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先进科室事迹材料

2022-11-15 先进事迹材料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疫先进科室事迹材料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抗疫先进科室事迹材料1

  xx室科主任和护士长带头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值班、查房、开医嘱、打针、配药、消毒、隔离、宣教、排查,严防死守,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天我们按照主任、护士长的安排,戴口罩,勤洗手,适当通风,保暖,加强护理,严格消毒,比平常更加仔细地用消毒液配比擦拭房间和床铺的每一个地方,坚决杜绝病菌的产生,织密疫情防护网。

  为了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院领导不提倡老人家属前来探视,家属也自觉地不来探视。x奶奶的女儿在微信里向我哭诉从来没有这么久未见妈妈,很难过,但为了不把病毒和细菌带给老人们,一定会克服!我会把视频打开,让她与母亲视频,女儿看到虚弱的母亲,看着我为她母亲精心地注射流饲,看到床头柜上医院赠送的冰糖桔,感动地不停流泪,不停地说着感谢!我为这些好儿女们点赞!并告诉她:“请放心!我们一定会更加尽心尽力地照顾好老人的, 老人的安全也是我们的牵挂!”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生命重于泰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我们的老人一个也不能得!”一旦有一个老人得了,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守护老人,为了守护我们的xx室,我们暗暗地使劲、加油!下班不下岗,观察巡视,解释疏导,喂饭喂水,翻身拍背,抺洗,每一项护理都要比平时更认真、更仔细。由我负责护理的27床的李嗲嗲,是一个思维比较清楚、病情较严重的老人,由于这次疫情,他的家人也不能来探视。他的心情很低落,我每天耐心地开导他,和他说说他原来的事情,这几天心情大好转。他打电话告诉妻子,一定要感谢护理员小舒!他的妻子对我说,“小舒,过年给你红包你不要,我现在千言万语也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心!你真的太尽心了!正因为有你的付出,我才能放心,我很感动,真的谢谢你!”我诚恳地说道:“不要说谢谢,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你们能放心地把老人完全交给我们,我们肯定会尽心的。这也是我的职责!”

  “叮叮”手机在提醒我来新的消息了,这是夜班护士发布的最新老人体温报告。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科室的病人一个都不能发烧!为了全面及时掌握老人们的体温,晚班护士要对每个老人量两次体温,发烧的老人处理后还要复查,为了更准确,我们科用的都是体温表,腋温,要甩好几次水银才会甩下来,护士手都甩发抖了,每班查房,量体温,配药,打针,输液,一个班下来,值班护士都会身上冒汗、脚发软、手发抖,但没有一个有怨言!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终于没有发烧的了。

  不一会儿,手机又在“叮叮”响起,原来有休假的同事因班车停运不能按时归来,唐姐马上回复“没问题!可以随时待命上班”。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中西结合团队微信群,把我们xx室所有人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xx个急危重症病人,即使鼻饲、卧床,即使在这样的隆冬腊月,即使都是奄奄一息的老人,他们的病情都尚平稳。正是有许多个如xx室这样的科室坚守,xx目前还未发现一例疑似病例,整体平安稳定。

  抗疫先进科室事迹材料2

  2020年的元月,新冠肺炎爆发,病毒以极快的速度从武汉向全国各省蔓延,短短时间,四川省就出现了首个病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确诊人数持续攀升,整个四川省也进入了战备状态,一时间,曾经繁华喧闹的街道,空无一人,所有人都只能在家中,过着可谓是最无聊的年。

  张x是四川省广安市x卫生院的基层全科医生,毕业于xxxx大学,在病毒蔓延到四川后,他选择坚守在岗位上,在提醒家人不要出门,不要和亲友聚餐后,自己却选择逆行,选择在基层留守。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正值新春佳节,本该是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日子,但是今年,张医生一家哪儿也没去,只是在家呆着。一家人通过电话的形式,向亲戚朋友们拜年,并提醒亲友们不要外出。张医生看着新闻报道里每天都在增长的新冠肺炎病例数,心里无比的时候沉重。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远比普通人更加清楚那串不断增长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又有多么可怕。虽然武汉市在1月23号就进行了封城,但病毒并没有停止传播。他意识到,社区的防疫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即使他所在的社区目前没有任何一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但这正说明了目前正是社区防疫的黄金时期。他决定立即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保障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应对之后疫情的大爆发做准备。

  在国家提出全国性的门禁之前,张医生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囤积口罩,在自己的社区首先提醒大家出门戴口罩,注意消毒和卫生,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在疫情发生后,口罩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张医生并没有留着这么多的口罩自己使用,而是在自己的社区内尽自己的.能力发放囤积的口罩。他基本看见没有戴口罩的老人,都会耐心给他们交待新冠肺炎的严重性并且送给他们一些自己的口罩。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期间,张医生也没有停止坐诊,依旧每天长时间戴着口罩为病人看病。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也在忙于参见社区的防疫工作。

