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2024-06-05 心得感悟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感悟,为了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可以写一篇感悟的文章。但是,你知道要怎么写感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感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1

  有一段时间于丹《论语》心得特别火,但通常,我对比较火的事物都不太留心,虽然下载在手机里,但是一直没看。至到最近,工作很是繁忙,人也比较烦燥,晚上在睡前看看此书,确实不错,甚至感觉到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可以让人很平静。下面就简单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

  万物之理相通。时事因时因事而变,有时重教化,有时重律法,有时重军事,有时重民政,有时重内政,有时重外情,任何一种理论既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更非一劳永逸之良药。知而行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了。于丹老师讲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

  在原来的认知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给研究古诗词的人去熟读的,而像我这样的老百姓是仰望而不可触及,甚至不知自己是否能耐心把这本书看下去,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所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而是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看了这段话,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这本《论语》心得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自我的心理建设。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于丹游刃有余地将这部《论语》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发现这本语录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任何时刻都能引导帮助我们。只要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就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2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众多人中,家家也都有本难念的经。那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

  《论语。颜渊》有录: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称自己名为商,劝导司马牛说,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都由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说,人首先要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问天问在,这样只能加重你痛苦。其次,要尽可能用自己所做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那就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将错过星星了。”一种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少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比如:当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吸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二氧化碳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遗憾不能避免,那么如何对待遗憾的心态和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这里也就是我写这篇博客的`中心意义,那就圣贤们早就在千年之前用文字告诉我们,无力改变事实,却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那就是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所有儒家理论的核心无非常三个字:仁、智、恕。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放得下,就是恕。你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马上就去做。什么人最重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地,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所谓拿得起放得下,除了仁、智、恕外,还要有“勇”,有大勇。如此,内心有约制,得失在心中。一切苦难均可以笑傲。

  《论语。宪问》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让内心真正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称为:“鄙夫”。

  《论语。阳贷》中有录: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出,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鄙陋的人。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划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论语。公冶长》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君所众知,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很率性,对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孔子有次调侃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云了。到时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这话很得意。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好勇”是子路的特点,但他的勇敢又缺少点内涵。

  《论语。阳贷》中,子路师:“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无勇而无义为盗”意思就是说子路真去问老师:“君子应该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说,君子崇尚勇敢没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乱犯,一个小人会以勇敢沦为盗贼。试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杀人越货,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这种没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而这个“道”“道义”却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

  《论语。里仁》有记:子曰:“以失约之者,鲜矣!”意思正是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更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苏轼曾在《留候论》中论过这种勇敢,并称其为“大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论语》中,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千锤百炼。

  于丹说,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论语》中睿智的人生经验,穿越千古沧桑温暖着我们,光芒着我们,照亮我们心中的暗夜。品着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开朗,让我们不断有勇气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3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情绪。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因此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透过自己的发奋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能够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能够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忙;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十分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能够映照、校验你的人格,能够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能够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留意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潜质,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取一个朋友就是选取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取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

  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情绪。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4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5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6

  读完这本书,仿佛有一种心灵的体验,使我的内心无比舒畅,愉悦。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几个儒家理论最精髓的字眼:“恕”、“仁”、“义”还有“知”。虽然只有区区四个字,却带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联想,它们教育过多多少少中华民族的莘莘学子,让读者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也让读过它的读者有一种人格魅力上的升华,学习孔夫子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的态度,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这本书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孔子面对面,让孔子教受我们做人的道理。

  《论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精华的道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在繁华而且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寻找到真实而且简朴的心灵之美,让我们得到一种内心的升华和提高,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在孔夫子眼中,君子就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者需要有“义”,才能“不惧”,仁者要做到“爱人”和“恕”才会“不忧”,会交好的朋友,与朋友对照自省,就是智者的表现,才会“不惑”。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谓是“恕”最好的解释了。对每一个人都要抱有宽容的心态并不是一件易事,要做好自己并且想到别人,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拥有人们所希冀的'简单而又朴素的生活,宽容一点,就会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让别人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仁”,用孔子的话来讲,“仁”就是要“爱人”,要真正地去关心别人,关爱别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做到这一点,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与美好。自己有了成就,就要想到别人,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就能体会到心灵的升华与提高,你会体会到这种简朴生活的美丽与快乐,同时你也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快乐。

