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工智能读书笔记智能建筑与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与智能化系统
文章论述了智能建筑的含义、建筑智能化各系统功能及设计要点,指出智能建筑不能与建筑智能化系统混为一谈,智能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智能化系统的简单罗列
关键词: 智能建筑 智能化系统 通信 网络 系统 设备监控系统
智能建筑与智能化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 ,建筑技术也日新月异,智能建筑的概念从出现以来,在国内可以说名声四起,智能家居、3A、5A级楼宇等广告词随处可见,但真正能称为智能建筑的又凤毛麟角,往往造成投资浪废,又没达到投资目的,仅仅起到广告作用,是十分可惜的。
何谓智能建筑?在 中国 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中的定义如下:“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笔者认为,为达到上述目的做成的耗能建筑也不能称其为智能建筑。由于该标准忽视了节能环保方面的 问题 ,其代表能耗的供电标准“甲级标准(办公室)宜按60vA/m2以上考虑”;“乙级标准(办公室)宜按45vA/m2以上考虑”;“丙级标准(办公室)宜按30vA/m2以上考虑”,暂且不说智能建筑标准分级的合理性,智能建筑的标准越高耗能越多,显然是不 科学 、不 经济 的。当然量准越高,系统越多,但这些系统俗称弱电系统,耗电很小,利用这些系统去合理控制楼字设备是可以达到节能目的。
另外,此标准罗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各子系统,没有强调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这样就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误解,有了这些系统就是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甲级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乙级智能建筑等等。
因此我们应明确智能建筑的含义。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 InteHigent system)是智能建筑中 应用 的电信息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等系统以及智能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又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楼宇综合症”的发生。
由此可见,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方案时,就应当考虑太阳光的利用与人工照明的关系以及热辐射的作用等等。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连结构的合理性都不考虑,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外形上,有可能就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就不可能做成智能建筑;再如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主要与空调系统方案有关,但也不仅仅只是通风专业的事,与建筑的合理性及电气控制是否到位都息息相关。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不根据最终的效果,仅仅根据智能化系统的多少或功能的多少分出个甲、乙、丙等级来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指导设计、节约投资,往往还造成相互攀比,系统不与建筑规模及建筑形式相匹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如上所述,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可见智能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站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下面是智能北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l 通信网络系统(CNS)
它是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 计算 机互联网、数字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相通。在以前也称为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主要包括:
1.1电话通信系统
建筑或建筑群的固定电话通信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属性以及公用网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接人远端模块局或采用虚拟交换、自设独立的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PABX)或综合业务程控用户交换机(ISPBX),并应与公用电话交换网连接。
1.2计算机网络系统
智能建筑本地网络的安全,应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在通信子网和高层或应用系统中采取措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应为管理与维护提供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应提供高密度的网络端口,满足用户容量分批增加的需求。
1.3卫星通信系统
可设置多个端站和设备机房或预留天线安装位置和设备机房位置,供用户接受和传输数据和语音业务。
1.4有线电视系统(含闭路电视系统)
提供当地多套开路电视和多套自制电视节目,并与卫星系统联通。
1.5无线通信系统
建筑物由于屏蔽效应出现移动通信盲区时,设置移动通信中继收发通信设备。
1.6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的类别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确定。公共广播系统一般可分为: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1.7会议系统
会议系统应是音频系统(电声、建声)、视频系统(投影、摄像、录制)等多系统的综合设计,所选用的音频、视频设备、计算机等的网络传输、语音与数字设备接口、终端等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会议系统应实现计算机语音、文字、图形、图像、自动监管、多媒体实时同步网络传输、系统控制一体化功能。
1.8.同声传译系统
(1)同声传译一般可设有(3+1)或(4+1)种语种,国际会议可设有(6+1)或(8+1)种语种;
(2)同声传译传输方式可采用有线同声传译和无线同声传译;
(3)会议室译员间的位置应设置在主席台对面或主席台的两侧(或二层较高位置),应使译员能观察到发言者的口型。
(4)译员间的大小可参照国际IS02603推荐的尺寸高2.3m、宽2.5m、深2.4m设计。
2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 应用 计算 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 科学 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主要包括:
2.1物业管理运营系统
物业管理运营子系统应以高效便捷的方式来协调用户、物业管理人员、物业服务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能实现对投入使用的建筑物、附属配套设施、设备生产及场地、用户、服务、各类资料及各项费用以经营目标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建筑的环境、清洁绿化、安全保卫、租赁业务、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实一体化的专业管理。
