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2022-10-26 心得体会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心得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心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我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样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样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此刻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所以放弃自我,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我写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能够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我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沉思录读书笔记从柏拉图主义者亚历山大,我学习到———在不必要时不可常对任何人说,或在信里说:“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逃避我们对人应尽的义务。

  常常在电话里说到也听到"太忙了"这三个字。"太忙了"是口头禅,是一种生活状态,亦是一种所向无敌的"借口",借以逃避,责任义务内心。很忙吗?真的很忙吗?在忙些什么呢?忙得充实忙得快乐忙得有希望吗?

  一个人应该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长得纯净,无论是浓烈绽放,还是静静地摇曳,都只关乎自己。关乎自己是一朵花,应该象一朵花一样生死轮回。

  他既不鲁莽,亦不骄横,做事从容不迫,永无汗流浃背的狼狈之状;每件事都是一人独处考虑,好整以暇、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勇敢而坚定。有许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贪求而不能禁绝。

  主意打定之前仔细考虑,主意打定之后坚决不移。

  做事从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脚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狈地行走,且有时觉得永无终结。却原来有一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可以勇敢坚定,可以坚决不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确自己内心的需求,是肯定后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后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从容不迫,勇敢坚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任何事都不听从运气,除了理性之外,绝不仰仗任何东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归去,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让我们更加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命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玛克斯。奥勒留在另一章节中这样解释。

  当你的环境好像是强迫你烦恼不安的时候,赶快敛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谐的状态之中。不断地返回到内省和谐的安静,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

  并不否认环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恶劣的环境当作一枚试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样有力优秀或者无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开始以为与此语有相通之处,后发现这两句话强调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指向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容忍别人,克制自己。奥勒留指向自身修养,他认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不会去八卦别人的是是非非,不会关注这些流传在众人之中的闲言碎语,不会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他只关注自己前方的目标。

  凡有所为不要出于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装饰打扮你的思想;不要需求别人所能给你的宁静。

  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今天你这样做了吗?直接地坦露你并不光明并不无私的内心?今天你这样做了吗?

  堕落之一是:对任何发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对于自然的违逆,因为一切的事物都不过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乐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为或意向漫无目标,对任何事都掉以轻心不加考虑,殊不知最琐细的事也应顾虑到其结果。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犹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疾病、老化、死亡、毁谤、欺诈,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恼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样接受那些已来的未来的事情。抱怨只会让我们失去接受的勇气与力量,无益于他。

  苦痛与享乐,哪个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痛,更容易激发斗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风,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乐,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阳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经的梦想。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性格。

  “我的运气不好,竟遇到这样的事!”不,应该这样说:"我好幸运,虽然遇到这样的事,我并未受伤,既未被现状粉碎,对将来亦无恐惧。”

  让我想到一个小朋友某日丢了一百元,和我见面后很开心地说:“你今天差点见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说:“要不是丢了一百元,还不知道我会出什么事呢。”多么有趣的想法!请记住这句格言:“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担当而变成为幸事。”

  你时常怎样想,你的心灵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不断地用些思想去熏染它:“忠于自己的内心,理性节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样的尽你的责任,无论你是冻得发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毁谤或是赞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动,反复默念。

  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爱。

  爱这美丽的山村(喧哗的城市),爱这落后纯朴的乡亲(匆匆而过的陌生人),爱这苍苍白发的父母(唠叨甚至对你还有些失望)......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沉思录》是一本启迪智慧、发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得以纯洁而高尚的哲学自省书,是古罗马皇帝先哲马可。奥勒留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它使人建立朴实的信仰和高贵的道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庄严不屈的精神魅力。温总理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并把它作为床头必读书籍。

  《沉思录》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说教,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书中的许多思想,即使在两千年后今天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思考,深刻、睿智,让人高山仰止。读《沉思录》会让人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初读之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辩证的看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奥勒留是位自然主义者。他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但不仅仅限于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强调尊重其客观规律。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关联的,连接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因为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秩序地组成同一个宇宙。只有一个由万物集合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神明,万物本是一体,遵循同一法则,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对于这些本源归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灵而言,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尽善尽美之境。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法则,这就是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自己如是说。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他还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分,我们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过上述思考,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只有坚定唯物主义哲学观,积极行动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幸福。

  2、如何看待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奥勒留在书中写道: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会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动和抑制自身。

  相应的,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从真正的自由劳动所具有的特质出发,得出其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命题:当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真正自由的劳动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劳动在于真、善在劳动中的统一,使得劳动具有美的性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劳动将对应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我认真的思索,劳动自然首先是为了生存。当生存被劳动满足之后,劳动又是为了什么。多少人是为了所谓的舒适,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取悦他人?我想两者都不会从劳动本身得到快乐。劳动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质是自然。能够符合自然的劳动者才是快乐的,能够创造这样劳动氛围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沉思录》非常关注人的修身养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应该做到:其一,意志要坚强。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其二,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而引起的过错比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当一个人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而犯罪的人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应有的自制力。他告诫自己: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入非非,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为无私,为人诚实。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从不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命运的安排。他在内心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违心,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

  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说的多好啊!内心的自由,来自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不断的自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气,才会获得内心自由的幸福。

  这部哲学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阅读欣赏获得点滴体会,留做温故知新。奥勒留的《沉思录》,帮助我们反省过往、思考未来,我也必将常读常考,以作鞭策。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斯多葛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我读了《沉思录》一书,觉得在将近2000年前的人能有这种认识是十分了不起的。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教育意义。

  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种甜美和尊严的恰当配合;做摆在面前的事情并毫无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思如其言,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过奇怪和惊骇,从不匆忙,从不拖延,从不困惑或沮丧,他不以笑声掩饰他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不狂热或多疑。他已习惯于仁慈的行为,随时准备宽恕,避开所有的错误;他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一贯公正,不如说是不断改善。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认为受到了他的蔑视,或者敢自认是比他更好的人。他也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领。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类似的观点在书中出现过很多,我认为这些观点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帮助。

  在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事,往往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会改变一些人。有的人开始对生活抱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公平,成为了愤青;也有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原则,自甘堕落,最终变成那类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人,做着那些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事情。

  而作者认为,那不去探究他的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纯洁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说,那不环顾别人的道德堕落,而只是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的人,为自己免去了多少烦恼啊!

