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5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五、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六、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板书:       渔歌子

         简笔画(悠闲自在)

           词中景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