  “义”,孔子认为,子路对勇敢的事特别敏感,但是要做到“勇”,也要在义的前提下,否则将会有不良的后果。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约束,知错就改,要有宽广的胸怀还要有高远的志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是成为一名君子的重要条件。

  “知”:“知”就是同现代汉语中的智,“智”就是知人,了解别人才算得上有智慧,才能交上好的朋友,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与别人对照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的内在更加美丽。

  让我们做到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拥有真实的简朴生活。让我们获取心灵上的富足,获取我们快乐的生活,让我们努力领悟享受着这种不同于一般的心灵体验和历险。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7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方简单说说。

  《论语》一书,传世已逾二千载,历史上也几经沉浮,但总体而言光华远甚于晦暗,其中思想纵有消极一面,但用心一面也构成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不但国人古来拜读,也远播于海外。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极为推崇,称“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理相比拟。”

  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贬加诸其上,现代人应对当今纷杂多变的繁华世界,该如何去看待明白这部传统经典,于咱们又有何启发,于丹所著《论语心得》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样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咱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愉悦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我的心得。

  书中多次提到了现代人应对的心灵困惑,这是人人都有体会的。当今社会人人皆知物质礼貌高度发展,精神礼貌发展却并不一样步,最显著的外在表现便是艺术文化的整体下滑,现代人应对而今这个声色犬马的繁华世界,正如书中所说“咱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取,而是选取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

  于丹举了一个GHP(国民愉悦指数)的例子,中国的GHP指数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经历的是一个凸形曲线,至20xx年中国的GHP指数排在世界48位,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国民愉悦感就增强。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相当重视GHP的不丹,其总理也表示过自我的忧虑:“咱们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躯,究竟能把多少‘东西’——快餐,电视AD,豪华轿车,新奇玩意和时装——塞进自我的身体却又不致打乱心灵的平静呢?”

  那这些你我多少都经历过的彷徨和扰乱又从何而来呢?一,是正因不平,拿自身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这山那山高。二,是正因信念不坚定。全球化时代早不是旧时代相对闭塞的环境,物质礼貌发展程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超过去,可比可图的东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钱非万能”,但看到亲戚兄弟姐妹同窗周围之人中谁谁香车宝马意气风发,难免生出消极心理,更消极一点,原来心中规划下的雄心壮志也动摇了,对于自我以前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并不是说人不该去图谋,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时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结果,人生命都拼搏奋斗过,奋斗背后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尝过,因此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时该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可能吃过什么样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就应看到不是比对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辆名车,学识口才不及等等,而该看到对方做到了我没做到的,从自身找原因,是正因不够发奋还是机遇未到或错过了。更何况,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将愉悦过多建筑在物质欲的满足上的话,只是愈发放大内心的空虚,愈难填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是纠结于八九,而忘了拥有的一二愉悦,加以时日便连或许谁人曾艳羡你的一二也愈发单薄了。

  因此于丹举了个例子。孔子最钟爱的弟子是颜回,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是够温饱,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了,颜回便陶陶然浑不觉苦。他内心充实着富足愉悦,且这种富足愉悦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都是这种崇尚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的写照吗?这样的心态便是君子之态。

  那何又为君子,《论语》中没有确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简而言之便是“爱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还是很宽泛,于丹归纳出了四个君子的标准。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时刻、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宽厚他人,严于律己。

  二、志必坚。君子胸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坚持自我的信念,是恒心与定力兼备之人。

  三、易事而难悦。君子的人际关联必须是融洽友善的,不会去结党营私,很容易处事,但是难以取悦,也就是贿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把漂亮话说在前头,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后再从容道来。

  这样的君子标准做来很难,也非一日可就,历史上可称上君子、圣贤之人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孔子的生平就颇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后,欲使鲁国强盛却因国君的沉湎享乐而失望离去,自此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当权者,传播自我的思想,历经十四年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后将精力转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时逝世。

  正是正因这份坎坷铸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宽和爱人的胸怀,但他也绝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报怨”,他认为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态度去应对有负于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从之。”有个仁者掉井里了自我也跟着跳下去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罔行”,是不动脑子失了分寸的行为。

