本新的教育课程构想,其一大特点就是新设“综合学习时间”。新设“综合学习时间”的主旨是各学校需要创造性地展开适合地区和学校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学校创造性地展开横向的、综合的学习。基于学生的关注、兴趣的学习,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新设的“综合学习”,不仅由学校设计,也让班级设计,即使是学校设计的.,也往往落实在班级中。我以为,这其实就是一种班本课程。

  基于以上四个角度的讨论,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当前还没有为班本课程命名,但班本课程却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自然存在;班本课程是课程深化中教师们的一种创造,表现了他们对课程开发的愿望,体现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尽管其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仍需深入和具体讨论,不过它已经显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去除疑虑,在质疑中不断完善,满怀信心去开发班本课程。

  二、在学校课程体系中,逐步明晰班本课程的定位

  对班本课程的探索尚处在初始阶段,有不少问题尤其是班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明晰。为此,我们需要在研究和实践中使之逐步明晰起来。

  1.班本课程性质的准确定位

  课程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所有课程来到学校,都会经历校本化的过程,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因而都会拥有一个新的共同的名称:学校课程。毋庸置疑,班本课程也应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一种课程形态。我始终坚持认为,学校中所有的课程都是课程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都应是平等的,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因为评判其地位不是以课时的多少和课程形态来决定的,所有课程都应是等值的,它们各有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班本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系是明确的,问题是班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还不明晰。它们的关系不外乎是两种。其一,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部分、一种形态,是“父子”关系。理由很简单,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自然包括班级,班本课程也应属于校本课程。其二,班本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并列的关系,是“兄弟”关系。理由也很简单,校本课程往往由校长主持开发,严格地说,其开发主体是学校,这里的学校并不包括班级。班本课程却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主持开发。以上两种关系划分都可以,不过,为了突出班级开发课程的重要性,我以为应以第二种关系为更好。 班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并列,带来的一个问题是,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补充抑或是拓展吗?这里暗含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将校本课程看作是为国家课程服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明确这一点),所以照理也不能将班本课程看作是为校本课程服务的。但实事求是地从另一个角度说,班本课程,无论是可开发的空间,还是开发的能力,与校本课程还是存在差异和差距的。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读书心得同学习礼记相近;实践体会同经验总结相类。学习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并且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去考虑和研究它。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以下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开发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精选材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校本课程开发更是如此。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校长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合作。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课程专家等通力合作,这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合作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2、校本课程开发的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来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研究素养。当然教师进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不可能也不需要像专家那样,恪守严格的研究规范与操作程序。

  3、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从而不断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校为本的理念深入每个校长和教师的心田,校本研修、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校本开发等字眼时常见诸报端,应该说,这是新课程的贡献之一。我深深感受到,以校为本的理念是对学校、对教师、对同学作为教育主体的尊重,是对学校特色、对教师权利、对同学个性的尊重。

  一提到校本开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开发某种校本课程。其实,校本开发是指一整套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理念、战略和技术。即使是像语文、数学等国家课程,也需要学校进行校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小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具有校本开发的理念、战略和技术。其次,校本开发具有不同的层次,我认为至少具有三个层次:一是基于课程研制的校本开发,二是基于课程管理的校本开发,三是基于课程实施的校本开发。第一个层次需要学校管理者具有课程领导能力,第二个层次要求学校具有课程制度建设能力,第三个层次则对教师提出了课程意识的要求。相比较于其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最能够体现校本开发功能,也是最需要依赖校本开发的课程,从而对学校管理者、学校组织和教师提出了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成为新课程实施难点之一的重要原因。

  校本开发,作为一整套课程开发的理念、战略和技术,不能仅仅指向某种开发的结果,即不能仅仅想到要开发出某一具体的课程门类或课程形态,我认为要从课程的内在要素和其整体关系的角度来构设。具体来说,校本开发必需从如下课程要素入手来展开。

