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得体会作文

2021-03-09 心得体会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心得体会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心得体会作文 篇1

  又是一个漫长的寒假……

  似乎是人越大就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每次,面对着长达三个星期的假期,我有的不是可以不上学的兴奋,而是陷于无聊的的痛苦。确实,一个百无聊赖的假期是痛苦的,没作业的压力,没家长的唠叨,没老师的叮嘱,更没同学的陪伴。于是,电脑、电视成了我们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而我们,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宅男宅女。

  因为我从小就被爸爸妈妈宠爱着,所以非常少做家务,连抹布都没有碰过。上学时,天天只顾着学;放假时,心里就只有玩了。

  我要改变,这种一沉不变的生活方式,简直就是在挥霍生命 。让生活变得充实起来,我决定从做家务做起。

  平时看妈妈在忙活,耳濡目染了些,做起来才不至于太生疏。明天爸爸妈妈都有事就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我想我大概可以大展身手了。

  第二天清晨,我屁颠屁颠的爬了起来,开始我的打扫大作战。拿着扫帚和垃圾铲把整间屋子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扫一遍,其实我也曾经草草的进行过,后果是一会拖地会拖出非常多灰尘,都黏在地板上,非常难打扫,得不偿失,所以,为了之后可以跟轻松,只能先努力喽;接下来,便是拖地,我家用的还是那种老式的布拖布,所以,每洗一次拖布,便要用手将其拧干,否则,你会发现,地拖完了,脏水还在那。

  现在是我享受一人呆在家里的自由时间,我可以上上网,看看电视,听听歌……

  这便是我在家做家务的全过程,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两端文字,但是这却是我在家一点一滴摸索出的结果。做任何事情,都有其适合的节奏,按照这种节奏,才能事半功倍的将其完成,否则,只能是徒劳;而这种节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探寻。做家务亦是如此,打乱任何一个步骤,只能增加你瞎忙活的时间。

  做家务确实非常累,但是那也是寻找幸福 的一种途径,能让我们在劳动中实践,体验和理解父母的辛苦;培养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而更多的,只有等到我们确实做过,才能体会各中真谛……

小学心得体会作文 篇2

  学生们常苦于写作文。于是,一篇篇学生习作要么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要么空洞无物,言之无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不得法也。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作文教学呢?让我们把视线移向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他曾经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时空,以他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深刻把握,透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阐发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叶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我们如果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那样,局限在课堂内教作文,局限在笔头上练作文,那注定会“走进一条死胡同”。倘若“作文成为生活的必须”的话,学生还会怕作文吗?学习、借鉴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有几点感悟。

  一、写作源自生活,需给学生自由生活的空间

  1、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多年的教学,我也深刻体会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写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会有多样的文章。

  2、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作文?对此,叶老有过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并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违反的。”从写作的目的上来看,写作是因为自己有话要说才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生活中人人都有说话的需要,都有需要倾吐的时刻,“写作就是说话”,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学生就可以把写作看作是稀松平常之事,就不必从心理上去害怕它。这对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叶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达方式都是从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中而来”。“必须整个生活产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才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的希望。”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深领悟古人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深刻内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种情感、一点感悟都可写进文章中来,真实的情感是我们写作的灵魂。

  因此,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给了孩子多少广阔的生活的空间?整天呆在“象牙塔”里、埋首于“教科书”中,孩子们能产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做,实乃难事。叶老说,写作之前,要让孩子“知人知事”,这“人”这“事”,必须使孩子们去亲眼目睹、去亲自体察才行。叶老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表述:要让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事物,丰富见闻,只有生活才能赋予学生具有这样的本领。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开创一片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有自己主宰的时间,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节假日,孩子们可以去郊外踏青、去乡间游玩,亲近生活、走进自然;双休日,孩子们可以去逛街购物、去参观游览;更别忘了让孩子们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那里也有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大”的人际关系。

