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故事、地球什么样、自动人行道、军民一家、老张卖糖果、称象、平平在家里、我要找妈妈、燕子过海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编辑:互联网

  纸的故事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远古时代还没有纸,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即“甲骨文”),周朝时,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又用麻纤维造纸。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从此,纸产量大增。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洲等地。

2.教材特点

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发明的经过。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讲用竹片做成的书。第3、4、5自然段讲写在丝绸上的书。第6、7自然段讲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第8自然段赞叹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豪、毫”和“纪、记”,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理解16个新词语的意思,辨别“发明”与“发现”。

2.会用“谁怎样他说什么”的句式写一句话;会用“怎么”提问题。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4.知道纸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比中国退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纸的发明过程,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四、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录音带。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2.读懂文章1一5自然段,知道在纸发明以前,书是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3.完成《作业本》1、2、3。

(二)教学过程

1.揭题谈话。

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的课本、作业本,看的报纸、杂志是用什么做的?

这一张张又白又光滑的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纸的故事》会告诉我们这一切。(出示课题)请大家把题目读一遍。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④用字典查出划线字的意思:异口同声 自豪

(3)检查指导

(4)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纸的发明过程,并完成课后练习2(用图形投影显示)。

3.学习文章1一5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1一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①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成的?②那样的书有什么缺点?

(2)检查讨论,并板书。

竹片(笨重) 丝绸(价钱贵买不起)

(3)看板书同桌互说。

4、作业练习。

(1):作业本1、2、3。

(2)课外作业:抄写生字3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朗读课文,知道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侯纸”的特点。

2.掌握“谁怎样他说什么”的句式。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人。

纸发明以前的书是用什么做的?

2.学习课文6一7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①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做成的?②“蔡侯纸”是指什么样的纸?③纸是谁发明的?

(2)检查讨论。

①上述问题②要注意讨论得出“纸是咱们中国发明的”的结论。

②在各个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注意生字的巩固及“异口同声、自豪”等词的词意掌握。

(3)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第7自然段。

(4)自由朗读6、7自然段。

(5)指导“谁怎样他说什么”句式练习。先结合文中“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自豪”等词进行训练,然后进行扩散性训练。

(6)完成作业本练习5、6。

3.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在全文中找出可以体会到“咱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的句子并读。

(3)启发学生说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的情感。

4.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5.由文中人物及插图,启发学生对文章第一句话中“几个同学”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更确切。

6.完成《作业本》练习4、7。

2、地球什么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首儿童诗。它用诗歌的形式,写出儿童心中地球的模样。全诗共8节。第一节写“我”为了要“看看地球什么样”,“坐飞船”飞到天上。第2一7节都是写我坐在飞船里,从天空看到的地球模样(第2节是总写,第3一7节是按地貌分写),第8节写“我”知道地球什么样了,所以又坐飞船回到了地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巩固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选择义项;理解9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仿照课文的例句写句子。能仿照课文中“和”的用法,写一同句话;能在句子中正确地使用顿号、逗号和句号。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球是什么样的,它的身上有哪些颜色,每一种颜色分别是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4.知道有关地球形状、地球表面颜色的最基本的常识,感受地球的美,初步培养对自己生活的地球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地球的初步认识,读出对自己居住的地球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投影片、地球仪。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生字、新词,能在老师指导下为带点的字确定意思。

2.理解每一节内容。

3.知道“和”的用法,会用“和”说话。

(二)教学过程:

一、观察地球仪,解释课题。

1、出示地球仪。提问:

(1)这叫什么?

(2)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

(3)仔细看看地球仪表面又哪几种颜色。

2、解释课题。

(1)地球仪是根据什么做成的?

(2)地球仪跟地球的样子是一样的吗?我们来学学课文《地球社么样》。

二、认识诗歌小节。

1、这是一首诗歌,诗歌是由一节一节的内容组成的。每一节和下一节之间又自然空行。

2、 这首诗是每几行为一节?全诗一共有几节?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小节与小节间的停顿。

四、学习生字,巩固部首查字法的第一步。

1、讨论:“原”是什么结构的字?应查什么部首?

小结:半包围结构的字查外不查内。

2、 独立确定“牧”“茫”的部首。

五、指导据词定义。

1、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上查到“场”字,看看有几种意思。

“牧场”的“场”是什么意思?

2、 完成《作业本》第1题。

六、再读课文。

1、哪几节介绍了“地球”是“什么样”的?

2、读第2-7节,思考:这几节中哪一节总的介绍了地球的样子?

3、读第3-7节,说说这5节写了地球的花衣服上的哪几种颜色。(边读边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七、 配乐读课文。

八、 作业:见《作业本》第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地球的形状及每一种颜色分别是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2、熟读、背诵全诗。

3、会用“和”说话,能正确使用顿号和逗号。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读第1节。(可配乐创设坐飞船上天的情景)

二、学习第2节。

1、看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地球的样子。

我们虽然天天生活在地球上,但看到的大地是平平的,因为地球实在太大了。只有能飞上飞船,飞到很高很高的太空,才能看到地球妈妈的真面貌。这张照片是科学家从卫星上拍摄下来的,说不定连你的爸爸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你能说说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指导读。

三、学习第3-6节。

1、自读这4节,注意小节之间的停顿。

2、讨论:为什么说地球“浑身穿着花衣裳”?这花衣裳上主要有哪些颜色?

3、同桌互说:每一种颜色各是什么地方。

4、先后出示草原、海洋、沙漠、南极的彩色投影片,分别说说。

(1)这是什么地方(或:你看见了什么)。

(2)它是地球花衣裳上哪一种颜色的地方。

(可结合进行用“和”说话的训练。)

四、学习第7节。

1、读这1节。 

2、“灯光闪耀”是什么意思?你在哪里看到过闪耀的灯光?

3、书上说,“夜晚,那灯光闪耀”的地方是--(让学生接说)

4、城市、矿山和村庄的夜景真美!让我们来看一看城市夜晚的投影片。

五、学第8节。

1、闭眼,配音乐,结束太空之行。

2、读这1节。

3、说说“如今”你“知道地球什么样”。

六、作业:照样子填表。

 颜 色     地         方

 绿 色  森林、田野、牧场

七、 根据表格内熟读、背诵第3-6节。完成《作业本》第5题。

八、熟读1、2、7、8节。

九、跟着配乐录音试背课文。

十、复习顿号的用法。

1、读带有顿号的句子。

2、说说这些句子里为什么要用上顿号。

3、点标点练习。见《作业本》第6题,注意逗号和顿号的不同用法。

十一、▲练习用“和”说话。

1、读课后练习3的句子,说说删去“和”,句子通不通?

2、体会句子中“和”的位置和作用。

3、说说下面句子中的“和”用得合适吗?

