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1
一个人的致富行为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和产业,要富富一群,要穷穷一方,有没有带头人,效果大不一样。贵州绥阳县的周广鑫所在的村子不算富裕,前些年因为贫困很大部分乡亲们都外出打工,如今大部分乡亲都在家里干得起劲,都忙呼什么呢?走进村庄,我们就听说了周广鑫这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带领父老乡亲养殖黑山羊的致富的故事。
20xx年,当时做肉牛贩运的周广鑫,在走南闯北中看好了山羊买卖,于是他暗中留意,偷学起别人养羊门道。随后,周广鑫与弟弟和姐夫一合计,决定自己养羊。当年,他们筹资1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150平方米的羊圈,养殖了一百多只白山羊。
20xx年,白山羊的行情特别好,周广鑫眼看着自己去年养的山羊即将出售变钱。但是意外来了,山羊开始发病,不久就死了30多只。随之而来的是,到年底因为管理疏忽山羊又被盗了20来只。这一年他们损失惨重,销售后这一合计,盖圈、购羊和饲养等成本,还倒欠了别人3万元钱,这时弟弟和姐夫都要求退股。没办法周广鑫只好接手单干。一开始周广鑫不知所措,想来想去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没赚一分钱,还倒亏。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这让周广鑫更加烦闷。跑到当年贩运的朋友老赵家诉苦,老赵讲起了近几年山羊的市场是不错,但本地山羊饲养技术高,规模管理难度大,有很多朋友养殖本地羊也失败了。周广鑫还从老赵的口中又得知现在发展黑山羊很好,自己也想到养殖本地羊主要是因为抗病性不强、由于近亲的血统的关系,土羊难养,必须选育好的品种,这才是规模养殖成功的关键。几天来周广鑫又走访了几大市场,发现黑山羊比土羊好卖,而且价格还高,这又刺激了周广鑫对黑山羊养殖的激情。
20xx年初周广鑫打听到了湖南常德这边的伟艳黑山羊品种不错,抗病以及生长都比较理想,又快马加鞭的来到常德了解情况,这边的饲养员听了他的经历后告诉他很多饲养方面的经验,同时也交流了不少在饲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让周广鑫又赫然开阔。也发现了自己在养殖中的很多不足。回去后周广鑫整理了思绪,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20xx年中,周广鑫又找到老赵、老王等几位老友借了6万元,来到常德引进了100头伟艳黑山羊,引种回来后,周广鑫通过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以及引种基地的指导,把黑山羊管理得顺顺当当的,羊儿一天天的长大,羊群也在不断壮大,周广鑫这才发现养殖的选种也特别关键。
一年后,周广鑫的羊群由原先的一百只已经发展到四百多只,规模养殖的成功也引来不少市场求购商,都纷纷订购商品羊,周广鑫把自己育肥的商品羊进行了处理,但货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商贩的需求,有些连预定金都交了,但迟迟没货,周广鑫看在眼力,有喜又忧。这时好友老赵和老王找到他,说要入股。正是赶上市场紧缺,周广鑫也答应了老友的要求,把一部分种羊转让给两位老友来发展。不到一年老赵和老王的第一批商品羊也开始出栏。周广鑫看到老友也尝到了黑山羊养殖的甜头,自己和朋友都富了,也不忘父老。
20xx年,经过繁殖发展,周广鑫留下了200头种羊,并发放给他周边10余户来养殖,09年底10户繁育的羊都开始出栏,每户都纯赚两万元,乡亲们养殖黑山羊赚钱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外地务工的乡亲们都知道了,也要商量周广鑫入伙。周广鑫并没有拒绝,他说:大伙都回来做,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商品羊满足市场,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20xx年,务工回来的的乡亲们也开始饲养黑山羊,周广鑫也便成了当地的养殖专家,每天村庄来回往返几十趟,为农户做技术指导。不管多晚只要一来电话,他都立马赶过去进行处理。功夫不费有心人,春节前发展的1000多头商品羊也进入了市场了,乡亲们也都拿到了自己丰厚的劳动成果,乐得笑开了花。
这些年来,周广鑫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乡亲们也掌握了饲养技术,如今乡亲们把羊养得膘强体壮,羊的数量多了,羊的粪便也多了,羊粪该如何处理呢?这过了20xx年了,20xx年刚刚开始,周广鑫又乐呵呵的跟乡亲们开始商量起做立体养殖的计划,周广鑫说到村里有很多闲置了的鱼塘,他设想把羊圈建在鱼塘上,这样羊粪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养鱼。这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大伙听了周广鑫的想法后心情又开始火热起来。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2
“互联网+”浪潮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编织城市钢筋网的农民形象重新改写,一批敢闯敢拼、熟悉城乡规则的农民新一代也融进农村移动互联网创业。
来自贵州的90后农民工关迪创办的“乡乡快运”项目近日获得1000万元天使融资。乡乡快运定位于城乡快运,解决中国3万乡镇及300万乡村不通快递,物流、出行困难的痛点。而这位90后的创业动力,却来自于独特的择偶标准——非白富美不娶!