  我认为,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孤立出来。所以,即使生活在一种违背自己原则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去适应这种环境,去和周围的人正常交往,而且在交往时不能抱有任何一种瞧不起的态度,只要不去改变自己的原则就行了。

  不要把任何这样的事情评价为是对你有利的:即那些使你不守诺言、丧失自尊、憎恨、多疑、苛责、虚伪和欲望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的事情,因为那更喜欢他自己的理性、神灵并崇拜神灵的人,他不扮演悲剧的角色,不呻吟,不需要独入或很多伙伴,最重要的是,他将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诱惑也不逃避死亡,对于他的灵魂究竟在身体中寄寓多久,他是完全不关心的。因为,即便他必须马上离去,他亦将乐意地离去,就仿佛他要去做别的可以正派和体面地去做的事情一样;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

  有一个人,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一匹马在它奔跑时,一只狗在它追猎过,一只蜜蜂在它酿造蜜以后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在他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应要求别人来看,而是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那么一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如此行动且不注意它吗?—是的。—但这也是必要的,即观察一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因为,可以说,察知他正以一种有益社会的方式工作,并的确希望他的社会同伴也察知它是社会动物特征。—你说得对,但你并没有理解现在所说的:因此你将成为我前面说过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因为甚至他们也因理性的某种展示而误入歧途。但如果你愿意理解现在所说的话的意义,就不要害怕你将因此忽略任何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果你取得了这些名称:善良、谦虚、真诚、理智、镇定、豁达,注意不要改变它们;如果你失去了它们,迅速地回到它们。记住理智这个词是要表示对一切个别的事物的一种明辨和摆脱了无知;镇定是指自愿地接受共同本性分派给你的事物;豁达是指有理智的部分超越肉体的使人愉悦或痛苦的感觉,超越所有那些被称之为名声、死亡之类的可怜事物。那么,如果你要自己保存上述这些名称,而不想由别人来称呼这些名称,你将成为另一个人,进入另一种生活。因为,继续保持你原来的样子,被这样一种生活撕碎和玷污,是一个大傻瓜和过分溺爱自己的生命的人才有的品格,就像那些同野兽搏斗的被咬得遍体鳞伤的角斗士,他们虽然满身伤口和血块,还是恳求被养到下一天,虽然他们将在同样的状态中被投给同样的爪子和撕咬。所以你要固守这几个名称,如果你能居于它们之中,那就仿佛你回到了某个幸福之岛居住。但如果你察知你脱离了它们,没有把握住它们,那么勇敢地去那你将保有它们的一隅,甚或马上放弃生命,不是在激情中,而是朴实、自愿和谦虚地放弃生命,在做了这件至少在你生命中可赞美的事之后,再如此离开它。然而,如果你记住神,记住他们虽然不愿意被奉承,但希望所有有理性的存在塑造得和他们类似;记住一株无花果树的工作就是做一株无花果树;一只狗的工作就是做一只狗,一只蜜蜂的工作就是做一只蜜蜂,一个人的工作就是做一个人,那么这将会对你大有助益,帮助你记住这些名称。

  这些大概就是作者所认为的一个拥有善的本性的人所所应该做到的事和所应当拥有的品质吧。

  我们正或多或少地缺少其中某些品质,我们却没有察觉自身的缺陷,恰恰相反,我们常常去抱怨别人的恶性,却毫不在意自己在重复这他们所做过的事。因此我对自身的要求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先让自己具备那些善的品质,再去努力使别人减少恶行。

  因此,我认为,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要考虑如果自己面对同样的问题,自己会怎么去做,如果会和他们有着同样的做法,还是不要去批评别人的好,先改正自己,不要最后闹个五十步笑百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惧怕死亡,我猜测,他们惧怕死亡主要是放不下自己这一生中所获得的名利。而在书中,作者多次思考过关于死亡的问题,给了我一些启示。

  我们不仅应当考虑到我们的生命每日每时都在耗费,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而且应当考虑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个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没有多大把握说理解力还能继续足以使他领悟事物,还能保持那种努力获得有关神和人的知识和思考能力。因为他将在排泄、营养、想像和胃口或别的类似能力衰退之前,就开始堕入老年性昏聩,而那种运用我们自己的能力,满足我们义务标准的能力,清晰地区分各种现象的能力,考虑一个人是否应当现在辞世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能力绝对需要一种训练有素的理性,而这种性整个地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

  死亡像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

  很快,你就将化为灰尘,或者一具骷髅,一个名称,甚至连名称也没有,而名称只是声音和回声。那在生活中被高度重视的东西是空洞的、易朽和琐屑的,像小狗一样互相撕咬,小孩子们争吵着、笑着,然后又马上哭泣。但忠诚、节制、正义和真理却:从宽广的大地飞向奥林匹斯山。

  在作者看来,死亡是一种本性,谁都无法逃避。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不要轻率或不耐烦地对待或蔑视死亡,而是要把它作为自然的一个活动静候它。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所以我们不必对死亡感到恐惧。

