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
一、幸福家庭
幸福是需要每个人去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生活,我们都要彼此付出真心,去建设我们的心灵品质,去除心中那些“小我”。其实人心就像一面“镜子”,如果镜子本身是污浊的,那么任凭你怎么打扮镜子里的自己都是模糊的;如果镜子本身是明亮的,那么镜子里的自己肯定是光亮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从“镜子”的本体上去修炼,把镜子上的灰尘去除,而不能去抱怨镜子不够明亮。学了致良知后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向内求,多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那么很多烦忧就不破而解,我们的幸福就随之而来,迎接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二、反省
从北京学习回来后我的反省总是断断续续的,这次反省的能量场确实很大,一开始我就泪流满面,在反省中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的“小我”,比如:自卑,多愁伤感,有自闭症,做事不够坚持。以前总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自暴自弃,这次反省我明白了是自己的心不够纯,自己的内心被乌云遮蔽了,每次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没有全力以赴甚至有时带着情绪做事。常常有人问我反省有效果吗?学致良知能让我赚钱吗?能解决我的生活问题吗?反省肯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反省的深入与带给你的能量成正比。学致良知确实不能解决每个人的生活问题,但是每天我们做深刻的反省,反省后我们会活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好的心态面对你的生活问题。有时身边的人总笑:“你立志成圣人你就能成为圣人吗?”。我想那些人理解错了,我们学的是圣贤文化,学的是圣人做人做事的那颗心,先生说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只因他们心中纯粹都是天理,没有丝毫人欲夹杂其中,就像纯金一样,金只要足色才叫纯,金子的份量有轻有重,但是他们的成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反省,学习圣人把内心的私欲去掉,在陈九川和阳明先生的聊天中就说到这样一句话,九川说功夫很难,先生说常快活就是功夫,我们把反省的功夫练好,那么我们就会走向康庄大道。
三、孝顺
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觉得很孝顺,对自己的父母很不错,对父母的孝顺停留在物质层面,回家给父母拿点钱,偶尔打个电话回去关心一下,逢年过节嘴上说是陪他们,其实回到家基本上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和别人在酒桌上,父母想和我们吃顿饭都没有机会,也许这就是我们现实版的“孝顺”。这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孝顺要从心开始,养父母之心,去深入了解父母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和想法,我们要满足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们的晚年能够快乐幸福的度过,我们要用父母小时候养育我们的那颗父母心来对待我们日渐年老的父母。
四、感恩
感恩师傅让我们牵手圣贤,接触并学习致良知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心灵品质,师傅给我们提供的一次次学习机会让我在学习和反省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那么多的“小我”,只有把“小我”去除,那个“大我”才会从阴暗的角落里走出来,重见光明。
感恩中快平台,让我们在青春岁月里留下奋斗的足迹,是这个平台让我们成长成熟,是平台给了我们点石成金的手,感恩平台像父母一样一直包容我们的过错,每次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是平台在背后给我们支撑,给我们改过的机会。
感恩祖国,正是祖国的强大才给了我们一片祥和安宁的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安全的环境里能够安心地去实现我们的自身价值和抱负。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2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3
作为一名一中人,只知道王阳明,但却没有真正了解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我深感惭愧,后来,在县委的要求下,大家都参与了《致良知》的学习,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并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幼儿园的集体学习。这段时间接受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经过几天持续地学习,这几天感受颇深。
首先感受最深的是————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其次,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再者,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最后,通过学习,我想修好自我,发挥出达致良知的伟大力量,经营好家庭。我的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通过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我们会走得更远。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4
在学习完致良知之后,轰然有着一股惊醒梦中人的感觉。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两只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是在实际行动之中实现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对于人来说,人多做好事,也要多做善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要在自己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不如放下心来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
不要存在幻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要用自己的努力去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够适应,都能够做的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个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这几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用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将事情做到最好。对于企业的良知来说,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身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公司的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
我们要正确的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我们不仅取得进步,公司也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时踏入工作岗位,若干年下来,只有后成就高的,往往是一开始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比较踏实,比较敬业的人,很多人测试过高却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领导也不如自己,同时也不如自己一肚子的怀才不遇的情绪,天天琢磨的跳槽,且不论他是否有着真才实学,试问这样的职工,哪一个领导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热情或者是工作态度,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5