2.2办公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子系统应能在日常办公中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助管理人员对办
公事务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进行 分析 、整理、统计,协助领导对各项工作的分析、决策提供公文管理、会务管理、档案管理、 电子 账号、人员管理、领导活动安排、突发事件处理、书面意见处理等功能,应能实现电子公告、规章制度、公用电话等公共服务功能。
2.3信息采集发布系统
信息采集发布子系统应具有物业信息服务、新闻、 科技 、 金融 信息服务、用户个体服务、文化娱乐且务、生活保障服务等功能以及电子显示屏信息发布另查询功能。
2.4网终管理系统
网络 管理子系统应配置适宜、使用方便,为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有力的保障。
2.5智能卡管理系统
智能卡管理子系统应能对各种功能的智能卡实现统一的管理,如身份识别、员工考勤、车辆停泊、持卡消费、门禁等,并进行各类计费管理。
3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售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捆个子系统。
传统上所说的3A建筑,即是上述的CAS、OAS、BAS的简称,5A建筑是3A又加上防火自动化系统FAS(Fire Automation System)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safe Automation System)。国际上,FAS和SAS通常包含在BA中,国内由于管理原因,通常把FAS、SAS与BAS分开。
4 防火自动化系统FAS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的规定。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按消防部门要求独立运行。可将火灾报警器输出的报警信号传送给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或智能化集成系统的监控中心,但楼宇自控系统对消防系统只可监视不应进行控制。对于空调、风机、配电等平时由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控制的设备,火警时应受消防系统控制,应确保火警控制的优先功能。
5 保安自动化系统SAS
设计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防范级别,满足整体纵深防护和局部纵深防护的设计要求,以达到所要求的安全防范水平。
5.l入侵报警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安全防范部位的具体要求和环境条件,应分别或综合设置周界防护、建筑物内区域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目标防护系统。
配电视监控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物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电视监控系统应对现场情况进行有效的监视和记录,并可提供对各类报警信号及时、迅速和可靠的复核手段。
5.3出入口控制系统
智能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通道、财务室总出纳、金库、重要办公室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出入口控制系统由出入口对象(人、物)识别装置、出人口信息处理、控制、通信装置和出入口控制执行机构等三部分组成。
5.4巡更系统
巡更点应设在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紧急出入口和各主要部门。安防人员的巡查报告方式可以采用在线瞳离线方式。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项目应采用在线方式。
5.5汽车库(场)管理系统
在汽车库(场)的人口区应设置出票机或读卡器,并应在汽车库(场)的出口区设置验票机或读卡器。
另外,综合布线系统(GCS)Generic Cabling System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是为上述系统提供物理通路。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Intelligent Integrated system是将建筑物内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有机连接起来,在开放标准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实现各有关系统之间可相互操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一个综合化的管理系统。
由上述可知,智能化系统 内容 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参考 文献
1 中国 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2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BJ01-615-2003) 3张瑞武.《智能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8
篇二:人工智能读书笔记 西安交通大学
人工智能读书笔记
——神经网络初步探究
西安交通大学 电信学院 计算机15班 高君宇 2110505112
本学期,我有幸跟随相明教授进行了为期十周的人工智能课程学习。我最真切的体会是:在当今的人工智能领域里,理论是浩如烟海的,发现是十分之多的,应用是颇有限制的,成熟是有待时间的。但是,这丝毫不会降低我对人工智能诸多领域的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这个看似冷冰的机器有着独特的感情,我渴望与他沟通与他交互向他诉说。所以,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一系列理论都让我兴致勃勃,而且这些理论在相关领域中已经有所应用。在这个读书笔记里,我想专门记录自己对神经网络的研究。
人类在很多方面已成功地采用机器来完成繁重和重复的体力工作,但人们也一直没有放弃让机器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的努力。自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至今,使这种梦想有了某些实现的可能。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又向思维机器的研究方向迈进了一步。 现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又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怎样模拟人类智能以及了解人脑思维的奥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
那么,什么是神经网络呢?通过老师课上的讲述和自身的理解,我认为神经网络就是让计算机像生物体的神经系统一样,可以对外界传来的各种刺激(输入)产生一系列确定的反应(输出)。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具体怎么工作的我们不用纠结太多,而机器中实现神经网络模型需要用一系列数学方法对输入信号进行变换、分类、加权等。我们主要学习了早期的感知器模型,它第一次引入了学习的概念,但
简单感知器是通过非线性函数输出的,它只能解决线性可分问题,不能解决线性不可分问题(即无法用一个平面(直线)把超空间(二维平面)中的点正确划分),但多层感知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把多个感知器级联在了一起,相当于在一个平面上画多条直线,其层次可分为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每一层都是上一层的输入加权后输出,但多层感知器模型不能学习。接着,我们重点学习了BP算法,它是一种最为著名的前馈网络学习算法,BP网络既解决了多层感知器不能学习的缺陷,又继承了感知器强大的分类能力。[2]它将初始的各层权值不断调整,用迭代的方法逐步逼近最优结果。