在乡村,取包裹比寄包裹还要贵
因为最让关迪难以释怀的是,自己和其他同村伙伴往家寄电商等包裹,永远无法送达村里。家人有几种选择,一是偶尔请人带,二是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或县城取,来回一天。当然也可以坐车,来回车费几十块,特别是去县城取包裹的费用更高,比寄包裹还贵。乡乡快运首先要通过共享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村村通快递。
在乡村,关键时候永远在等车
关迪从小生活在贵州大山里,深受父母从商影响,十五岁就高中辍学经商创业,深刻感受到乡村与城市的巨大差距。记忆最深的是村里有位老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送往县医院,那时候还没有急救车,方圆几公里内也找不到一辆车,只能众人一边用担架往镇上抬,一边让人跑镇上找车。耽误了几个小时,往县城赶的途中老人去世。十年过去了,乡村一直没有改变的还是找不到车进城。城里的女朋友,第一次到村里后就提出分手,原因让关迪很受触动,不愿意再在路上等两个小时还等不到车。乡村运营车辆与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客货两运,乡乡快运通过共享方式,让乡村人不再在路边等车。
关迪第一次创业做城乡贸易,其实就是从城市拿货到村里卖,物流信息不透明,从城市租用的货车费用很高,高额的成本让关迪血本无归,只能外出打工积累资本。第二次创办养鸡场,遭遇禽流感,本来没事的鸡也不敢留,几块钱一只卖给村里人,每家几十只,天天吃鸡。到现在村里人提起鸡肉就起鸡皮疙瘩。剩下的鸡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车运出去,很快染上禽流感,只能成堆活埋处理。
在乡村,用修房积蓄第三次创业
20xx年,关迪第三次创业,吸取前两次教训,买了十来辆电动车和面包车,在城乡间做物流客运生意。没有车的时候找不到车,等买了车,才发现又不好找货源和客源。关迪和几个小伙伴从城里学了一招推广,就从村里到县城、市里到处粘贴小广告,整整贴了一个星期,接活多了起来。但很快接到了一个“大活”,被罚把粘贴的广告清掉,干了一个星期。没钱罚,只能负责再冲洗一个星期的小广告。
多次创业的历练,让关迪看到了乡村物流、出行巨大的信息空白。“我们几亿乡村青年,要么打工寄居在城市的屋檐下,要么在通往城市的中学里,他们与乡村之间或相隔千里或山路几十里。他们作为最先接触移动互联的新一代,却与留守乡村的亲人们一起,成为不能享受现代物流、出行的八个亿,更别奢谈他们利用网络走出去”。
关迪带上准备在老家修房的三十万积蓄,只身来到北京。在积蓄即将殆尽之时,寻找到了七个年龄横跨七零八零,来自百度、联想等大公司的合伙人,创办“乡乡快运”。这个项目得到了众多天使投资人的青睐,嘉润天使、嘉腾资本及多名乡村天使投资人联合投资1000万。三个月时间,快递点覆盖2800个县30000多个乡镇;注册快运司机15万,报名司机过百万。乡乡快运已成长为城乡快运第一品牌。乡乡快运将聚合链接乡村1000万辆运营车辆,物流、出行信息透明一网打尽,村村通快递,让乡村与世界同步,乡通天下。
创业动力来源于白富美的择偶条件
谈到创业的最大动力,关迪表示自己创业除了解决乡村用户痛点,最主要还是通过创业达到自己的择偶标准,找个白富美,实现“个人+”。创业十多年的关迪如今还是一个人。很多当年的乡村小伙伴有一半辍学打工,回家早早结婚,孩子已经会打酱油了。还有一部分跃出农门,考上大学在城市工作。
当年的喜欢的人也已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外企上班,成为白骨精,形同陌路。那个讨厌在乡村路上等车的姑娘成为了汽车4s店顾问,天天看到车永远不用等车。关迪认为创业得经得起折腾,择偶也得屡败屡战往高处走,这样才充满希望,“我觉得现在农村跟城市没有区别,也不用分什么农村人、城市人,为什么我就不能找个白富美对象呢?白富美也可以成为我们乡村青年照进现实的梦想嘛!”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3
黑塔何许人也?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其实,人们每天吃的醋,传说就是他最先发明酿造的。许朝辉何许人也?此人乃一普通农民,然而却是一个年青的发明家,现创办了陕西蒲城县鼎丰酿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发、研究酿造设备及工艺并推广。有人称他为当代黑塔,其实他受之无愧。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子路。许朝辉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颇深的。在年仅二十九岁的生涯中,他在酿造业的崎岖小道上,经历了一条不寻常的生活,有曲折,有艰难,也有成功的喜悦。沿着这条道路,他还要继续走下去,也许,这就是他活着的人生价值。