  抗疫先进科室事迹材料3

  妈妈“出征”西安,11岁的女儿悄悄将暖水袋、山楂丸、巧克力塞进妈妈的行李箱,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她抵达西安,迅速投入抗疫一线,给确诊患者加油打气,给小病号讲故事、梳头发,她是患者的暖心“大棉袄”。

  2021年12月31日早上7点,宝鸡市中心医院的首批医疗团队紧急出发,去西安市集中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之一的西安市胸科医院x病区开展工作。宝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闫晓红就是其中一员,“支援西安抗疫,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责无旁贷。”当天闫晓红抵达酒店,稍事休息后,就和同伴赶往西安市胸科医院参加上岗前培训。为了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她和同伴放弃休息,认真培训,一心只想快点投入工作。

  查房、问诊、测温、测血氧……这对闫晓红等人来说毫无压力,但医院新的操作系统却让大家犯了难。“团队负责人想方设法要到新系统操作流程,发到微信群里,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在手机上学习,互相交流、沟通,两天时间我们就将新系统‘拿下’了。”闫晓红说,团队协作精神一直以来是宝鸡市中心医院的“传家宝”,这次也充分展现出来。让闫晓红暖心的还有宝鸡市中心医院领导不远千里给大家送来牛奶和果饮,这让闫晓红感触颇深:医院是大家强大的后盾,是温暖的家。

  “大夫,我今天能出院吗?”“阿姨,我乖乖吃饭了,今天检测结果怎么还是阳性呀?”这是闫晓红在病区听到最多的声音,她特别理解患者渴望正常生活的心理,因此在治病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话疗”,加油打气,并且抽空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教他们七步洗手法。“小雅雅,你看这是什么?”“呀,我最爱吃巧克力了,谢谢阿姨!”当闫晓红将一盒巧克力和卡通发卡,送到6岁的小雅雅手中时,她看到小雅雅眼神里充满了喜悦。原来这些都是闫晓红的女儿给妈妈的“小惊喜”,是闫晓红整理行李箱时发现的。

  “我比较怕冷,也容易积食,女儿就悄悄将暖水袋、山楂丸放进去,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闺女长大了。”闫晓红说,女儿要是知道她把巧克力和卡通发卡送给了小病号,肯定很开心,也希望这些“小礼物”能让小病号重振信心,战胜病毒。这段日子里最令闫晓红感到振奋的就是患者一个个治愈出院,西安新增确诊病例逐日减少。

  “这是我人生中一段很难熬的日子,是你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走出了这段崎岖路程……”这是一位治愈患者出院前在医患交流群里发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医务人员的感谢和认可。“我们有信心战胜疫情,到那时再跟家人团聚。”在支援西安的这段日子,闫晓红化作“大棉袄”,把“小棉袄”最真挚的爱,用别样的方式传递给每位患者。

  抗疫先进科室事迹材料4

  抗击疫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有人轻装上前线,有人在后方负重前行。打好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医生首当其冲,石首市高陵镇卫生院的徐思红便是其中一位。

  有担当的护送员

  大年三十那天,天气似乎也知人间疾苦,寒风刺骨,风雨交加。徐思红忙完白天的诊疗工作,晚上又主动承担起管家铺大桥卡口的体温监测工作。就这样一辆接一辆的汽车,一波又一波的风雨,几个小时后,身上的雨衣也似乎成了摆设,他不以为然。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力度,各乡镇医院需要接送肺部胸片异常、武汉返乡人员或有密接史的高危人群到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诊治,于是徐医生主动承担了这项护送工作。这项工作既存在高风险,每次护送时间又不确定,一天下来他经常是忙到晚上十点后才吃上一顿饭。

  肯专研的“修理工”

  据了解,徐医生的本职工作是放射科医生,前面说的这些工作都是他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完成的。就在2月8日,轮班的同事被临时抽调走了,由于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人手不够,所以他又兼顾着消防安全、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巡查以及院感染性医疗费物交接。有一次,污水处理系统故障,他就蹲在污水池旁认真的检查修理,完全不顾脏和累。其他同事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也挺爱钻研的,这已经是数不清第几次他在医院排查修理故障了。”

  2月17日的晚上11点,检验科的血球分析仪突然发生故障,一直不停发出“滴-滴-滴”的警报声。如果仪器故障,在疫情期间很可能联系到不到专业人员前来维修,那将会严重影响检验科的工作进度,同时不能及时将结果传送给一线医生作为诊疗依据,也会耽误患者病情。显然,在这个特殊时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大家再一次想到了徐医生,跟他简单讲了一下情况,他二话没说迅速赶来检验科试探性的开始排查修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经过反复的摸索调试,仪器终于修好了,等抬头一看,已经是半夜三点多了。还来不及道一声谢谢,他就离开了,脸上虽充满了疲惫但他很欣慰。