(1)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苹果树。

(2)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和苹果树。

(3)果园里有桃树和人。

4、用上“和”说一句话。

十二、指导造句。

1、搞清《作业本》第4题的要求。

2、看懂例句。

3、根据前半句,指导说后半句。

4、指导说前半句,独立写后半句。

3、自动人行道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给人们创造的美好生活,激励学生要不断创新。

2、学会课文生字15个,读准多音字“的”“都”,理解并积累词语。

3、会用“相当于”“差不多”写句子,初步学会打比方的句子。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自动人行道的特点和作用。

5、结合课文,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阅读理解第1--3段。

教学重点:感悟句子与句子是因为何种意思组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你乘过电梯吗?谁来说说电梯的样子和作用?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种新型的电梯。

二、认读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1--3段。

1、自由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有什么想法?(设问句的作用)

2、读好设问句,读出新奇。

3、自由读第2段,思考:自动人行道有那几种叫法。

理解“峡谷”(简笔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比较句子:课后第4题。

4、自由读第3段。

打乱句子排列,感悟这段句子与句子是因为何种意思组织结构。(总分 总分)

重点研读4--6句,那些便利。(理解“便利”,上下文理解、组词读)

填空:自动人行道像( )穿行在( )之间,给城市增添了( )。人们上街( )上它,不必( ),就能到达( ),给人们带去许多( )。

理解“目的地”、“一……就……”。朗读指导。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自动人行道,正确概括其特点。

2、读好课文,围绕自动人行道畅谈自己的认识与想法。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相当于”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1--3段。

二、学习第4段。

1、自由读,谈谈认识。

2、指导朗读。读出美好的憧憬。

三、概括自动人行道的特点。

1、自由读课文,概括其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长;平面运行;又快又慢;便利。)

2、引导看书,书上又是怎样写出自动人行道的特点的? 划下相关句子并通过朗读强化。

3、作业指导。作业本第4题:让学生有明确的概念,“相当于”这个词的前后两种事物很相似,很接近,但又不完全等同,就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自由谈论。

听说了自动人行道,你对什么最感兴趣?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影响?了解了自动人行道,你还有什么想法?

五、写话练习。

结合课文中学到的信息,充分展开想象,写写想说的话。如:“假如我是城市设计师”“从自动人行道,我想到了……”“我想为学校设计……”等。

○我长大干什么(听说训练)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听说训练课文。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图的下方画着三个小朋友正在讨论长大后干什么;图的上方画着各种不同职业的人物,有工人、解放军、教师、医生等。课文要求学生先听清录音中的几位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他们各是怎样说的。听了之后,能进行复述。然后,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说一说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准备怎么干。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清录音中小朋友的讨论内容。

2.能有条理地口述自己的理想,做到条理比较清楚,富有想象。

3.初步培养学生从小有理想,有抱负,有正当的爱好和兴趣,富有想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听时要记清要点,讲时应内容完整,条理清楚。

教学难点:有条理他说说自己长大想干什么。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今天这节听说训练课,老师就请同学们有条理他说说你“长大想干什么”。在你说之前,先让我们来听听小华、小红和小兰是怎么说的。(出示投影:小华、小红、小兰在放学路上)

(二)听录音(要求听仔细,抓住要点)。

1.播放小华的话。

(1)边听边思考(出示小黑板):

①小华长大后想干什么?

②小华准备怎样干?

③小华现在准备怎样做?

录音内容:我叫小华,我长大要当个城市设计师(投影呈现工程师打扮的小华形象)。我要为家乡人民设计出最现代化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让人们不再为经常堵车而烦恼。我还要设计最漂亮的住宅小区,让大家都能住得舒舒服服的。当然,小区里必须有儿童乐园,让小朋友做完功课,能痛痛快快地玩!

从现在起,我就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锻炼好身体。

(2)指名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3)再听录音,准备复述。

(4)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评价标准:能抓住要点有条理地复述)

2.播放小红和小兰的话。

(1)思考小黑板上的问题(把小华的名字改成小红、小兰)。

录音内容:①我叫小红,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歌唱演员(投影呈现歌唱演员打扮的小红形象)。到处去演唱)唱我喜欢的歌。我还要到世界各地去唱我们中国的歌、让全世界的人都爱唱中国歌。

从现在起,我就要为实现我的理想学好本领,打好基础。

②我叫小兰,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投影呈现教师打扮的小兰形象)。我要带领学生们走人大自然,给学生们讲祖国的历史,讲英雄们的故事,讲美丽的童话,讲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把他们培养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

(2)根据三个问题,复述小红、小兰的话。

(自由说--同桌说--指名说--师生评议)

(三)说说自己的理想。

刚才,我们听了小华。小红和小兰三位小朋友说了自己的理想。现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说一说你们自己的理想,长大干什么。

1.说说你长大干什么。学生各自默说,然后指名说。

2.如果你的理想能实现,你准备怎样做?(自由说--优等生说--中下生说)

3.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你现在应该怎样做?(指名说)

4.把三个问题连起来,有条理他说一说你长大了干什么。

(同桌说--指名说--评议)

(四)总结谈话。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能有条理地,通顺他说了自己的理想,说得很不错。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长大后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知错就改(习作训练)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本次看图作文是看多幅图写一段话,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四幅彩图和提示看图讨论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分步要求。第三部分提供了习作时可供选用的词语。本次习作训练的程序可以是看图--理解图意--分步讨论、组织每幅图的表述语言--练习写作。看图,可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条理化;讨论交流能促进说话和习作技能的提高,懂得形成文明习惯的重要。最后点明“知错就改”是一种好品质。

2.教材特点

课文描写一个小男孩乱扔香蕉皮,使一个小女孩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滑倒了,路过的少先队员扶起了小女孩,他看见了很难情,连忙拾起香蕉皮丢进果壳箱的一件事,反映了他知错就改的品质。

本教材由四幅彩图组成,图意清晰明了,图画生动形象,适合儿童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能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写一段话,并能恰当地选用(或运用)指定的词语。

2.展开合理想象,把图画内容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3.教育学生要讲文明,讲卫生,不乱丢果壳,并能“知错就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看懂图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成一段话。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根据四幅图,围绕中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合理想象,连起来写一段话。

四、教学准备

1.挂图一张,投影片四组,玻璃片2张。

2.学生模拟活动的准备。(3个人)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看图讨论,大致了解四幅图中的主要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用一二句话讲清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

3.知道“随地扔果壳”是不对的。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1)小朋友们,我们班的小明同学上周跑进学校的花坛里,踩坏了花苗,老师批评教育他之后,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踏进花坛。他真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2)打开课本第14页,看看图中的这个小朋友是怎样知错就改的。(板书:知错就改)

(3)齐读课题。

2.看图思考。

(1)出示挂图,理解看图顺序:

请同学们看这四幅图,用“A、B、C、D”标出四幅图的顺序号。(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2)一看图,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四幅图,想想:主要讲谁?为什么呢?

(主要讲小男孩。因为第一幅出现的就只有一个小男孩,而且四幅图中,小男孩出现的次数最多。)老师表扬:你观察得真仔细!(板书:主要人物小男孩)

②请你给小男孩取个名字。(你喜欢叫他什么就叫什么。)老师给他取个名字叫军军,好吗?

③主要讲了军军的什么事呢?