求索之路
蒲城县自古多才俊。不论是精忠报国,发动“西安事变”,挽国于危难之际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还是泽润三秦,兴修“八惠渠”,拯民于水火之中的中国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无一都表明了蒲城人杰地灵。许朝辉就出生在蒲城县城西南30里的甜水井乡郭村。郭村是一个小村子,可是却很育名气,倒不是因为出了什么大人物,而是以酿醋而闻名。很久以来,郭村醋就流入周边地区,郭村人也被称作“做醋的”。1973年,也就是许朝辉出生那一年,他的父亲担任了村里新建成的醋厂厂长。小时候,他就经常听父亲给他讲老祖先酿醋的传说:杜康早发明了酿酒,他有一个儿子叫黑塔,有一次,杜康把洒酿坏后,就把酒糟掩埋了,结果没有盖实,二十一天后酒糟发出了一种奇怪的香味。黑塔在这天的酉时发现后,尝了一下,感觉有一股很酸的味道,于是他受到启示,经过反复实验一努力,最终酿出了香醋。“醋”字也是黑塔造的,左右拆分后就是二十一日酉时,表明最早发现的时间。在醋厂里长大的许朝辉嗅惯丁醋的清香,也耳闻目睹了酿醋的艰辛,传统的酿醋方法,要经过淘米、蒸料、麦芽糖化、制酒曲、发酵等二十几道工序,一次制醋从原料发酵到渗出醋液需要100多天。以前酿制过程都是露天作业,一坛醋好与不好还要看老天爷开不开恩;有时没有酿好,一坛醋做坏了,只好白白倒掉。看着父亲紧锁的双眉,从那一刻起,许朝辉就想,如果我能让粮食一天变成醋,不用那么辛苦,又浪费粮食,那该多好呀!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我要成为当代的黑塔,一定超过古人。时光荏冉,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高中毕业后的许朝辉回到了农村,回到了父亲的厂里,亲身体会着酿醋的艰辛。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没有磨灭许朝辉的意志,相反,小时候的理想在他心中越来越明析了。劳动之余,他就买一些关于酿造的书籍钻研起来。看到儿子整日如痴如呆的样子,父亲决定让他进修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992年,许朝辉自费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系进修学习。他是一个好学的人,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追着老师问个明白,渐渐的,老师都喜欢上了这个学习认真的清瘦的年青人,时常给他推荐一些关于酿造的书籍材料。整整一年,许朝辉几乎没有回过家。每到节假日,同学们玩得玩,散得散,只有他一个人捧着书本,在校园里找一块僻静的地方如痴如呆地学习,他已经完全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越学,他觉得自己懂得越少。于是,进修期间,他又参加了上海市粮食局酿造职业学校的函授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酿造知识。通过学习,他对酿造的原理有了全面掌握,对国内酿造行业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了感觉到了自己所接触的是一块空白地,在这块领域上研究的人还很少。此时,他莫名其妙地感觉到了一种兴奋,就象斗牛士正式入场前的兴奋一样。也许,他感觉到了在这块领域里今后必将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杨凌的进修学习和上海的函授学习为许朝辉今后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他这辈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圆他小时候的一个梦想一一成为当代黑塔。许朝辉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那么他也没有自来这个世界。学业结束后,许朝辉又外出考察了200多家酿造厂家。每到一处,他都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认真学习,做好笔记,掌握了大量技术参数和工艺参数,累计下来,他做的笔记竟有120多万字,摞起来有半米高。在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领域里,许朝辉如鱼得水,尽情地游着。
