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9-9编辑:互联网

  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昨天学习的内容都想起来了吧,考考你们:谁发现儿子前两次拿回金币给父亲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3、带着同学提出的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父亲为什么后来相信了?从哪看出是儿子自己挣的?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

     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生答

    看来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你们也明白了。挣钱要取之有道,靠劳动挣来。想想还有不理解的吗?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板书:

                    一枚金币

                 父        子

                 扔        走

                 又扔       走

                 仍然扔      受不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