BP神经网络是前馈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网络之一。理论上,当BP 神经网络隐层节点足够多时,可以逼近任意复杂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然而,由于神经网络规模巨大以及数据饱和等原因,使网络难以收敛到全局最小点,或收敛速度异常缓慢,为实际应用带来许多具体的难以克服的困难。人们提出了很多改进的学习算法,并极大地改善了收敛速度。[2-4] 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 BP 神经网络规模巨大以及收敛速度缓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实质上,导致BP 神经网络收敛缓慢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BP 神经网络所采用的梯度学习算法,而且也与BP 神经网络全连接对称的网络结构有关。[5]全连接对称结构的BP 神经网络应用梯度下降法进行权值修正时,网络中的每个隐节点都各自为政,并力图使自己在总体计算中发挥主要作用。每个隐节点都只看到其输入信号和输出端反传给它的误差信号,误差信号给出了每个隐节点需要完成的任务,但输入信号和输出
信号一直在变化[6],因此,隐节点要完成的任务也一直在变动,于是,各隐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混沌状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稳定下来。[7]
因此,要改善BP 神经网络的性能,需在网络结构上改变其全连接的形式,降低网络参数搜索空间。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在大脑生理研究的基础上,是对生物神经网络若干基本特性的抽象和模拟。人脑在处理复杂事件时,会将事件分解成若干子事件,然后分配给大脑的相应处理机构,协调完成事件的处理工作,同时人脑对知识具有积累特性,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不会破坏原来已学好的知识[8]。而全连接神经网络却不具备这些特性,它在学习新样本时,会破坏全部原来已经学好的旧样本。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试图从仿生学和拟人脑的角度研究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9]
虽然BP算法是神经网络最为重要且最基本的部分之一,但神经网络领域的知识远比书本上讲述的更深、更广。接下来,我主要研究了径向基函数网络。设计神经网络可以有多种方案,反向传播算法可以看做是递归技术的应用,因为其调整权系数的方法是递归的。这种技术在统计学中称为随机逼近。而径向基函数网络将神经网络的设计看作是一个高维空间中的曲线拟合(逼近)问题。按照这种观点,学习等价于在多维空间中寻找一个能够最佳拟合训练数据的曲面,这里的最佳拟合准则是某种意义上的最佳拟合。径向基函数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传统的多维空间中严格插值的研究成果。[6]
从我自己单纯的理解来看,径向基函数网络比反向传播算法更为
高端。为什么呢?因为径向基函数网络的隐层单元不像反向传播算法的隐层单元那样只含有一个对权系数的调整,其隐层单元提供一个函数集,该函数集在输入模式扩展至隐层单元时为其构建了一个任意的基,实现了一种非线性计算,这个函数集中的函数就被称为径向基函数。那么,这种算法的要点就在于径向基函数的确定了。最基本形式的径向基函数的英文简写为RBF ,RBF 网络的构成包括三层,其中每一层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输入层由一些感知单元组成,它们将网络与外界环境连接起来。第二层还是像BP模型一样,是隐层,它的作用是从输入空间到隐层空间之间进行非线性变换。在大多数情况下隐层空间有较高的维数。输出层是线性的,它为作用于输入层的信号提供响应。隐层空间的维数越高,逼近就越精确。
RBF网络的基本思想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即不需要通过权接)映射到隐空间。[6]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而隐含层空间到输出空间的映射是线性的,即网络的输出是隐单元输出的线性加权和。此处的权即为网络可调参数。由此可见,从总体上看,网络由输入到输出的映射是非线性的,而网络输出对可调参数而言却又是线性的。这样网络的权就可由线性方程直接解出,从而大大加快学习速度并避免局部极小问题。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神经元结构如图1所示。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采用径向基函数,通常定义为空间任一点到某一中心之间欧氏距离的单调函数。由图1所示的径向基神经元结构可以看出,径向基
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是以输入向量和权值向量之间的距离dist作为自变量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9] R?dist??e
?dist2 (1)
图1 径向基神经元模型
随着权值和输入向量之间距离的减少,网络输出是递增的,当输入向量和 权值向量一致时,神经元输出1。在图1中的b为阈值,用于调整神经元的灵敏度。利用径向基神经元和线性神经元可以建立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该种神经网络适用于函数逼近方面的应用;径向基神经元和竞争神经元可以组建概率神经网络,此种神经网络适用于解决分类问题。
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的一般径向基神经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在RBF网络中,输入层仅仅起到传输信号的作用,与前面所讲述的神经网络相比较,输入层和隐含层之间可以看做连接权值为1的连接。输出层和隐含层所完成的任务是不同的,因而它们的学习策略也不相同。输出层是对线性权进行调整,采用的是线性优化策略。因而学习速度较快。而隐含层是对激活函数(格林函数或高斯函数,一般取高斯)的参数进行调整,采用的是非线性优化策略,因而学习速度较慢。[7]
篇三:人工智能读后感
《人工智能》观后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了,体现在这方面的则要数是机器人了!影片中,在未来,伴随着情感的需求,丧失儿女年轻夫妇则需要一个类似真人的机器孩子来陪伴他们,为了达到要求,科学家也逐渐掌握大脑的一般运作过程,然后能够编成像大脑一般运行的载有程序的硬盘,这样则能够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了,但某些时候虽然机器人能够达到人类的需求,但是却没有对机器人合法的保护措施,对于废弃了的机器人只能够当做废铁来处理,但是要知道人类是血肉之躯,与有相同智商的机器人来比的话,虽然没有经过进化,但明显他们更能适应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后来的结果是可以预想的!本片引导人们进行诸如此类的思考之外,还植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David—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小机器人,他被一对人类父母—Henry和Monica所收养。突然有一天,Henry和Monica的亲生儿子Martin从昏迷中醒来。而Monica对于亲生儿子和机器人养子中做出了选择。David被人类父母抛弃后,一直认为是自己被抛弃的原因是自己不是一个有血肉的人,他渴望着自己能由一个机器人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抱着对这个愿望的执着,David展开了漫长的历程。
在描述David经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不同的机器人角色。
