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略而学不略--听略读课《卡罗纳》感悟

发布时间:2017-3-21编辑:互联网

   第二次高级研修班活动在我们三小举办,在这次研修活动之前,我对略读课文的了解很少。第一,自己目前使用的是老教材,没有略读课文;第二,出去听课一般也很少有略读课文的教学展示。听过丽达老师的《香港,璀璨的明珠》和周素娟老师的《卡罗纳》以后,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了点印象。王老师的点评和讲解更让我们在座的听课者收获良多。在心里我肯定了这条教学原则:教略而学不略。

在行动上,联系《卡罗纳》的教学,我认为教略而学不略应该是这样的:

一、参考略读课文教学的要求: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但是要求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教师需要做的工夫很多。我认为,首先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产生兴趣,使他们不用老师要求,自己想尽办法、抓紧时间去读课文,去了解课文。

这点周素娟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妈!”多么深情的一首歌,多么动情的演唱!我想当时在阎维文歌声中,谁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谁都被母亲的温情所感动吧。这吐字清晰的歌曲选用得很好,很好得唤起了他们的情感经验,使他们走入关于母亲的情境中。这个读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说是他们的同龄人卡罗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生日时献上的长达八页的信”,他们都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就是这样一个在孩子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可是半年后,母亲生病去世了”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啊,他们当然会难过。这个可怜的孩子--卡罗纳,对于这样一个主人公,学生对他是另有一份感情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卡罗纳和他妈妈,走入文本这点周老师做得很好,在选歌、选例子上都花了很多心思。

但是这个创设的情境还没有结束。“用自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不是就走出了创设的情境?至少是破坏了这个情感氛围!如果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可怜的孩子吧!”是不是更符合情境呢?

二、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因此,正如王燕骅老师所说,略读课堂教学结构要讲究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这点周素娟老师也做得很好。课文的教学紧紧抓住略读提示,即,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从大家的言行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在交流讨论了大家的行为以后,小结,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对卡罗纳的爱,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会怎样去宽慰卡罗纳呢?把自己想说的想做的写下来。这就是读懂课文,并感动后,自然流露的真情。

略读课文以“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我认为周素娟老师的提示引路的时机如果再调整一下会更好,教学过程也会更流畅。

这是我的想法:在创设情境部分,我们已经花了很多的心思让学生走入文本,走近卡罗纳,“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可怜的孩子吧”,就可以很自然的让学生先去感受卡罗纳失去母亲的感伤、悲痛。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母亲的关爱,也体会到了卡罗纳对母亲的爱,这是为卡罗纳的悲痛服务的,正因为卡罗纳对母亲的爱这么深,他的悲痛、失去母亲后的可怜才越发明显。所以,让学生先找找卡罗纳失去母亲后可怜的语句,学生的脑海里,卡罗纳这个落寞的小男生会越来越清晰,他的懂事、敏感、体贴……这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知的卡罗纳可不一样。这是文本的形象,是具体的,有表情,有动作,有血有肉的。这才是学生对这篇课文感兴趣的,真正想知道的。在感受到了卡罗纳的可怜后,我觉得人们对这样一位遭遇不幸的男生所做的事,才会真正的走入学生的视野,学生体会起来也会真的有感情。这个时候,知道了遭遇不幸的卡罗纳之后,略读提示中“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引路正是时候。而老师的行动正是大家中的一位。这样课堂是不是会更紧凑?

我觉得略读课,还应该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在读中让他们自己读懂课文,教给他们多种读的方法,可以扫读,跳读……而教师的语言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辟,在关键处给于点拨和提升。

正如叶圣陶说过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应用学到的本领,在教师的点拨下为自己课外独立的阅读做好准备。

这是我的认识。行动与认识之间总是有落差,在教学中我会努力让认识指导行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