局里组织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经过近半年的认真学习,通过每周写心得、汇总学习感悟、集中学习分享等方式,使我对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了较为系统、深刻的认识,感悟颇深。通过学习反思自己,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心态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认真思考下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做事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使我亲身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非常感谢单位和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提升的机会。现将学习《答聂文蔚书(其一)》一文的学习感悟和大家进行分享。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先生口中的“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既是每个人的'“本心”;良知之心人人具有,圣人与常人无异,圣贤之所以成就伟大,是因为他们依良知而行。而我们多数人为什么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是因为有些人的良知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各种私欲或其他消极的东西蒙蔽了,才会有人逆着良知做事,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企业都没有好处。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阳明先生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一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只有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摒除一切私欲,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才能修得一颗至诚之心。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工作实践中,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工作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塑造人性的效果,你在工作中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的就能知道。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按照良知要求去做事,不欺良知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真"修行"。所以,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待人接物有不妥之处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恩的心性,真诚待人、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努力工作。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内心开始安静下来,我将怀着一颗真诚、质朴、敬畏、感恩的心,沿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工作,提升服务水平,为焦作分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6
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紧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实现真正明了,获得圆满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将和更多人一起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7
1、心胜,首先是在内心中战胜对手,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认为自己不行,那肯定是要败的。很多时候在做某一些决定的时候,我的内心是胆怯的,起心动念的那一刻是拒绝的,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胆胆怯怯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的我无论是在做某一个决定或是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会战胜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即使最终的结果是错的也无怨无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成长了,我收获了,我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
2、人的一生纵然漫长,你可能活到八十岁,一百岁,但回顾人生,真正决定命运的只有关键时刻的几次关键性选择。
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多数人,只看到眼前的一切才会相信,这件事确实是真实的,这个人确实也是他所说的那样,而我们在没有看到这件事,这个人的时候,我们是不相信的,这就是常人的眼见为实。只有看见才相信。当我们看不见的时候,就认为它不是一个事实。即使事物会发展成事实,但因我们看不见而不相信。这说明很多人没有长远的眼光,而少数人只因为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远大的见解,所以他们才会比多数人看得远,走得远! ?
3、内心有一点光明,哪怕外面是暗夜,也是一片阳光;内心没有光明,哪怕外面艳阳高照,也会是一片黑暗。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当我们的内心觉得不好的时候,无论干什么事都觉得特别的不顺,就连呼吸的空气都和你作对,是因为我们看待事情没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内心是黑暗的,所以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黑暗的。但当我们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的时候,就觉得一切都是好的,觉得自己好幸运,干什么都特别的顺利。所以光明来自内心,动力也是来自内心。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8
1、知行合一,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但这个“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确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内心想的是另一种念头,那行为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个应该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戏、吸烟等等,一定是心里觉得这样让自己更好,才会一直去做。
所以,正确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会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艺术表现、技艺技术,其实是内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现。
3、中庸是中华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顶天立地。
4、中华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5、影响他人从提升自己开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谎言是缺乏智慧的处理方式,一个连善意的谎言都没有的人,是一个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让心平静,在纷杂事务中还能静心学习?还是需要通过学习,有了正知正念,就会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择。团队共同的学习,共同的进步,就能提升整体的素质,就能解决学习与事务之间时间调配的问题。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9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 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 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 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来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没有一个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宽阔的胸怀可以广纳贤才,收获人心,成就伟 业。在追求高境界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0
一、修行
胡季强在演讲中说:修行就是修复自己跟世界的关系。企业家,经营就是修复和员工、客户、社会的关系。
那么我对修行的认识是什么?我该如何修行?