每种机器人都代表自己的作用,但却无法被人类接纳到生命当中
存在。与David一同被困机器屠宰场的破旧机器人,当中有仆人、工人、看门人的打扮,可以看出曾经作用于生活和生产。那些破旧机器人中都曾经出色过,但当有更新更先进的型号推出时,它们即被毫无疑问地丢弃,最终被人类彻底销毁。
Joe,机器情人,为人类的生理需求服务,懂得分析人类心理变化。Teddy,玩具熊机器人,只会作为宠物角色的逻辑思考。Joe 和Teddy能够被人类作为一种寄托,Joe甚至能读懂人类的情绪,但始终不被人类所在乎,最终也只能说出“我曾经存在”。
David,新研发的高仿真机器人,能脱离数据计算而用感情思考,懂得爱别人,被人类收养。在Martin苏醒前,Henry和Monica一直尝试去接纳这个机器人儿子,直至Martin康复回来发生了一些事情。Monica却放弃了接纳机器人做儿子,因为机器人的外表甚至内在无论多么像人类,本质却是机器人。
在这部电影中我更多看到的是机器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起其它或许各式各样风格的讲述机器人的电影来说,《人工智能》所要讲述的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更为生动也更为深刻。
首先,机器人能做什么的问题。关于机器人能做什么,影片在一开始就点明:人类目前的机器人最先进的也就是能下象棋,机器人即使再完美也不具备感情,因此要研究一种机器人,让他们懂“爱”。会上,一位专家就提出异议:要是机器人“爱”上了人类,而人类却不“爱”他怎么办呢?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那种懂“爱”并且会“爱”人类的机器人真的被制造出来,可是
他的“爱”却遭到阻拦,甚至被认为他想谋杀人类,结果他被送走。我们可以猜想,未来的机器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他们没有怨言不需要休息,完全可以取代人类做很多事情,但是模拟人类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机器人也有人类一样的情感,这一点很矛盾,如果机器人和人类一样拥有情感,那人类的地位自然将受到威胁。
其次,《人工智能》讨论了未来的世界是人统治机器人还是机器人统治人。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与机器人是无法和睦相处的。电影里讲述了两个时代,一个时代是人类统治机器人的时代,这个时代人类始终站在强权一方,他们会不顾一切“杀死”被认为是没有用处的机器人,而且处理的手段极其残忍。在电影的最后,是2000年之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人类,只有高智能的机器人,而大卫是最后一个与人类有过接触,保留有唯一人类记忆的老实机器人。可见,影片讲述的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自身将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高智能的机器人。
最后,是机器人与人类的沟通问题。看整个影片,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人类与机器人的沟通,除了大卫的“妈妈”(其实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那只是一种母亲特有的爱)。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总是抱着一种想法在和机器人交流--他们是机器人。即使像大卫这样的机器人真正有了人类的情感,甚至“爱”上了人类的时候,人类也是在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因此,大卫注定是一个相信童话故事的机器人。他的生命轨迹中除了想要得到“妈妈”的爱,就再也没有什么了。
当人类不断的提高了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 利用不断发展的科技来满足自己,可是人类越来越认不清楚自己,天空变得越来越浑浊,绿地变得越来越少,人与人越来越冷漠,我们逐渐 忘记了人类的感情,忘记了生命的本质,忘记了爱。
然而当人类已完全灭绝,当文明已成往事。只有一个小小的机器孩子,传承着爱的使命,延续着人类真正 的灵魂。这不灭的人性精灵,深深烙印在数码密布的电路板上,凝聚在那双蔚蓝色的眼睛里,像天空一样 寂寥,像海洋一般深邃。
这是一个讲爱的故事,真挚又残酷、纯粹而温暖、发人深醒。身处如今的时代,太多人只关心那些表面上 的技术、理论、政治、利益、欲望,认为强权才是真理,欲望才是根本。却失去了本心,不屑甚至耻笑人类存在所最根本的——爱。这也是我们现在正逐渐丧失的东西。
篇四:人工智能读书笔记1
毕业论文写作
人工智能读书笔记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的展望
院 系:_____文正学院________
班 级:_____通信工程________
学 号:_____1117408049______
姓 名:______夏俊___________
2014年11月9日
【摘要】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应用于众多领域,人工智能对于机器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对理解自然语言、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机器视觉和智能调度和智慧的研究中,使机器人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会变得更加普遍。
本文先对机器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简介,然后浅谈人工智能对机器人发展的支持。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人, 发展历史,展望
目录
一、 引言 .................................................................................................. 1
二、早期机器人的发展 ............................................................................ 2
三、 近代机器人的发展 .......................................................................... 3
四、工业机器人: .................................................................................... 4
五、未来机器人的展望与好处 ................................................................ 5
六、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一、 引言
“人工智能”(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最早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目前能够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它的研制不仅需要智能技术,而且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部门和领域,如物理、力学、数学、机械、电子、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控制等。所以它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学科。
二、 早期机器人的发展
机器人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而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出现于1959年.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沃尔研制出世上第一台机器人.这谈机器人外形像一个坦克的炮架,基座上有个可转动的大机械臂,该臂上又伸出一个科伸缩和转动的小机械臂,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机器人”是存在于多种语言和文字的新造词,它体现了人类长期以来的一种愿望,即创造出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或人造人,以便能够代替人去进行工作。
