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我们长大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2-19编辑:互联网

   一、课前准备。

    学生:

   1.自制问卷表,在家庭成员中开展“我长大了吗”的问卷调查活动。表格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亲爱的________:(可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A.您认为长大的意思是什么?

     B.您觉得我长大了吗?为什么?

     C.请您讲讲我小时候的事儿,讲一讲我是怎么长大的,好吗?

      (对于完成该项任务有困难的学生可改为口头进行。)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也可在学生调查失败后再相机指导)。

    (1)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家人谈,最好能提前约定时间。

    (2)要用认真的态度、仔细的准备,告诉家长: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比如:给被调查者准备好一杯水,放好纸笔。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并切忌撒娇。

    (3)谈话中要有礼貌,对长辈要尊敬。

    (4)如果家长有时间谈,但又并不当回事,就明确提出你希望他(她)能认真配合你。

    (5)要有多次调查的打算和决心。

  2.收集自己出生到现在的照片,看看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回顾过去,发现自己的变化。】

  3.想像并画出自己成人以后的样子、职业等等。

   【让学生展望未来,预见自己的变化。】

    然后课堂上集中讨论现阶段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总结得失。

  教师:

   1.收集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加以整理。

   2.制作课件,内容为与长大有关的文字资料、儿歌、故事,等等。

  二、课堂教学。

   1.课件展示学生不同时期的照片,通过观察引出话题:我们长大了。

   2.分组交流,听我________说,我小时候……(可填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大家一起评评,推选讲得最生动的人做小组代表。

    【感性认识阶段,学生之间分享成长经历。在分组交流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充足的指导和灵活自然的帮助。必要时可帮组员做一些安排,最大限度地鼓励每一位学生和同学的合作。课堂上教师必须细致地捕捉到组内的“风云变幻”,给予巧妙的影响,让能说会道的学生畅所欲言,让跃跃欲试的学生有机会表达。】

   3.精彩片断回顾。让各组代表把自己的成长经历讲给全班同学听,教师从他们的发言中捕捉讨论的切入点,给予画龙点睛式的评价,将事例概括到理论高度,对其有一个准确界定,并将其成长归纳为生理变化、心理变化两类。

    【下一阶段讨论的内容来源于本阶段学生的谈话,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引发出来的学习内容,是吸引他们继续讨论下去的前提。】

   4.教师参与讨论,教师以自己的照片、成长故事做学习媒介,参与到这次谈话中来,补充说明成长的含义。

    【此项视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情况而定,教师可讲也可不讲。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学生如果认识得较全面,教师不必画蛇添足。如果因为家庭、认识水平、应变能力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学生谈得不够充分,教师则以自身的例子来感染学生,对学生的想法给予必要的提携。】

   5.“我们长大了,对于‘长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以后才能更迅速地成长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长大。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不加整理地把各种方面问题混在一起说,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总结性的语言将其纷繁的材料整理、点拨得有一定条理。】

   6.在说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欲言而又表达不清的想法,教师运用课件中的诗歌事例加以说明,再次以感性材料来支撑其尚未成形的想法。

    【这一环节对教师备课量要求较大,教师需提前对“成长”有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资料力求生动、儿童化。而在课堂上教师能否灵活地应对,又是一个考验。】

   7.在讨论中,随时归纳并板书,板书设计如下:

    在黑板的两端分别画上幼儿园的“我”和小学时的“我”,之间连接着一串脚印,“成长的足迹”一直伸向远方……

    学生发言的观点简要板书在“成长的足迹”旁边。

    学生观点总结为:我们长大了。

    1.个子高了,力气大了,跑得快了……(生理)

    2.懂事了,会关心人、体谅人、爱人了……(心理)

    3.将课堂体会延伸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展示未来:长大后,我们会是什么样儿?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展示自己的想像画,大家互相看一看。

   教师总结性发言,点明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