(主要讲军军看见因自己乱扔了香蕉皮而使小朋友滑倒在地上,他很不好意思,连忙跑过去拾起香蕉皮丢进果壳箱的事。)

(3)二看图,局部了解:

①我们已经知道这四幅图主要写小男孩军军的事。那么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引导看图。(板书:早上,上学路上(地点))

②这件事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板书:乱扔香蕉皮(起因))

③这件事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引导看图D(板书:拾起,丢进(结果))

(4)三看图,逐图理解:

军军从一开始的乱扔香蕉皮,到后来的捡香蕉皮,并把它丢进果壳箱,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我们学了再回答。请同学们一幅图一幅图来理解,并用一二句话说清楚每幅图的意思,好吗?

①学生说,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图A:一天早上,上学路上,军军拿着一支香蕉,边剥边吃。吃完了,他随手把香蕉皮往地上一扔,扬长而去。

图B:有个小女孩走过来,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滑倒在地上。

图C她坐在地上大哭起来。有一个少先队员看见了,赶快约过来,把小女孩扶起来。军军回头看见了,觉得很不好意思。

图D军军连忙跑回来,捡起香蕉皮,把它丢进了果壳箱。

②边分析边逐图请学生说。及时表扬和反馈,及时修改、完善。

(5)四看图,连句成段:

①要求:把这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段话。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如:军军看见小女孩摔倒了,心里怎么想?最后,小女孩和少先队员看见军军把香蕉皮丢进了果壳箱,又会怎么样?

②自行练习:请每位小朋友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自己说一说。引导用上“不好意思”、“难为情”、“知错就改”等词语。

③同桌互说互评互改。

④指名练说,师生交互评点。

3.情景表演。

请三位小朋友上台表演,边表演边说,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随意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激发兴趣。

4.五看图,讨论明理。

(1)这件事是谁错了?他错在哪里?引导看图A、B。(板书:错)

(2)后来他又是怎样改正的?引导看图D(板书:改)

(3)释疑:小男孩军军从“乱扔”香蕉皮到“捡起”香蕉皮,并“丢进”果壳箱,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补板书:知错就改)联系上下文领会“知错就改”,肯定军军是一个好孩子。

5.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又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学了《知错就改》的看图作文,知道了看多幅图应按顺序看。还有能根据课后题目来理解图的意思,用一二句简单的话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段话。我们还明白了 “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孩子”的道理。)

下节课,我们就要把看懂的图意用文字来表达,写一篇“知错就改”的短文。好吗?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一二句话写出每幅图的意思,并能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2.能在看图叙述中恰当地选用课文后提供的词语,把短文写通顺、写准确。

(二)教学过程

1.出示挂图,复习谈话。

(1)请小朋友们仔细地看图,然后像上堂课那样,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段话,谁会?

①各自准备。

②练习默说。

(2)抽查叙述,教师评议:强调说清图意,把描述一件事的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说完垄。

2.练习写作。

同学们,说得多好呀!要是能把这段话写下来,让更多的小朋友知道这个故事,受到教育,那该多好啊!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1)投影显示要求:

①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段话写在本子上,语句要通顺。

②小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供小朋友选用,不一定每个词语都要选用、也可调换你自己喜欢的词语,用词要恰当。

(2)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帮助困难生完成习作。

3.佳作评点,修改。

(1)选优等生习作一篇重点评议、修改,便于引导示范。

①有没有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句子是否写得通顺、连贯、明白?标点用得对吗?

③词语用得是否恰当,用了哪些好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④最后有没有体现“知错就改”这个中心意思?

⑤书写是否工整、清楚?

(2)再选一部分写得较具体,条理较清楚的习作给予表扬、鼓励。

(3)评议一篇较为典型的质量较差的习作,给予帮助并鼓励。

①这篇习作哪些方面写得比较好?(尽量多发现优点,给予鼓励)

②哪儿写得还不够?(师生帮助)

③如果是你写,你会怎样写?

④对内容写得较含糊、句子表达欠确切;语序较混乱,用词欠恰当等方面给予评点,修改。(改后比较是否比原文更好些)

⑤根据评点,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对照目标,想想该怎么改。

⑥学生自己修改习作。(也可以同学互相修改)

4.修改、誉写,完成习作。

练习1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拼读音节,正确的书写汉字;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并能从字典中选择合适的字义。

2、能照样子搭配词语;按要求补写句子;会根据现有的语言材料用“这样”连句。

3、指导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及顿号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拼读音节,正确的书写汉字。

2、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并能从字典中选择合适的字义。

3、能照样子搭配词语。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1、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2、读准拼音,再写字。拼音要注意“型、豪、浑”等的声调,第二胜应该读的稍快一点。

二、第2题。

1、复习“单元学习提示”中讲的部首查字法的基本步骤。

2、教师和学生一起查一个字,其余的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第3题。

1、明确词性。

“齐声”后跟动词(干什么),且会发出声音的;“增添”后跟名词(什么)。

2、学生练习,反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按要求补写句子;会根据现有的语言材料用“这样”连句。

2、指导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及顿号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过程:

一、第4题。

1、指导看清需补充的内容,练习。

2、反馈,注意标点。

二、第5题。

1、读懂例句。

理解“这样”在句中的意思。(“这样”是指怎么样的一种做?)

句子前后内容有什么关系?

2、练习:说说、议议可能出现的结果,再写下来。

三、第6题。

1、自由读。

2、同桌互演。

3、指导朗读:二字一拍,每行4拍。一般一行的最末一个词单独为一拍,读重音。

四、第7题。

1、读句子,把句子的停顿和语调读正确。

2、说说用什么标点。

3、练习。难点:第2小题。反复朗读,充分体会标点符号的功能。

4、军民一家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雷锋是我们熟悉的助人为乐的楷模,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都分别为他题词,并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他的精神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课文描写的是60年代雷锋冒雨送母子仨回家的事。

(2)学生对雷锋的好思想。好品质已有所了解,在第三册中学习了《过桥》,第四册中学过《不是为了分数》,教学本课时可作联系。

2.教材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雷锋的身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第2自然段写带着两个孩子的妇女在大雨中艰难地行走和雷锋当时所采取的行动;第3自然段写雷锋冒雨把母子仨送回家,自己被雨淋湿;第4自然段写雷锋冒雨连夜赶回部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艰难”、“军民一家”等词语的意思。

2.会用“……刚……就……”写话。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大嫂“一辈子也忘不了”雷锋情意的相关句子。

4.能从雷锋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受到教育,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描写雷锋的行动、语言和外貌的有关词句,从而感受雷锋作为人民子弟兵的一员对人民无私的爱,体会“军民一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雷锋画像和课文插图各一张),课文配乐录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4个,读通课文。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阴云密布”、“艰难”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刚……就……”说话。

(二)教学过程

1.直观感知,导人课文。

出示投影片(雷锋画像)。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解放军叔叔是谁呢?他就是助人为乐的楷模雷锋同志。我们以前学过反映他的事迹的课文有哪几篇?(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为民做好事的课文。题目是《军民一家》。

2.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后思考:

①课文中的“军”是指谁?“民”是指谁?“军民一家”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来反映“军民一家”的?