  同时我又感到作者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许多东西都是过眼云烟,产生和消亡都很快,唯有一些合乎本性的善,那些原则可以永存;在人死以后,生前所得到的一切都与你毫无干系了;更关键的是如果我们浪费时间,死亡会来的很快,令我们毫无准备。

  确实,死亡就是这样既神秘,又普通,既遥远,又接近的事。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来获得一些只能短暂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呢?还不如在一生中抓紧时间,多行一些善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老了后回想起来也不会有什么缺憾,最终可以开开心心地离去。

  《沉思录》一书带给我的感想远不止这些,书中的思考也不仅仅是这些,以上观点只是我所看到的皮毛。我想,如果想真真体悟到《沉思录》一书中的哲理,不仅仅需要反复回味,更要接触生活,体悟生活,只有在与生活的结合中才能感悟到《沉思录》的真谛。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我利用这个寒假的时间阅读了《沉思录》和《瓦尔登湖》这两本书。虽然这两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但是相对于《沉思录》严谨的哲学思考,《瓦尔登湖》里作者恬淡的生活和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感触更深。

  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信息灵通和有教养是互相排斥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很快阅读大量只是指南手册之类的书。而要有教养,就必须读比较少量的书,那是不同寻常地发生过,思考过,感觉过的人写成的书,这样的书必须慢慢地读,并且慢慢地去欣赏。而《瓦尔登湖》正是这样一本值得慢慢欣赏的书。

  书中梭罗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告诫我们,一亿人当中才能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读过《瓦尔登湖》才懂得何谓深邃纯净无杂质,有时我觉得它比蒙田的随笔,纪伯伦的先知更能使我感悟,领略智慧之美。梭罗心中充满理想与激情,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信念,相信人的天性纯洁,人可以返璞归真,达到完美境界,坚信只有在简朴的生活中才能感觉上帝的存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寻找自我。

  《瓦尔登湖》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它能够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甚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当然,你得用心去进入。梭罗在《湖》中这样写到:“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样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深绿色的湖,半英里长,周围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61英亩半。”通脱自然再平常不过了,但它时刻唤醒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份风景。“他说话语气很轻,带着几分痴傻: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

  梭罗眼中的湖不仅仅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因为“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侧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就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多少次,我也这样欣赏风景,我的心中的湖,然而我却常常是失望的。后来我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个瓦尔登湖,而且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

  当然,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梭罗《瓦尔登湖》的意蕴,恐怕只有在日本文学中才能找到同感的典型。尤其是川端的小说,怎一个“细”字,“淡”字了得,那是另一种审美体验的全面与细致。梭罗诗意的散文与川端散文的小说都要在虚静中阅读的,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其中的好处。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它并不像你想得那么坏,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瘠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在天堂之中他都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和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射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射在富户家的窗上一样耀眼夺目,门前那早春的积雪同在消融,我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的宛如皇宫里一样,生活的若此开心而又如此满足”。

  只愿我们都能像梭罗一样,在寂寞的人生中活出充实的自己。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所处混乱世界之身的感受,在他的书中阐述了灵魂和死亡之间的关系,解析个人的美德、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的社会,常常需要自省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不仅要思考,而且还付诸行动。

  奥勒留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希腊文学、修辞学、哲学、法律和绘画。在他执政的近20年里,古罗马帝国遭受了洪水、地震、瘟疫、饥荒、野蛮人入侵和军事叛乱等天灾人祸。

  尽管他用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不知疲倦地工作,但他还是无法阻止古罗马帝国的衰落。

  国家责任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遭遇的痛苦经历使他陷入极大的悲观主义,他所能忍受下来的是因为哲学。他试图通过“哲学冥想”来逃避世间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

  从马可·奥勒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是一个用地位、金钱和外表来衡量的人,也是一个自省、自律、敢于挑战自我的人。

  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不可避免地变得焦躁不安。要保持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地与自己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加强学习,不断地分析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善自己。

  经常反省自己的责任感,始终想到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马克·奥勒留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了名声和荣耀之后被遗忘,有多少人在赞美他人的名声和荣耀之后死去。”“最长的名誉是短暂的。”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牢记党和人民的大义,立足本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岗位;我们应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自己的工作失误,必须勇于承认,主动挑起责任,为企业树立信誉,积聚实力。

  正如马克·奥勒留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一个人的良好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为名,如马可·奥勒留一样常思"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要做到为百姓做事,为百姓着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这样的一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只能让你慢慢浏览,静静品读,凝神静气反复摸索。这是一本有着点化之功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让人边读边走神儿的书。我读《沉思录》的时候,会经常深入其思想,脱离日常的喧杂而进入沉思······

  我钦佩于奥勒留,这个一代帝王的伟大卓越的思想与其人格魅力,他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神话。奥勒留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梁实秋曾感叹道:“以一世英主而身兼哲学家者除了奥勒留外,恐无第二人了。”

  奥勒留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它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处宫廷和身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拂去浮躁,慢慢走进他的沉思,且听他的心灵之语,不知会不如他一样宁静下来?“一切的事物消逝得这么快,他们的形体消失在这宇宙里,在永恒中他们亦很快被遗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诱惑我们的,或用痛苦威吓我们的,或被虚荣所艳羡的——多么无价值??”这沉思着的奥勒留,仿佛是赫拉克里特了——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一切都在流逝,一切均不构成价值,所谓的帝王之位,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由于他这种超越尘世的思维,使得奥勒留非常淡薄他那万人景仰的位置。即位至尊,他并不因之而喜,他只是把皇帝当成自然安排给他的一个过程,一个职位,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这个自然的过程,尽善尽美地做好他职责之内的事情。奥勒留用他的智慧和善良施福泽于民,但他否认他是在做好事,他亦不要人民的赞誉。他在他的《沉思录》里写道:“名誉算什么呢?试看,一切事物很快就被遗忘,过去与未来是什么的一片空虚!赞美之辞是何等的虚妄!” 奥勒留具有强烈的出世精神,他渴望一种灵魂的生活,像苏格拉底那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说:“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