  二、写作基于阅读,需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统一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不明白这一点,会让我们局限于作文训练这个狭隘的圈子里,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事,写作水平是不会提高的。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目前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阅读”这一关没过好。叶老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但是如何教我们学生阅读,我认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学生自己感悟。一篇读物的意义,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读者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文章所包含的种种意义,也就是说读物的意义并不等于作者写作的本意,读物的意义应该有读者和作者共同来创造。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开放的阅读,这样所获得的文章意义才是积极的意义。有人歌咏向日葵的“目标专一”,有人却鄙视它的“毫无主见”;有人钦佩春蚕的“全心奉献”,有人却讥笑它的“作茧自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证明了“读书解义”并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所给的意义,而是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过程。学生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应是教师把作者、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己体味,通过眼前所读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积累、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再现作者笔下的情景、去体现作者的生活感受,至于能体会多少、体会多深,教师大可不必强求到位,即使主观上有这个愿望,客观上也不可能。小学生读柳宗元的《江雪》与中学生、大学生读之所得体会一样吗?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应允许见仁见智,允许创新求异,关键是去悟自己所能体会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对于《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这句话,有学生读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学生读出了大自然的“伟大”,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恒”,有学生读出了泉水的顽强生命力,对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因为这是学生切己的体察,这是一种体现主体意识的自我阅读。

  二是教学生在读中传情。在学生“读中领悟情、切己体察情”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吟诵玩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学生如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诵读达到了另一境界──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悟到了情,还要传达出情,这才达到了“读中悟情”的第三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实物再现等手段,带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情动于中,形之于声。例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通过音乐、语言、画面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园。“你看到了那金灿灿的菜花地了吗?你闻到了菜花的阵阵香味了吗?你听到了孩子们的声声欢笑了吗?”三个问题,伴随着美妙的乐曲调动了学生多种的感官去唤起记忆中的感知,“菜儿黄,蝶儿飞,孩儿戏蝶欢”的场面形象的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我就要求学生不要用语言而是通过朗读把你仿佛看到的景、所能体会的“情”表达出来,即“读中传情”。

  三是教学生在读中领会知识。课堂上读起来了,课文就活起来了:鲜活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丰富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直观而自如地接触了,那么,在老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那些关于语言、语法的一些知识的获得、一些常见的语言运用的规律的掌握将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包含着应该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的习惯,也包含篇章结构的知识、写作的知识,这种知识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诉学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自读自得,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三、写作贵在真实,需给学生自由为文的空间

  学生为什么要写作呢?叶老说:“那是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样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由此看来,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需求,是一种内需,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叶老指出:“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叶老曾这样论述作文的认真与不认真:“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反过来,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如何使学生达到叶老所认可的“认真作文”的状态呢?我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要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的自由。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于是每个人笔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态。因此,老师应给学生绝对的自由写每个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审视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作为写作的题材。学生写一天的“流水账”,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倾吐”的权利。试想,一个还刚刚七八岁的儿童,就被告知这个不可以写、那个不可以用,那会泯灭他多少情感“表达情意、记载知闻”的需要。长此以往,他还会认为“写作是生活的必须”吗?

  二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情感的自由。由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比仅仅从描摹生活的需要出发的写作,来得更为深刻,对写作的意义也了解得更为透彻。因此,教师不适宜给学生出命题作文,更不适宜给学生的作文定中心。学生需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与心绪,那只能出于他个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题作文不可,也应做到叶老说的“题者何?思考之范围也。必以学生所有的东西作范围,或学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为范围。”

  三要给学生选择写作时间的自由。每周2节定期作文课的安排,从作文意义的本意出发,也不够科学。叶老说:“咱们学习写作,也要像说话一样养成习惯。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错过需要写作的机会,便是自己对自己的禁遏。一回错过,两回错过,禁遏终于成功;于是,你觉得一支笔有千斤般重,搜尽肚肠你觉得没有东西写的,你不会写作了。”多么透彻的写作心理分析!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的良好的写作习惯,那样才会让学生感到真实,让学生受益无穷。同时我们也要给学生宽裕的时间写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不要总是“今天布置作文,明天立马就交。”

