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4编辑:互联网

  14 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积累运用四

第一课时

  1、 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佞ning

    2)、读懂。

   A、读名句,谈理解。

   B、你在哪篇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在哪部影视剧或其他途径中见到、听到过这些名句,是怎样运用的?

  2、赏句。

    你喜欢这些句子吗?为什么?

  3、过程。

   A、个人读、理解。

   B、小组互读互评,交流理解。

   C、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背句。

   A、同桌互背互评。

   B、全班齐背。

  二、阅读--风筝

  1、读文思考:

    说说你对“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昨发读懂的。

    你读这篇短文,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2、过程:

    个人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家具。

   1、阅读理解:怎样选择介绍物?怎样介绍?

   2、指名回答:

     选了解得比较多,感兴趣的哪一种介绍;介绍它的外形、功能、使用方法等;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评议谁说得清楚、具体。

   3、组内交流、评议,推荐优秀。

   4、各组优秀说,全班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名句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第三、四课时

  习作--我成功了

  一、阅读理解“习作”

   1、读文思考

    A、写什么,怎么写?

    B、成功后的感受指什么?

    C、怎样写清楚写具体?

    D、在这次习作中,哪些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应用?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A、写什么--学会了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等。

     B、怎样写--结构完整,记叙有顺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情、神态、心理活动等。

  二、完成习作

   1、组内说文交流。

   2、书面完成习作

15 田忌赛马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巧用计使田忌先败后胜的故事。说明要办好事情,应对主客观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也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主要写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失败了。

  第二段(第二节至“那就来吧”),写孙膑帮助田忌准备再赛。

  第三段(从“一声锣响”至完)写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二比一胜了齐威王。

  二、教学要求

  1.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解“扫兴、挖苦、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疑惑”等词语。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一)教学重点:

  叙述两次赛马的情况是阅读的重点。

  解决的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

  (二)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解决下列问题有一定难度:

  1.比赛规则“各自把马分等级”是孙膑计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一定给予足够注意;

  2.“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是孙膑计策制定依据,学生容易只理解为这是田忌误以为挖苦之言;

  3.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暗含在作者遣词用句中须从人物上去理解。

  解决的方法:运用设疑、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彩色图画六匹马,黑、白各三匹,并注明:上、中、下三个等级。

  部分板书卡片。

  五、教学时间:一个半课时<60分钟>

  六、教学过程

  (一)审题诱趣、理清文路。

  板书课题后谈话

  1.从课题上,你们知道什么?

  2.从课题上,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和谁赛?赛几场?怎么赛?赛的结果?教师过渡语(承上启下):

  同学们的求知欲很强,想的问题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看看你们想知道的这些,课文告诉我们没有。

  (二)指名学生读全文。

  读后了解阅读情况。

  1.读了课文,你们又知道了什么?(解答了哪些问题)

  a.田忌和齐威王赛马。b.赛了两次。c.田忌先输后赢。

   

  2.课文里还写了哪个人物?他和第二次赛马有什么关系?

  (孙膑。他用计使田忌转败为胜)

  板书:孙膑献计

  设疑:这两次赛马各是怎么赛的?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看来,有些内容我们读一遍课文就能了解,而有些内容,需要我们仔细地读,深入地想,才能很好理解,我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是能弄懂这些问题的。

  (三)给课文分段。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一下课文,看看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一次赛马的事,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第二次赛马。

  1.读后学生发表意见。

  2.分的不一致、不统一,老师加以引导。

   

  方法:先看看这小节主要写什么,再看看它是和上面讲的意思联系紧密,还是跟下面联系紧密,或是单独讲一个意思。

  3.设问:这两次比赛之间的内容是什么?

  4.确定分段依据。

  我们是依据什么来给这篇课文分段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均可)

  (四)了解兴趣点。

  你们对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从预习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对比赛时的情况最感兴趣。)

  (五)从兴趣点入手,组织讲读。

  教学手段:将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形式。

  目的:启发思维、培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手段:贴马图的形象直观。

  教学形式:自学、画批。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这两场比赛各是怎么赛的?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1.组织自学。

  2.读后学生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二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4.概括段意。

  复习方法: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什么样的句子?--陈述句。

  它包括哪两个部分?--谁,干什么?(怎么样)

  ①概括第一次比赛内容(第一段)。

  ②概括第二次比赛情况(第三段)。

  (六)质疑导趣,将学习兴趣迁移到第二段。

  1.启发质疑:你们认为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需要仔细读才能弄懂?

