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7-8-27编辑:互联网
闫伦芳
新课标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如何将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确实是值得教者探索的。下面笔者就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构建语言运用教学新思维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学会观察一切。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手中可利用的见闻、资料相对偏少,善于观察,就是最好的开放途径,培养他们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牲。著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1、观察自然。结合作文、阅读教学,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文,去增长见识,增加生活素材积累。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陶冶高尚情操。
2、观察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语言的积淀、写作素材的积累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
3、观察荧屏。荧屏虽小却包罗万象,它是个特殊的窗口,学生通过荧屏,能了解那些直接不能了解的知识,丰富生活,拓宽视野。
4、观察插图。小语课文中配插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我们对这些插图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观察插图助熟悉课文,以观察插图助背诵课文,以观察插图助读懂课文,以观察插图助训练语言,以观察插图助放飞想象等等。真正落实这些观察,会逐渐培养起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但这得需要老师长期的培养。
二、将生活引入语文教学,让学生有话可说。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厚积而薄发,现在的孩子并不缺乏生活素材,个个都是“见多识广”的小精灵。活跃的课余生活、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都是丰富的语言题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做有心人,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去激活生活的印象,让他们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发生过的许多事虽小,但有意思,就是很好的题材,鲁迅先生说得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三、开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善于表达。
新课标指出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 ”,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和语言场,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让他们的灵性“快乐的挥洒”。
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放飞孩子们的想像,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开他们感情的闸门,鼓励他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使文中的人和事物形象具体化,有不少课文留有空白和悬念,可让学生补写空白。如一年级课文《蘑菇该奖给谁》是一篇童话故事,既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我在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发挥想象,说一说认识错误后的小黑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的想法很多,“小黑兔也敢和高手比了,它也跟小白兔一样,有时跟骏马比赛,有时和鹿赛跑,有时和狐狸比试。”“小黑兔和小白兔约好,以后小白兔去练长跑的时候,也带上它一起去,结果小黑兔跑得比以前快多了。”最后我让学生就用《小黑兔也得奖了》做题目,说一说小黑兔第一次没得奖以后的情况。这样做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应该和高手比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且让小学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课改之水,即在语文教学上渗透课标新理论,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内心的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打开思路,放飞个性,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被激发了,思维活跃了,发展了,那么他们就必然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劲,也越学越爱学。有了课改之源源活水,学生的语言之花一定会越开越绚丽多彩! 作者邮箱: yanlunfang_123@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