  四要给学生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既然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便写,可以随时写,那么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如泉水“滔滔汨汨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是非常澄清的”。于是写作(非文学创作)似应无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对于小学生作文更应该是如此。叶老多次强调,“写作系技能,……不能空讲知识,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围绕着写作技能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学生循格就范,写出“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作文来。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是“时时写”。“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每有所得即刻写作的记录的好习惯。如当时条件不允许马上写也应养成即刻记录的好习惯。老师可建议学生身边常备一个本子,一点新鲜的事物,一点心灵的感动,随时简约的予以记录。二是“日日记”。叶老提议:“日记最好能天天写,对修养有好处,对写作也有好处。”许多有作为的人,在谈到成功的经验的时候,许多多归功于他们所养成的“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一天中的要事记下,把白天来不及写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一记录。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日记,不仅培育了情思,锻炼了文笔,积累了材料,更养成了“思考、审视、坚持”等等人生必备的优秀品质。三是“常常作”。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写作是一种能力,“凡能力必须继续不断地磨练,才会越来越精强。”在叶老语文教育理论中,“实践”的思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范畴,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就更大了。一学期8篇的作文练习量是无法培养出“自能作文”的学生来的。“多读书、多写作”是许多人总结的.成功经验。大脑同四肢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写作当然也不例外。有了“时时写”、“日日记”的过程,相信“常常作”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样的教学才是叶老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小学心得体会作文 篇3

  在新的学期到来的时候大家都要参加军训,加强一下对国家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当我告别了我的小学生涯,便怀着一点点伤感和一点点兴奋的感觉升入了中学。我知道,每一名初一的新生,都必须去参加军训。

  到了军训那天,教官立刻给了我们一个恐怖的开始——站军姿,站军姿需要抬头、挺胸、收腹、背挺直。接着我们在太阳的炙烤下站了大概半个小时的军姿和蹲了10分钟;把手放在火一样的水泥地上撑着。在炽热的阳光下,满头的汗水与全身的酸痛时,我终于知道了军训的“恐怖”之处。此时我才真正的明白军训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反而是那么的残酷。当白嫩的肤色变成了黝黑的颜色,我才知道了现实的残酷。

  军训本来就是用来磨练娇生惯养的我们,磨练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养成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在军训中我可是吃尽了苦头,我感觉教官就是变着法子的来折磨我们,有时候我总想趁着教官一不注意,趁机擦一下汗。但是一想到教官严厉的眼神,竟然把我控制住了。虽然军训是苦了一些,但是我们不是暂时都熬过来了吗?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可以这样来激励自己永往直前。

  在这一次军训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命运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这一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我们既然能把那么多的困难都克服了,也就不会再怕这些坎坷了!

小学心得体会作文 篇4

  平时的家务我都做得非常少,当妈妈做家务时真是看似简单啊!

  “佩瑶,来,帮妈妈洗洗碗。”“哦,来了!”我进厨房后看见的只有一堆碗,又要委屈你了手,必竟妈妈也非常辛苦嘛!洗就洗,要做好。

  开始做了,面对一大堆吃过的碗筷,我首先将这些碗放在洗碗池里,然后打开水龙头放一些水把碗在水里浸一会儿,然后,拿出洗碗布弄湿后倒上一点洗洁精,把碗从水里拿出来,用蘸着洗洁精的洗碗布擦洗碗的内部接着把碗的外部也擦洗了一遍,擦过的碗放到旁边,直到所有碗都擦遍了,换半盆干净的水把所有洗过的碗都放进去,把布上的杂物去掉并拧干后把盆里的碗再一个个用水冲洗一遍并捞出来,然后将水龙头开小,用手把碗一个个在水下冲抹后沥干。经过十几分钟的时间,我终于把碗给洗干净了,真是不容易啊!

  想想,妈妈每天都这样,多累啊,我以后要多帮忙做家务才行。

小学心得体会作文 篇5

  开学了,我又高兴又苦恼。高兴的是又可以和同学们见面了,苦恼的是学校要我们进行为期三天的军训。

  军训开始了,我们在田径场集合,等待我们的教官。来了来了,只见他身穿深绿军装,步履坚定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的教官姓吴,他不胖也不瘦,头发像触了电一般一根根竖起来,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下面有一个硕大的鼻子,嘴巴棱角分明。

  军训开始了,吴教官教我们立正、稍息。我们刚开始兴趣盎然有模有样地学着,有的慢有的快,但一个个都很认真。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大家似乎都有些沉不住气了。你看,这个皱起来双眉,那个撅起了小嘴,还有一个眼睛都迷瞪了起来,是睡着了吗?