③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④自己把课文读通。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检查是否读通课文,师生共同正音,指导“嫂”字的笔顺 书写。

②初步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3.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各自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回答:文章开头告诉我们雷锋正在干什么?(理解“汽车兵”)当时天气怎样?(理解“阴云密布”)

(3)出示小黑板,理解:“刚擦完汽车,天就下起大雨来 了。”

①这句活写了哪两件事?

②用了一个什么句式把这两件事连起来了?(……刚……就……)

③你能用这一句式说一句话吗?

(4)齐读第1自然段。

4.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抽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思考:雷锋为什么要冒雨把母子仨送回家?

(2)讨论交流。

①雷锋看到了什么情景?(理解“稍大”、“一步一滑”、“艰难”)

②雷锋看到大嫂艰难地行走,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又怎么说的?划出描写雷锋一连串动作的词语。(板书:跑、披、脱下、冒着、走)

③课文写雷锋“跑上前去”和“脱下军衣”的动作是怎样的?用了哪两个词?(“赶快”、“赶紧”)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语,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比较。试读)

④重点指导朗读。体会雷锋说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大嫂,我送你们一程吧!”

(3)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5.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两遍。

(2)用“……刚……就……”写一句话。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感受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2.联系上下文理解“军民一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雷锋送母子仨回到家,自己却怎么样?大嫂是怎样说的?

(1)讨论交流:

①“浑身”、“湿淋淋”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理解?(“顺着”、“不住地往下流”。“好像刚从水里捞上来似的”)

②雷锋为什么会浑身湿淋淋的?(联系上卞文理解)

(2)请一生读大嫂的话。

①大嫂是怎样说的,表情怎样?(“含着热泪”、“激动他说”)

②为什么会“含着热泪激动他说”?

③“情意”是什么意思?大嫂“一辈子也忘不了”雷锋的什么情意?领会“解放军比亲人还要亲”的思想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这段话。思考:雷锋听了大嫂的话,怎么说?怎么做?

(2)读后讨论交流:

①“军民一家”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是指什么?“何必”是什么意思?(雷锋认为解放军和百姓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②“这个……”后面的省略号表示省略了什么?这句话是前后因果关系的句子。其意思是“因为我们是军民一家,所以不必说这感谢的话。”

③“又”、“连夜”说明什么?(遵守部队纪律)

(3)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8同桌练习对话。

4.回顾全文。

(1)朗读全文。

(2)总结课文。说说:

①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课外阅读《雷锋的故事》一书。

5、老张卖糖果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14个,理解新词15个,会说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一般步骤,能用“称赞”造句。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张秉贵为顾客热情周到服务的具体表现。

3、感受张秉贵对顾客的一片爱心,初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说出用这一方法学懂词语意思的一般步骤。

难点:让学生透过老张卖糖果是动作的娴熟、言语的朴实,感受他对顾客的一片爱心。概括出张秉贵为顾客热情周到服务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14个生字。

2、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张秉贵的事迹。

3、 落实本课主要训练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并说出是怎样学懂的。

(二)教学过程:

一、 揭题,读题。

1、 解释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题目是《老张卖糖果》。

2、 读题。

(1)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讨论后归纳:

“老张”:课文的主人公姓张,年纪已经比较大了;这样称呼还有一种亲切的意味。

“卖”:老张是位售货员。

“糖果”:老张是糖果柜台的售货(营业)员。

(2) 除了从课题上就能读懂的内容外,你还想了解关于老张的哪些情况?――引导发散,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

        叫什么名字?

    老张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糖果售货员?

        是个怎样的售货员?

二、 听课文录音。思考:

1、 老张叫什么名字?

2、 从哪里可以知道他年纪是比较大了?

 (孩子叫他“爷爷”;插图上的形象。)

3、 大家称他“老张”,除了他年龄比较大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尊敬,亲热――可联系生活实际)

课文所写的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根据内容,间接张秉贵。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 自学生字。

1、 轻轻自由读课文,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读准字音。(开火车组词读生字。)

3、 分析字形。

(1) 找出上下结构的生字,读读写写。

(2)比较,顾/顿的异同。

四、 直奔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回忆单元学习要求: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什么?

2、读课后第1题,明确习题要求。

3、自学。

(1) 说说这3个词各是什么意思。

(2) 以其中1个词为例,说学习过程。

4、 汇报自学情况。

可以先在小小组里人人汇报各自自学情况、学习过程,然后指名到全班汇报,再集体评议。

5、 归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方法。

(1) 据词找句。

(2) 读句思考。

(3) 说说词义。

五、 课堂作业。

1、 选字填空。《作业本》第2题,区分音近字。

2、 抄写词语。《作业本》第1题,巩固生字。

3、 填空。《作业本》第5体的第1小题,进一步理解“破涕为笑”,体会它的用法。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习课文,说说老张热情周到地为顾客服务的表现,体会他的服务态度之好及服务本领之高。

2、 训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张秉贵的敬佩之情。

3、 学会用“称赞”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 字词复习检查。

二、 学习课文第1段。

1、 自读第1段,思考:这句话中哪个词说明星期天去百货大楼的人很多。

2、 理解新词“人流”。

(1)“人流”和“人群”有什么不同?

(2)像河流似的连续不断的人群来来往往的,我们称它为人流,那如果像河流似的连续 

   不断的车辆,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

3、体会课文交待“人多”的作用。

(1)“人多”跟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系吗?

(2)“人多”跟老张热心为大家服务又有什么关系?

三、 学习课文第2-5段。

1、 读第2段,圈出表示糖果柜台前人也很多的词语。

2、 进一步理解“熟练”的意思。

(1) 回忆上节课学习“熟练”一词的过程,说说它的意思。

(2) 自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老张卖糖果的动作的确很“熟练”。

(3) 体会“一抓就准”。

“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一抓就准”与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有什么关系。

3、 再学“议论”一词。

(1) 读第2-5段,思考:课文这一部分主要是围绕哪个词语的意思写的。

(2) 联系上下文,说说“议论”的意思。

(3) 指导读人们“议论”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议论”场面。

四、 学习课文第6段。

1、 说说“破涕而笑”的意思。

2、 听第6段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什么事使小弟弟“破涕而笑”。然后讨论。

3、 着重体会老张服务“周到”的这一点。

(1) 当轮到抱小孩的女顾客买糖时,老张怎样做?

(2) 从哪里看出老张为顾客考虑得很周到?