  第一,课程理解的确立与课程目标的开发。要有效地进行课程的校本开发,首先必需明白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以和同学为什么必需要经历这门课程的学习,即形成课程理解。我以为这是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提高教师课程意识的起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需能够明确回答这些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同学为什么必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以和同学学习这门课程究竟要获得什么等有关课程理解的问题。假如教师不能形成正确的课程理解,他的课程实施往往就缺乏明确的方向。

  课程理解一旦形成,就要进入目标设定阶段,即通过同学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将国家规定的“普遍取向”的课程目标具体化。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就是课程目标的校本化,是对课程目标的“二度开发”。课程目标的开发不只学校需要进行,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当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明确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需要分学段、分年级、分专题地研制学校层面的课程目标,把“普遍取向”的课程目标变成“行为取向”、“表示取向”和“生成取向”的课程目标。需要明确同学所要获得的在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其达成的程度。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必定拥有特定的课程内容,没有课程内容的课程是不存在的。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工作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对于国家课程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由课程专家经过科学研究的过程完成了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基本工作,但这一工作是针对全体同学的一般状况来完成的,且以静态的形式来出现,它往往表示在具有纲领性的课程规范和具有可替换性的教材之中。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课程实施过程还需要进行动态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即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延伸、补充、替换、修正等加工工作。这些工作可以看作是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内容开发的过程。而对诸如综合实践活动等开放性课程而言,学校和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则远远不止于此,还需要将同学纳入内容的选择、确定和组织之中。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还要进行活动主题的提出、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内容的分解与描述。

  第三,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只有学习活动方式的.参与,课程开发才干由静态的设计真正走向动态的实施。学习活动方式和其活动程序、基本规范和方法论的设计,实际上是除课程理解和目标设计之外的又一重要环节。学习方式的经历过程,是同学发展最真实的过程,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学校和教师进行学习方式的开发。学习方式的开发,不只仅是一个优秀教案的过程,更不是仅仅指备课或写教学设计。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活动方式的程序、方法规范和过程价值的落实上,要保证让同学完整地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学习方式的设计并不要求一节课、一个活动主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或活动方式越多越好,学习方式的设计要克服这一误区。

  第四,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是人们在课程开发上最容易考虑到的一点。其实这一工作是课程开发的一个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主要目的是为课程的实施、同学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持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由同学来完成的,即同学自主地搜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素材。另一方面是由学校和指导教师来完成的。对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主题来说,指导教师需要为同学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方法引导、程序性知识的指导,学校应有意识地组织相关的环境资源。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通过对《如何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习,并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数学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在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品质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

  一、结合数学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原国教副主任柳斌指出:“爱国主义要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一系列的教育中。”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在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许多数学家智慧和光芒。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最终攻克了“歌特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了图形面积的计算后,可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在学习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和3.之间,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8

  虽然也算是个老教师了,但对于拓展型课程,我还是一知半解的:仅仅停留在兴趣课或活动课层面上。这次有幸参加了“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培训,得益匪浅。

  汤文娴老师的讲授,既有高瞻远瞩的理论知识,又有生动形象的实践知识,使我对二期课改理念、新课程尤其是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了系统的、深入的了解。新课程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分别强调对学生要奠定共同的基础和不同的基础,以及掌握创新、实践要求下的学习的方法基础,在强调基础属性的同时突出课程的延伸价值。三类课程体现了不同的功能,拓展型课程作为新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在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中,要强调“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使拓展型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教师的个性特长与专业成长,使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能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路径,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角色的更新;注重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品牌塑造,着力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通过拓展型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形成选择学习、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和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掌握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个性化的基础。

  两天的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汤老师在讲述科目设计方案时,理论阐述详尽,指导具体形象,并运用了许多案例,一步步地引导我们正确把握科目设计的各项要求。汤老师的培训给我一种苦口婆心的感觉,在她身上,我不仅仅学到了拓展型课程的完整理论,更学到了作为一个拓展型课程的教师所应有的强烈的敬业精神。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学习心得体会09-02

课程开发方案07-24

课程开发心得体会(通用13篇)07-11

TY中学课程开发制度09-13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07-25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03-12

课程开发方案(精选20篇)10-18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04-16

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