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约心得体会

2024-06-13 心得体会

  教约心得体会主要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学习的质量胜于数量、以及礼仪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学习《教约》,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关于教育和个人修养的深刻见解。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约心得体会 1

  第一部分:一个人应该重在品德,切实践行,每天重复践行,就事启发。结合学习经典,我们刚开始读第一遍懵懵懂懂,不断的听,学习,重复次数多了,有些话语可以随口说出,像读原文中温凊定省之心得无亏缺?我想到冬则温,夏则清这句话。再比如每天给孩子打卡,我也是一种重温学习。

  第二部分唱歌吟诗时,我们要整理妆容,心气安定,吐字清晰,不急不躁,遇到一些事也不要气馁,就像我们每天读原文,听解读,做功课,有时候我们可能确实忙,没有办法做到精准精细,但是只要我们内心笃定,一直在跟着就好,先完成再完美。

  第三部分礼仪,在日常我们要做到心中清静,排除杂念,做到心定。遇事从容不迫,讲话言行谨慎,但是不推诿扯皮,畏手畏脚。可能我们目前做不到,但从现在开始刻意练习,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习惯,培养成良好品性。

  第四部分学习,我们在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啊,不要去图数量。在学习今天的内容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像在说我自己,那我平时是看到什么好的.东西都想学学的,是广但都不精,今年正在努力践行让自己做减法。

  通过一周《教约》学习,我们学习分步骤进行,在诵读时也要专心致志,保持童心,保持学习兴趣。

  教约心得体会 2

  《教约》一文,是王阳明先生在平定南、赣贼寇之后,立社学,为社学制定的教育制度、方法。阳明先生认为,民风不善,是由于教化未明,所以,他在南赣所属各县立社学,对南、赣父老子弟延诗教子,歌诗习礼,开导训诲。

  阳明先生为社学制定的《教约》以德为教育之先,每天先考德:“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从这里可见阳明把“孝悌忠信”作为教育中第一等重要的事。这让我想起刚上班那几年,那时在我们村里的小学,每周一早晨第一节课,各班全都一样,都是上思想品德课。其实,社会无论如何发展,教育以德为先都应该不过时。

  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深的.第二点就是“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即唱歌吟诗,一定要仪容整洁,心气安定。这要求的是学习的一直敬畏态度,唯有如此,才能让受教育者把学习当回事。有了好的态度,效果必然不差。

  读《教约》,感受最深的是其教学原则“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做着与之相反的事。想想现在,就我们这里来说,每学期都有竞赛——去抽考或者五校联考或同年级多个班比较,为了得好成绩,老师们多喜欢匆匆学完课程,然后给学生展开题海战术。有些孩子课余还有这样那样的许多特长班、辅导班。现在的教学,都恨不得孩子能学一个,那就使劲让他学俩、学仨,总想成倍地往他们脑袋里塞知识,使劲拔苗助长,以致小小孩子就苦学、厌学,疲劳不已,有的无法体会自得之美,则是放弃学习。更不要说中学生。其实到那里不是这样呢?正像人们说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早早让孩子累倒在了起跑线上。

  读着阳明先生的这篇《教约》,感觉古圣先贤的很多教育思想、方法,我们还是很值得继承的。

  教约心得体会 3

  《教约》是阳明先生为弟子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的规程,文章写于1518年,是体现阳明先生在南赣地区管治和讲学时,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五篇文章之一。《教约》文笔古朴,直白易懂,同时蕴涵了丰富的寓教、寓心、寓德的哲学思想。今日再作细细捧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恍如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好像当面聆听先生教诲一般,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虽然先生撰写的《教约》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依然闪现着璀璨的光芒,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

  捧读文章之后,我的三点体会如下:

  一、阳明先生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正德十三年(1518),先生任南赣巡抚时制定《教约》,并颁发给各社学蒙师。具体规定了社学每日功课及教学程序:“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先生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每日功夫,先考德”,每日清晨第一件事情便是用如下四个问题来遍询诸生:对父母孝顺的行动有没有落实?遵敬父母兄弟的心有没有懈怠?与人交往有没有不当之处?有没有做让自己内心不安的事?以此不断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先生每天这样要求学生,实际上也是在鞭策和约束自己。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学生感化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天天这样自省,就能使自己的行为举止成为一种习惯,日常的行为处事和思维模式都处在正能量的状态下。这样培养的学生拥有正面思维,也才会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才有真正的感召力。这与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为了加强道德修养,是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的表现。

  二、阳明先生非常重视教学效率。《教约》对内容教学的秩序安排的非常清晰,“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学生先背书,学习儒家经典著作,然后“习礼或作课仿”,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礼仪,又可以让他们借此机会活动一下筋骨,缓解一下疲劳,接下来在学习四书五经,在感到疲劳之后,学习比较轻松的诗歌。这种安排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既没有浪费时间,又让学生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学到许多东西,非常注重劳逸结合。目前的教育,从早到晚,学生的时间几乎全被繁重的知识学习所占满,大部分的休息时间也常常花在各种辅导班上。这种狂轰滥炸式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都很容易疲劳,也容易效率低下。我们应该学习阳明先生的教学安排,做到劳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阳明先生非常重视教学的质量。“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这是要求教学要因人施教、适可而止,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不要贪多嚼不烂,要让他们真正的能领会其中的内容,不在乎多,在乎的是理解的质量,你说十个观点,他能充分的理解五个观点,那也就是不错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容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阳明先生非常强调乐学。“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瑕及于邪僻”。适量的学习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有成就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有成就感,自然就会自己主动的去学习,这就是快乐教育。如今的社会,人们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是往往重量不重质,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学不完的课程、做不完的作业,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身心接受能力。我们应当学习阳明先生的适度教学原则,让学生们在真正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捧读文章之后,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五点:

  1、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 要以立德树人为本,我们就完全有必要学习阳明先生“每日工夫,先考德”的德育第一精神,并且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2、劳逸结合,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从早到晚,学生的时间几乎全被繁重的知识学习所占满,一再被压缩的休息时间也常常是不情愿地花在各种辅导班上。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都很容易疲劳,导致效率低下。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局面,让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做到劳逸结合,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3、掌握适度的`原则 。如今的社会,人们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因为没有科学精神的指引,所以导致重量不重质的畸形局面。我们应当学习王明先生“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的适度教学原则,让学生们在真正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4、因材施教 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个性、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学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当千人千面、因材施教,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了。

  5、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务必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爱学,不再视学习为一件苦差事。惟其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阳明先生的《教约》,静心反思我们的教育格外重要。据于德与游于艺并重,我们的教育才能拥有坚韧且持久的力量。

  教约心得体会 4

  王阳明这篇《教约》是他为弟子所规定之教育学习规程。

  这篇文章写于1518年,也是体现他在南赣地区管治和讲学立德立功立言的五篇文章之一。这篇文章文笔古朴,比较直白易懂,读后深深感觉《教约》中蕴涵了丰富的寓教、寓心、寓德的哲学思想,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教约》最精彩是第一段(16。1),它的大意是:“每天早上,学生向老师行过礼后,教师应向每一位学生提问:你们在家的时候自己那颗尊敬父母和长辈的心,有没有懈怠疏忽的时候?能不能做到真情实意?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礼节,有没有亏欠和缺失?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都一一做到?在路上行走的时候,步履姿态有没有失礼之处?能不能做到谨慎小心?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没有欺骗狂妄之处,能不能做到忠实守信笃行和令人尊敬?所有学生一定要对照回答这些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老师讲课的时候,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循循诱导启发教育。” 从此段话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先生的治学理念是治学先治德,很注重教育的仪式化和常规化,是持之以恒的德育教育思想观。阳明先生令学生行礼之后的“遍询诸生”的询问更是令人感动。“遍询诸生”即要询问每一个学生,这里体现的是教育要面向每位学生,从他们对父母的孝道到语言再到做人的品行等都一一过问,先内而外,注重品行道德的内化与反思,这是教育的“知行合一”的一种体现。他要学生如实回答,而之前就已经营造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即没有对或错,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学生就没有回答的压力,当然愿意讲出内心真实的话了。作为教师,要“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意思是教师讲课的时候应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循循诱导启发教育。曲加表示不是强加于学生,而是根据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施加教育的影响;诲谕则指教育、开发、启发,类似于我们当今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注重孩子内心的反思与接受。