  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引退并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诚然,他没有去做庄子式的隐士,飘逸于林间。也不像佛祖那样放弃王位去托钵寻道。而是如孔子所主张的,在其位,则谋其政,积极做好他的政务,为了罗马帝国,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怀着一种出世的精神,悲悯入世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奥勒留亦是这样想着的么?他说:“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乃是最为庸俗的事,因为你随时可以退隐到你自已的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已的灵魂更为清净,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即边可获得宁静。”隐居在自已的心灵里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灵魂?奥勒留并没有隐于朝,他兢兢业业治理国家,隐居在灵魂里。 奥勒留戎马一生,宠辱不惊,他没有把权力看作是庄子认为的腐鼠,也不沉迷权力,而是把皇权视为他生命中的职责。他恪守罗马法律,权力受制于宪政体制。公元161年,奥勒留为了实现权力的更大分立,特别邀请维鲁斯做皇帝,于是罗马帝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两位皇帝共治的局面。作为具有宇宙意识的哲学家,视物质为稍纵即逝的思想者,他的宽容是他思想意识的必然。公元175年,罗马将军卡西乌斯在亚洲反叛,自立为帝,奥勒留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表示愿意逊位给他的叛将,后卡西乌斯被部将所杀,叛乱就此平息。当将领们前来进献卡西乌斯的头颅时,奥勒留说:“我甚遗憾没有宽恕他的机会了。”他这样说并非是如某类人似的表演慈悲,而是他视人世若尘埃的宇宙精神的必然体现。

  奥勒留深受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影响,认为幸福是过一种理性的生活,理性即是道德,遵循自然之道便为德,“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终归是一快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颜色,在理性的正途上,阻止你前进的人,永远不能妨碍你做正义的事。”他像一个孔子式的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思考怎样去做一个厚德之人,他的道德观又不时地有宗教色彩在闪现,对神充满了虔敬。他说:“要爱人类,要追随神。”一边爱着人类,一边追随神,具体这样心灵的人,淡泊于名利是非常自然的了。 两千年前奥勒留写下了《沉思录》,两千年后,今天的人们读来依然会感到震撼,这也许就是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但在今天看来,这位帝王的“独白与沉思”,与其说是悲观的,倒不如说是更接近于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宁静和豁达。一个人一旦具有了胸襟博大、高瞻远瞩的意识,心理视野就开阔多了,尘世的琐屑烦恼肯定也不至于对他造成多大的伤害。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人学会了思考,就不会使自己迷茫,沉沦,见识肤浅。

  拜读了《沉思录》,我只能说是稍有意会,尚不能参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阅历浅,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够深刻,但我还是被这本书吸引,至少它让我震撼同时让我学会了思考。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作者好似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自我灵魂解剖,对自己进行告诫。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有些人活着喜欢缅怀过去,有些人活着喜欢幻想未来,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挥霍现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当下。

  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不是过去,不是将来。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是礼物,也是恩赐。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让你把自身隔绝于尘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时刻看清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评或妄言而随意改变人生信条。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我觉得它与《沉思录》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应该珍惜在尘世历练的这次机遇,未必功成名就,并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闻达诸侯,高居庙堂,只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颗包容的心,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是一本朴实无华又真诚无比的书,它就像青橄榄,第一口咬下去,有点涩口,细细品味,又甘之如饴!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9

  沉思录 读书笔记 从柏拉图主义者亚历山大,我学习到---在不必要时不可常对任何人说,或在信里说:“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逃避我们对人应尽的义务。

  常常在电话里说到也听到"太忙了"这三个字."太忙了"是口头禅,是一种生活状态,亦是一种所向无敌的"借口",借以逃避,责任义务内心......很忙吗?真的很忙吗?在忙些什么呢?忙得充实忙得快乐忙得有希望吗?

  一个人应该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长得纯净,无论是浓烈绽放,还是静静地摇曳,都只关乎自己。关乎自己是一朵花,应该象一朵花一样生死轮回。

  他既不鲁莽,亦不骄横,做事从容不迫,永无汗流浃背的狼狈之状;每件事都是一人独处考虑,好整以暇、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勇敢而坚定。有许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贪求而不能禁绝。

  主意打定之前仔细考虑,主意打定之后坚决不移。

  做事从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脚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狈地行走,且有时觉得永无终结。却原来有一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可以勇敢坚定,可以坚决不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确自己内心的需求,是肯定后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后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从容不迫,勇敢坚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任何事都不听从运气,除了理性之外,绝不仰仗任何东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归去,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让我们更加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命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玛克斯.奥勒留在另一章节中这样解释.

  当你的环境好像是强迫你烦恼不安的时候,赶快敛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谐的状态之中.不断地返回到内省和谐的安静,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

  并不否认环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恶劣的环境当作一枚试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样有力优秀或者无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开始以为与此语有相通之处,后发现这两句话强调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指向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容忍别人,克制自己。奥勒留指向自身修养,他认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不会去八卦别人的是是非非,不会关注这些流传在众人之中的闲言碎语,不会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他只关注自己前方的目标。

  凡有所为不要出于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装饰打扮你的思想; 不要需求别人所能给你的宁静。

  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今天你这样做了吗?直接地坦露你并不光明并不无私的内心?今天你这样做了吗?