三、 近代机器人的发展
经过40年的发展,机器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这呈现了各门科学技术相互融会贯通的结果.科技的发展带动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机器人的发展史也是世界科技发展史的体现。科学的前沿技术在机器人中都有应用。
20 世纪20年代, 捷克有位著名剧作家雷尔·查培克写了一部名叫《罗沙姆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寓言剧本, 在剧中, 着重描写了一个叫“ 罗伯特. (R o B o T A ) 的既听话、又勤奋的机器人。在捷克语中,R
o B o TA 是“农奴的仆役’ 的意思, 英语Robot 是由其衍生而来。
1950年美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于在他的小说《我是机
器人》中,首先使用了机器人学(Robotics)这个词来描述与机器人有关的科学,并提出了有名的“机器人三守则”:
(1) 机器人必须不危害人类,也不允许他眼看人将受害 而
袖手旁观;
(2) 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于人类,除非这种服从有害于人类;
(3)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不受伤害,除非为了保护人类或者是人类命令它
做出牺牲。
这三条守则,给机器人社会赋以新的伦理性,并使机器人概念通俗
化更易于为人类社会所接受。至今,它仍为机器人研究人员、设计制造厂家和用户,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指导方针。
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型机器人在美国诞生。那以后, 各种类型
和用途的机器人已多达百种, 数量足有上千万。
一般机器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机器人只有“手”,
一固定程序工作,不具有外界信息的反馈能力;第二阶 段的机器人具有对外界信息的反馈能力,即具有了感觉,如力觉、触觉、视觉等;第三阶段,即所谓的“智能机器人”阶段,这一阶段的机器人已经具有力自主性,有自行学习、推理、决策、规划等能力,这也符合Agent的条件,所以现在把智能机器人也作为一种Agent。
智能机器人至少应具有四种机能;感知能力-获取外部环境信息以
便进行自我行动监视的机能;运动机能-施加于外部环境的相当于人的手、脚的动作机能;思维机能-求解问题的认识、推理、判断机能;人-机通信机能—理解指示命令、输出内部状态,与人进行信息交换的机能。
通常可将机器人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可编程机器人(如图一)。
这类机器人一般可以根据操作员所编的程序,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这一带机器人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投入使用,目前他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二代是感知机器人(如图二),即自适应机器人,它是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能力。这类机器人在工业界已有应用。第三代机器人将具有识别、推理、规划和学习等智能机制,它可以把感知和行动智能化结合起来,因此能在非特定的环境下作业,故称之为智能机器人(如图三)。目前,这类机器人处于试验阶段,将向实用化方向发展。[1]
篇五:加德纳原著多元智能读书笔记
多元智能理论的正式提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该院《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正式提出。 7年后传入中国大陆:1990年光明日报出版中译本。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背景:
1、《零点项目》的研究: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建立《零点项目》研究所,旨在从认知角度研究艺术。因为这个研究领域在当时是还是空白研究,意为“从零开始,弥补科学教育研究和艺术教育研究之间的平衡”,故研究所的创始人哲学家尼尔森?古德曼教授将该研究项目命名为《零点项目》。该课题组持续了30多年时间,最多时候上百名科学家参与研究,投入研究基金数亿美元。《零点项目》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沈致隆,1999。中译本“译者的话”)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承担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加德纳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参加了研究,任务是“写一部专著,在人类科学领域中建立人类认知本质的理论”。加德纳以皮亚杰的思维理论为研究对象,决定写“多元智能”。“?多元?用来强调从音乐智能一直到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互不相关的未知潜能,?潜能?则用以和智商测试所测出的能力相比较。”但是,《智能的结构》的出版并未引起心理学界的反响,“只有少数心理学家同意我的理论,反对的人数超过赞成的人数,大多数人忽视它。”相反,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学校迅速引起强烈反响,《智能的结构》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一直畅销不衰。正如加德纳本人所说:“我的书并未引起同行即心理学家的关注,却引起了不属于某一特定学科领域公众的兴趣。”(前言)
2、智商测试及其结果的局限性:
多元智能理论影响:
《智能的结构》出版后,在美国和世界各地教育界引起热烈反映。加德纳:“那本心理学著作,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作者中译本序,1999)
加德纳“被《纽约时报》称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中国心理学界的权威人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伟大的两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沈致隆,1999。中译本“译者的话”)
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验:
“我们从此开始了在课程体系、教育评估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方面的实验,”考虑“在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最后我们探索了多元化思维在其它机构和行业,如博物馆和商业上的应用。”(作者中译本序,1999)
“有关理论的许多文章、研究项目、书籍和实验学校不断出现,往往使人目不暇接。”(作者中译本序,1999) 多元智能与其他智能理论的区别: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我们的理论和其它理论不同。我们的理论并不建立在考试以及考试分数相关的数据基础上。”(作者中译本序,1999)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评估都简单地依赖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测试。如果学生这两种能力不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可能就会被埋没。”(11)
