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2-6编辑:互联网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金杭梁

设计背景:

1)阅读教学的症结在哪里?--对终结真理的迷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排除“异己”、回避困难、绕过矛盾,处心积虑地奔向“主题”--那个教师自认为的“终结真理”。对终结真理如此迷恋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类思维惰性的表现。面对一个陌生而开放的文本,如果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答案,那就只要面向它亦步亦趋地求证并记住它,从而省.去了许多自行求索的努力。第二是因为语言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倾向,这种倾向带给了文本,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

这种一元化的直指中心的阅读教学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相违背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大多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选入的作品,它们没有绝对的是非判断,只是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

解构与开放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把意义从形而上的专制,从各种“中心主义”的独断中解放出来,使意义自由,并恢复其自由游戏的本质--否定性

(注:以上语段摘自蒋军晶老师的《解构与开放的阅读教学》一文。)

2)《三顾茅庐》,讲述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老师们教学也就按教参提供的以上解读,进行教学的。而从没注意过作为陪衬的张飞和关羽。尤其是张飞,在此文中笔墨也占得不少,可是大家除了注意到他是衬托刘备外,就丝毫不愿再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内在的其他含义了。价值的一元性深深地植根与我们广大语文老师身上,多元性思维还远远没有渗透到我们的血脉中。更没有人思考过有没有“四顾茅庐”的可能性,并借此来进一步全方位把握原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创造性编写故事。这样怎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新时代接班人呢?只会培养出一批人云亦云的庸才。挖掘文本更多内涵,体现文本价值的立体作用,又不游离文本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创造性的解读文本,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续写“四顾茅庐”的故事。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并善于欣赏张飞、关羽等配角的优秀品质,多角度地了解人的性格。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 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三、教学过程:

一、猜问题,激兴趣

1、读:上节课我们明白,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他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那么下面我们把描述他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的词句来读一读。

2、问:同学们,昨天老师说要问你们一个你们猜不到的问题,现在你们有没有猜出来呢?(有没有兴趣猜呢?猜到可有重奖啊!)

学生猜--师揭迷。

【猜问题开始,保持神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胜心,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鼓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一探张飞言行,再悟刘备其人

师问:《三顾茅庐》一文不写张飞行不行?

1)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话,主要是语言的描写。

语言: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二顾茅庐)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顾茅庐)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三顾茅庐)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三顾茅庐)

⑤张飞满口答应。(三顾茅庐)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三顾茅庐)

行为:

①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一顾茅庐)

②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二顾茅庐)

③张飞只得跟着走。(二顾茅庐)

④三人只得泱泱而回。

⑤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三顾茅庐)

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很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三顾茅庐)

⑦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三顾茅庐)

2)读没有张飞言行的话,品悟个中奥妙

展示课件:在公元207年冬天,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3)讨论:到底可不可以不写张飞的言行?理由是什么?

4)小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衬托写法更深刻地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此时起到“绿叶”作用了。

5)指导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生自由、反复朗读描写张飞、刘备的对话)

【朗读预想:

师:停一停,我们来读一读刘备的言行举止,读出自己对刘备的认识。

生: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较为平淡且不流利)

师:请刘备再说一遍,相信你比第一次读得好。

生:“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流利但仍显平淡)

师:(见机接着说)刘备温柔地说道。(并无讽刺之意,因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自笑,从似乎认识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师:诸葛亮是何等人?

生:特别聪明的人;

生:是神机妙算的谋士;

生:是品德高尚的军师;

生:当今大贤;

生:是一位忠臣。

师:面对这样的人,你心情如何?请大家再读读。

(学生极其投入地朗读起来,刚才站起朗读的学生还想读,并读出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对张飞的责怪。)

师:是啊!你果真是刘备,因为你像刘备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以自己的诚心读出了刘备的诚意。

……】

三、再探张飞言行,还原张飞本性

师发问:张飞的言行描写是为了衬托刘备的诚心诚意,他是绿叶,是垫背的,那么他是不是就仅仅是个莽汉呢?在他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呢?张飞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他的言行,感悟他的为人。

【语言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倾向,这种倾向带给了文本,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这个设问,力图避免一元中心论的定式,仿佛本文中只有刘备是值得学习的,值得称赞的,而其他人物都是可以忽略不看,可以不学的不研究的,从而误认为刘备是英雄而张飞不是。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也是一位英雄,他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无非在此文中他显示不出英雄的一面而已,这就需要我们从大语文的角度去解读全文,不能孤零零地就文解文。】

1)重看张飞的言行:(出示范课件)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二顾茅庐)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顾茅庐)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三顾茅庐)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三顾茅庐)

⑤张飞满口答应。(三顾茅庐)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三顾茅庐)

行为:

①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一顾茅庐)

②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二顾茅庐)

③张飞只得跟着走。(二顾茅庐)

④三人只得泱泱而回。

⑤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三顾茅庐)

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很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三顾茅庐)

⑦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三顾茅庐)

2)思考这些话还包含什么信息呢?组织学生讨论,从中我们还能领悟到什么?

师适当提示:张飞是个爱惜才华的人吗?(爱才,刘关张三结义就是最好的证明史书记载他“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那么张飞为什么对诸葛亮很感冒呢?还说诸葛亮是村夫?

(当时他的地位避诸葛亮高,诸葛亮的才华他不知道,所以做出如此蠢事来。你看后来他和关羽知道了诸葛亮的本领后对他就是敬佩有加了。)

3)反馈小结:

这些话,至少还告诉我们张飞也是个英雄,他耿直、粗犷、卤莽但又极关心大哥,讲义气,看不惯傲慢的人,也是个爱才的人,同时还是个能听人劝告的人。

【至此,把一个全面的本色的张飞展现在大家面前,不至于读完《三顾茅庐》而丑化了张飞的英雄形象。】

四、袭文意大胆想,续写“四顾茅庐”

师极富煽情地说,古人、古书上只记载了《三顾茅庐》的故事,那么刘备和张飞、关羽难道真的只有三次到达诸葛亮的茅庐?

【这是一个思维的核弹,抛向了学生,势必引燃学生们思维爆炸的连锁反应,这下有好戏上演了。】

1)学生思考和讨论

2)教师提示:刘备第三次光顾诸葛亮的茅庐,见着了他,并和他谈的很投机,诸葛亮答应下山帮助他创立大业,那么诸葛亮是马上下山的吗?难道不需要准备准备?不需要安排一下自己的家属?--因此可以肯定他不是立即下山的,那么好了,诸葛亮是自己下山的吗?我想他们肯定是去接诸葛亮下山的。那么第四次光顾茅庐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刘备他又什么安排呢?张飞和关羽心中是否服气呢?还是和前三次一样呢?

3)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趋势,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续写第四次顾茅庐或者写四顾茅庐的可行性报告。

4)反馈交流,评比谁写得在理又有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