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朽幼儿同伴交往
发布时间:2017-4-18编辑:互联网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是指幼儿在集体中,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平等、独立、自愿结合、互助互惠横向的友好关系。通过这种同伴交往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与同伴经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需要,对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随着情绪的稳定和依恋的转移,他们对同伴的需要越发明显,由于孩子们的性格、兴趣取向、现有能力、心理需求等差异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交友模式。归纳一下大致分为四类:专一型、受欢迎型、攻击型、忽略型。
专一型儿童比较依恋固定的玩伴,兴趣取向、认识判断等行为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受欢迎型儿童往往乐于接受同伴的请求或共同游戏的邀请,这一型的孩子很少带有攻击性行为,在同伴间的人气很旺。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 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愿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去攻击别人,但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后两种交往类型的孩子就是不善于交往、交往手段不恰当的孩子。了解他们的交往类型,就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获得更多同伴的喜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培养孩子们的交往技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表达中学会交往。
语言表达是人交往的重要途径,从学着表达到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幼儿小班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个人有没有礼貌直接导致了 他是否受到别人的欢迎或拒绝,在小班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了解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从简单的 “早上好”,到“再见”,再到“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运用,教师与幼儿交往时也要注意平等交往,注意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语 言,当幼儿提出请求时要说“请帮我……好吗?”别人帮过之后,幼儿应该说“谢谢”。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请求,如有的幼儿想要什么就 直接“抢”,教师要引导他向同伴提出请求,提出请求只要有礼貌的说:“请你给我玩玩好吗?”说不定就会获得同伴的允许。被请求的幼儿可以说:“好的,再等一会儿好吗?”这样有礼貌的方式回答。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有意识地用礼貌用语来交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二) 学会分享:在分享中萌发交往意愿。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公主,小皇帝,习惯了“独享”,进入了幼儿园后,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和同伴交往中学习与人分享,不仅分享物 品,还要分享心情,分享关爱。许多家长也比较关注幼儿的分享意愿,比如,小朋友的家长会给小朋友带来好吃的糖果和糕点请全班幼儿分享,幼儿在以小主人的角 色分发糖果和糕点的过程中,体验着分享的乐趣: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快乐。另一方面,每一个分享到糖果的孩子们都感受到了一份喜悦,向往着由自己来 分发幸福和快乐的一刻。另外,我们也鼓励他们根据主题活动,从家里带玩具,图书等等自己心爱的东西来幼儿园,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同伴交换玩。为了可以得到心仪的玩具或图书,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东西与他人进行交换。我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有意识地强调分享,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
(三)创造共同合作的机会:在游戏中学会交往。
合作的过程也是同伴交流、相互接受的过程。小班的孩子首先是在活动中与人进行交往的,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共同游戏的机会,如体育活动《螃蟹运球》,两 名幼儿要通过合作,用肚子夹着球把球运到球篮里。传统游戏《炒黄豆》,也需要两个小朋友合作,才能完成游戏。操作活动时,我们会有意限制材料的投放,让幼 儿在有限的资源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也要从同伴的选择上加以引导,可帮助他们从同组选择到跨组选择到全班选择逐步扩大幼儿同伴选择的范围;适时的把能力强弱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幼儿多接触,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过段时间,再进行调整或互换。慢慢的,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同伴之间的互 动增强了,同伴间的交往也密切了。
(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交往在家庭中延续。
交往能力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小班幼儿的交往是一点一滴,循序渐进的在集体生活中学会的,然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视。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幼 儿交往能力的不同,如果家长对社会礼节及各种规则,严格要求孩子遵守,他们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的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纵容,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是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保护,培养出的孩子在周围同伴中常显得不安和拘束,出现胆怯害羞等现象。因此,无论是纵 容,还是过分保护都不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经常让孩子邀请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或去别的小朋友家里做客,从中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做客 人,做主人的一些道理。 一定要给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家长也可以相约带着孩子去外面玩耍,或者一起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让友情在家庭中延续。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起到榜样的作用。
(五)学会控制情绪,防止不良情绪蔓延。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同伴之间争执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争执过后,对情绪的控制也是幼儿需要学习的。正是在这些磕磕 碰碰中,幼儿才逐步学会怎样与人交往,从而习得社会交往的能力。当出现争执时,教师要及时纠正个别幼儿的情感偏差,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让孩子学会分辨自己的情绪感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进一步解决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幼儿的情绪特点,帮助建立交往中良好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情绪 的控制能力,这样幼儿在交往中才能避免过多的不良情绪的产生。
每个幼儿都具有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故其交往能力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小班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更易显露其弱点,如内向、胆怯、自控能力差、有攻击性行为等。面对这些教师更应以自己的细心、耐心和用心深入到幼儿的心灵中去,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让幼儿社会化发展更加健康,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