“我不替那些在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年轻人担心,他们个个前程远大。我只关心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不那么出色的人。测试结果使他们被认为缺乏天资而遭到轻视。”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学校—社区代理人”挖掘他们并在社区中找到让他们闪光的位置。(1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传统智能只能预测学生在校表现,难以预测他们的将来。(14例)这有点与强调“非智力因素”相同。
传统智能是“解答问题、寻求特定问题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学习的能力”,依据的是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测量结果能预测在儿童在学校里的表现,主要是指预测儿童在学校的成绩,“但在预言他们走出学校后的实际工作情况时却无能为力”。(15) 多元智能理论的证据:
“我们的理论来源于两个不同寻常的证据。一个是千百年来对人类大脑的认识,另一个是各种文化背景所能看重的角色和技能的种类。”(作者中译本序,1999)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教授通过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1993年,提出人类至少存在7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即多元智能。
7种多元智能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1997年又提出2种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1995)、存在智能(1999)。
八种智能简介
1、语言智能(23):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如诗人。
案例证据:艾略特10岁时创办《壁炉旁》杂志,为杂志唯一撰稿人。寒假中,三天时间出了8期,每期均有诗歌、探险小说、随笔、幽默故事,其中一些流传至今。又如我国儿童文学家郑渊洁是《童话大王》半月刊的唯一主编、作者,至今畅销不衰,最高期发行量曾达百万册。这种由一人作品支撑的纯文学大发行量已持续21年的半月刊,在古今中外文学出版史上尚属罕见。其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和罗克在中国拥有亿万读者,连成年人也被吸引。
医学证据:大脑中的“布罗卡区(Broca)”负责产生合乎诘法的句子。该区域受损伤,能很好理解单词和句子,思维也可能不受影响,但除最简单者外,不能将单词组合成句。
备注:语言智能应是独立的,与输入、输出无关。
2、数学逻辑智能(21):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科学分析能力。
案例证据:1993年美国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麦克克林的.一次神算。
医学证据:大脑的特定部位在计算方面起作用。如数学计算能力特别突出上的白痴天才学者。
备注:(1)天资优异的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的速度快快得惊人;(2)问题的答案在语言表达这前已经得出。
3、空间智能: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运用和操作该模式的能力,如水手、工程师、外科医生、雕刻家、画家。
案例证据:环绕西太平洋卡罗林岛上的土著民航海时不用仪器。主要依靠视线中的岛屿、气候特点、海水颜色等。 医学证据:大脑右半页掌管空间位置判断。大脑右半后部位受伤,会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易于迷路。
4、音乐智能(18):如莫扎特。
案例证据:美国梅纽斯3岁时听了一场交响音乐会,生日时要小提琴做礼物。10岁成为世界知名小提琴家。
医学证据:右大脑对音乐感知和创作起重要作用。脑损伤会造成“失歌症”或音乐能力消失。
备注:特定的智能有生理或先天的渊源
5、身体运动智能(20):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如运动员接球刹那的精确计算过程
(18),如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师。
案例证据:罗斯15岁时就天生表现出垒球投。天赋。
医学证据: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控制。大脑运动神经皮层出问题,会造成运动失调症。
6、人际关系智能。(25):理解他人的能力。核心是留意他人差别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能看到他人有意隐藏的意向和期望。如销售商、政治家、教师、心理医生、宗教领袖。
案例证据:安妮?沙利文因为对海伦的行为反映很敏锐,故能很地教育好原本桀骜不顺的海伦。
医学证据:大脑前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起主要作用。
7、自我认识智能(27):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
案例证据:伍夫尔的日记《往日随想》。
医学证据:大脑前叶对人的性格变化起重要作用。脑前叶下部区域受伤,易激动、烦躁或欣快症(莫名其妙的容易高兴);脑前叶上部区域受伤,易现冷淡、散漫、迟钝等沮丧人格。
备注:具有较好自我认识智能的人,脑中关于自己有一个积极的、可行的有效模式。自我认识智能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1、八种智能的分类是大致的,每一种智能还可以再细分。除八种外,也许还有其他智能存在。
2、八种智能的排序是大致的,也可以重新排列。
3、八种智能是彼此独立存在的。智能的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一种智能,如数学逻辑,却并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它智能,如语言或音乐”。(29)
3、每个人有一种智能可达到辉煌境界,但解决问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即“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29)“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30)
3、智能是原始的生物潜能。几乎在所有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从技能角度来看,只有在奇特的个体上才会表现出单一的智能。
4、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5、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7种以上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化儿童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的。”
6、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7、“任何有经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运用多种智能和组合。”(18)
8、“每一种智能都必须具有可辨别的基本能力的特征或一组特征。”如音乐智能的基本能力特征是对音高的敏感性,语言智能的基本能力特征是对发音、音韵的敏感性。(17)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 对当前我国大力推广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对未来学校的启示:(P10-13)
