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指导课有感 (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7-5-7编辑:互联网

  自贡市沿滩区沿滩小学校 明正英

二OO三年十一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到四川宜宾进行讲学活动。笔者有幸欣赏到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对于老师的作文指导艺术十分佩服,遂产生了一种冲动,一定要把这种听课感受写下来,与诸位同仁共享。

语文老师大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教学生写作文很难。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头就疼,还没写呢心里上就产生了畏惧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作文时无话可说。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没有素材积累,作文时就无从写起,干脆就瞎编,于是“假、大、空、套”话就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了。作文教学陷入了令人困惑的尴尬境地。笔者曾在作文教学方面作了许多探索。这次听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惊喜地发现许多地方竟与于老师不谋而合。

一、 巧创情景,消除作文心理障碍

老师如果一上课就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写作文。”学生由于对作文的心理畏惧,很可能会消极以待,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发言,其作文教学难度可想而知。相反,假如老师巧妙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不让他们知道要写作文了,而象是在谈天,拉家常,学生自然就会无拘无束,轻松而自然地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于老师是这样创设情景的:

他先让学生猜自己的姓名入手,问学生该怎样称呼自己。学生异常兴奋,“于老师,于教授,于爷爷,于外公,于永正……”师生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接着,于老师问:“喜欢于老师跟你们上课吗?”学生兴高采烈地大声回答:“喜欢”。你看,于老师课前跟学生亲切幽默的谈话,已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他已轻轻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于老师话锋一转:“其实呀,今天于老师不是来上课的。”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好是惊讶。“老师今天要来找两位朋友,想请你们帮帮忙,愿意吗?”学生可高兴了。“谁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向镜伊”和“胡家程”两个名字。(这两位同学是借班上课的孩子。)“你们认识他们吗?先别忙告诉我是谁,我想先猜猜。哪两位小朋友愿意到黑板前面来画一下他们的样子?其余的小朋友帮我介绍介绍他们今天的穿着、样子,好吗?”

生1:向镜伊梳着两条长长的辫子,脸蛋圆圆的,穿着粉红色的裤子。

生2、向镜伊的眼睛大大的,眉毛弯弯的。

生3、向镜伊的个子特别矮……

“让我猜猜”。于老师一边复述着孩子们描述的特征,一边在学生中寻找向镜伊。待学生说的特征差不多了,于老师真的找到了向镜伊,并把她带到了教室前面。“感谢小朋友们,终于让我找到了我的朋友向镜伊。”接下来,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画的两个人物肖像是否抓住了他们的特点。

这一说,一画,已经完成了于老师创设的“找朋友”的教学情境,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找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爱好等,为下一步作文扫清了障碍。

二、 要说真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没有“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不成的。于老师的作文课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方面卓有成效。请看实录:

师:你们看于老师多大年纪?

生:大约有50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你的头发都白了。

生2:因为你的头发白的多,黑的少,所以说年纪很大了。

生3:因为你的额头上都有皱纹了。

师:再看看于老师长什么样?仔细观察哟!

生1:于老师长方脸,戴着一幅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

师:慢,请看准!记住:要实事求是,说真话。

生1:一双小眼睛藏在眼镜后面。眼睛虽然近视了,但流露出一种亲切慈祥的目光。

生2:于老师高鼻梁,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

师:嘴大的特点你是看出来的。还有什么特点?

生2:(迟疑地)你的嘴好像有点歪。

师:这位同学敢说真话了。没关系。不是“好像”,说是有点歪。我年轻是患过面部神经麻痹,留下了后遗症,嘴角有点歪。

透过这一番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不就是于老师对学生作文指导的到位,求一个“真”字吗?

三、 发挥想像,培养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于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写作文时是这样做的:“你们愿意把向镜伊和胡家程两位小朋友画下来的就画他们中的一位。如果不想画他们,还可以画于都是,也可以画孙悟空以及猪九戒。别忘了,先画像,再把它们的样子写下来……“作文的范围一下拓宽了,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达的气氛。因为有的孩子想像很丰富,于老师就为他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有学生把猪九戒画成了一个漂亮的扎蝴蝶结的小姑娘,并给她取名叫“猪九妹”,还写了猪九妹跟她哥哥贪吃贪睡的特点完全不同,是勤劳勇敢、活泼聪明的小女孩。完全寄予了孩子们美好的愿望。学生的想像力得了锻炼,表达也很有创意,这不能不说是于老师解除了学生思想上的包袱,给他们创造了自由表达的环境的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