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3-27编辑:互联网

   

教材说明: 

   《钓鱼的启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距离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是最后我还是把鱼依依不舍地放回到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设计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人物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的细节,解读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文章的教育人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 

2、通过“我”和父亲言行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变化,尤其“我”的心理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对“启示”理解。 

教学过程: 

一、感知“钓鱼”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钓鱼的启示》,(师板书课题)一起读读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生答)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钓起了一条大鱼,却在父亲的要求下把它放回湖里去了,后来我从这件事中受到了启发。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将“我”的启示划出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如果把这句话中的道德、是、非、实践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这句话变成了什么? 

(钓鱼只是个放与不放的问题,做起来却很难。) 

过度语:钓鱼只是个放与不放的问题,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中,去感受一下作者“难”。 

二、感悟“钓鱼” 

1、理解“我”放与不放的“难”。 

自由读3--9自然段,把课文读流利,在小组内议一议:为什么我放掉这条鱼这么难?既然放鱼这么难,干嘛为难自己呀,我不放行吗?为什么?形成一致意见,待会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2、探讨“我”放与不放的“难”。 

为什么我放掉这条鱼这么难? 

过了好长时间,鱼钩突然动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够了。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的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是静悄悄的,交界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以读带悟,悟中理解: 

“过了好长时间”读出时间长,难熬的语气。 

“啊,好大的鱼!、、、、、、请清翕动着。”要读出对鱼的惊喜和喜欢。 

过渡:很长时间才钓到鲈鱼,我又这么喜欢,周围又没人看到,我实在是不愿意放掉这条鱼。既然放鱼这么难,干嘛为难自己呀,我不放行吗? 

师:生找出句子读读,出示文字说明美国“休渔期”。并用换词方法理解“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不容商量余地) 

以读带悟,悟中理解: 

师:父亲说:生:“孩子,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师:父亲说:生:“孩子,你(一定)把鱼放回湖里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师:父亲说:生:“孩子,你(必须)把鱼放回湖里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师:父亲说:生:“孩子,你(不容争辩)把鱼放回湖里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师:父亲说:生:“孩子,你(没有商量的余地)把鱼放回湖里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从父亲的话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坚定地、不容争辩) 

3、体会在这条鱼面前,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 

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怎样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态度一开始也犹豫的。但是,最终父亲还是经受住了到的考验。 

4、回过头再读描写“我”的句子,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学生自由读体会:“好大的鱼!翕动着。”(得意) 

“爸爸!为什么?”(急切)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 (委屈、难过) 

“我慢慢把鱼放回湖里”(无可奈何) 

我得意:“好大的鱼!翕动着。” 

父亲:你一定把鱼放回去。 

我急切:“爸爸!为什么?” 

父亲:你必须把鱼放回去。 

我委屈、难过:“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 

父亲:,你不容争辩,把鱼放回去。 

我无可奈何:“我慢慢把鱼放回湖里” 

父亲:,你没有商量余地,把鱼放回去。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过度:“放鱼”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不放鱼”过不了父亲这一关。最终,我还是听从了父亲的话,带着对爸爸的不理解把鱼放回湖里。“钓鱼”这件事情在我的心中打下了烙印,装载着这件事情,我生活了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内化“钓鱼” 

1、同学们学习十自然段,可以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自己思考:这三十四年中,那个沮丧的孩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随即理解“诱惑的鱼”) 

2、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就是创造。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读了这么多遍,感受有了吗?我们聊聊。 

(生:对父亲的感激。) 

带着对父亲的感激,我们再来齐读句子: 

四、升华“钓鱼”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牢牢记住了“钓鱼的启示”走出了自己灿烂的人生。三十四年人生路,当面对诱惑的时候,他时时让“钓鱼的启示”提醒自己,走好人生每一步。回过头,看吧------

师:当距离开放捕鲈鱼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生:我- 

师:当开发商给我钱,让我在设计上偷工减料的时候,生:我- 

师:当老师多给我分数,没人知道的时候,生:我- 

师:当买东西售货员多找给我钱,生:我-- 

师:当我--,生:我-- 

因为我们明白了:捕鱼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鱼留着就是(错的);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对的)。 

因此,我们要牢牢记住:道德认识,道德的抉择就是这么简单,实践道德,放掉手中的鱼,就需要放弃个人的利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