在谈到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去向时,加德纳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应该向?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体制发展。”(75)即所谓“未来学校”是指“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是加德纳等的理想中的学校(——朱永新提出“我理想中的教育”)。加德纳说:“我们想象中的学校将努力培养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几个核心学科,并且鼓励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在更广泛的社区中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完成必要的工作。”(82)加德纳“理想中的学校”与传统学校不同是,特别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多元智能就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6)
加德纳说,“我们理想中的学校”是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设计的:第一个假设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假设是“当代人能够学会需要学会的一切东西。”(11)
“未来学校”即“我们理想中的学校”、“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特点:(78-85)
1、必须有三种特殊角色。
(1)评估专家。
“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这种学校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相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学生到了高年级,“学校还力求为每个学生选择适合他们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岗位”。(11)
所以,未来的学校应有发现、评估学生多元智能的专家。加德纳说,“第一角色我称之为评估专家。其任务是对儿童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特别才能、倾向和弱点,定期提供最新的评估。”(78)目前部分地区特殊教育已做到这点。IEPR制定首先必须要对特殊儿童评估。
评估专家不是只评估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还要能“明确地、直接地观察到每个个体的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11)它不以标准化考试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评估方法符合三个标准:(79)
①必须是“智能展示”的评估方法,即能够直接观察到一种智能的潜力,而不是通过数学和逻辑的“反光镜”。
②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即评估儿童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必须使用适合他或她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
③必须和推荐相关联,即对一个具有特定智能测绘图的儿童,评估所得的分数和评语,必须和这名儿童推荐的活动相关联。
(2)学生课程代理人。
未来的学校应有“学生课程代理人”。课程代理人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特有的智能类型、目标和兴趣,选择特定的课程和特殊的学习方法”。(11)“课程代理人根据最近评估而得到的智能分析结果,向学生提出选修什么课程的建议。在统一安排课程的情况下,则向学生提出怎样才能学好有关内容的建议。”(79)与今天强调的特殊教育中强调的个别化教育相类似。
(3)学校—社区代理人
未来的学校中第三种角色是“学校—社区代理人”。学校—社区代理人的责任是“为学生在更大的范围的社区内寻求受教育的机会。”(80)
“我个人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找到适合个人智能组合的学科或技艺。”(80)
“有成就的人常会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觉醒体验?,也即第一次发现并面对适合于自己学习的强项和方法时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要靠个人的机遇。”(80)
“学校—社区代理人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发现适合自己智能状态的职业或副业的机会。”(80)
小结:
三种角色与学校其他教师(加德纳称之为“骨干教师”,81)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三种角色可以使教师解脱出来,以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于和学科有关的工作,选择最适合自己智能特点和知识强项的方法来教学。“骨干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并保证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经过专家和代理人提出有关教育的建议,都得到满足。——从这个意义来说,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思想有点类似于“有特殊教育需要”、“全纳教育”思想。
这些学生主要是指“智能组合动奇特、表现出不同寻常才能”学生,在学校没有合适的选择,需要帮助他们在社区找到适合的学习场所。社区教育主要关注那些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不出色的人。(11)
2、有“理想的活动”。这种活动包括在校内的学习、校外的实践活动。上午学生在校用非传统方法学习传统学科(如数学、社会科学、读、写、自然科学等)。“非传统方法”主要指专题作业的方式。(82)下午的课程“深入社区的学习”,即师生一起到社区进行深入的场景化学习和探索。如低年级学生和老师经常去儿童博物馆、运动场、有群众参与的特别演出的剧院或美术馆。(83)高年级学生每天上午照常继续进行基本的核心课程学习,下午跟师傅、老师和有特殊专长的人士一起,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强化学习他们在三年级时选定的技能。(85)显然,加德纳是针对现行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而言的。加德纳特别强调“社区”在教育中的。他认为,教育改革成功的四大要素是“评估、课程、师范教育和教师进修、社区参与”。(86-88)
3、允许儿童“自由探索”。允许儿童自由探索,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老师和助手负责观察记录,观察时主要注意哪些学生对特定的活动或展览表现出兴趣或展示出技巧?他们问些什么问题?对什么任务感到困难?(83-84)
4、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应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如用笔或录像记录的在教室、校外活动或家庭中完成作业和专题、个人的观察、爱好等情况。(84)
5、“把社区引入学校”。(84)“我们到理想的学校不仅带学生走进社区,还要把社区引入学校。”(84-85)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智能在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形式呈现。(30)在儿童期,早期运用特定的手段干预和强化,可以提高儿童的智能水平。
(32)“我认为智能基本上是一种生命的心理潜能。”(40)“每一种智能发展的自然轨迹,都来源于原生的模仿能力。如音乐智能中分辨音高的能力,空间智能中辨认三度空间的能力等。”(30)
出生第一年:原始的智能占主导地位
后续阶段:智能通过符号系统表现。儿童对各种符号系统的掌握表现他们的各类潜力。如语言智能通过句子和故事表达、音乐智能通过唱歌、空间位置的理解通过绘画、身体运动智能通过姿势和舞蹈等。
青春期和成人阶段:智能通过对理想的职业和业余爱好的追求来表现。
——智能发展的自然轨迹启示:
1、对智能的评估和开发,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方式。