  第二段开始则非常具体地指点学生在诵读、习礼及教师在授课时的具体要点及注意事项。他教导学生要:“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毋馁,毋馁而慑。”“见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礼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些非常质朴句子,让人读起来有种穿越时空,恍如身临其境和心临其境,当面聆听阳明先生教诲的感觉。这篇《教约》充满智慧,蕴含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策略。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仍有很大启发作用。最后一段说到的“先考德”的方法,就是对思想品德的考试,生动具体,说明不在分数的多少,而在学生实际的收获——即他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人性觉悟。这样的“考德”,比当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具体,能使学生有真切的心得,值得借鉴。其中的“习礼”,就是让学生拥有“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在中国改革开发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但道德观念比较淡薄情况下是很好的精神营养大餐。对于当今应试教育现象仍然比比皆是的社会,也非常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照反思和学习借鉴。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如何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导和发挥员工积极性,也有很大启迪。

  教约心得体会 5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好的文章百读不厌,且其意自见。在唱歌吟诗时,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能够感受到歌曲和文章的浩然正气,被文章中的精神义气所滋养。我现在诵读原文也喜欢调息静气,然后大声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完之后,整个人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这就像博仁老师说的,内心恭敬,外在必然庄严!据我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的重视孩子的大声诵读,他提倡儿童时期必须达到一定的诵读时间,才能更好的积累语感,更好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学习礼仪需要从外在的身形容止进行训练,以达到“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的目的。通过外在礼仪的练习,长养人的气质和心性,天长日久的训练,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坚定良知之心。

  我认为不论是歌诗,还是习礼,终极目标是“从内心恭敬万事万物,感受天地万物为一体!”

  凡事皆可从“恭敬”中修“德”。坚持光盘行动,就是把种植粮食、制作食物的人的劳动放在心上,也尊重食物顺应自然生长的'这一过程。轻关门,轻放碗筷等家用器物,就能够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衣物不乱丢、乱放,及时放入衣柜或储物间内,能够保持衣物的干净整洁,当我们需要这些衣物时,它们也能够使我们神采奕奕……这是我理解的,我们爱惜物品,他们就和我们融为一体。

  为什么我们出门见朋友或工作的时候一般不穿拖鞋?还要注意穿得体的衣服和鞋子?这是我们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重视工作的源故。当朋友和工作在我们心中占有很高的分量时,我们就不会产生轻忽怠慢之心,会用真诚和友善维持良好的友谊,用敬业和笃定提升工作效率!

  阳明先生提倡每日问德、习礼,我们做教师或父母的,应该要简单听话照做,否则会出现孩子与父母、老师顶嘴,甚至是有孩子辱骂、殴打、仇杀父母和老师的现象。这些极端负面现象的产生,可能就在于孩子从小没有每日习礼,每日践行爱亲敬长的德行。有了前车之鉴,有阳明先生的《教约》指引,我们父母和老师不可不重视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

  教约心得体会 6

  最近,在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自觉地想到家风家教。王阳明的《教约》是写给老师的,但更合适家长,更符合家教教训,对于家庭教育有借鉴意义。4条感悟,分享如下:

  1、到底是死记硬背,还是以理解代替背诵?西方教育理念主张以理解代替背诵,鄙视背诵为“填鸭式”教育。按王阳明的看法,死记硬背是必须的,强制孩子遵守严肃的'课堂纪律,尊重老师,涵养素养和自律。重复训练,反复背诵,直到倒背如流。因为,诗歌能让人心性高尚,反复背诵诗歌时能把你的高尚心性和正能量激发出来。大声地诗歌诵读,这既是一种学习的高明捷径,也是一种情怀。人类对知识的记忆,浏览次于默读,默读次于朗读。

