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归宿 班主任工作论文(四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2-22编辑:互联网

   横峰二小     刘兆林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得到父母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家庭是生活的据点,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起点。家庭对儿童来说,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现在”,而且关系到“将来”。儿童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将来有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在程度上左右起未来。大人都一度经过家庭生活中的“儿童”阶段。然而,现在儿童的生活与30年前大不相同,留守的生活最寂寞,留守的孩子最孤单。在我的班级里,就有不少这样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有的靠爷爷奶奶看管,有的靠亲戚照顾,由于缺少关爱或教育方式的不得当,他们任性、冷漠、孤独、自卑、消沉、不爱学习。父母的亲情缺位了,关爱不能缺失啊!作为老师,他们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我,充分发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就是用真爱来点亮孩子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使他们也能在蓝天下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一、敲动心弦,唤醒真爱

我班有一名男生叫陈国旋,今年十岁,原本学习成绩较好,后因父母外出打工,在家无人照料,经常逃学,作业几乎不做,并沉溺于游戏机房、网吧,学习成绩一路下滑。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何挽救这孩子呢?经过一番酝酿,我认为他本质并不坏,如果能打动他的心,唤醒他的真情,相信就能促使他走上正轨。

春节期间,我探听到陈国旋的父母都回来了,我立刻走访了陈国旋的父母,并用“在外想孩子吗”、“你们长年在外奔波是为了什么”、“你们对陈国旋有什么期望”等问题与他的父母交谈,使他们认识到培养孩子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我也得到了他们愿意配合教育孩子的承诺。于是,我和陈国旋的父母约定,每周的星期四为热线电话日,无论他们在外多忙,也要让孩子听一听他们的声音,给孩子关怀和鼓励。此后的每个周四成了陈国旋最快乐的日子。是啊,电话不仅沟通了感情,唤醒了孩子的真情,还提高了孩子生活、学习的信心。父母的关爱有了,老师的关爱更少不了了。除了平时的嘘寒问暖,我更是特别留意他的言行、衣着,当知道他为他那破烂不堪的书包而抱怨的时候,我便带他到商店买了一个,又买了些学习用品给他,他捧着这些文具,感激地对我说:“老师,你就像我的妈妈,我会努力学习来报答你的”。

两个月过去了,喜欢逃学、上网玩游戏的陈国旋又回到了课堂,学习成绩也渐渐赶上来,看到他的成长,我的内心也感到了无比的欣慰。

二、付出爱心,浇灌心灵

我班还有个新转来的学生叫洪雷,他的父母已离异。当他第一次出现在教室门口时,他那胆怯的样子和迷茫的目光让我心头猛地一颤:这孩子,真是个不 “来,给大家介绍下,你叫什么名字?”我亲切地搂着他的肩膀将他领进教室。

“ 洪雷,”,他的声音很小,头低得不能再低。

有几个女同学捂着嘴巴偷偷地笑,他瞥了她们一眼,头埋得更低了。

也许就在那一刻,他原本沉重的心更蒙上了自卑的阴影。

果然,来到新环境的他每天都郁郁寡欢、独来独往。

我决定去家访,了解下情况。他将我带到了他的姑姑家。通过详谈,我了解到他父母离异后,父亲就把他寄居在姑姑家,然后外出打工去了。至此,我读懂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破碎的家,给了孩子一颗脆弱的心!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背上了了沉重的包袱!该怎么办呢?我苦苦思索着……

“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于是,他成了我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我特意让他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并热情地给予表扬,作业坚持面批;课后经常与他谈心,鼓励他参加班级活动,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同学多关心他,帮助他。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开始主动与同学交谈,课余时间,还能看到他开心游戏,与同学融洽相处的身影了。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已经快要上课了,他发现他还没来上学,打电话又没人接听。我立即请了个假赶到他姑姑家。进屋一看,原来他躺在床上,额头滚烫滚烫的,我立刻再次联系他姑姑,并把他载到医院打点滴,吃药。第二天,烧退了,他来到学校对我说:“老师,那些药钱等爸爸回来再还你”。我笑着说:“傻孩子,老师不要你的钱,你病好了就好,老师希望你天天快乐地来上学。”他激动地站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一个学期后,他成了我的一名小助手,也成了班上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期末还被评上了“三好生”。他用行动证明了他的转变。他那被爱心浇灌过的心田终于不再干涸,我成功地为他撑起了一方蓝天。

三、牵线搭桥,解放心情

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有的学生表现为焦虑、怨恨、沮丧或自卑,有的学生表现为孤独、多疑、消极或冲动,有的学生表现为厌倦、畏难、不安、无心学习……学生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我觉得要转化这些学生,就必须从心灵入手,搭建一个平台,育人育“心”,解开心结,进而有效地开展教育。长期以来,我就在班级里开设了“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学生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少问题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袒露心扉,得到有效的疏导,很多问题也慢慢地得到解决。 四组织活动,融入集体

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对班集体产生归宿感除了家庭之外,班集体是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除睡觉时间之外,他们约有6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班集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有一个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从心开始,用爱护航,让我们用爱去滋润每个留守孩子的心田,用爱指引留守孩子生命的航程,让留守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健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