  堕落之一是:对任何发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对于自然的违逆,因为一切的事物都不过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乐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为或意向漫无目标,对任何事都掉以轻心不加考虑,殊不知最琐细的事也应顾虑到其结果。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犹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疾病、老化、死亡、毁谤、欺诈,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恼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样接受那些已来的未来的事情。抱怨只会让我们失去接受的勇气与力量,无益于他。

  苦痛与享乐,哪个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痛,更容易激发斗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风,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乐,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阳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经的梦想。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性格。

  “我的运气不好,竟遇到这样的事!”不,应该这样说:"我好幸运,虽然遇到这样的事,我并未受伤,既未被现状粉碎,对将来亦无恐惧。”

  让我想到一个小朋友某日丢了一百元,和我见面后很开心地说:“你今天差点见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说:“要不是丢了一百元,还不知道我会出什么事呢。”多么有趣的想法! 请记住这句格言:“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担当而变成为幸事。”

  你时常怎样想,你的心灵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不断地用些思想去熏染它:“忠于自己的内心,理性节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样的尽你的责任,无论你是冻得发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毁谤或是赞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动,反复默念。

  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爱。

  爱这美丽的山村(喧哗的城市),爱这落后纯朴的乡亲(匆匆而过的陌生人),爱这苍苍白发的父母(唠叨甚至对你还有些失望)......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一位朋友极力推荐我《生命沉思录》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心灵养生好书。于是上网购得细读一遍,怀着一种谦卑、探索、仰望的心境慢慢的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被作者幽默的谈吐、诙谐的文字深深吸引,更被她独特的见解深深震撼。

  《生命沉思录》作者曲黎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的双学历印证了最初我对她在书中文字风格、用词表达上的猜想:文学风格中贯穿医学理念。品位她的文字,鉴赏她的见解,我感受到了她的乐观、开朗、渊博、深厚、高远。

  《生命沉思录》是一部十分趣味而充满大智慧和深刻哲理的关于生命的感悟之作,随手翻开几页,便被书中精彩美妙的解读深深吸引住。大的道理精深的资料我没记住多少,倒是被作者几个异常的观点记忆深刻,很是认同。

  第一个观点:最大最好的养生就是“和喜欢的人在一齐做喜欢的事情”。说得多好,和喜欢的人在一齐做喜欢的事情当然身心是充满愉悦的,一个人在充满愉悦欢乐的心境状态下他会生病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成天山珍海味事务缠身满心忧愁的富翁和一个欢欢喜喜思想简单粗茶淡饭的人相比谁更健康呢不言而喻,简单欢乐的人更健康。所以让自我坚持愉悦的心境就是最好的养生办法。如何让自我坚持愉悦的心境感恩。感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一个有着一颗感恩世界的心,他想不欢乐都难。

  第二个观点:自然的是最美的。大家认同这个观点吗自然的就是最美的。针对于此刻大多数女性喜欢将自我的头发染成各种颜色,红的黄的甚至还有绿的蓝的,先不说化学药品对人体的伤害有多大,就说那五颜六色的头发真的好看吗有调查显示,中国男人有百分之九十五喜欢的还是女人自然黑黑的头发,顺顺直直的头发。所以女人与其又花银子又受罪的折腾自我的头发,不如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读读书陪陪爱人和孩子,陪陪老人更让人觉得可爱和动人。

  第三个观点:自我永远是最美的。对,每一天出门前照照镜子,给自我一个微笑,鼓个掌,竖个拇指,我就是最美的最棒的。OK,带着这样的心境,你今日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

  看到此处,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已经心潮澎湃了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作者书中就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视野,会让人思维开阔、心灵安宁、心境开解、心胸宽广、豁然开朗、潜移默化中引导、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加进取、乐观、向上、为善的大视野、大胸怀去应对生活、感受生活、经营生活。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来自于古罗马的玛克思奥勒留所创名著—《沉思录》。对于本书的作者玛克思奥勒留,我并非做过详细的查阅,只大概明白此人曾是古罗马的一代帝王,而对于这样一个有如此历史重迹的人物,或许,他的人生也比较不一般了,这一点从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原因在于书的资料就似一个个随笔的组合,并且是思维性极强的随笔,很精练,许多事实能一语中的地表述出来,而非有意过多地采用少见的词语来彰显作者自我拥有多少知识。另外,更重要的是,书的资料很励志,阅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蕴含了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更是一个有生命的导师,因为,它能够正确地开启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的思绪,从而将其引向一个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古罗马的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战火中的,而玛克思奥勒留却能在如此不安稳的年代安稳地沉淀出这样一本为后人所热衷于的书籍,这确也实属不易,同时,从中我也明白到,他不仅仅是经历着当时环境里的一切,并也给自我留出了足够用于思考的时间,从而留下了这本对于现实境遇以及对于自身的顿悟,而这样的顿悟也必将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日成为人们处世的有效良方。当然,序言部分在对玛克思奥勒留的哲学思想介绍时提到:他的这部著作不是准备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备供人阅览。他这样的举动确实让我感到很费解,我想,或许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对现实的一种处世状态有关吧;再或者,用现代的说法,这只是他个人的日记罢了。

  读了玛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后,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他本人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内心,以及他一贯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并非无理的特立独行,也许,正如他自我所说,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继而存活的良好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或许,玛克思奥勒留有足够充分的天资,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为义子,才为之后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然而,相比玛克思奥勒留,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每一天应对着父亲、母亲、叔叔、阿姨,还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师,却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围下,竟也出现了一些无理的特立独行现象,不明白是不是因为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这些无理的现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说到教育,就会让人很轻易联想到东西方的教育。许多人总喜欢拿东西方的教育作比较,既而从中挑一大堆所谓的教育缺陷。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乐意偶尔出现这样一些争议,因为,这将促使我们的教育机制得以修正并提高,使我们身后更多的来者能理解到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谦虚。假设某个人因为发现教育上的某个不足之处从而将其无限放大,并最终否定全盘,而不再去理解普遍教育,之后以自我的方式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确实有勇气也很有创意,可是,我衷心的期望他的孩子在天资上异于常人,否则,这必将成为这可怜的孩子一生的噩梦!