周游全国归来后,许朝辉在父亲的厂里做起丁实验,小的实验不知做过了多少次,他感到自己离成功相距不远了。他决定做一次大的实验,目标是24小时内完成酿醋过程。为了做好这次实验,许朝辉花3000元做了一套简单的实验设备,在旬阳县订做了实验用的大木桶,从杨凌农科院买来了淘汰的试验仪器仪表。最终,他获得了成功,不仅实现了24小时酿出鲜醋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液态发酵的酿造原理:醋酸菌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细菌,其繁殖从不间断,这种单细胸生物可将发酵基质酒精转化为醋酸。但它顺利工作要求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如恒定的温度、最佳的通气次数及底物与产物的浓度比等,经过无数的实验,许朝辉掌握了这些关键的工艺参数。
在研究液态发酵的同时,许朝辉又发现酿造工艺上的两个重大突破口。一是固化菌技术,这是酿造史上的一场。固化菌技术是把传统的细菌,放入培养基内,以钙离子进行固化;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固化菌颗粒不断释放出细胞,再振荡和氧气条件下转化为乙酸,这种转化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转化率几乎达到理论值。二是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这种技术以德国为代表,属于外国垄断技术,近年来德国人依靠此技术不断将产品向中国延伸和扩张。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转子和定子的相对高速转动,从而使产品吸入空气,形成负压,达到迅速气化的`目的。实验虽然成功了,但试验设备确实太原始了,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于是许朝辉想到了应用电技术,把生物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以便于工业化大生产需要。他预感到中国酿造史上的一个奇迹要出现了。对研究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技术,如果不是许朝辉的叙述,我们无法想象,高中学历的他是如何解决一个个难题的。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根本没有实验的条件;他没有充足的资金,实验所需的大量材料和设备他是无法拥有的;他几乎什么都没有。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心。事实上,没有人说许朝辉是一个学者,也没有人给他评一个什么专家教授的职称,更没有人给他许一个什么官衔。我不知道,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但是,我想,至少他可以算得上一个农民发明家,至少他可以称得上一个没有职称的酿造专家吧。解决电子控制部分的技术难题成了许朝辉的一块心病。一天,他看到报纸,说南宁科委重视科技人才,破格提拔了一名工人为高级工程师,此人对电子电控技术非常精通。许朝辉为这人的事迹所感动,亲自去了一趟南宁,答应一个月给人家6000元钱,3个月完成电控部分。经过两个月的工作,虽然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由于当时电器部分的一个关键电子原件质量不过关,主要是材料不行,再加上许朝辉也提供不了充足的经费,所以只好搁浅了。虽然这个工程师搞得不是很成功,但许朝辉临走时还是给他拿了10000元,他说不能让人家白白辛苦一趟。
1996年,许朝辉同西安科技大学合作,终于研制成功了液体发酵电子监控器,实现了微生物发酵活动规律用电子控制的目标。这表明,中国酿造行业将面临着一场最大的。成功了,当许朝辉确切这好消息是真的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独自一人自斟自饮起来,直到喝得酩酊大醉。窗外劈劈叭叭的大雨声惊醒了他,许朝辉冲出屋外,对着天空大声狂喊:老天爷,你下得再猛一些吧。
创业之路
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酸字首当先。许朝辉的创业生涯是在一种酸楚无奈的情况下逼出来的。为了求学和搞科学实验,他几乎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家里人虽然没有一句埋怨的话,但他还是感觉到了身上的压力。作为一个男子汉,长了二十好几的人了,连自己都养不活,许朝辉感到一丝悲裒。他想把自己的技术转让出去,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任凭他怎样说,换来的只是人们怀疑的目光,老祖宗酿醋几千年,用得都是老办法,你许朝辉就能一天酿出醋,该不是吹牛吧。甚至有些人还讥笑说,就凭他那两下子,还能搞出什么名堂,那个发明八成是骗人的。无奈之下,许朝辉决定自己创业,他要让世人明白他的发明不是假的。万事开头难。但让许朝辉没有想到的是,社会上的知识比书本上的还要难懂。本该受运行的一个项目,没有人支持他,他走一步都要看别人的脸色。有一次,为了办一个手续,我们的一个人民公仆竟让他跑了七次还是不给办理。许朝辉不明白,为什么普通的一个事,非得如此来回折腾:后来他找到了这家执法单位的领导,才算有了结果。有人提醒他,小伙子,你太不懂行情了,县官不如现管,你找了人家领导,今后人家还不豁皮(注:此为近年来蒲城流行语,意思是不让事情成功)你。但许朝辉就有一股牛脾气,越难的事情他越要干下去。