  休息了,同学们在这个短暂的几分钟里一个个又精神抖擞。可是休息的时间总是太短,不一会儿教官又开始吆喝着我们这群顽皮的孩子集合。教我们向左转、向右转、敬礼,不满意就罚我们站军姿。站了好一会儿,我已经满头大汗满面通红。

  终于,我们等到了军训检阅的美好时光。我们的同学把浑身所有的疲惫和辛苦抛得老远老远的,在教官威严的指挥指挥下,踏着坚定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整齐划一的队伍经过主席台的时候,身后传来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班获得了最佳方阵奖,我们多么高兴啊!

  这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军训啊!

小学心得体会作文 篇6

  一、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写什么”

  《课标》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小学作文培训心得。小学生作文最苦恼的是“无米之炊”,即没有内容写。究其原因,并不是生活中无“米”,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能力差,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或积累作文素材。王香兰的“生活化作文”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研究的,她的“生活化作文”除了告诉我们学生生活中哪些可以作为素材外,还注意把写作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把写作训练和集体活动统一起来,每次作文都有意创设情境,让他们眼见为实,先看后写。就像今天这一堂观摩课,王老师先是带领学生们在课堂上制作了豆浆,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制作豆浆的全过程,并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观察交流,直到最后尝尝香甜可口的果蔬豆浆。然后才让孩子们动手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孩子们“写什么”的问题。

  二、“赏评”是最好的教法

  诸城市枳沟小学的吕映红老师做了题为《“赏评”是最好的教法,“学生”是最好的老师》的报告,在报告中,吕老师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利用“赏评”来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她重点介绍了赏评的流程:互相赏读(主要解决“哪里好”的问题)、共同赏议(重点解决“为什么好”的问题)、书写赏语(从而提高孩子们的鉴赏能力、评判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赏语(互读赏语,提出意见)、修改赏语(思考吸纳,共同进步)。是啊,哪个孩子不愿意得到老师的赏评呢?赏评更能提高孩子作文的积极性,不要总盯着孩子的那一点点儿毛病,我们更要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一有进步就赞赏他,这样,学生会越来越好。

  三、接力日记让孩子们在习作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潍坊外国语学校的李秀红老师总结了自己在班内举行接力日记的经验。的确,接力日记是一种好的写日记的方式。这种方式既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还利用孩子们的团体意识给他们造成一定的责任感,让孩子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再加上老师采用一些评比手段,又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李老师还交给孩子们观察方法和一些写作方法,这样,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想不提高都很难。另外,这也是一种简单易做的方法,妙!

  四、“掰壳子”教学法让孩子不再害怕作文

  青州市夏庄小学的王春爱老师做了“掰壳子”教学法的经验介绍。她主要用三种方法掰掉了束缚孩子们写作的壳子:一是唤醒感知,拓开思路,掰除困惑恐惧之壳。二是时时激励,发展兴趣,掰除懒惰懈怠之壳。三是走进经典,广读日诵,掰除表达障碍之壳,心得体会《小学作文培训心得》。从而让孩子们喜欢写作,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那支笔的主人就是两年前的我。

  让小鸟多摔几回的目的只是为了凑齐那短短的六百字,就为了多占一百个格,就塑造出了历史上最倒霉的一只鸟,看图作文是命题作文的基矗写好看图作文,同命题作文一样,首先要学会审题,搞清楚题目的性质。是记事的,还是写人的。是写景的,还是状物的。因为只有弄清文题的性质,才能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例如,《同桌》,主要写人;《师生情》,主要记事……看清了文题,把握住题意,就不会跑题了。。

  写作不正是这样吗?有许多人为了凑字而将作文培训写成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让读者的好奇心大大降低,失去了文章本来的意义,这样的作文就是彻彻底底失败的文章。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呢?

  首先就是要有新意、有特点。正所谓“一枝红杏出墙来”,从作文的写作时限来分 从作文的写作时限来分,作文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限时作文又可以分为课堂作文和考试作文两类。,写要写那支红杏,而不是一园的春色。要写出自己的风格。

  光有新意是不行的,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文章内容应以“我”为主;

  ②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

  ③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

  ④要求写的这段生活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还要有真情实感。那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真实感人的文章永远是最有吸引力的文章。