(3) 一块糖又不值多少钱,老张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对待?(联系“模范”一词。)

4、 读这一段,然后完成《作业本》第5题填空。

五、 指导用“称赞”造句。

知道步骤见《教学参考书》第15页(三)

可以造两个意思相同的句子。(即主动句和被动句),如:

▲ 大家称赞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

▲ 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大家称赞。(也可以造两个意思不同的句子。)

▲ 老师称赞王英做了好事不留名。

▲ 李刚拾金不昧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六、 朗读全文。要求:

1、读好课文中的对话,表达自己对老张的敬佩之情。

2、思考→讨论。

(1) 课文中哪几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七、 课堂作业。

1、 练习词语搭配,见《作业本》第3题。

2、 把句子补充完整,见《作业本》第7题。

6、称象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曹操,三国时代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冲,曹操的儿子,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3岁。

2.教材特点

这篇课文记叙了少年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曹操带儿子曹冲和官员们去看人家送他的一头大象。第2自然段写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引起了官员们对它“到底有多重”的议论。第3自然段写曹操不满意官员们提出的两种称象的办法。第4自然段写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具体办法。第5自然段写用曹冲设想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10个新词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语句中的作用。

2.会仿照课文例句“……又……又……”和按“谁带着什么人一同去干什么”写一句话;会按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办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知道曹冲称象的简单科学道理。知道曹冲之所以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是因为他善于把平时已经知道的一些常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感受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4自然段的教学。

教学难点:理解曹冲设想的称象办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四、教字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教学第1、2自然段,弄清“称象”的起因。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要求:(1)文章写到了哪些人物?主要写谁?(2)讲他做了一件什么事?(3)自己拼读生字,不理解的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李查出意思。(投影显示)

3.检查反馈。

(1)讨论回答(1)(2)两题。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包括字音、部首、意思理解等。

(3)轻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4、教学第1、2自然段。

(1)指明朗读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①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②为什么要称象?(投影出示)

(2)讨论回答。

①大象的样子从概括到具体的描写。讲解中注意区别“象”与“像”。进行“……又……又……“的句式训练。

②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象太大了,引起大家的兴趣;二是因为象是别人送给曹操的,对他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是很珍贵的礼物,官员们对大象的重量也议论纷纷。

(3)句式训练“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

(4)自由朗读1、2自然段,读出曹操的高兴、大象的高大、官员们的惊奇。

5、作业练习

(1)作业本练习1、2(1)、3。

(2)抄写生字词语3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知道曹操为什么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直摇头及曹冲称象办法的具体步骤。

2、能复述曹冲称象办法的具体步骤。

(二)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2)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于是曹操就问谁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怎么回答的呢?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边思考:①区别“称”与“秤”。②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办法?③曹操听后是怎样的表情?

(2)讨论点拨。

由第③个问题深入到:“直摇头”说明了什么?理解“直”在语句中的作用,并体会为什么会直摇头。

3、学习第4自然段。

(1)引入。那到底有没有可以称出大象重量的办法呢?你从哪些话知道的?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开始至“我有个办法”处。通过“七岁”与“才七岁”的比较,理解“才”在文句中的作用。

(3)曹冲使用怎用的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请轻声朗读余下部分,并用铅笔标出余下部分有几句话。

(4)曹冲称象的办法可分几个步骤?每一步骤是怎样的?(边讨论边演示投影片)

(5)将曹冲称象的办法连起来说一说。(先通过投影显示“扶”着学生说,然后放手让学生说。)

(6)讨论:这办法好不好?为什么曹冲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办法?

他的聪明不光表现在会动脑筋,运用船只吃水深度与载货重量的关系,找出同样吃水深度的“大象”与“石头”中量相等的关系,而石头是可以分开来称的,从而解决了“称象”这个官员们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还在于它能够总结别人失败的教训,并执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作业练习:《作业本》2(2)、5、7。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的自然段。

2、巩固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复述。

3、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体会到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5自然段。

(1)问题引人。听了曹冲说的称象办法,曹操觉得怎么样?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请读一读。(与第3自然段“曹操听了直摇头”对照,以感受曹冲所说的办法好。)

(3)用曹冲的办法能否称出大象的重量?

(4)齐读第2句。体会“果然”一词的作用。

(5)将第2句话改说法。“他叫人照曹冲的办法去做”一句中将曹冲的办法说具体,用三个步骤来具体替代。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表情。

3.从文章哪些地方可看出曹冲的聪明?(曹操前后不同的表情;官员与曹冲年龄对比;官员与曹冲的称象办法对比。)

4.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 )。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 )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造句:

果然一一

(3)完成作业本练习4(2)、6。

△ 平平在家里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这是篇生活小故事。它记叙了三年级小学生平平在家里一心想当优秀少先队员却拒绝为奶奶和小表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故事。这是一篇选学课文,通过学习来检测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掌握情况。

2.教材特点

全文有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写平平因为自己没评上优秀少先队员而难过,妈妈指点他要向优秀少先队员学习。第2、3、4自然段具体叙述了星期日早晨,平平在家里一个劲儿地想着自己“应该向哪个优秀少先队员学习”而拒绝帮奶奶提水,为表妹系鞋带的事。第5自然段写平平妈妈与平平的对话,妈妈提示平平,一个优秀少先队员在家里应该和在学校里一样,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课文第3、4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适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课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以问句结尾,给人意味深长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会正确地拼读注音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心事”、“委屈”、“一本正经”在课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大胆地在课堂上简单评说平平的对与错。

3.知道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在家里应该和在学校里一样,

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委屈、一本正经”的词意,并让学生知道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应该在家里和学校里一样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委屈、一本正经”的词意及评说平平的对与错。

四、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正确地拼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1一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平平在家》。

(2)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讲平平在家里的事。我还想知道平平在家里干什么。)

2.自学课文。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意思。

(2)读通课文,用“△△△”标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清哪个是主要人物。

(3)平平在家里干什么?

(4)提出疑难词句和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注有拼音的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及时纠正读音)

(3)讨论交流。

①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人物。

②平平在家里干什么?(用“一一一”划出相关的句子“我应该向哪个优秀少先队员学习呢?”)

(4)质疑问难。

4.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平平为什么要想“我应该向哪个优秀少先队员学习呢?”

(2)讨论交流。(平平想当优秀少先队员而没有评上,妈妈叫他向优秀少先队员学习。)

(3)平平的心事是什么?请一生扮演平平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心事。

(4)指导朗读。(自由读一指名读一齐读)

(重点指导“平平没有评上,心里非常难过”,“妈妈叫他向优秀少先队员学习”这两句话。前一句是平平的心事,要注意“没有”和“难过”要读得声音低沉而心情沉重;后面一句是妈妈对他的开导和指点,要读出激励向上的语气。前抑后扬,互成对照。)

  5.学习第2、3、4自然段。

平平是怎么想的呢?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①指导看插图,学做动作,理解“托着腮”的意思。

②指导朗读。(指名读一齐读)

(重点练习设问句“我应该向哪个优秀少先队员学习呢?”因为是心里想的,所以要读出带有沉思的语气,重音要落在“哪个”上。)

过渡:平平首先想到向谁学习?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默读并思考:

a.在第3自然段中用“/”把平平怎么想和怎么做两部分内容分开。

B.填表第一行。(出示)

谁 怎么想 怎么做

平平 想向 学习 , 可 。

, 。

②讨论交流。(平平想向丁小勤学习爱劳动,可不愿帮奶奶提水。)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

(读平平心里想的两句话,要把重音落在“总是、可”这两个词上,读出平平对爱劳动的丁小勤的赞扬;“要是……一定……”这句话要读出平平的希望和决心;平平做的那句话,前半句读得轻描淡写,后半句读得郑重其事。)

④总结学法:先分出哪些是想的,哪些是做的,把这一自然段分成两部分,接着填表,最后朗读课文。

(3)学习第4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的结构相似,请大家按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4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教师巡口指导。

②反馈交流。

A.检查分得是否正确。(想的和做的两部分)

B.填表。(平平想向李乐意学习关心同学,可不愿帮妹妹系鞋带。)

③平平“奋不顾身”去干什么?“奋不顾身”是什么意思?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委屈”的意思。

⑤指导朗读。(指名读一分角色读)

朗读比较(出示投影):

我在想事情呢!