1996年,许朝辉的鼎丰酿造研究所终于成立了。没有喜庆的鞭炮,没有热闹的剪彩,一切都在平静中度过。之所以选用鼎丰这个名字,许朝辉说,这是因陋就简为“鼎”是古代烹煮的含义。“鼎丰”的含义就是希望企业以后能在酿造行为中异军突起,茁壮成长,同时也希望鼎丰的用户能够和企业一样,步步高升。许朝辉最先在县城租了一间门面,结果一连几个月竟无人问津,此时他连吃饭都没有了,偶然的一个机会,蒲城县科技局的一个同志得知了许朝辉的事情,就帮忙在本单位为他找了个地方。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研究所渐渐有了起色,也有一些人上门咨询技术。终于有一天,一位客户看中了许朝辉的技术,向他订购一台酿醋设备。许朝辉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一手设计了第一台设备的图纸,然后联系了蒲城县苏坊镇的一家私人企业进行加工,然而出师不利,由于这家企业根本就不具备加工能力,焊接的不锈钢焊缝存在严重问题,产品不得不报废,一次损失效地近十万元,而这家私人小厂根本就没有偿还能力。许朝辉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他的家底已经用完,而且欠了客户一屁股债,实际上,他破产了。许朝辉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经常与微生物打交道,他说微生物也是生命,只要环境适宜,它会以几何数字增长,生命力极其顽强。长期的钻研学习使他眼睛变得高度近视,长期伏案工作使他身体变曲即,长期辛苦操劳使了筋疲力尽,然而许朝辉没有倒下,他就是生命力顽强的微生物。这次致命的失败没有摧垮他。短暂的迷离后,许朝辉又振奋起来,他求爷爷告奶奶借贷了十万块钱,亲自监工,在西安一家大型军工厂加工成了第一台自动连续制醋机。
这台设备采用进口锈钢制造,配置有液体发酵电子监控器,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自动上料,自动育种。酒醪在机内经20244小时生化即可流出香醋。其发酵速度之高堪称一绝,所需时间仅为传统工艺的860分之一,产量却提高了23倍,香醋风味柔和丰满,优于一切速效法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乙酵转酸率不低于80%,可连续产出37度醋;生产原料广泛,包括淀粉质原料、糖类物质、酒类物质及其它果类原料。设备及工艺主要优点是产酸速度快,产酸速率高,能在自动控制状态下完成整个发酵过程,便于工业化生产。
设备卖了出去,许朝辉针对生产中发现一些问题,例如,酸气酒精如何回收,在生产稳定性上和功能上如何提高等,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现在机器主要功能有:
一、自动育种、培菌;
二、自动上料、测量,自控多点温度;
三、均匀布气和停电时自动保护菌种;
四、机内调配风味和自动开发花色品种。
目前全自动、连续性、工业化的制醋机己形成系列产品,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犹如微生物顽强的生命力一样,只要给够一定条件和适宜的环境,它就能够茁壮成长。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初仅有一个人的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销售部、服务部、研究所和一个设备加工厂,员工数十人,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机构。
然而困绕企业发展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不足。许朝辉一直为此而头疼。没有办企业之前,为了实验他不得不寻求家里的支持;办了企业之后,到处都要钱。没有法,只好到处筹集体资金,他说自己是靠贷款起家的,当贷款达到16万元时,他的第一台机器问世了。
1998年,在杨凌农博会上,许朝辉研制的DG系列自动制醋机被授予“后稷金像奖”,并在现场被20多家企业、个人订购。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4
红枣、核桃、黄豆、小米、苦菜、土豆粉条……农家土特产,绿色无污染,农家货成了网店新宠!把这些土特产拿到网上去卖的人名叫王小帮,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山里旺农家店”的店铺,“坐山吃山”卖山里货赚钱。