  追问:你们想到些什么问题?

  例如:①为什么田忌开始以为孙膑在挖苦他?

  ②为什么田忌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没信心?

  ③为什么孙膑对再赛能胜胸有成竹?

  2.组织学习第二段。

  教学方式:自学画批→议论交流→讨论明确。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全班讨论,教师据情指导。

  ①理解描写孙膑的语言

   

  ②抓住齐威王的语言、神态。理解齐威王的骄傲、轻敌,使得孙膑的计谋得以实施。

  为什么“胸有成竹”?

  (对田忌、齐王的了解。)

  5.理解后分角色练习朗读。

  6.教师小结。

  设问:你们觉得孙膑的这个主意妙不妙?妙在什么地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七)“投石”激趣。

  1.设疑:你们想过吗,还有没有其他调换方法?

  2.组织学生“试验”。

  你们拿出一张纸来,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从中你们悟出什么?

  3.指一名学生上前面“演示”。

  例:

      

  四种调换方法,均输两场,胜一场。

  1.从中悟出道理:要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

  2.从中体会两个“让”字用得贴切、精当。

  (八)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两人一组,设计对话内容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

  板书设计◆

              

 

16 晏子使楚

一、导入课题

  1、简介晏子。古时候有个人名叫晏婴,他身高不到五尺,就和你们差不多高,他是齐国的大夫,也就是宰相,这个人啊,很有才干,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2、学习生字,理解课题。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晏子)“晏”字上边写个“日”字头,下面写个“安”字,这是一个生字,请大家一起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晏子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翻到214页,一起读课题--(板书:使楚),“使”什么意思?(真不错)晏子使楚呢?(说得很清楚!真棒!)能不能把这句话讲的详细一些呢?比如加上时间什么的(非常好!真厉害!)

  二、自由读课文

  过渡:那晏子出使到楚国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读顺,开始--

  1、学习生字

  这里有几个生字词,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大家掌握了没有,同学们先自己练一练。(好)谁愿意来读?(真不错!)

  a:晏子大夫临淄

  b:楚王大王大臣们欺君之罪

  c:强盗犯罪囚犯

  d:春秋末期晏子楚国楚王侮辱尊重

  (你们能选用上面一组词语中尽量多的词语说一句话吗?)

  2、刚才你们朗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呢?晏子怎么样?所以我们对晏子非常--(佩服)(板书:晏子)

  那楚王呢?楚王这样子,真是让人气愤。(板书:楚王)

  三、师范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

  1、过渡。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气愤?什么地方让你最佩服?老师朗读课文,你们仔细听,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2、范读课文。

  3、提问:我们来解决刚才的问题。

  (1)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气愤?为什么?谁来说说,还有  谁愿意说?(稍加点评)是啊,晏子作为一个使者派到楚国去,楚王竟然还这样--(侮辱)他(板书:侮辱),真是令人气愤啊!

  (2)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佩服?

  小结: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一一反驳(板书:反驳)真令人佩服啊!

  听完了整个故事你高兴吗?(我非常高兴。)高兴什么?(板书:不敢不尊重)是啊,晏子出使到楚国,三次受到楚王的侮辱,他都一一反驳,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多么令人高兴啊!(板书连线)

  四、深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

  (1)下面就先来看看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好好欣赏一下晏子这位外交家的语言魅力。请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

  (2)指导朗读。

  晏子刚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给关了,让晏子从狗洞里钻进去,(出示图1)晏子是怎样说的?指名说。晏子作为外交官,他是这样说话的吗?(不是)应该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该怎么把它读好呢?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幻灯: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①指名读,指导朗读。(第一句要肯定,当然,到底要强调)(真不赖,谁能读得比他更好)(我发现他有一个地方读得很好,如果把第一句读得再肯定一些,就更好了。(很不错,当然(到底)两个字读得很好)②齐读。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③谁能站起来把自己当成外交家,手指着这个城门,加上动作、神态读一读,④指名读。(你来试一试,不错。很好,真有外交家的风采。)

  3、转换角色练习,体会弦外之音

  (1)练习传话。(速度慢)你们说,接待的人会怎么把晏子的话传给楚王呢?你们能不能当当接待的人传传话呢?请同桌同学先练一练,一个当楚王,一个当接待的人,待会儿换过来,看看哪桌同学练得最认真!出示幻灯: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传话。谁来当当接待的人传传话。指名传话。对,是这样的。那传话的人见了楚王,直接就这样说吗?

