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 教学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7-24编辑:互联网
《搭石》教学案例
区十小 孙淑琼
教材分析:《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更不宜分段训练,层层分析。那样反而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抓中心句入手,通过重点词语、句段,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代讲,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片段一: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 )(师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搭石?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指名读相关语句
师:小溪上没有搭石,人们怎么过河?人们上工要?(生1:脱鞋挽裤)人们收工要?(生2:脱鞋挽裤)赶集要?(生3:脱鞋挽裤)访友要?(生4:脱鞋挽裤)从这一次次的脱鞋挽裤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乡亲们过河很不方便。
生2:乡亲们过河很辛苦。
生3:乡亲们过河很麻烦。
师:这是在夏天,而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过河则必须走?人们上工要走?(生1:搭石)收工要走?(生2:搭石)赶集要走?(生3:搭石)访友要走?(生4:搭石)
(出示搭石图片)
师:就是这样普通的搭石,在刘章爷爷眼中,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是为了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更是为了深化孩子们对搭石的认识,以先入为主的理念,在读中反复呈现“脱鞋挽裤”“搭石”这两个词,在孩子心中构建起搭石这个具像,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片段二:
师:我看到好多语句上都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被这个句子打动了?请读读。
(指名读)
师: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生答:搭石)走的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师(引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
对!其实没有,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体会得多好啊!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又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生描述这两个词的意境。
师:是的,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看!谁能读出诗一样的感觉,你们推荐一位吧!(课件出示)
每当上工、 前面的抬起脚来
下工, 后面的紧跟上去
一行人 踏踏的声音
走搭石的时候, 像轻快的音乐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孩子们,刘章爷爷再大山里生活了十三年,每一年都有两百多天走在搭石上,每一天他要走上多少到道搭石啊,他时时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他怎么能忘记这样的情景呀,读--
生感情朗读。
【这个教学片段,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美,将文段演变为小诗,给孩子一定的心理暗示,于是学生的读更有韵律美。之后,我引进对刘章爷爷的介绍,用师生合作读的方式,使这几句话与文中的语言一一呼应,反复回环,反复诵读,使孩子们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既内化了文本的语言,又升华了孩子们的情感。】
教学片段三:
(出示语句“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
2、创设采访情景: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爷,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多棒的老人啊!你觉得呢?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这样的为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
(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小结:在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呢?板书:善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尝试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生活画面,试图通过所想象的画面来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光辉。】
教学片段四:
(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才相背而行。”)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学生接读)
师:如果遇到年轻人和老人一起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出示相关语句。
1、你的感受是?“伏下”怎么理解?
2、师生表演本片段。
教学最后环节:
师小结:
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啊!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的作者就是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早上,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教室,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这是一种美。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是一种美,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回去后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教孩子学会阅读、思考和表达。正如名师孙双金所言:语文即生活啊!语文课得教会孩子生活,课堂所学,得演变为生活的能力。故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课后得回归于生活。此教学片段正是为此目标而设计,引导孩子去生活里发现美。】
教学反思:古人很重视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足见朗读之重要。所以我想在本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事实上效果还不错。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很注重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后,更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用所学指导生活,将所学用之于生活,实现语文即生活的理想。本课的教学也留下很大的遗憾,因为我在相对陌生的班级授课,所以对学情把握不够准确,课堂上有不信任孩子的情形,便采用了包揽的做法。我想:任何时候,我们都得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真的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也许他们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