  第三是要有优美精练的文字。让读者陶醉于你的文字中,需要过渡的情况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在内容转换时,一是在表达方式改变时。照应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常见的照应情况有三种:开头与结尾照应(又可分为点题照应与解题照应两种),引文中互相照应(又可分为远照应和近照应两种)。照应是使结构严谨而又活泼的重要手段,可使章法灵活致密,文脉贯通,强化关键内容。,进入自己的一片天空,与自己的感情发生共鸣,实现读者的阅读需求。写作就像说话,少了,说不清楚;多了,又显得?嗦,作文六要素歌你拍一,我拍一,写清时间记在心;你拍二,我拍二,要写地点莫忘记;你拍三,我拍三,写活人物是关键;你拍四,我拍四,事情经过写具体;你拍五,我拍五,开头原因要写清;你拍六,我拍六,结果一定不能丢;好词好句多积累,写作文时好运用;记牢作文六要素。。文字是写作中比较难把握的方面,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材为表现主题服务,不可与主题相游离、相悖谬。

  2、要真实、确凿。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一是指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材料的确凿指材料既准确无误,又用得恰当贴切。

  3、要典型。典型材料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统一的材料。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又能体现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普遍意义。

  4、要新颖、生动。材料力求具体形象,富有亲切感与悬念性,是鲜为人知的新发现,并适应文体的特点(记叙文材料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议论文材料概括性强,具有逻辑说服力;说明文材料要揭示对象的特征。,关键是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顺叙: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断提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度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述。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进另一有关事件的叙述,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线写下去的叙述。

  4、补叙: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而不发展原来情节的叙述。

  5、平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进行分列、平列的叙述。,把事情说清楚。

  时至今日,比如你想记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而文章的题目却叫《小球迷×××》,以记事为主变成以写人为主,这就叫“题不对文”,转移了“中心”。,每当我拿起那篇学飞的小鸟的文章时,还总是对它充满歉意。

小学心得体会作文 篇7

  在沙河小学参加了由区教研室组织的随笔化作文课题的听课活动,共四节课,每一节课都很精彩。四名老师都是来自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一是丁洪芳老师执教的《插上思维的翅膀》,一是刘美老师执教的《我是小作家》,一是崔全霞老师执教的《老师的尾巴》,一是刘宗顺老师的《苹果、香蕉、大鸭梨》。四节课都是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有很大的意义。听后感触良多,让我深切感受到孩子们能够抛去以往说到作文就谈文色变的情况,而是兴趣昂然地与老师沉浸在快乐作文的乐园中,收获很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作文是学生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作文呢?在小学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要求之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动机放在首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直接动力,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实践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正如第二节课刘美老师的课,抓住了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运用了故事的形式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看到学生睁的大眼睛就知道,他们多么的喜欢听故事,有了好的开头,这堂课能上不好吗?听过故事后,老师趁热打铁,听了不少的故事,自己想不想成为小作家,自己来编一个故事呢?孩子们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确定好自己的故事人物后,孩子们便动笔写了起来时间过的飞快,时间到了。该是学生展示作品的时候了,孩子们伸高了小手,争着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学生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刘老师还不时的给学生做着评价,并修改着。写的不通顺的地方,为什么要删,要删这句而不是那句?这些都要给学生讲清楚的。作文指导课的关键在于你的作文指导如何确实让学生掌握了,而不是流于表面,流于肤浅,仅仅告诉学生一个方法,那是没有用的。

  听课回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在准备课的时间没有用到多媒体呢?也许在听觉、视觉、或者是说在触觉方面让孩子多一点的感受,会不会更好一些呢!在第一节课上丁老师的课,学生们或多或少的有些生分,孩子快乐的气氛并没有真正的调动起来,如果孩子们把自己释放开了,也许他们笔下的文章会更加的精彩。每一个材料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举例提到了细节的真实性问题,不是为了追求效果去编造一个细节。真正能够感动人的,不是技巧性的东西,而是真情实感。一个学生只要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即使没有一点技巧性的东西,也是能打动听众的,这才是最重要的。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即便教案上没有。利用学生写的东西大做文章,就能生成相当精彩的课堂。

【有关小学心得体会作文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1.有关小学观察日记集合七篇

2.有关小学作文500字集合七篇

3.有关小学作文500字集合七篇

4.有关小学学作文500字集合七篇

5.有关小学写景作文400字集合七篇

6.有关小学反思作文500字集合七篇

7.有关分享小学作文400字集合七篇

8.有关小学桂花作文400字集合七篇

上一篇: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下一篇:留守儿童帮扶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