王小帮本名王志强,33岁,1978年生,初中文化,山西吕梁临县木瓜坪乡张家沟村一位普通农民。20xx年开办自己的第一家网店,销售自家种植的红枣、小米、核桃等原生态绿色农产品。现任山西王小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20xx年,他的网店年销售额达600万元。
坐山吃山网上卖粗粮
打开“山里旺农家店”的页面,王小帮骑摩托送货的照片映衬着沟壑重重的黄土地,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王小帮的店铺运营不到1年,已经累积到3颗钻的信誉,买家好评率达100%。
在这交通不便、通讯不捷的山沟沟里,王小帮怎会想到在网上开店的呢?
20xx年时,王小帮和妻子远离家乡,到北京打工。20xx年春节,王小帮夫妇回到家乡,他竟用自己在北京攒下的4900元钱,买回一台电脑。王小帮回忆说:“在北京看到别人在网上打游戏、购物。我就想,没准在网上卖东西还真是条致富的路子。”
吕梁山虽然是穷乡僻壤,但是农作物都是自家种的,用的是农家肥。王小帮在淘宝网上注册了店铺之后,准备“坐山吃山”。“很多城里人现在提倡吃粗粮,我就卖这些城里少有的东西。”于是,他把家里的花生、小米、红枣、核桃都拍成照片放到网上。
这些颗粒饱满、绿色天然的山货很快就引起了人们注意。没几天,第一笔生意来了。紧接着,第二笔、第三笔……王小帮来劲儿了。他开始背个袋子,走家串户,收购新鲜的小米、红枣等农产品。
交通很不便无奈发平邮
店铺走上正轨后,曾经认为上网就是不务正业的父母终于认可了儿子的创业方向。很快,王小帮一人忙不过来了。于是全家人齐上阵:父亲帮忙打包送货,母亲和妻子在家拣黄豆、核桃,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问题也存在,问题出在送货上。王小帮所在的临县位于吕梁山西侧,属国家级贫困县。由于交通不便,整个县城除邮局,就没有别的快递公司。而邮局发送的EMS特快专递价格又比较高,王小帮只好给顾客发平邮。
“平邮1斤到上海,五六块钱就行,EMS得20多块钱,这个差别就大了。”王小帮说,一般货物都有五六斤,平邮的续重也相对便宜。但通过平邮发货不方便,最不方便的是顾客必须上邮局取货。“网购大家图的就是方便、节约时间。”王小帮无奈地说,有的顾客下订单后,一看是发平邮,立马就取消订货。除不方便外,邮局还很慢,一般要7—15天才能到货。
送货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好在寄出的货品从没出过差错。如果对方没去邮局领货,退了回来,王小帮总会耐心地在网上询问:您还需要我重新给您寄吗……就这样,顾客的抱怨慢慢减少。
他在自己的网店首页写了一首打油诗:“淘宝我最牛,就我发平邮。淘宝我最穷,就我在山村。平邮最最慢,山货我最鲜。”尽管如此,还是有个别买家没有看清物流说明就下了订单,三四天没收到货就提交了退款申请。针对这种情况,王小帮一律先点击同意,把钱退给买家,然后再通过旺旺说明情况,请对方在收到货后再补款。他说:“别人买我的东西是相信我,我更得相信他们。”
王小帮这种真诚负责的态度赢得了不少买家的称赞,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恶搞蹿红添商机卖土货月赚5000
就这样,王小帮在保证货物质量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
20xx年2月,王小帮打开电脑上网浏览,发现自己的照片被人在网上恶搞了。事情起源于20xx年春节,王小帮参加了淘宝网举办的“网络创业先锋大奖赛”。参赛的帖子叫“电脑、相机、铁驴子、山货,一根网线串起来,我就是网商。”帖子里上传了他的大量生活照片,没想到这个帖子迅速在各大论坛流传开来。王小帮憨厚纯朴的形象引来了各路PS高手的兴趣,一时间,“大肚哥王小帮”系列搞怪模样蹿红网络。
看到各种搞怪图片,王小帮的妻子刘林梅感叹说,咱普通人也过了把“明星瘾”。恶搞图片流传不久,王小帮惊讶发现,自己店铺的浏览量开始大幅度上升。“店铺原来的浏览量有100左右吧,有恶搞图片以后,每天都有三五百,还促成很多成交量。”这个意外收获让全家人都很兴奋。
王小帮成了淘宝明星,网友们纷纷找到王小帮,有人跟他聊天,也有人要买他东西,王小帮有问必答。很快,一个月就能赚到近5000元。他的“山里旺农家店”也被评为20xx年度淘宝网十佳创业先锋奖。
不久后,王小帮还和圆通快递达成协议:起价1公斤10元,续重1公斤6元;先把山货托运到太原市,再以快递寄出。如今,王小帮家里增加了两台电脑,有4人打包货物。
说到未来的目标和期望,王小帮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山西特产的品牌形象。这个目标需要全行业的创业者达成统一共识,不要一味打价格战,而要从保证质量、做好服务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让山西特产真正走出去,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