  君子,或说贤者的标准,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论语》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标准都有相同相近之处,就如《心得》开篇所说,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真理。这标准咱们个人也许终其生命也许也难完全到达,但不可忘记,不可力有所及时不去发奋接近,不去引导自身。这也必是个漫长无止境的历程,正如人人能说的那几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语出《论语》,是孔子自我归纳的心路历程。大彻大悟之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可参照的都是这循序渐进非跳跃式的发展历程。

  于丹的《心得》资料颇多,读后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写出来,仅浅谈一二,且书中已有了更有力语句,便不再赘述。

  但是,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因此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刻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理解的长久性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一样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8

  什么叫心灵上的高兴,无欲无求、红尘看破也不过是避世;忙繁忙碌地名利追求又会错失良辰美景;人活于世,于大千天下,可以不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处,我们最近的关系网莫过于亲友好友、同事还有一些“假想敌”:

  温暖、质朴的道理深化浅出让我们再度重温孔子,近间隔接触孔子,实在“道不远人”。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小人之道、交友之道。抱负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辨别论述“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高兴生活!”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蔬矣”,不论与领导还是朋友,都要守旧一定的间隔。与朋友相处时“忠告而善道之,不行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对的中央,要加之引导;要是他不听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见,孔子并没有倡导朋友有难,拔刀相助、出生入死的义薄云天,而是回归通常,讲究一个“度”,“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对于刚了解的朋友是如许,而对于熟识很多的好友,要是每天在一同,也不见得是一样功德,“小人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广遍天下,时不时电话短信联系,知道对方好欠好,相互交流思想、所见所闻,就可以了。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

  去年年末,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临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曾经重印了七次,看后以为心里克制了很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于《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亲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平静的门生。正如书中说,论语差别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导,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故意思。

  仁是《论语》当中呈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界说,只有两句自制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差别的门生给于差别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于小人,书中也没有给出界说,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比拟。比如“小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门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抽象,和门生探究题目总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门生要大很多多少岁。想想现在的讲堂,老师在上面讲,门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9

  最近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作了经典的诠释。全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全书语言保持了于丹一贯的风格,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迷茫和失落,《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让每一个人活得自在一些。下面结合自身情况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用“乐之者”的境界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丹教授解释说,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你能掌握技能,这算“知之者”,这是第一级;你真正热爱它,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叫“好之者”,这是更高一个层次,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固然在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就是在这样的事业投入过程之中,你感觉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你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你的心是舒展的,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

  我的职业态度就是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转变。我从事的是财务工作,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我具有文凭和资格证,是“知之者”。出于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我对工作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时的我是“好之者”。处于这个阶段时,我尽自己的所能勤奋努力地完成工作,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我天天和数字打交道,非常的繁琐、枯燥。每天几乎是一到办公室坐下来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加点地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像个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并且财务工作属于后勤性质的工种,不像业务部门那么容易出成绩,我内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压抑。当在《论语感悟》中读到“乐在其中,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些话时,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热爱这份工作,将快乐充盈于工作的时时刻刻,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一种生命的大欢欣。我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财务工作虽然属于后勤性工种不容易出大成绩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财务工作虽然琐碎但是正好发挥我细心的优点,财务工作虽然压力大但是“人无压力轻飘飘”,通过锻炼自身能将压力转换成自己能力。此后我变成了一个“乐之者”,用最佳的状态将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完满,我的心体验到欢欣与鼓舞,这样的我不仅是在做工作,而且还是在享受工作。

  二、用“真爱”对待他人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爱周围的人。那么怎样爱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我们就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随意动怒;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 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财务工作者的我们,与机关的其他同志接触较多,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有的同志对制度、程序不了解,在报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我们在处理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耐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与同志们进行良好的沟通,让财务工作更好地开展。只有这样,同志们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三、以“内省”规划人生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的这段话,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 六十岁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就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于丹老师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都说现代人活得很累,房子、车子将人的身子压弯,职称、职位使人深夜不得入睡,正是房子、车子、职称、职位这些庸俗的社会价值观扭曲了人们的人生规划,陷入了“小人常戚戚”的状态当中。于丹老师告诉我们“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于丹老师用这些娓娓道来的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让我们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