  (3)表演。现在我就是楚王,谁愿意当接待的人上来报告。(师叙述:今天那五尺来高的晏子肯定得从那洞里钻进来,可有好看的啦!)……啊?如果……那……我……哎……

  同学们,楚王听了接待的人的禀报后,会怎么想呢?请大家想一想,用上老师这里的句式,(幻灯:楚王想:晏子说─────,如果──────,那────── ,哎─────。)轻声地说一说。谁来说?还有谁愿意?

  是啊,楚王考虑再三,没有办法,只好(出示第二幅图)--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对晏子佩服吗?(佩服地五体投地)我们再来读读晏子的话。出示幻灯: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小结: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沉着--冷静,凭着他的三寸不滥之舌,使楚王不得不认输。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

  准备练习:

  练习1

  能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是个爱国的人。

  晏子能维护齐国的利益。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

  能巧妙战胜对手的人,是个有智慧的人。

  晏子用善辩的口才战胜楚王。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3

  龙港一小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的,

  我是龙港一小的学生,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第一次的交锋以楚王失败而告终,那第二、第三次又是怎样交锋呢,谁输了,谁又赢了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欣赏。

  板书设计:

              26 晏子使楚

                侮辱

           晏子           楚王

                反驳

               不敢不尊重

17 赤壁之战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具学具 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内容,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习,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要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请同学说一说。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朗读课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后同学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火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准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火攻这一仗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

    (1)“锣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说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二、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1、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三、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以少胜多的原因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巩固生字。

  六、布置作业:预习《飞夺泸定桥》。

  板书设计:

                   17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18 冀中的地道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目标:

   1、要了解文章是怎样按一定顺序来写的。

   2、明确学生懂得一定的顺序对读和写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懂得作文为什么要按一定顺序来写,及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文章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篇记叙文章,可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为什么要按一定顺序来写,又该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呢?今天我们从读写例话中就能了解有关知识。

  二、回忆《赤壁之战》的写作顺序。

   1、大家再读一读第17课《赤壁之战》,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写火攻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三、按要求自学短文。

   1、自由读短文,想一想从中明白了什么?

    (1)从中明白了:在读课文的时候,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叙述得更清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2)《赤壁之战》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读后知道怎样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3)按一定顺序写有多种方法。如:按时间先后顺序,按地点变换的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来写。

   2、想一想学过的文章中,都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说明什么?

  四、总结。

    通过学习短文《按一定顺序写》,知道了写文章为什么要按一定顺序来写,也明白写作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按怎样的顺序来写。

积累运用五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背一背

  (一)读对(提示:“殉”查字典,读xun不读xun。字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性命)。

  (二)读懂:

    1.这些词语大多用来歌颂什么英雄人物的,大多用于什么情况?

    2.在学过的课文和读的文章中,观看的影视节目中是怎样运用这些词语的?

    3.理解。

  (三)过程:

    1.个人读理解;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2.背词语。

    (1)个人背;

    (2)同桌同学互背。

  二、阅读--唇亡齿寒

  (一)先读文理解成语的意思,后查工具书验证。

  (二)讨论:怎样讲好“唇亡齿寒”的故事。

  参考:(1)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十分密切。多用于形容两个邻国间的关系。

     (2)a 读懂故事,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b 弄清并记住内容要点及先后顺序。

        c 既要结合原文又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d 讲述要连贯,自然大方,最好绘声绘色,有必要的表情动作。

  (三)个人练习讲。

  (四)同桌同学互讲互评。

  (五)发动学生在全班讲,全班鼓励评议。

  三、口语交际--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

    (1)阅读理解:1.交际什么内容?2.怎样交际?