没看见我在想事情吗?

6.课堂小结。(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大胆地在课堂上简单评说平平的对与错,知道一个优秀少先队员在家里应该和在学校里一样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人新课。

(1)分角色读第1--4自然段。

(2)引人新课。平平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用“--”划出平平说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的意思。

①请你说说平平不帮奶奶提水,不帮表妹系鞋带的理由。(我在想事情)

②这说明平平把自己在想的事情看得怎么样?(非常重要,不能干扰)

③从文中找出描写平平想事情的样子的句子。(坐在桌子前,托着腮想)仔细观察插图,加深对“一本正经”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平平说的一句话。

(读出“一本正经”的语气,声音要响亮,重音要落在“想”字上,而且“想”字后要略作停顿。)

(3)妈妈听了平平的话,是怎么说的?

①指名读妈妈说的话。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个优秀少先队员在家里和在学校都应该一样,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③妈妈的话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自由读。

(4)分角色朗读第5自然段。

3.课堂讨论。

(1)投影片出示讨论题:

①你觉得平平这样想、这样做,对吗?

②妈妈为什么要笑着对平平说?

③听了妈妈的话,平平以后会怎么做?

(2)分小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评议。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课堂小结。(略)

□我要找妈妈(习作训练)

一、教材分析

这次看图写话训练,安排了三幅图。在三幅图中重点是观察第2、3幅图,启发想象图画中主要人物小钢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在语言训练方面,着重于把句子写通顺。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有重点地观察图画,能发挥想象,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通顺的话。

2.知道要爱护小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展开合理想象。

2.能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展开合理想象。

四、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看图,能整体把握每幅图的主要内容。

2、通过讨论,指导学生能逐幅看图说清楚意思。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提示学法。

今天的习作训练课是看图写话。看图写话的一般步骤是看、想、说、写。看是指看清楚画面,了解画面主要内容;想是指根据图上事物间的联系,仔细想想图意;说是指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写是指把说过的内容写成文章。

2.初次看图,整体感知。

(1)三幅图编上序号。

(2)图中有哪些人?三幅图中都有谁?

(3)他开始干什么?后来又把小鸟怎样了?

(4)连起来说一说。

3.仔细看图,说清图意。

(1)看第一幅图。

①小钢怎么会有一只乌的?

②小钢怎么做的?

③小钢玩得怎么样,(从动作、神态上观察)

④小鸟怎么样?(从动作、神态上观察)

⑤连起来说一说。

(2)带着问题看第2、3幅图,同桌讨论:

①小钢玩鸟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小钢想到了什么?

③最后,小钢怎么做的?

④同桌互说上述内容。

⑤指名连起来说。

4.看看图画,整体练说。

先各自练说,再指名说,注意及时讲评。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明白小钢会怎样想,为什么会这样想。

2.看图说话。

3.写出短文。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审题。

(1)出示课题。

(2)“我要找妈妈”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3)小钢听了这句活会怎么想?

2.启发想象。

(1)逐幅看图,逐幅说说小钢会怎样想,为什么会这样想。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小钢是怎样想的?

(4)结合第1课时观察结果,把3幅图的意思连起来按事情发展顺序说清楚。

3.把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教师巡回指导。

4.简要讲评。

练习2

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熟练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写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他们的意思。

4、能运用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遥遥领先”和“品学兼优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熟练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写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复习音序查字法,生练习。反馈。

二、第2题。

口头拼读在练习反馈。

三、第3题。

1、理解“同意”、“学校”。

2、连线,反馈。

四、第4题。

自由代词到句中,试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他们的意思。

2、能运用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遥遥领先”和“品学兼优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第5题。

1、读句子,说说:

理解“迅速”,用于不用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需要用?

把怎样的两件事连接起来时,要用上“刚……就……”?

二、第6题。

1、理解格言的意思。

2、读读背背。

三、第7题。

运用已学本领,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回答问题。

7、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这是一篇尊师篇。一、二年级已学过类似课文,如二册《悄悄活》,四册《伞花》。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敬爱小学时的老师的故事,歌颂了她尊敬老师的品质。

2.教材特点

(1)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第2自然段,主要写居里夫人在主席台上看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显得十分激动。第3自然段,主要写居里夫人离开主席台,把鲜花献给老师,并把她推向主席台。第4自然段,写全场的人向居里夫人和她的小学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

(2)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通过理解句中词语,理解句子。这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学时应教会学生怎样读懂句子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

2.初步练习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的重点词语,读懂句子;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句成段。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句话中“肃然起敬”一词的理解及这个句子意思的准确把握。

四、教学准备

课文的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巩固给汉字确定部首的训练。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二段,用“一是--”句式简单介绍居里夫人。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读题,思考:(1)课题中的“我”是指谁?

(2)谁是她的小学老师呢?

(3)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你想知道这些答案吗?请听录音。

2.听录音后,讨论思考题,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3,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碰到生字,拼读字音,看清字形。②划出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并组词。

②补充下列生字所注拼音的声母。

簇( ù) 拥( ōnɡ) 吻( ěn) 颊( iá)

③说说下列生字的部首。

兰( ) 苍( ) 显( ) 颊( )

④学生提出难认或难写的字。

4.初读课文。

(1)要求:①读通句子。②完成作业本第1题。③编好自然段序号。

(2)检查反馈初读情况。

5.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①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②“著名”是什么意思?

(2)结合②简介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先后曾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

(3)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老师介绍,用“居里夫人是( )一位女科学家”说话。

(4)再读这一段。要求读流畅,有感情。

6.指导学习“学习提示”第一、二句。

让学生明白:(1)读懂一段话首先要读懂句子。(2)读懂句子,可抓住句子的重点词来理解。

7.学习课文第2段。

(1)自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比较难读懂?

(2)齐读第之句,①讨论: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难理解?②“簇拥”、“献上”分别是什么意思?③用上这些词说明了什么?(人们爱戴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④感情朗读第2句。(体会人们爱戴居里夫人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说说这句话我们是怎样读懂的。

(4)用学习第2句话的方法,来学习第4句话。

①自读第4句。重点理解“吸引”、“神情”的意思。②什么“吸引”居里夫人?当时样子怎样的?(可扮演一下)③居里夫人为什么会神情激动呢?说明了什么?(惊喜)④感情朗读第4句,体会思想感情。

(5)指导感情朗读第2段。

8.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尊敬老师的道理,培养尊师的感情。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理解词语,知道句意,读懂全段”的方法。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1.居里夫人为什么突然“神情激动”?(看到老师)

板书:神情激动

2.她看到老师为什么会那么激动?心里会怎么想?