  从《沉思录》中不难看出玛克思奥勒留是一个善于自我督导、宽恕自我以及别人、极为理性的这样一个人,如此理性的一个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和精神深处,至少比与他年纪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离世时仅仅59岁。

  我很困惑该如何解读“理性”,是不是储备的知识越多,取得的学历越高,就表示这个人是理性的呢这样的认为又是否理性呢我们都明白“理”,从小也都理解者父母长辈们对我们所灌输的道理,虽然这是一件益事,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因为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宠爱与袒护在所难免,这也势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诞生。家长都怕自我的孩子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受伤中走过来的呢请容我姑且说一句,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人在童年时没有受过任何伤害,如果真有,那么相信这辈子他永远都只是长不大的孩子。而对于“理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同时,谁都并非能够一朝一夕就轻易做到这个标准,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不断总结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够细致都不行,正所谓“细节决定品质”。

  我之所以认为玛克思奥勒留善于自我督导是在于他在书中所用的语言方式。在写一段篇幅、一个语句时,他多次以“你”开头,表面看,这是在对读者的一种说服,当然,确也如此,但除此之外,这更是他对自我自律性的一种强调,因为,他是一个极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义者,所以,这也是他为了能够加深对自我一种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许他也不只一次地阅览过自我的这部著作吧。

  此刻,当我每每再一次翻阅起这本《沉思录》的时候,我不仅仅感受到得是书的厚重,更感受到了书中意义的厚重,当我每一次用心去读时,我都会发现自我每一次都会又得到新的收获,就像此刻……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当脱离质料的外衣的时候,沉思所形成的形式,而那生命本身的目的,又是多么地遥不可及。一点生命的微光,又究竟在漫长的岁月中占了几何。光阴的一瞬对于个人来说也许便是全部,但却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微不足道。远古的圣人已经离去,他的名望在一代代的传颂中也将被时间慢慢消磨直至彻底消散于天地之间。人所生活的一隅不过是无尽的时间中的一隙,无尽的空间中的一粒,那么所追求的欲望,快乐又是多么的渺小阿。

  但除却质料与形式这种所依附的东西,什么是真正的本我呢?是理性,是一切存在的根本目的。无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存在,有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相互存在。让理性支配我们的生命而不是那诱人的快乐,快乐是短暂的,而理性则如同原子的存在一般永恒。瞽叟即使从来没有见过太阳,他也能够通过理性去感受阳光的质性。

  听从理性的支配,既然万事万物永恒处于变动之中,那么又怎么会为了变化而伤心或愤懑以至于使得我的本性被埋没呢?就在不久之前我也还只是一堆原子与元素,而不久之后我又会回到这种状态,那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在神性的流溢之下,支配的理性,宇宙的本性,皆在这一片秩序之中。又或者说命运女神从未垂青,正如布兰诗歌中O FORTUNA所唱诵一般,阴晴圆缺,变化无常,但个人的道德,正义,与理性,在命运女神的注视下,在生命之烛的映照中,在分给个人的不可估量的永恒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中,不要忘记,这是人的真正的本性。既然火光不会在蜡烛熄灭前消失,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在生命之火中为这些高尚的情操而保有呢?

  纵然万物皆是尘埃与泡影,在神性的流溢之下,在这短暂的话剧之中,是否能够满意地退场了呢?

  借助光芒看见至善的真理,个体的本性是整体本性的流溢,那又何必追求个体的快乐?快乐不是善,在真理的火炬中,是一切形成的原则。即使灵魂无法看见,那么我是否看见了神呢?那路边的一颗草,一粒石头是神吗?我正在面对着的计算机是神吗?神与我同在吗?神是绝对真理的持有者吗?亦或是它就是绝对真理的本身?

  注重理性的要求并去实践它。运用这些规则以使自己免于苦恼。况且我们已经有了理性的健全的灵魂,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争吵不休呢?

  失去的是现在的,未来的也是现在的,长与短在永恒的尺度下没有意义。现在是唯一能被夺走的东西。变化是宇宙的真理。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读的是不同的版本,但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便一翻,不管是哪个版本,每一本的前言和简介都是这个评价。真的觉得有必要写出来,因为这段话也是说出了我对它的认识及见解。虽然《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但是觉得再读一次还是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还是可以更好的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

  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之作。本书中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奥勒留于戎马倥偬间对善恶、荣辱、真假、美丑、工作态度、治学方法、为人处世和宇宙天性等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这是一部朴素无华而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这是一本启迪智慧,安顿灵魂的书,读读本书,人们可以在喧嚣烦躁的现实世界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两千多年前的书今天很多人都在读,相信两千多年后还会有很多人在读这本《沉思录》。

  第一卷中写道:从阿帕尼厄斯那里,我学会了自由的意志,也懂得了要想达成目的,就要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第二卷中也写道:将所有私心杂念从你的头脑中剔除;要是你将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是最后一件来做,把一切的粗心大意,一切偏离理性的激情、一切的虚伪和自恋,和一切对自己分得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都丢得一干二净,那么你就能得到解脱。不要再无所事事,到处闲逛!马上朝着你现在制定的目标进发吧,放弃空洞的幻想吧,一切要仰赖自身,如果你还在意的话,那就赶紧行动,趁你现在还有力量。人生有些事事需要抗争的,需要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如果没有了争取的激情与目标,那么,人生的意义又何在了呢?所以,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是我们必须用它去坚持我们的目标与梦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的体会到意志的自由。

