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掌声中奔涌 说课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6-15编辑:互联网

    掌声给人勇气,掌声给人信心,掌声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身患残疾的小女孩,经常一个人孤零零地躲在角落里,她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自卑的孩子,后来不仅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交谈,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是什么让她不再忧郁和自卑?又是什么让她变得如此的自信和快乐呢?她在后来的一封信中告诉了我们,是同学们的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战胜自卑的力量。

这个故事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本,作者以“掌声”为题,从表层上看是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更深一层的用意在于提倡一种精神,即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他人。综观全文,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

中年段的阅读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把低年级的字词教学给予巩固和运用,还要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⒊抓住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⒋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 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的看待自己。

这样,在有效的知识训练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了学习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三维目标有机达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就语文教学而言,没有感情的课堂,就如同没有清流的溪涧,没有清香的荷塘。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意图,我便以“情感”为依托,以“掌声”为支点来处理教材,以在多样化的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为教学重点,把感受小英前后变化,理解掌声背后的关爱和鼓励作为难点来突破。如何让学生的情感、智慧、思想在品味语言、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经过反复的思考、斟酌,有了《掌声》教学的三个一:

一个巧妙的切入点

“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许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混乱。这切入点就犹如是照相摄影时的最佳角度,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关键的一剪。找得准、抓得巧,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之后,我通过对比朗读,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突出一种巨大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由此质疑引出掌声,并在读中体会两次掌声的内涵。可以看出以“掌声”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把文路、教路和学路巧妙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点上。

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

在阅读教学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掌声》这篇课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和动作:“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小英慢吞吞地站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透过对小英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小英情感的变化过程,由“自卑-感激-鼓起生活的勇气”。而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本节课我抓住掌声这个切入点,串起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展开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让情感在掌声中奔涌。

    一种立体的教学板块

    这节课我通过整合思路、整合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四个立体的板块,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一板块的学习,“简单”却不“单一”,学生学的不“单薄”。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求解,读中品味,努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交融,让课堂涌动真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 整体感知、积蓄情感

    首先,从字词复习入手,将多音字、难读的字组合放在一起区别。一组字词完成复习任务后,再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联系刚才所出示的字词连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字词又成为学生整体感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语言凭借,将字词的复习与课文的整体感知进行了巧妙的整合,为后续的学习蓄积了情感。

二 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把第1小节与第4小节进行对比。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小节,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英,你从哪里读出这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又通过教师的引读,带领学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帮助小英的强烈愿望。然后以“你们的愿望实现了吗?”自然引入到第4小节的研读。再通过对比读,激发学生探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使小英由自卑走向了自信?” 最后以小英来信中所提到的掌声为突破口,带领学生再次走进那堂难忘的演讲课。

三 潜心品读,升华情感

    残酷的病魔,让小英失去了自信,让她没有勇气走上讲台,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小英复杂的内心情感,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抓住“低头”“犹豫”“慢吞吞”“眼圈儿红了”等词语在文中细心品悟,再引导学生揣摩“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 让学生想象补白当时人物的心情,进而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最后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课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 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一摇一晃的小英。她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从座位到讲台这短短的一段路,在小英看来,却是那样的长,那样的长。”接下来,我以感人的音乐渲染气氛,用动情的朗读弹响学生的情感之弦,由此也激发了学生感情朗读的需要。在学生汇报朗读时,我运用导引性的评价语,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体会情感。“从小英含着眼泪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到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虽然小英和同学们之间没有一次对话,但他们却一直在用心交流着,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把心中的话儿告诉了小英,又是什么让小英的脸上有了平时很难见到的笑容呢?”我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引导学生锁住课文的关键,聚焦两次“掌声”。在引导学生领会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创设了“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这样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与文本灵犀相同,产生共鸣。从而,学生能够驱动智慧,敞开心扉,用一颗颗纯洁的童心去触摸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的温度;学生能够飞扬激情,倾诉心声,用一句句质朴的童言来表达真知灼见,抒发纯真的情感。

四 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最后的作业设计是“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情感得以延伸。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当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几滴蜂蜜,让孩子去吻《圣经》,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通过《掌声》这节课,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

彩创意而喝彩,那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