人们常说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是持续不断、长期的、为其一生行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一开始看起来很大、很空,感觉没有落脚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当中,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是修行表现。借助圣贤语录从下修己:
善思谦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从私欲上做减法。
善言不恶语相向,不欺骗、不妄说大话。
善行不触犯法律,勤奋务实,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二、动机之纯,了无私心
78岁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长,和员工的心连在一起,同频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经营管理变成了所有员工的自觉行动,用心去换心。只有没有私欲,动机纯良时人的能量才能无限大,才能影响、感染到别人,才能和你同频共振、思想统一。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1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从错知错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错知错行,恶知恶行,浅知浅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为,思想,习俗,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心的呈现,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华文化,真心对别人好,仁者无敌,自能无敌无天下。
中庸 不偏不倚 体现在智慧上。
谦虚,胸怀,包容别人,谦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长力。
真诚 老实不说谎,厚重成事,能托妻寄子,虽千万人吾往也。
学习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难。学与行遇到瓶颈。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2
1、人生有两次生命:一次是肉体的出身,一次是后天的学习,确实是这样,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要想使我们人生幸福快乐!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经营公司,就是在经营人心,确实是这样,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相互信任,很多公司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在这种明显的上下级关系里,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很多,甚至有时候上级用权利去压迫下级,让下级做事做的很被动,下级老是在抱怨上级,老是埋怨上级,因为在上级那里得不到尊重,从而使上下级心与心之间产生距离。在进入创星者这个大家庭中,郭总告诉我不要把自己当做是这个企业的员工,要把自己当做这个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很是感动,感谢郭总,感谢创星者提供给我这么好的成长平台,感谢创星者团队给予我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3
今天的课主要说了知行合一和中国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简单的统一,从最初的认识错知错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处最终的高度的用词没记住不够准确,大意就是大众公认的认可的一个好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逐步攀登的过程,刘老师的解释知和行原本就是统一的,我这样想就这样做了没有对错之分,后来想想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去有些事不会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说的“不过脑子”看见产生的.结果了才知道“哦!原来这样。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两种行为,我们需要通过参照”过来人或是公认“的标准来修正他们统一的一个过程。中国文化讲的不多,对于传统文化我个人除了书法其他不是很喜欢,我的认知里人类文明的演变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蜕变过程,所有不合时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满足需求的东西都会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实现穿越我想绝大数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这也说明潜意识里大家已公认现在或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金一南教授的《心胜》视频我看了好几遍,每一次看完都热血澎湃。尤其听到杨靖宇那句,“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朱德在南昌起义南下队伍全军覆没后,依靠心胜,保留住中国革命的火种,激励仅存的八百多人继续前进。最后百万雄狮渡江去,解放全中国。心胜不是唯心主义,心胜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我们由内而外焕发的生命力。
1、战胜对手有两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
3、历史因少数人的坚持而改变,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成为中流砥柱。
4、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就能从困苦中走向胜利。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4
1、企业的差距是企业家之间的差距,是企业家人格的差距、胸怀的差距、领导力的差距。所以,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从领头人的格局、德行、胸怀开始提升,从整个团队的思想开始提升。
2、修行其实就是修复我们和世界的关系。磨砺越多,心的承受能力才会越强。经常责己内省,去修复我们的心,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抵达幸福。
3、我们要提升自己,从心上直接用功,就是不断提升利他比例,减少利己比例。当我们真正无我利他时,我们就真正成就了圆满的'人生。
4、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物质的财富死不带走。只有精神的财富才能代代相传。我们要留给子孙后代一笔精神财富,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力量,成就他们!
【《致良知》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致良知有感05-10
致良知心得体会大全08-25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06-09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06-23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04-09
致良知学习心得(通用18篇)12-09
员工军训良知心得体会09-27
良知的叩问作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