3.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写居里夫人动作的词语。

2.填空:

居里夫人( )主席台,(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身旁,把手中的鲜花( )老妇人,然后弯下腰( )她的面颊。接着居里夫人( )老妇人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

(先让学生关书凭记忆试填,不会的同学可看书)

3.练说:居里夫人怎么做呢?

板书:离开、(快步)走、献给、亲吻、推着

4.抓重点词理解,深入讨论:

①居里夫人为什么要离开,

(想把老妇人推向主席台)

②引导看图并讨论,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课后题的哪种说法最合适?为什么?

板书:敬爱

5.品读课文:

①怎么读出敬爱之情呢,先听录音。

②个人练读。

6.小结:这段写出了(居里夫人对老妇人的敬爱),我们是怎么读懂的呢?(先理解重点词语,再体会全句意思)

三、学习第四段。

1.我们也用此法学第四段,先引读。

老师引:这位老妇人是谁呢?

2.讨论、练说:是谁?

板书:老师

3.怎么知道?“深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深情他说?

板书:深情

4.练读,读出“深情”的语调。

5.再引读,话音刚落,这时一一一

6.划出关于全场人表现的词语,讨论交流。

板书:肃然起敬、站、久久鼓掌

7.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表示对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的深深敬意)

板书:敬意

8.品读此句。

9.明理:

引渡:全场的人都站着,依然在使劲鼓舞,不断表达对居里夫人师生的敬意。你们从全场人和居里夫人的表现中懂得什么道理?

(敬爱老师的人会得到人们的敬意。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老师,我们要尊敬老师)

(板上箭头)

四、学法小结。

1.回顾学习过程。

2.读学习提示,圈划方法。

3.小结板书:理解词语,知道句意。

五、作业:

作业本五、六、七题。

板书设计: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神情激动

居里夫人-- 献给、亲吻、推着一一--敬爱老师

深情 ↑

全场的人--→(肃然起敬,久久鼓掌)--→ 敬意

理解词语一一一→知道句意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字词,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排句成段。

3.进一步体味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词语复习。(1)听写。(2)词语搭配练习。完成作业本第3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课文的内容填空,完成《作业本》第4题。

(1)学生独立作业练习;

(2)师生讨论校正;

(3)比较:

快步走--走 献给--递给 亲吻--轻吻 深情地--有感情地

(4)居里夫人为什么要点出“小学”的老师?

4.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整理句子。完成《作业本》第6题。

(1)让学生自读句子后独立完成。

(2)说说排列的理由并校对。

(3)按序号读句子。

5.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懂得什么道理?(读后讨论)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讨论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篇课文。(对居里夫人深深敬意和对老师无限热爱之情)

(2)指名分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在评价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7.再读《单元学习提示》,加深理解学习方法。

(1)读《单元学习提示》。

(2)说说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要点。

8.练习学写设问句,完成《作业本》第7题。

(1)读例句,明白“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

(2)口头练说。师生共同评价。

(3)完成书面练习。警示学生不能丢了问号。

8、我要一本书

一、教学目标

1.能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第2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段式。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4.学习罗蒙诺索夫从小就酷爱读书,求知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第2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段式;弄清罗蒙诺索夫为什么不要鹿皮上衣而要一本书。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为什么夸儿子有“出息”。

三、教学准备

介绍大海随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课文录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拼音读通课文。

2.知道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3.能说清罗蒙诺索夫为什么不要皮上衣,而要一本书。

(二)教学过程

1.揭题。

2.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讨论:

(1)课题中的“我”指谁?他要的是怎样一本书?

(2)父亲为什么要奖赏罗蒙诺索夫鹿皮上衣?他为什么不要鹿皮上衣,而要一本书?

3.二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用--?”在文中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内容。

4.读后反馈检查。

(1)容易读错的字词:罗蒙诺索夫 帆 颠簸 奖赏

(2)释疑讨论。

5.三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罗蒙诺索夫是个怎样的人?

6.集体讨论,释疑。(罗蒙诺索夫是个勇敢。聪明,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孩子。)

7.切人重点段,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哪一段着重反映了罗蒙诺索大的勇敢?

(2)齐读→自读,划出最能说明他很勇敢的一个词语,找出些渔船在海上情形的词语。理解“颠簸”。

(3)理解“不顾一切”,说说这“一切”包括了哪些内容?(情况的危险、年纪小、父亲的劝阻等)

(4)第几句话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险?划出来读读。

重点研读第3句,为什么“平稳”下来?

(5)有感情地朗读。

(6)讨论。这段话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出海打鱼→海上遇险→排除险情)

8.学习第3段。

(1)快速默读思考:这一段着重写了罗蒙诺索夫的什么好品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讨论:一件皮上衣值钱,还是一本书值钱,罗蒙诺索夫为什么要一本书,而不是皮上衣?

(3)理解:“黎明、浪潮”等词语。

9.作业练习。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第1自然段。

2.训练第3自然段的人物角色朗读。

3.能回答为什么说罗蒙诺索夫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教育学生学习罗蒙诺索夫勇敢、热爱读书的好品质。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仔细读这两句话,说说:从这两句话里你知道了关于罗蒙诺索夫的哪几点情况?

2.第3自然段人物角色朗读训练。

(1)练习分角色读。

①小小组分角色读。

②群体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

(2)理解“惊奇”的意思。思考:父亲听了罗蒙诺索夫说 “我要一本书”之后,为什么惊奇地问?

自选一句读,让学生提问。(为什么要书?)

(3)讨论:为什么罗蒙诺索夫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①“有出息”是什么意思?(引出学生认为学习好就是有出息之误区)

②为什么罗蒙诺索夫的父亲要夸孩子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课文,罗蒙诺索夫很勇敢。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③你觉得我们班上谁是“有出息”的孩子?为什么?究竟什么样子才叫“有出息”?

④小结:我们班上每个同学都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都是很有出息的孩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照样子说词语练习。

例:“狂风巨浪”对“风平浪静”

“颠簸”对( ) “黑夜”对( )

“惩罚”对( ) “小时候”对( )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如果老师要奖赏你一本书,你想要一本什么样的书?

(2)如果你爸爸妈妈要奖赏你一件东西,你要什么?为什么?

5.作业练习。

6.这件事与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有什么关系?

9、燕子过海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大海上看到燕子南飞的情景,赞美了燕子为到达目的地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2.教材特点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一组以时间为序的句群。本文没有明显的段落。第3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有着严密的承接关系,可作为与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有机过渡的一个训练段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

2.理解燕子过海不怕艰辛的句子。

3.能按指定的句式补充句子;把主语相同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燕子的习性,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懂得要保护益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第3自然段,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教学难点:燕子为什么要过海。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风平浪静、航行、不分昼夜”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大海宽广无边,燕子为什么要飞过大海?又怎样才能飞过大海呢?

2.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圈点注划。

(2)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初步学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的地方。

3.交流学习体会。

(1)燕子为什么要过海?

