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艺术(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7-4-15编辑:互联网
吴小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是在我教了两年的实验教材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的。课本无非只是那么薄薄的一本,由几十页的纸张粘贴而成。而新的理念下的语文却是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这些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好例子即是说理要透彻;用足例子是运用要充分;用活例子是要有创造性。回顾工作之路,对于语文教学,一句话,要有艺术.
一、活化教材、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尽量地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的经验与感受走入课堂,又带着在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文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课后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可以通过观察,也可以向家长、亲朋询问,也可以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必奇高,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从而也发现了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地去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特点以课文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游戏中学习,激活思维。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一节课四十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让孩子乐于学习,游戏于教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登山》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列宁怎样过小路”时,让学生领会到“毅然决然”的意思。另外,教师通过巴果茨基和列宁的对话,入情入理地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再如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加拼音、组词,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这时,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表扬,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如上足发条的马达,越转越快。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变成对识字的“浓厚的兴趣”进而到“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我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也会存在不少的问题,有时太过放手了,学生对学习漫无边际;抓得太紧了,有的学生不敢学。针对这些问题,也可以采取一些互助小组 、结对子之类的,或是培养一批得力的小助手,让学生能够自己约束自己,懂得该学什么,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进而为在课堂上打下基础。同时,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所以说,作为教师要善于掌握语文教学的艺术,竭尽所能地把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同时也还了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雅斯贝尔斯《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未来的憧憬。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音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作者邮箱: zhenzhu77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