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9-25编辑:互联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坝中心校  杨守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

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樟树吗?(没有)你们想不想见呀?看,这就是樟树。(出示图片),你们觉得这棵樟树长得怎么样?(学生简单说说)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不是一般地方的樟树,而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出示课题)

二、了解原因,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了解到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搬家,她不肯。为什么呢?我请一位同学们读1-3小节,其他同学注意听,用笔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学习成果(出示句子: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我?这?)(板书:宋庆龄  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所以不愿意搬家。我想问大家,宋庆龄是谁呀?学生说说。大家知道,周恩来总理是当时中国最忙的一个人,他要亲自为这个人安排住房问题,这个宋庆龄是什么人呢?我们来看看。(出示图片资料) 

4、小结:宋庆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周总理觉得这房子小了点儿劝她搬家,她不肯,就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句子: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5、齐读这句话,读出不舍之情。

三、品词析句,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过渡: “这是两棵--樟树”,宋庆龄什么没见过!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

1、学习樟树的外形与生长特点

(1)、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樟树特点的一个词,在下面画“●”。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樟树的蓬勃?找出重点词画上“    ”。

(2)、学生静心读书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

出示句子: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① 最能体现樟树特点的一个词是哪个?“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出示)

②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枝干粗壮、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出示)

③“四季常青”是什么意思?那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4)、师小结:不管条件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读出粗壮、蓬蓬勃勃)

(5)、学了这一段,你觉得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是两棵樟树?(蓬蓬勃勃)

过渡:宋庆龄喜欢这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可是天下蓬蓬勃勃的树很多,为什么宋庆龄对这两棵树情有独钟?

2、学习樟树的高贵

(1)默读第五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别的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樟树的句子。再想一想樟树与其他的树有什么不同。

(2)、交流学习成果

①说说画出的句子。

②交流樟树与别的树不同之处。

③重点体会樟树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特点。

出示句子一: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板书:香气)抓住:“香气”“永久保持”两个特点。

师问: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出示句子二: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十年、百年……),说明了樟树有了这个香气就有了什么样的功能?(板书:拒--虫)虫子被拒之门外了,谁得到了保护?(学生说后师板书:养-物)

(3)、樟树的有拒虫的香气,保护了物品,那别的树呢?(招虫)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体会对比的手法。

(4)、樟树能把虫拒之门外了,虫子没有了,樟树怎么样?(欣)我们带着高兴、赞美的语气再读这几句话。

(5)、学了这一段,大家说说宋庆龄舍不得樟树的原因还在哪里?

(6)、小结:樟树的香气能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

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过渡:宋庆龄喜欢这两棵树,你们喜欢吗?如果你去宋庆龄的故居,你会怎么做?(出示最后一小节),学生齐读。

2、“崇敬”、“瞻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学生说) 那为什么人们也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学生说) 仅仅这些吗?让我们进一步走近宋庆龄。

3、(出示宋庆龄的一段文字)简单叙述并引出: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樟树就是宋庆龄,虫子就是敌人,把敌人挡在门外,不和敌人同流合污,这就是宋庆龄的樟树品质的力量)(板书:敌)

4、樟树拒虫保护了衣物,宋庆龄把敌人挡出去,保护了谁?我们再来看她还在干什么?(出示解放后的资料)(板书:人)

5、一边小结一边板书箭头:樟树的香气将虫拒之门外,保护了物品,宋庆龄顽强抗敌,保持了人民,现在你应该明白了人们为什么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了?(不仅仅是因为樟树蓬蓬勃勃,有拒虫的香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这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树如其人,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和樟树留影就是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6、出示填空:宋奶奶一生永葆革命的青春,就如樟树          ;宋奶奶一身正气让敌人害怕,就如樟树       ;宋奶奶高贵的品质永留人们心中,就如樟树                  。

7、带着对宋庆龄的崇敬、怀念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揣摩写作手法,拓展延伸

过渡:这篇课文还是在写樟树吗?

1、回答,板书:借、喻

2、小结:表面上写物,实际上写人,像这种写法我们叫借物喻人。

3、赏析文学作品中借物喻人的写法:《青松》、《竹石》、《卜算子.咏梅》,推荐课外阅读:《秋菊》《石灰吟》

4、赏析《卜算子.咏樟》

附板书设计:

虫      敌

樟树       香气       宋庆龄

借         养          喻

         物    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