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身三变,让作文批改灵动起来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17编辑:互联网

   作文批改是一项大“工程”,每批一套作文都得牺牲语文教师不少的休息时间。当看着学生面对作文本上自已费尽心血写起来的评语却一脸麻木时,不禁分析导致“劳而无功”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困则思变。反思后,我对作文批改现状进行了改革,通过实行批改过程中的“三变”,逐渐把自己从繁复的批改中解放了出来。

一、变“找碴”、“挑刺”为“捕捉闪光点” 

分析:以往批改,我总煞费苦心地去挑孩子们习作中的毛病,然后洋洋洒洒地在习作本上写了一大堆建议,大到文章立意,小至谴词造句。孩子们花了那么多精力写上来的文章,满怀希望得到我的赞赏,却被我批得面目全非。久而久之,他们不再关心我写的评语,写作积极性因此受到了严重挫伤。

措施:我竭力睁大眼睛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寻找亮点。一旦看到用得好的词,写得好的句,马上写上诸如 “老师为你精彩的描写喝彩!”,“你的习作有诗一般的标题,诗一般的内容,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情怀。祝贺你!”之类的话,并在作文最后以个性化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作文的满意度。如:画上“红花”或“竖着的拇指”,打上流行的小印章--小星星、小动物等图案,以表示对习作的赞赏。

效果:作文本上圈圈点点的都是习作的亮点,孩子们或多或少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所以对老师点评的内容都能细细斟酌,写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变“课后慢批细评”为“课堂趁热打铁”

分析:作文评改收效甚微,我认为其病因之一就是批改太“慢”。学生满怀热情把苦心经营的作文交上来,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可我们却总是慢条斯理地圈呀点呀,“千呼万唤始出来”。等到本子发到学生手中时,学生的心早就冷了,甚至已忘记之前写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视作文为任务,胡乱涂鸦,应付了事。

措施:评改作文一定要及时、迅速,趁热打铁。学生作文时,教师务必认真巡视,随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错字、病句,并作蜻蜓点水式的提醒:“请注意,有错别字”,“这句话你再斟酌斟酌”。至于错在何处,则由他们自己去寻找。看到写得特别好的习作可以“现场办公”,请作者大声读文,教师与其他同学则在旁边进行适时的评说。由于学生对自己写作的情况记忆犹新,创作激情还在,一般都能引起与评者的共鸣,收获不少。 

三、变“教师一人包办”为“生生互动批改”

分析:批改要求“快”,就很难再求老师一支笔批改到底了,又因为我所带的班级是高段,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我有条件尝试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批改中来。

措施:每次作文后,让小组内同学交换批改。批改前得作一番方法的指导--看看卷面是否整洁;中心是否突出;材料是否真实;过渡是否自然……要求批改者至少找出同学作文的三个优点,提一个建议。

效果:写作能力差的孩子在批改中有机会拜读他人作文,开阔了眼界,又因与习作者年龄相仿,心灵相通,他们能较快领悟文章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得到一些启示,所以作文能力的提高也较快。而写作能力好的孩子,交换批改则令他们有被“欣赏”的感受,这种感受又会转化为一种 “自我提升”的内动力,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写好作文。

我想,只要我将作文批改过程中的“三变”实施到底,定会让孩子们爱上写作,恋上写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