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6-20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7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3、欣赏油画,学习观察和想象的方法,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欣赏油画,学习观察和想象并练习表达。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明确目标。

1、金秋十月,瓜果遍地,正是收获的季节,这节课我们学习“收获”单元的《拾穗》,请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与前面的课文不同,这是一篇介绍名画的说明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欣赏这幅名画。观察时要有一定顺序,可以按从近到远,也可以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2、你看到了什么?按照你观察的顺序说说。

3、教师小结:看着这幅图你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更近一步地走进油画,走进课文去品味。

二、检测预习,整体感知。

1、引入:昨天晚上,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同桌分段轮读读课文。纠正读音。能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在同桌的书上插一面小红旗。

3、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搜寻 欣赏 传统 弥散 逼真

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 )在田野上。

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 )。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 ),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

《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 ),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认真地( )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落(lao la luo)下毛病 落(lao la luo)叶

丢三落(lao la luo)四

小结:没有老师的帮助,同学们自己就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并且能学会生字,真了不起。

4、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这幅画的?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交流)

三、赏析油画,学习写法。

1、引入: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妇女的呢?

2、出示导学提示:

(1)用心默读2-4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画中人物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推想的句子。

(2)思考后填写表格:

人物

描写

推想

中间的妇女

右边的妇女

左边的妇女

(3)每个小组选一个人物进行讨论,准备展示。

3、展示交流预设:一个组代表说,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可以有评价的方法。

(1)中间的妇女

描写: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那戴着套袖的手臂。

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

她埋头苦干。

哪些词语打动了你的心?做做“攥”的动作,这个动作还能用什么词表示?“攥”能换成别的词吗?

推想: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

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你还能联想到她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吗?

融入你的理解,把这段话读出来。教师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推想的句子。

(2)右边的妇女

描写: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抓住“累了”、“欠起了身”、“腰疼”、“直不起身”、“攥着”、“搜寻”体会她的辛劳。

推想: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的辛劳,腰已经落下了毛病。

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因此,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打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家里人是怎样劝她的?她是怎样难过回答的?

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一二大组读描写的句子,三四大组读推想的句子。

(3)左边的妇女

描写: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

抓住“手脚麻利”、“趴下”、“伸向前方”、“弯”体会她的勤劳能干。

推想: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

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道路还很长……

一个省略号意味深长,你能想象她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吗?

同桌接读。

4、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一派丰收的景象,那么这几个辛苦的农妇捡拾麦穗能算是收获吗?回到家她们能不能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呢?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5、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读读这几段话吧。

6、小结:读到这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离不开作者仔细地观察和透过画面合理的想象,所以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

四、回顾画面,体会感情。

1、我们跟着作者欣赏了这幅《拾穗》,我们该怎样评价这幅画呢?(读最后一段话。)

2、为什么这幅画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生结合倒数第二自然段及课后资料卡谈。

看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观刈麦》,出示,教师朗读。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唐 白居易)《观刈麦》

虽然年代不同,国度有别,但是所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只有了解农民,才能表现农民,热爱农民。

3、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后,你对有些词句一定又有了新的感受,丁丁和冬冬为大家带来了一把金钥匙呢,请你现在补充完善自己的摘录笔记。

五、学以致用,指导练笔。

画家米勒和作者用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不朽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每一个人。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欣赏两幅收获图,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幅,把它写下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