①抽读第2自然段。划出表示原因的句子。

②把划出的句子读一读。

③句子中找出几对反义词。见《作业本》第7题。(北方--南方 寒冷--温暖)

④按课文内容填空(投影):

一个( )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太平洋上航行。

⑤“海洋”除了用“蓝色”来形容外,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呢?轻读课文第1自然段后,在( )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辽阔)

(一望无际)--的海洋

(深蓝)

(2)燕子怎样才能飞过大海呢?

①理解“不分昼夜”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昼”的意思。说出它的反义词。

②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4.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艰辛的句子。培养爱护益鸟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了解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叙述方法。

3.能按指定的句式补充句子,初步学会把句子写具体;能把主语相同的三个句子并成一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燕子过海的艰辛和不怕艰辛的句子。

教学难点:

燕子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比较句子- -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

燕子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14课《燕子过海》。

二、复习。

1.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课文主要讲燕子过太平洋的艰辛)

2.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读书姿势。

三、交代学习目标。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着重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理解描写燕子过海的艰辛和不怕艰辛的句子。

2.能说说第三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默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任务:(出示小黑板)

1.标出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2.用“--”划出描写燕子过海的艰辛的句子。

(二)理解第一句。

1.我们来比较三组句子。比较句子怎么比较呢?先读读句子,找出上下两句什么地方不同,再想想上下两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打出投影:比较句子,说说每一组上下两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燕子一定是疲倦了。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b.燕子像雨点一样地飞下来。

燕子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

c.燕子停在甲板上休息。

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

①齐读第一组句子,找出上下两句不同之处,并说说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下一句加上了“太”,写出了燕子疲倦的程度,突出燕子过海的艰辛)

②学生用a组句子的比较方法比较b、c两组上下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

(b组上一句用了“飞”,下一句用了“落”。“落”写出了燕子已没有力气飞行,突出了燕子过海的艰辛。c组上一句用了“停”,下一句用“伏”。”停”是用脚站着,“伏”是整个身子趴在甲板上,写出燕子浑身无力,反映了它过海的艰辛)

2.把a、b、c三组中的下面三个句子并成一句话。

(1)拿掉a、b、c组每组的上面一句话,读三组中的下面三个句子。

a.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b.燕子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

c.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

(2)说说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什么,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这三个句子都是写燕子,围绕着”太疲倦”来写。)

(3)像这样都是写同一种事物或人物,意思连贯的几句话,可以合成一句话。怎么合呢? ( 做练习,指一生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4)打出投影片讨论并订正。

3.指导朗读句子,读好“太疲倦”、“落”、”伏”几个词,读出燕子过海的艰辛。

(三)理解第二句。

1.过了一会儿,燕子又怎么样呢?第二句中哪些词语也写出了燕子过太平洋的艰辛?(展翅起飞、停止呼吸)

2.“展翅起飞”不仅写出了燕子过太平洋的艰辛,而且还写出了什么?(还写出燕子不怕艰辛)

3.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燕子不怕艰辛?(燕子看到它的同伴停止了呼吸,没有被吓倒,反而勇敢地展翅起飞,多么顽强哪)

4.齐读第一、二句。

5.读到这里,老师被燕子那种不怕艰辛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

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燕子说些什么?

(四)理解第三句。

1.看投影填空。

水手们用( )的目光,( )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 )的心情,把这些( )的燕子,( )放到大海的怀里。

2.“崇敬”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崇敬”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出示: ( 崇敬 )

( ) ---的目光

( )

3.水手们崇敬燕子的什么?(不怕艰辛的顽强精神)

你是从这一句话中的哪些词看出来的?(望着、轻轻)

4.让我们和水手一样怀着对燕子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第三句话。

5.这一句写什么?

(五)说说第三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法。

1.说说这一段三句话是按什么顺序连接起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找出这一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过了一会儿)这一段是用“过了一会儿”这个表示时间的词,把上下旬连接起来。

五、学习第四段。

我们都被燕子那种不怕艰辛的顽强精神深深感动了,而身临其境的水手们更感动,他们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请同学们读第四段。

1.思考这一段中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2.哪一句是结果,哪一句是原因?

把“你可知道”换成“因为”来读读。

3.这两句话都用了叹号,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请求、感叹)齐读第四段。

六、总结全文,渗透爱鸟教育。

1.看板书说说燕子过海的艰辛。

2.作者请我们不要伤害燕子,仅仅是由于它过海的艰辛的原因吗?

3.打出投影:

水手们请我们不要伤害燕子,是因为燕子是益鸟,是因为燕子过海 ,更因为崇敬燕子 的精神。

4.学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对待燕子呢?

七、配乐朗读。

八、做《作业本》第二题,第五题。

板书设计:

过 不 展翅起飞

燕子 太 分-→太疲倦-→落-→伏 --不怕艰辛

平 昼 停止呼吸

洋 夜

崇 敬

水手--------------------------

○ 打电话(听说训练)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电话作为现代通讯工具,便利快捷。随着通讯业的日益发展,电话已在城市和乡村得到普遍使用。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打电话已不再是陌生的事了。所以学会打电话就显得十分必要。

2.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实用性较强的听说训练材料,也含有阅读材料的因素。短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电话是“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第二部分告诉我们打电话应该注意什么,该怎样打电话。第三部分为我们提供了训练打电话的材料,使学生在听说训练中学会打电话。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练习,知道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2.知道通话时做到讲话内容集中,语言简洁,口齿清楚。

3.学会打电话,并懂得打电话中的礼貌用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打电话内容集中,语言简洁。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两台电话机。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提问激趣,导人课题。

小朋友,三(1)班王小红同学因为学校组织看电影,要迟点回家,又怕妈妈在家等她。你们能帮她想个办法,怎样让她妈妈在家里知道这个事儿?(引导学生明白打电话比较快、方便)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打电话”,已经会打的同学,通过学习会打得更好。

2.读一读。

(1)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想打电话首先要做什么?(拨通对方的电话号码)

(2)你知道怎样拔号码吗?(拿起耳机)

(3)怎样知道号码已经拨通了呢?(听到嘟一一嘟一一的长音)

3.听示范电话,思考问题。

(1)听录音--电话对话。(文中妈妈与小红的对话)

(2)思考讨论:

①录音是谁与谁的电话对话?

②王小红想告诉妈妈什么?

③对话中有哪些礼貌用语?

(3)议一议:你觉得打电话时应该注意哪些?

教师小结。

①通话时,做到内容集中,语言要简明扼要。

②通话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4.试一试(分角色)。

(1)同桌之间,一位扮妈妈,一位扮小红试一试。

(2)学生上台表演,表演后评议。

(3)同桌之间,换角色再试一试,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选两名中下水平学生表演。

5.练一练。

(1)阅读课文第3部分,思考:

①王林要给谁打电话?该怎样称呼?

②告诉王林妈妈什么事?

③这个电话你该怎么打?

(2)检查讨论以上问题。

(3)在说③的基础上,各自设计对话。

(4)自愿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小结:代别人打电话时,首先要自我介绍。第二要用较简洁的语言告诉所要告诉的事情。第三要用“请问、您、谢谢、再见资料提供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