  就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平常和熟悉的。那么也要用平常心来看待疾病、死亡、诽谤、欺诈以及任何使愚人欢喜和忧愁的事情。

  如果你没能做到次次都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请不要泄气和沮丧,也不要怨天尤人。当没有做到时,只要你做的事大部分都能与人的天性保持一致,那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重新回头做起,并享受这个过程。若是你能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不论你是冻得发抖还是备感温暖,不管你是昏昏欲睡还是睡眠充足、精神抖擞,不论你是招人恶意中伤还是受人百般赞赏,不论你是生命垂危还是忙于别的事务,对你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死亡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因此在死亡之前,我们只要把我们手里的事情做好就足矣。这有点像道家的中庸,但是这又是我们一种生活应该有的态度,人生在世,真正在乎的应该是什么,难道是那些虚名吗?还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虚荣感?我想,都不是的,真正的是我们内心的安静与平和,是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安谧。

  不要老想着你还没有得到的那些东西,梦想有一天能拥有它们。想想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吧,想想看,如果你还没有得到它们,你是多么渴求得到啊!然而,同时你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拥有它们而过于高兴,不要沉溺于这些东西,不然,当你失去它们的时候,你会更加痛苦。其实人生处处都需要哲理,只有自己真的看的清楚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富哲理性的时候。沉思能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思考,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喜悦与满足,让我们更好地沉思吧,跟着它,走进一个心的净地,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马可·奥勒留(120-180年)是罗马帝王哲学家,在征战和治国间隙,写作了12卷本的沉思录。本人买的是小本的口袋书,经常翻阅,挑选要言,一是自省,二是读给学生。昨日静坐,回想生活工作的经历,有些感受,便随手记下几条。

  春风可以带来温暖和绿色,但同时跟来的也会有沙尘和垃圾。因此,当我们做好事大事的时候,应该争取减少坏因素的发生。

  生灵是对生命的敬称。但如果一个生命总是处于混沌和茫然之中,他就只是一个生命而已,与杂草和猪狗无异。

  集体的进步需要集体的信念,而集体的信念来源于领导者的智慧和执着。

  我歌颂执着。没有信念的人永远不会执着。哪怕一个求乞者,只要他坚持去奔走,他也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执着一念还需要懂得真理,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懂得去为人们共同的幸福而执着。

  当我们快乐时,我们忘记奋斗的艰辛;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却只关注眼前的艰辛。

  转变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尤其是对于一个老师。我们愿意教导每一个学生,我们愿意让他发生转变。当学生发生转变时,我们会对理想更充满了希望。、

  教育不是简单的培养技能,教育应体现教育者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毅力。没有精神影响的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教育等于改造。

  坏情绪是杀死我们热情和希望的凶手。我们不愿接近那些沉浸在苦闷、彷徨、忧郁、抱怨、畏惧和懦弱情绪中的人。他们不一定是失败者,但他们是需要不断自我拯救的人。

  读格言是自我教育或集体教育的好形式。当我们匆忙行进的时候,我们离不开那些激昂奋进的话语。那些话语会给我们安慰,给我们指引,给我们力量。在班级工作中,格言的力量更是显而易见,虽然学生们囿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和思想信念的浅薄,有些还暂时难以理解。但经常说格言读警句能令他们走出困境,睁开眼睛。格言是爱思考的人的精神结晶,是他们所有经验与知识的缩影,是他们所有行为的指南针。

  我是爱激动的人,因此,我更赞美理性。理性是我们对自身和世界、思想和行为、已知和未知、感觉和存在的预想与判断。这些之所以能成为理性认知,是因为他们合乎科学、历史、社会和思维的逻辑与规律。我们应追求秩序、完整和效率,摒弃混乱、琐碎和忙乱,只有这样,工作才更有效果,学习和思考才更见成功。

  大气魄需要大心灵,但我们太多的时候被“小”字包围。我们低估自己,畏惧困难;我们低估别人,看不见别人的伟大;我们低估环境,看不到危机和希望;我们低估时代,落后于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在一个小圈子里转圈,追求也变得狭隘,感情也日趋麻木和低落。

  做事需要不断反思。反思需要奋起。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因此,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在娱乐至死的现代,每一个明星的动向都是一场吃瓜群众参与的风云盛会,此起彼伏的光影,让很多人乐不思蜀。沉思,对于吃瓜群众来说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看别人的热闹远远比书写自己心灵的独白来得重要。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基本上与乌合之众无关,这些都是哲学家们的事,别人写好了,然后拿来就用,以示自己还是蛮有水平的。

  有些时候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只有一个人的“起点”高了,他才能看得更远?然而这样的人好像不是很多,更多的人都是凭自己的努力抵达山顶时,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凭自己的努力站在至高点的人们在沉默时,那些翻云覆雨的日子是不是已经足以让人更加觉得往事如烟?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拥有凯撒称号的罗马皇帝。正是看了《沉思录》后,我才知道凯撒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种称号。马可·奥勒留是一位凯撒,他不是与埃及艳后有暧昧的那位凯撒,他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从《沉思录》中可以看出,他对情欲非常的有节制,他更愿意把在朝堂之外时间用来思考。

  《沉思录》与其他哲学书不太一样,它并不深奥晦涩,相反,它是非常容易让人读懂和理解的。最让我惊讶的是,生于公元121年的马可·奥勒留对于“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却是如此的超前:他认为人是由宇宙中的原子组成的,死后重新分解为原子归于宇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帝王们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万万代的传承,与此相比,马可·奥勒留简直就是帝王中的一股清流。