在学前期和小学低年级,应该尽量向儿童提供机会。在此阶段,最能发现儿童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能力最强的领域。天分很高的儿童,“觉醒体验”(自动发现举兴趣和能力)能力很强。而更多的儿童需要帮助他们发现。方法是有意安排机会,如让儿童接触特定的工具、器材、设备以及各个行业的人,帮助发现他们的才能。
在青春期阶段主要帮助学生选择职业。所以,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教育中有着特别重要意义,在职业指导中可以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如要成为一名医生,数学逻辑智能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独立开业行医,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智能;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则需要精密的身体运动智能。”(33)
2、对智能的评估应侧重该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评估的目的是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职业或副业提供充足的资讯证明。“对于智能缺陷的评估,可以预测学习者将要面临的困难,并提出通过另外的途径达到教育目标的建议。”(34)
多元智能评估与传统智力测验不同:(1)使用的材料不同。多元智能评估采用物质、器材、交谈来提出问题,传统智力测验仅仅使用纸笔。(2)评估结果的不同。多元智能评估结果只被认作是被评者智能状况的部分表现,既不是其智能的唯一指数,也不与其它人相比较排序。将受评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加以比较,目的是提出未来学习方向和建议。(35) “教育和指导必须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来评估。”(33)不同阶段的教育和指导方法不一样。
“智能表现突出者的智能发展轨迹,因智能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某一领域内有超常表现,,并不意味着在其它领域内也有超常表现。”(32)即每个人都有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缺陷
1、研究方法不足——主要运用“主观因素分析法”而不是心理学上的实验法。
加德纳也承认,“固然多元智能理论得到了许多经验的证实,但还没有经过心理学有力的实验论证。”(37)它主要采用“主观因素分析法”,通过调查神经学、特殊群体、发展学、心理计量学、人类学、进化论等研究领域,并综合这些研究领域的
成果而形成的。“多元智能理论确实没有考虑所有的数据。”
2、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正因为多元智能理论采用的是主观分析法,“这个理论目前只能解释已有的研究发现,其正确性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才能得到证实。”(41)实验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也许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智能中的一个或几个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被确认,也许还有我没有想到的智能,也可能智能并不象我所说的那样独立。上述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42)
但不管怎样,多元智能理论至少是一种教育哲学理论,为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的贡献
1、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上价值不在于提出多少种智能,而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
“许多读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多元智能的观点。象我一样,他们更关心破除智能单一的论点,而不想搞清究竟有多少种智能和每种智能的本质是什么。”(72)
多元智能理论的四项实验
1、 学前教育阶段的实验——《多彩光谱》项目(89--116)
《多彩光谱》项目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多位研究者和塔夫茨大学的费德曼教授共同进行的一项长期的专门研究,目的是尝试“以崭新的方法评估幼儿的智能状况和表现形式”。(92)研究证明,大部分孩子至少在一个领域中具有天赋(13名中有10名),每一名儿童都有一个相对强和相对弱的领域。(98)
2、小学阶段的实验——《重点实验学校》项目(117--124)
多元智能理论重点实验学校(在印弟安纳波利斯市)创建的宗旨之一是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 实验学校培育儿童多元智能主要有三个具体做法:
(1)每名学生每天参加一个类似师徒制的小组,学习掌握一门感兴趣的手艺或学科,如建筑、园艺、烹调等十多个,重点放在学习社会中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上。
(2)小组与广泛的社会团体紧密相联。学校每周都要请一位专家(通常是学生的家长),向学生介绍一种职业或一门技能。
(3)最重要的专题作业。学校每年三个主题(如“文艺复兴已来”、“墨西哥文化传统”等),每个主题持续10周。每个学生每年要完成三个专题作业,每个专题结束时,专题作业的报告都要拿出来展示、交流,介绍自己专题题目的产生、目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影响,然后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有点类似我们今天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专题作业从个体的智能特征、对事实、技能和概念的把握、作品的质量、交流、反思等5个方面进行直接评估。
3、初中阶段的实验——《学校实用智能》项目(126--140)
《学校实用智能》项目研究目的是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斯腾伯格的智能三元论(从个体的内在世界、个体的外在世界、个体的实际经历三方面对智能作定义),开发和试验一种多层面的智能模式,即学校实用智能模式。该模式特别这处是,如何将学术智能与更实用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结合起来,以实现学业和事业的成功。(129)
4、高中阶段的实验——《艺术推进》项目(142--162)
《艺术推进》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套评估方法,以记录小学高年级和中学艺术学习状况”。(152)在中学进行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学科式艺术教育”不同,它不是纯艺术教育,而是侧重于艺术思维,即“向学生介绍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的思维方式,包括实践艺术、艺术评论家和艺术作品文化背景研究专家的思维方式。”(149)
《艺术推进》项目确定了三种艺术形式:音乐、视觉艺术、富有想象力的写作。
重点评估三种能力:创作(作曲或演奏、绘画或素描、从事富于想象力和
创造力的写作)、感知(即辩别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差异:“艺术家的思维”)、反思(从自己或其它艺术家的感知和作品后退一步,寻求领会这些感知和作品的目的、方法、难点和达到的效果)。
主要有两种艺术教育方式:领域专题(针对创作、感知、反思三种能力开发出一套练习)、过程作品集(艺术夹)(收集艺术学习进展过程的所有作品:最后作品、原始草稿、自己和他人评论等等)。在分析过程作品中,进行评估。
【智能化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关于智能化的论文03-18
智能化的论文参考06-12
智能化超市作文05-25
《信息的智能化加工》说课稿09-15
智能化电源设计论文04-21
智能化求职信12-14
物业项目智能化方案08-23
弱电智能化施工合同09-07
未来的智能化学校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