王小帮表示,开网店让他尝到了网络销售带来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找到了更好的、完全可以养家糊口的新型的赚钱方式。王小帮把最先进的互联网和最原始的土特产连接起来,打开了一扇财富之门。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5
夏天最好最凉爽的草席非蔺草席不二之选,蔺草席选材天然,不使用染土、染料,集竹席之凉爽、亚草之柔软轻便等优点于一身,凉性温和,婴幼儿、老人和体质差者的最佳选择。蔺草分为咸水草与淡水草,咸水草生长于靠海一带,通称咸草或灯心草,品质较粗硬用来编织粗席外,昔日杂货店与市场商贩常用来困绑货物用,过去台北北投地区生长较多,在日据时代,北投蔺草和温泉一样有名。平常易见的蔺草席,竟然漂洋过海在日本、韩国等地热卖,这种蔺草席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它又是怎样为祝龙带来巨大财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一个有关蔺草席的故事。
他站在浙东的田野上,用手骄傲的一划:“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我的土地”。他带领我们走进宽敞的厂房,上百部编织机正在吞吐着绚烂的云霞,五彩缤纷、流光闪烁,无数片草席草垫淌弄在我们眼前,我们惊呆了,仿佛置身于彩云锦霞中一时难辨天上人间……
一米八零的个子,天生的卷发,俊气的脸庞,不吝惜花钱,对朋友绝对讲义气,他的口头禅是:“朋友之间不要谈钞票”。他就是浙东北地最大的蔺草产品生产商祝龙。
江南出产一种植物,名字古怪,叫蔺草。春秋战国时候,赵国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贤相叫蔺相如,敢和凶暴的秦王面对面的斗争,还取得了胜利。这种草就叫蔺相如的蔺,蔺草。蔺草绵软细长,是编织草席草垫的好材料。北地自古就盛产草席,颇有名气。
祝龙从小就看着蔺草长大,但他却不喜欢这种只长草不结粮食的水田植物。祝龙喜欢吃饭,喜欢吃香喷喷的白米饭,在他童年时代又偏偏吃不饱饭,每当他看着有条件吃饱饭的小朋友捧着一大碗白米饭吃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不知悄悄咽下多少口水!因此祝龙不喜欢不长粮食的蔺草。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满地,祝龙已长成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眼下吃饭应该不是问题,乡亲们都在算计怎样赚钞票。大家都在动脑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在了传统植物——蔺草上面。于是出现了全民打蔺草编织各式各样草席的运动。
祝龙不甘落后,会同了一个漂亮姑娘,他的女朋友阿英,大家一道奋斗。
于是通宵达旦,于是废寝忘食。漂亮的阿英,英俊的祝龙,编织出来了頂頂漂亮的草席。他们又给漂亮的草席起出了漂亮的名字:朝霞满天,夕阳犹美,鸳鸯戏水,马踏天涯等等。看着这些漂亮的草席,小伙子小姑娘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新建的洋房、火爆的婚礼。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6
20xx年10月,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在路阳镇文武村正式挂牌成立。老板付小军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小伙,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年初回到家乡创业,他希望通过创业开启致富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带动父老乡亲致富,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一点贡献。