  2、为何中国古代的那些优秀人物,诸如刘伯温、王阳明、张居正等人为何小时候都是过目不忘的神童,并且死记硬背了很多经典书籍。确切地说,他们把自己的良知光明得很好。《教约》的最后,是一天的学习考核。我们注意王阳明主张的次:德行,背诵课文,礼仪和课业,解释课文,诗歌朗诵。在道德至上的古代中国,德行永远都排在第一位,第二个就是死硬背的童子功。家长可以依此顺序,培育自己家的孩子。

  3、到底是提前踮起脚摘桃子?还是量力而行,学有余力?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主张“跳一跳,摘桃子”。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目标高一点,结果好很多。王阳明的主张,要经常让学生学有余力,“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这样才不会厌倦学习,享受学习。

  4、所谓兼收并蓄,我感觉并非执着于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办法。更多地要中西结合,参透每种教育理念背后的底层逻辑,面对不同孩子,不同学习情境,采取“混搭”模式,针对不同情况,我可以拿出n种方案,混合使用。比如,孩子精力旺盛,求知如渴时,要给挑战性任务,让他挑战高标准。孩子有失落感、挫败感时,那就降低标准让其“学有余力、游刃有余”,这样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享受学习。

  教育心得体会 1

  教育是人遇到人最美好的事业,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每日工夫,先考德”。从这句话说明先生是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注重德育。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是人心和灵魂的教育,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教育。毋庸置疑,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修文一中教风是培德育知、笃行善导。其中培德育知正是体现了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方针。”本“是指“根本””先“是指“前提”。教师教学,他的本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但前提是要先教会学生怎么去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当今社会把德育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重要指标,突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做到立德才能树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这句话明确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责任和方法。笃行善导笃行,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善导,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去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深知自己的任重而道远。常言有道:以仁治国,以德服天下。教师自己要有德,身教重于言传。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给学生数量榜样,并不断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理论水平,营造文化氛围。教师要做到“以德育德”。所谓“以德育德”就是教师以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去培养影响感化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惟有爱心才能培育爱心,惟有善心才能培育善心;“以德育德”也是以师德规范为标准,时时刻刻处处体现教师良好的行为,淡化个人名利,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做人,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学生感化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种说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足以说明育德的重要性。我们要培养出的人是既有德又有才的精品,这是高标准,培养出来的不该是危险品、更不该是废品。

  当然德育工作本来就是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德育工作不能忽视掉其他环节的重要性。在德育过程中若遇到问题要跟家长进行合作,及时的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转变一些错误的思想,掌握每位学生的最新动态,以便能及时的发现错误和进行改正。从一点一滴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生活。

  总之,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生活乃至是否能够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对德育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教育心得体会 2

  第一、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虽然目前社会上一直在提倡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其实这只是一句喊了几十年的空洞口号罢了,很少有人将其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学习王阳明“每日工夫,先考德”的德育第一精神,并且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二、劳逸结合,提高“教”和“学”的效率。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从早到晚,学生的时间几乎全被繁重的课堂学习所占满,一再被压缩的休息时间也常常是不情愿地花在各种辅导班上。在这种狂轰滥炸式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容易疲劳,导致效率低下。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局面,让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做到劳逸结合,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第三、掌握适度的原则。如今的社会,人们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因为没有科学精神的指引,所以导致重量不重质的畸形局面。如今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学不完的课程、做不完的作业,这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身心接受能力。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的适度教学原则,让学生们在真正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个性、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学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当千人千面、因材施教。当然,现在学生数量多,老师不太可能给每位学生单独授课,但在分班时可以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尽量放在一个班,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了。

  第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众所周知,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务必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爱学,不再视学习为一件苦差事。惟其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 相关推荐

【教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心约的作文10-22

带教心得体会12-27

早教心得体会10-21

义教心得体会12-07

教英语心得体会03-22

《约客》原文及译文08-15

《约客》教学设计03-16

约客原文、翻译03-01

约客原文翻译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