  在《沉思录》里,我看到了这位罗马皇帝的智慧:“假如你真的爱自己,那么你应该去爱自己的本性及其随之而生的意志。那些对自己天生才艺如此热爱的人已经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竭,他们甚至连洗澡和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而你对自己本性重视的程度,甚至比不上那些杂耍演员对杂耍事业、舞蹈者对舞蹈艺术、财迷对钱、爱慕虚荣者对虚荣本身的重视程度。”

  自古以来,抱怨从来都不缺乏,缺乏的是能看得清自己的人和做拧得清的事。马可·奥勒留用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平定了他在位期间的无数次战争。他的地位和智慧并没有让他没有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沉思录》本来是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看的,在他临死的前三天,他和朋友们一起谈论宇宙、神灵及人生的深奥哲理,当他起身奔赴战场之前,把这份手稿留给了朋友们,所以现在的人们才可以阅读到这册充满智慧的书。

  常常听到有人说自己空有一肚子的才华却遇不上伯乐,马可·奥勒留说:“你说,人们根本不能欣赏你犀利的智慧。事实的确如此。”当有人抱怨人生不如初见时,马可·奥勒留说:“失去只是另一种变化的形式。”“凡你所见之物,都将迅速消亡,那些目送过一切崩溃的人也不久于人世。”当有人抱怨很多事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无用时,马可·奥勒留这么说:“事物存在于世,必有其功用之处。”“你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我喜欢用欢迎的眼光去看待世事并欣然接受一切,且根据事物的价值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马可·奥勒留成为罗马皇帝这一段时间,就如他的所写的这句话一样,他给古罗马带来了辉煌,《沉思录》让他成为了比帝国更完美的人。

  世界仍然一如既往地熙熙攘攘,我也想像马可·奥勒留一样:“随便把我放在什么地方,因为,在那里我能使我心中的本性仍保持安宁与平静,换言之,感到满足,只要它能依循其自身本性去感知与行动。”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写成的书。人能够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所以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我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我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我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期望别人指导的,不仅仅要使行为高贵,并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我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我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是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对自我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我。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战胜自我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我的行为。因为仅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我,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我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我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

  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我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沉思录》,书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静下来阅读并思考的一本书,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是一部直抵人灵魂深处的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多年前,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得知此书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精读百回的枕边书,心中顿生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总理这样的情有独钟、青睐有加呢?满怀期待,四处找寻,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书店里我找到了这本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书。回家后随手翻阅,能读懂的段落并不多,对于好多语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过几天,这本书便被我遗忘在了书柜的角落里。时隔几年以后整理书籍时,重又翻开了此书,细细品读,才发现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是这几年的生活积沉,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从前晦涩绕口的语句,而今成为了箴言警句、谆谆教诲,点亮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之灯。

  环视星球,仿佛你是和它们一齐运行,不断地研究元素的嬗递变化吧,因为这种思想将濯去你尘世生命中的污秽。

  灵魂的力量在于让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对无关紧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态度。

  不要总去注意别人心里的想法,那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内心活动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几段话摘自《沉思录》,从宇宙到人生,从灵魂到死亡,马可·奥勒留无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我的随身宝典,有空便翻开逐字逐句地精读,其间的每一个字符,每一句教诲,都教导人类摒弃一切无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过朴实的生活,从而抵达心灵的最大宁静。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沉思录》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品读的书,它为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该书充满睿智而富而哲理,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直达心灵。它引导我们冷静而达观地对待工作和人生。作为从一名纪检干部,《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纪检工作,先从内心的修炼开始:

  一、坚持一颗宁静的心。

  《沉思录》告诉我们“宁静可是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我对他的确定”。红尘滚滚,世界喧嚣,纪检干部要坚持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照照“党章”的镜子,学学“廉洁准则”的标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常作思考,反省过去,审视自我,清理一下思想的污垢,找找自我的不足,看看应对名和利,能否坚持平常心,瞧瞧对待功和禄,是否迷失方向。“人到无求品自高”,纪检干部要始终坚持一种沉稳、宁静和清醒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用平常心对待自我,以心灵的超越对待个人得失,以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不断塑造自我。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我的思想,洗涤自我的灵魂,守住心灵的宁静,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时刻坚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不断磨砺情操,坚持一身正气,做一个正直、高尚和有道德和的人。

  二、常守一颗坚定的心。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一个人的梦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一个纪检干部,他选择了这个工作,他也就选择了一种人生方式和态度,这就要求纪检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坚持原则,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趋利媚俗,不畏权贵。“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不可否认,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一些干部丧失了立场和原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痛恨和腕惜。一个人如果梦想漂浮,信念缺失,失去立场,迷失方向,《沉思录》告诉我们,那他的结果将是“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信念决定方向,我们要坚守信仰,身处逆境时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不骄傲、不折腾。要坚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讲党性,顾大局,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要坚定心中的梦想和信念,理性地认识自我的职责和义务。正确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神圣职责,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气概和勇气去完成梦想,成就事业。

  三、激发一颗向上的心。

  纪检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应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消极和泄怠。《沉思录》告诉我们“当你做摆在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所畏俱,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坚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坚定地“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珍惜好岗位,坚持清醒,遇到诋毁不失志,遇到苦难不自卑,要荣辱不惊,经得起风浪;一份权力就是一份职责,在其位谋其职,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职责田”。

  引用书评的话:“《深思录》是一本能够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能够启迪智慧的书,更是一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愿各位纪检干部能从此书中得到启发,不断修炼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坚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沉思录》的读书心得03-31

《沉思录》读书心得08-05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12-14

《沉思录》的读书笔记06-09

沉思录摘录读书笔记11-25

有关《沉思录》读书笔记03-05

沉思录名言05-11

《沉思录》读书笔记1500字05-22

关于沉思录读书笔记参考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