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移情策略在朗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发布时间:2017-7-4编辑:互联网

   【摘要】移情是扩展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发学生体验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重要途径。具有移情能力的人在欣赏作品时会随着情节而喜怒哀乐。利用这点,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寻找这个情感基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与作者、作品发生共鸣,产生一种强烈的卷入感,又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感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朗读效果。

【关键词】移情   感悟   共鸣   朗读

   一般来说,移情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指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情感,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朗读教学过程中,运用“移情”手法进行情感熏陶,关键是能找到最佳的激发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但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适合进行朗读指导的文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承载着作者某种感情的文本,能够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喜爱、悲伤、自豪、怜悯、欣慰、愤恨等;第二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三类是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与共鸣的文本。教师应首先设计、创造美育化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展现审美对象的意境,进入角色,继而整合,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

教学中,要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学生已经内化的情感,教师在设计、创设教

学情境来刺激学生,诱发学生进入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体验到文本丰富的神韵及深刻的内涵,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情感的出现是移情运用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基本条件。

1、在情境中体验角色,与文本实现对接

例子:《四季》中“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初读课文,出示一张静态的荷叶层层叠叠的照片,近处有清晰的大叶子,远处模糊。

  师:小朋友,瞧瞧这幅图,荷叶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绿绿的、圆圆的。

  师:是啊,这荷叶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床、大圆盘、蹦蹦床、游乐场……

  出示一张动态的青蛙图

  师:是啊,一只青蛙被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给吸引了来。荷叶会怎么招呼青蛙过来呢?

  生:小青蛙,快到我这里来吧,我这张大床可舒服啦!

  生:小青蛙,我这里还有小水珠,它想和你一起捉迷藏呢!来吧!

  师:青蛙听得眼睛都发亮了,它会说什么,怎么做呢?

  生:它立刻跳了上去,在上面蹦那跳那,可高兴了!

  生:它还会招呼其他小动物们过来呢。

  生:它一会儿游泳,一会儿跳高,和荷叶、水珠在捉迷藏呢!……

  师:欢笑声慢慢地装了一荷塘,就这么高高兴兴地,来读一读小诗吧!

   很多时候,老师情境创设归情境创设,朗读总是以一句“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来引导,而这句“就这么高高兴兴地,来读一读小诗吧!”是与情境融为一体的,它试图在洞开一个不一样的“情境”,这个情境中有孩子独特的生命体验在里面的,是孩子将自己幻化成小青蛙和荷叶,这样一个情境结构激活了孩子的生活和文本的对接,能调动情绪的力量参与到朗读的语气,这样的朗读就是活着的朗读。这种动态的生成,是和诗句的气质一致的。

2、在情境中唤醒生活体验,与文本实现共鸣

   教育即生活,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不仅仅为教学提供创作的素材,也极大地为创作提供了情感和想象的原动力,这些正是提高朗读的基本条件。朗读中的情景创设,意在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点燃学生朗读的火花,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子:二下课文《找春天》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星期天老师走进春的大自然,和春天有了个亲密接触,今天我把春天也带进了课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录像吧!

   播放春天里的录像,并加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师: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这和你看到的春天一样吗?我们在春天看到了什么?

   生:柳姑娘摇着嫩绿的辫子。

   生:小燕子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生:小草也钻出了地面。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这一环节用录像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感官,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诱发”学生回味类似的生活经历,回忆记忆中的春天。春天的美景对学生再熟悉不过,学生很容易将录像中的画面与生活对接,并形成一定的感知和理解。在看完录像后,学生说出生活中看到的春天的景物,这与文本达成共识,谈及其学习兴致会更浓。教师利用拍摄的录像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进一步丰富内心感受,并把这种情感带进课堂,内化到了朗读中。

   

   

二、激发想象,丰满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教学过程中。

   1、以联想丰满作者的“言下之意”

 例子:五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段中第二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做文章:透过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脑子里有什么画面?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把眼前的这种美带给大家。

   由一个词,到一个具体的、丰满的画面,再朗读,心中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流动的风景,具体可感,肯定读得好的。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朗读,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

    2、以续想内化作者的“言外之意”

续想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可以“难能可贵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可能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难能可贵娜做得对;有的说难能可贵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这种续想,有助于丰富感知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把握文章内在的意蕴,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朗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想象的空间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再造形象,还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内心体验,结合生活积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三、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要求老师要善于“移情”,把作者蕴含在字、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中的思想感情,真实而自然地“移情”给学生。因此,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往更深的层面去激发学生的感情。

披“字词”以入情

只有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挖掘文本的深度内涵,学生

的情感体验才会升华。品读者以呈现在面前的文字作为出发点,当然不能字词单独地拿出来品读,要品字词在语境中作用,然后借助于对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慢慢的窥见了作者深藏于心灵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

   如教学《司马光》一课,在花园里遇到的紧急情况下,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而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体会“举”和“砸”这两个举动,在当时这种危急关头的恰当性,表现出了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品出了含义,学生了解了字词在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准确性,就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促进朗读。

酌“标点”以升情

   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具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含义,包蕴着不同情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可以正确把握句段,从而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根据课文中的标点深入地去揣摩朗读的语气,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标点。如《惊弓之鸟》这一课中,魏王说的两句话:

     “你有这样的本事?”

     “真有这样的本事!”

    这两句话仅仅相差一个字,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而表达出大相径庭的语气:前者写出魏王疑惑的心态,后者则写出魏王亲眼见到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了大雁”后震惊的心态。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感情,就可以准确地读出前者将信将疑、后者深信不疑的不同语气。

四、小结

   “移情”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是美的生成图。“移情”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朗读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故,情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关键点是刺激学生的情感,激起情感的深化。“移情”在朗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迁移,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