    (2)小组交际,评议。

    (3)全班交际,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读一读背一背”词语抄写词语本上。

                第二、三课时

  习作--建议书

  一、读“习作”、回答

  (一)“习作”中提出可以针对什么问题写建议书;你打算针对什么问题写,为什么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1)周围的环境被污染,社区购物不方便,供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太少。

   (2)小商贩乱设摊点做买卖,堵塞交通;网吧存在的问题;有人在学校附近劫小学生钱……

   (3)我们是社会的小主人,协助政府治理首都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怎样写建议书呢?

    1、建议书写什么内容?

    2、建议书怎样写?

     (1)内容:

        a 存在问题;

        b 说明产生的原因;

        c 危害性;

        d 解决问题的建议。

     (2)写法--书写格式要正确

        a 根据建议书的内容先写上标题;

        b 开头顶格写清楚,建议书是写给谁的;

        c 正文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写反映存在的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或危害,具体建议标明序号分条写出;

        d 另起一行写上建议人的姓名和写建议书的日期。

  二、组内互说互评(围绕下面提纲说)

   1、向什么部门反映情况?

   2、反映什么情况,提什么建议?

    (1)问题;

    (2)产生的原因;

    (3)影响和危害;

  

19 黄河象

》提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附:板书设计

            

20 琥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附:板书设计

           

21 最后的辉煌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

   3.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我求疑释疑的能力,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在自我实践、体验、感悟中拓宽阅读空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及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学习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

   2.能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拓宽阅读、思维的空间。

  三、学习准备

   1.根据导读自读、自悟课文,提出学习疑问,自学生字词。

   2.查阅有关诺贝尔的资料。

   3.师了解、收集学生疑问并写好小黑板。

  四、学习课时: 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课、说说编编

   1.今天我们先做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出示词语:专利延绵思忖愚昧遗嘱死而无憾诺贝尔)

     (1)读一读;

     (2)说一说意思;

     (3)连一连,请选择你喜欢的几个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编一段话。(可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或自由选择内容)

   2.小结学法、板书课题:诺贝尔用自己无私与博爱的精神谱写了人生的--《最后的辉煌》

  (二)以疑激思、体验感悟

   1.通过自学课文和查找资料,你们获得了关于诺贝尔的那些知识和事迹?(生说,师择机引导、提升并板书。如:诺贝尔发明家企业家巨大贡献巨额财富……)

   2.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真了不起!课前老师收到许多有水平的疑问卡,有的是文中的有的涉及课外的知识。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是释疑解难的高手?(出示小黑板并请一同学读题)

   3.问题征答台:

    (1)诺贝尔晚年的心愿是什么,这个心愿如何实现的?每次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的什么心情?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2)为什么“至于其他的款项应该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前提”?

    (3)在“诺贝尔的遗嘱中为什么要写上“歧视别人是最愚昧、最无知的行为”这句话在他的遗嘱中有什么作用?

    (4)课文通过那两件事来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5)为什么要以《最后的辉煌》为题,而不用《一生的辉煌》或《诺贝尔奖金的由来》、《永远的辉煌》为题?

    (6)为什么说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上的贡献?

    (7)为什么说诺贝尔一生充满传奇?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结合收集的材料自主选择问题回答。)

   4.生说,师择机引导学生通过心理活动描写体验、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情朗读、感悟、升华并板书。(如:捐助医学设诺贝尔奖名垂青史发展科学与文明)

   5.看板书小结全文,谈学习感受或收获。(可从情感、表达方式、语言特色……方面说)

  (三)、学习语言、发掘潜能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受到启发。我发现这课用了许多关联词,你们愿意根据课文内容或掌握的材料和老师来一次关联词补句大战吗?(师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考老师,最后生生互考)如:

   1.我虽然生在瑞典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成就大事业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心胸狭窄的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诺贝尔就终日笑容满面。

  (四)实践体验、深悟砺志

     诺贝尔传奇的一生及诺贝尔奖激励了无数人们勇攀科学高峰。你知道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间况吗?好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姓名、国籍、种族、主要成就奖金类别……出一期小报。比一比,看那组出得好!(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人类科学与和平

                 科学家   巨大贡献    发

                 诺贝尔   捐助医学    展

                 企业家   巨额财富   名垂青史

                       设诺贝尔奖

22 丰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