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4-5编辑:互联网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海市海城区第二小学 潘 润 香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理解新词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及对其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中任意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查找有关胡杨生长环境的资料,搜集一些胡杨林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仔细听老师读一段课文,听完后告诉我课文歌颂的是谁?(师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听。)

2.(板书课题,读题。)看到“西风”和“胡杨”联系在一起,你的脑海里闪过一幅什么画面?

二、品读课文,聚焦品格

(一)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1.教师解说:是的,从回答中我知道,你们对胡杨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是的,与西风作伴,这就是胡杨的生长环境。在我国新疆南部,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这是一块阳光骄纵的盐碱地,这是地球上最荒凉最干旱的角落。胡杨却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风让沙漠一天天长大,它仍然在沙丘间守望。在漫长的风和水的争夺过程中,当河流消失,当风沙湮没,当人类放弃家园,胡杨仍然执著地守候着脚下至爱的热土,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呢?请大家看到第一自然段。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回答,你从中了解到什么?发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生读,反馈。

(二)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

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

(1)师过渡:通过第一自然段我们了解到胡杨是秋天最美的树。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完成以下练习。(板书:胡杨,是最 的树。)

(2)讨论交流:你找到了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3)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

(4)教师过渡:同学们概括得既快又准,看来对胡杨,我们都不陌生了。现在就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胡杨吧!

2.深入学习,聚焦特点

(1)小黑板出示第二自然段:

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①(齐读)二十米是什么概念?零上四十度呢?零下四十度呢?

②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作者运用发哪种写作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也许很多同学对这些概念还很模糊,听我简单介绍一下。夏天,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③沙漠的环境怎么样?适合植物生长吗?

④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并深深根植于大地。”

教师引读:尽管沙漠夏天炙热,冬天严寒,又有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和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2)小黑板出示第三自然段: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而将这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①朗读这段话,思考:胡杨将什么让给了别人,把什么留给了自己?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胡杨什么样的精神?

②自由提问。

③教师解说: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遮风挡沙,才有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宁静、山清水秀的美景 以及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不,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胡杨傻吗?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3)出示第四自然段: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①读一读,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胡杨真的生下来千年不死吗?为什么胡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

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②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教师引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教师引读: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③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悲壮的树。

三、总结写法,习作效仿

1.读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男儿、母亲、战士……)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引读:因为--胡杨,是最坚韧(无私、悲壮)的树。

2.师: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这是对胡杨最好的赞美,这是对胡杨精神的最美诠释。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胡杨的特点的?2~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处?(先总,后分)

3.你们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赞美胡杨,升华感情

1.面对胡杨,我们感到了自身的狭隘与渺小,面对胡杨,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面对胡杨,有人唱歌赞美她,有人写诗赞美她。

2.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抒写,集体交流。

3.让我们从心底留住胡杨,走近胡杨、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吧!

板书设计

9 西风胡杨

坚韧 英雄

胡杨,你是最 无私 的树 战士 热爱、赞美

悲壮 母亲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让学生理解胡杨的品格。这是一种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除了让学生读,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胡杨的品格以外,还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式,进入相关形式的语段练习。可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所以效果只是一般。

1、学生能通过朗读感受到胡杨的坚韧,但对于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和传递的情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在此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耸立、挺拔”感悟胡杨的生存状态,体会胡杨的“最坚韧”埋下伏笔。

2、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点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触动,为下面教学构建良好的氛围,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课 后 拓 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练习搜集整理有用信息,培养忧患意识,从我做起,切实行动。

总的说来,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还是满意的,只是完成了任务,但预设和生成还是有一定差距,没有完全达到“教学微笑,学生激动”的效果。我想如果能摒弃平时上课的随意性,精心设计过渡语,让每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的话,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