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1
作为白云校区的第一届学生,遥想初来乍到时白云校区只有荒凉的几座建筑,荒凉偏僻的背后是刚踏入校园求知若渴的激情和奋发向上的动力。偌大的白云校区,野草丛生的背后是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匮乏,连图书馆都没有的我们渴望知识的洗礼和熏陶,在没有网没有书的日子里,我们只能通过阅读教材认真听课中度过,憧憬着的丰富多彩校园生活太遥远。在学习道路上茫然的我们在白云恍如隔绝尘世,内心安然沉静的背后是空壳的灵魂。
20XX年11月,当学术讲座走进白云时,无数12级学子和我一样拿起宿舍的椅子前往还没有装修好的饭堂三楼听讲座,犹记当初为了抢到好位置,讲座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就去排队,还带本小本子认真地做笔记,没有地方坐的同学还席地而坐,只为汲取知识。演讲的老师在上面讲着,同学们在下面听着,下午的阳光晒进食堂里,照在同学们后背,食堂里响起的是老师演讲的声音和底下同学们刷刷做笔记的声音。一双双盯着演讲者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满足,老师也讲得起劲,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拉长到了两个小时,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衬衫。一场知识的盛宴下来大家意犹未尽,这让我想起了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尽管搬到了穷山恶水的云南,无所的学生和老师们都能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成长中的白云有其艰苦期,纵使荒凉落寞,不变的是求知向上的精神品质,而人文科技讲座正如一汪清泉送来了一抹甘甜,是精神传续的纽带,带给一个新生求学道路上的希望,丰富了我们学识的同时也让白云校区愈发有人文气息。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2年周卫忠院长的讲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周卫忠老师,是我院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西方文学、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俄罗斯文学和文论,近年来侧重巴赫金诗学研究。先后开设过《外国文学》、《西方文论》、《西方文化概论》、《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巴赫金诗学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西方文学、西方诗学、西方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有一定成就,尤其在巴赫金诗学研究领域较有造诣。周老师生动地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在小说当中展现出的哲学思想,引发了我的深思,也因此我开始喜欢上俄罗斯文学和哲学,开启了我对哲学的认识和思考。尽管不是文院学生,但可以说听过周老师的讲座后,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俄罗斯文学的书,对俄罗斯民族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说看小说成为了除了专业课之外的第二兴趣。看文学作品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思考,也让我浮躁的心沉淀下来。
学术讲座在白云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四年里经历过10次讲座,虽然讲座的质量不一,涉及到学科范围也很宽广,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金融的,有科技类的,有人文类的,讲座的地方也有饭堂到了礼堂课室,越来越正规越来越正式的同时也见证了白云校区的成长。在如今这个注重物质的时代,开设讲座在大学变得难能可贵,学术讲座的背后是大学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体现。学术讲座的举办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求知精神的延续,是大学自由思潮的交融碰撞。四年的学术讲座对于一个行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不舍的,走出社会也就没能听到这么多元化的声音,那颗逐渐浮躁的心也没法再回归这片学习至上的的净土,心中不免叹息遗憾。在这个社团占据半边天的学校,校园生活沉浸在娱乐和交际的社团活动中,学术讲座的无疑是一份令人安心的净土,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讲座质量提高的同时,一些同学抱着为了学分而刷印章的目的去听讲座,讲座的秩序混乱等情况,还有就是一些高质量的讲座却一票难求的境地,盖章的鸡肋要求还不如学生的自发兴趣来得实在。学校的讲座制度成为被学分至上逐渐污染的境地,个别听讲座同学态度散漫,讲座设置无提问环节、缺乏学生交流都难免让人为一个高质量讲座感到遗憾。
四年讲座获益匪浅,但愿讲座越办越好,不要为了盖章而盖章,不要让学分制污染了这块福地,也让学生能在四年的讲座时光里且听且珍惜。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2
从刚进入大学到而今大学四年生活即将结束。此间听了很多场的讲座,现在就听过的人文与科技讲座谈谈自己心得。
科学和人文从来都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它们代表着人类探索研究自然的两个方面的成就,同时也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体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学精神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去解释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艺术精神,亦即诗意的精神。这种精神以想象为其主要特点。它并不是要真实的反映现实,而是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意识活动。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在此意义上常常发展为个人主义。多元精神坚持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恒价值的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状况、不计较当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质利益得失而为信仰、目标或价值而献身的倾向,具有非理性的特点。科学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是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理性的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而科学最严格地体现了这一点。科学必须成体系,必须具有严格的逻辑自恰性,必须精确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特征的体现。
在进行高等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结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学精神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体系、新方法。学生科学观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专业人士乐于重复有限的科学事实,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胆假设和艰辛论证,从而导致没有创造性的科学追求。有些中国学生去美国后,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比那里的同龄人多,就因为教科书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但是,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体验,没有无数试错性的游戏,没有个人化的即兴探索,独立工作、探索创新的能力远不及别人。
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我们要培养学生反对知识迷信、科学崇拜、科学主义、教科书主义,建立为求知而求知,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理论敢怀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态度,而不是对科学顶礼膜拜,奉之为遵守客观规律的迷信。要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设置应当适当社会需求;上课应当有更多的对话,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
总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战胜“科学迷信”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教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须明确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招生指南03-12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作文11-24
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14篇)04-01
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精】03-03
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03-03
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荐】02-27
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热】02-27
【精】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02-27
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推荐】02-26
【荐】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