  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10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引用一位英国女心理博士的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读到这里,颇有感触,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们中国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们是怎么做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大包大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长慌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而从没想过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还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或把屋子搞乱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还喂孩子吃饭,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母亲喂女儿吃馅饼,小女孩非要自己拿着吃,妈妈却怕她把馅饼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让她拿,这样妈妈一边喂,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哭闹着伸手去拿馅饼。而等孩子上学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碰,为的是让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这时候的孩子,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实话,目前我的孩子基本如此,而且每次吃饭,饭菜端到跟前,甚至连稀饭都准备的不热不凉,说心里话,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常对孩子说,妈妈对你这么好,实际上是“害”了你,将来你到社会上,一定会不适应的,跟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比起来,你已经落后了,还不如现在就开始锻炼自己。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好在,在我家,对孩子还是非常民主和平等的,经常跟孩子探讨一些话题。

  总之,由于父母长期以来对于孩子过分的“帮助”,不仅妨碍了孩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我国目前出现“啃老族”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总在报刊、网络上读到国外的年轻人如何自强自立的故事,比如金凯平先生博文中提到的,患有遗传性肥胖症却在年满18岁毅然脱离父母羽翼庇护的.澳洲鬼妹Rebecca,以及浪迹天涯的澳洲美女Tina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当今父母和年轻人思考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效仿国外,当孩子18岁的时候,就把他推到社会上,毕竟我们的孩子跟外国的孩子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大不同,只是希望这种从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意识和社会风气能够逐步建立起来,那样,离给予孩子真正成功的父母之爱也就不远了。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11

  现在,很多人的理想非常远大,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雄心壮志。而《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谈到理想时,却不认为理想越远大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这个人内心的信念。

  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侍坐》,是孔子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只有曾皙和他们不同,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段话里,曾皙说,我的理想是到了暮春时节,就是阴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陪同几个成年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沂水中,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旁边的舞台上,沐浴春风,最后大家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孔子听了他的理想,长叹一声说:“我的理想和你一样啊!”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好像曾皙做的都是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治国安邦的大理想。但他的内心非常充实。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奋斗的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所以满怀烦恼地去找一位智者倾诉。当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的一间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见墙角里放置着一个很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周围却没有柴禾,于是便出去寻拾。他在外面拾了一捆枯枝回来,从河里装满一壶水,放在了灶台上,堆放了些柴禾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水壶太大,一捆柴禾烧尽了,水也没有烧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寻拾柴禾,等拾到足够的柴禾回来时,那一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

  这回他变得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寻拾了很多柴禾,由于柴禾准备得充足,一壶水不一会儿就被烧开了。这时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禾,你该怎样把这壶水烧开?”青年想了片刻摇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你一开始就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壶装的水太多一样,而你又没有准备足够多的柴禾,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这壶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足够多的柴禾!”青年顿时大悟。回去后,他把原来计划中所罗列的不切实际的计划目标一个个删掉,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两年之后,他的计划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一次把水壶里的水烧开,其实这样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事倍功半,浪费了更多时间,却达不到目标。让我们也像曾皙一样,有一个平凡却真实的理想。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12

  于丹教授讲到天地人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神于天,圣于地”。一个人不仅要有一双翅膀可以向天空飞去,也要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现实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于天,那就是空想主义,不切实际地做事情,觉得轻飘飘。只是埋头看着脚下的土地而没有远大的志向也会只停留在蜗牛的小躯壳中。正如于丹所讲的眼睛的功能一样。人的视线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远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内心深处窥探,感受心灵的准则。真正的眼界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

  诸葛亮的眼界应该说够广阔吧,他料到曹操当时仍有活路,便让关羽做个人情。不管此事虚实,但从其他战例也可证明他宽阔的眼界。然而,马有失蹄,诸葛亮也有失误。因为对马谡(sù)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后悔不已。

  古人总说,天时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归结起来就是命。很多人认为命是很玄乎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个人觉得命运是每一天的积累。比如高考的那几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错。算命先生说,这是他或她命中注定会复读。可我觉得,是这个人平时的积累。平时,不注重身体素质,高考来了,一紧张就将储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归结为命,那只是一种借口,一种失败者无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就像盖宫殿,一块砖头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多砖头,需要用汗水去搅拌泥水,用信念做为夯基。当热也需要朋友的帮忙。