  爱帮忙的“暖大厨”

  院里院外总少不了徐医生的身影,隔离病区组建时,床位需要调整,统一搬到指定区域,“来来来,我帮你”徐思红立马赶过去帮忙抬病床。只要同事有需要,他完成好本职工作后都是能帮尽帮,同事总是打趣:明明是个医生,却干成了杂工,活脱脱的“徐雷锋”。

  平时看大家值班挺辛苦,夜晚的同事偶尔也会觉得肚子饿,徐医生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厨房,摇身一变“暖心大厨”,承担起替同事煮宵夜的工作。他说:“我做的根本不算什么,跟那些在大城市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比,真的微不足道。有时候,虽然是一个杂工的形象,不过能帮到大家,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我觉得日子过得真的很充实!”

  时间还在向前,与疫情恶魔的战斗仍在进行,徐思红依然忙碌地穿梭在医院各个角落,一如既往地发挥他的“多功能”作用,不遗余力的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抗疫先进科室事迹材料5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庚子年的春节变成一场与病毒的战争。这场战争没有硝烟,没有号角,但有一群人没有恐慌、没有退缩,毫不犹豫的冲锋在前,他们用医者仁心,传递着温暖与感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一名70后的巾帼女英雄,来自x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的副主任医师x,今年42岁,是俩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今年面临中考,小女儿才刚满2岁,还在蹒跚学步,爱人常年在外地工作。春节本是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的喜庆日子,是孝顺年迈的父母,疼爱年幼的儿女,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夫妻举案齐眉的幸福时刻。可是当她值完初一24小时的一线班,刚要下晚班时听闻医院需要派人去x医院(x市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支援。她不顾下夜班的疲劳,主动向主任请缨,要求上一线支援。什么是初心和使命?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初三大清早她不忍与家人告别,悄悄关上家门,随着支援部队来到x前线。

  到了x,这个70后的大姐姐毫不逊色于那些80,90后的弟弟妹妹。经过紧张有序的培训,直接奋战一线。每次上班得裹着一层又一层的防护衣,戴着一层又一层口罩,工作十分钟,就觉得胸口闷,像有块石头压着。进入到隔离区,这里躺着很多需要帮助、需要救治的病人,他们有的恐慌、悲观、焦虑;有的发热、气促、胸闷;有的恶心、呕吐、乏力,而她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不仅是精心地用药物治疗疾病,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经常陪在他们床边疏导他们,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哪怕被重重口罩弄得头晕胸闷,哪怕被层层防护衣弄得汗湿衣襟,哪怕双手被伤得脱皮溃烂,哪怕双眼被防护镜弄得伤痕累累,她都无所畏惧,因为她认为这就是她的使命,就是她的职责。记得有个年轻的病人,病情很严重,而且情绪很悲观,一来就呼吸衰竭,需要高流量吸氧,上监护仪,患者精神状态很差,不愿进食,她一直陪在他身边,轻言细语地安慰他,不厌其烦开导他,鼓励他,帮他擦汗,帮他翻身,耐心地解释病情,告知治疗方案,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树立他战胜疾病的信心,皇天不负有心人,几天后患者症状减轻了,复查胸部CT病灶吸收了很多,她激动地流泪了,因为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当别人问她: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你就不怕被传染吗? “ 说不害怕那是假话,因为面对这样的病毒,大家都是本能地选择逃避,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有一种职业精神驱使着我们。面对这种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向前去战胜这个困难。” 。多么朴实的话语,但是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一转眼来到这个战场已经360个小时了。问她想家吗?她豪不犹豫的回答:想!想孩子,想爱人,想父母。儿子马上就要中考了,她却安慰自己说:妈妈不在身边,对男孩子成长更有好处,他会更加独立,更加坚强。在和两岁女儿的视频对话里,女儿抱着屏幕上的妈妈亲着,“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家啊”,她只是噙着泪。父母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不好,作为女儿却不能承欢膝下,愧对老人家。爱人平时忙于工作没怎么管家,这会儿又当爹又当妈,可是他了解她的性格,“疫情百战穿白袍,不灭病魔终不还”,眼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好家。他说:“望你保重身体,平安归来”。她说:“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再好好陪你”。这是祈祷和祝愿,更是爱的承诺。

  医院领导想着她超负荷的工作,几次召她回院,她婉拒了。她说:疫情结束之日,便是我归来之时。

【抗疫先进科室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个人抗疫先进事迹材料11-15

抗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1-15

抗疫先进家庭事迹材料(精选8篇)10-18

抗疫女性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10-09

抗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10-14

个人抗疫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10-27

抗疫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精选21篇)11-14

个人抗疫先进事迹材料15篇11-15

抗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5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