  讲到朋友,我就想起可爱的舍友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孔子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想她们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质期的,过一阵子就会慢慢变得不新鲜。但是友情的保存期是一生,该留的总会留下。人与人相处必定存在摩擦,没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长久的。时光总会带走一些东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东西是会沉定在心中的某一个角落里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倾诉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丝亲吻着大地,那么难舍难分……

  言语的力量比武器更强,有时它的杀伤力是不可估量的。孔子曾曰:“慎于言”。正是这个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扫卫生,我无形之中中了一枪,只觉得开始皱起眉,撅起嘴。这说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说明有人的言语不当。“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13

  今天礼拜天,闲来无事,又拿出那本我买了许久的书来看,《于丹(论语)心得》看这本书会给人很多的启示,可能很多人对她很陌生,很多人很喜欢,也有很多人听说过不是很了解。

  我第一次听说于丹这个人,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第一次仔细看到她的时候是在很多年前一次电视上,香港明珠台,讲得很好,就是长得太寒酸了点,不过那并不影响什么?因为我已经喜欢上了她。她写的那些成了我闲暇无事之时的必看书,看到了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注解,深感自己的浅薄。这可能就是我喜欢她的原因。

  佛家有一个小故事挺有意思,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小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实在是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傅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淡淡的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啊?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什么叫“仁者无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是就小了。

  就好像我一样以前没事的时候老是喜欢写些关于情感方面的话题很多朋友就说我写得太伤感叫我少写点,哈哈现在我听从他们的话让我慢慢的来改变我的方式,我听从朋友话也是因为他们自然有他们的见解吧。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闲聊,我一个同事就说到于丹。

  有人说《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而她的《于丹论语心得》却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与当今的边缘,谁说不是呢,她用白话诠释了经典同时又以经典诠释了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于丹的“天地人之道”就让我领略到了这样一种智慧,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一种感觉一种宽容、一种关爱与了解,一种“平和”的'心态。所以说,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就会看得更加透彻,就会为我们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一如于丹“心灵之道”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她告诫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遗憾时,不应该怨天尤人,而应该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接受现实,承认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把有限的情感与才华,留在最应该用的地方,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就像那位毫无武功的茶师凭借内心的定力能够战胜敌人,说得更为直接点,是用从容战胜了自己,是用坦荡的心境与宽广的胸怀弥补我们先天的缺憾。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很多困惑,论语”为人处世”的三种态度给我们提供了正确方法,用你我的公正,用你我的率直,用你我的耿介,用你我的磊落,用我们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还有就是要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快乐的心阳光般辐射着他人,让身边的人一样快乐着。

  于丹所谈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袖千天,圣干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自己行为的拓展,也如论语中所讲,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阳光、二杯热气腾腾的茶,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于丹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偏妄,损矣。为人正直,坦荡刚正,顶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射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宽容的朋友,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一种宽容来得恒久。更容易让我们从内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偏辟、善柔、偏妄三种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他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会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而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往往会让你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论语心得》 ,不正是这样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吗?

  孔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与借鉴之处,我们从小就应该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三十而立之年,这个,首先是内在的立,有了成熟的思想,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可以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四十不惑之年,能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你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五十知天命之年,关键在于—个“知”字,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一切。“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在快乐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无怨无悔。

  掩卷长思,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带给我的体会与感悟一道不远人,道真的不远人。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14

  在读书月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思,受益匪浅。《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论语》一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道理。

  读人生之道之后所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非也。尤其是当我们老师这一项,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挑战更不能听天由命,而是要把握好时间,真正做到,做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对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老一辈的人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形势要求不允许听天由命,而更应争分夺秒,抓住机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工作的.能力,跟上时代要求,把工作做好。

  通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使我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的如此辉煌。往往比较都是自己缺失和他人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如果真正这样去思考,去看,这样内心就平坦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就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15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阐明:“《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小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中一则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所谓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虽然其中映现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够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快乐的风骨,无不吸引和震撼着我。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发现自己无力用事实来说服拥有这样思想的人,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通读下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应当是《论语·先进》“侍坐”,记载的就是孔子如何与学生一起畅谈理想。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正如于丹所说,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也许不同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样的沉重。但静下来想一想,它却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绝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06-05

于丹论语感悟03-03

于丹论语感悟05-06

于丹经典语句 于丹论语心得经典语录10-11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通用21篇)07-18

于丹论语感悟优秀09-22

关于于丹论语心得03-06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想12-02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