目前,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投资额已达600余万,占地6700平方米,先后招纳30余人到合作社工作,主要对象是返乡农民工。养殖场主要引进沃尔多原种猪,年出栏种猪3000头。在经营过程中,付小军面临许多问题,他讲道在场地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除了常规圈舍,在绿化方面,由于树种、草源的缺乏导致绿化覆盖面还不够;在管理上还缺乏经验,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到自己办企业,身份的转换可能在一时间还适应不了,在经营理念上还有待学习;由于养殖厂规模大,引进的原种猪价格贵,到目前,付小军已经投入600余万元资金,资金周转存在不小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付小军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在自身努力和路阳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帮助下,逐步解决了这些困难。
付小军曾经也是一名打工者,知道打工者最看重什么,所以养殖场在劳动用工方面特别注重。养猪场从四方面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劳资双方的权利;二是劳动强度与工资成正比,保障员工应有的工资待遇;三是经常开展业余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快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四是开展知识讲座,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何昌元是文武村1组的村民,也是养殖场的一名员工。47岁的何昌元有一位82岁高龄的父亲,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在读的孩子。他家在当地属于特别贫困的家庭,也被纳入农村低保户中,但是补助金对于这个家庭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根本改变不了现状。付小军在了解何昌元家庭后,主动安排了何昌元和他的妻子朱文银在养殖场工作,考虑到朱文银的身体状况,特别给她安排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何昌元和妻子都在家乡工作,不仅照顾到了年迈的父亲,也挣到了两个孩子的学杂费,虽然何昌元一家并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通过路阳镇党委政府和付小军的帮助,他们一家不再像从前那样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何昌元一家都十分感谢路阳镇党委政府和付小军,在工作中表现特别积极,脏活苦活都是第一个抢着去做。养殖场的员工和乡亲们都十分喜爱这位老板,在付小军帮助何昌元一家这件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年轻小伙对父老乡亲的热爱,也看到了未来企业家的影子。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7
翟玉军,男,汉族,今年43岁,高中学历,家住佛坪县袁家庄镇黄家湾村。20xx年10月,他带头创立了佛坪鑫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食用菌、木耳、香菇、平菇、猴头菇、天麻、猪苓和脱毒魔芋的制种、人工栽培及技术推广。20xx年被汉中市农业局、汉中市科协授予“汉中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 20xx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
立足农村、寻找发展新模式
翟玉军高中毕业后,因家里经济情况较差,便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到祖祖辈辈生存的乡村里务农。他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并在自家地里试验栽培,技术日益成熟。魔芋、香菇产业在当地发展很快,但由于缺乏技术时常腐烂、减产,给农户造成损失。20xx年,翟玉军赶赴湖北学习魔芋组培育种、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等先进技术,并和恩施州魔芋研究所达成协议,在本县上沙窝村建成140亩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带头推广试点新品种、新技术大获丰收,栽培猴头菇试验也获得成功,当年10月又注册成立了鑫之塬魔芋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科学发展。20xx年投资改造了现代化魔芋组培室一个,连栋温室720平方米、年产60万袋食用菌菌种厂一个、60吨保鲜库一个,建成全县最大的魔芋和食用菌研发、培育、生产、销售基地,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增量提质,个人年创收30多万元,带动当地群众科技致富,他领办的合作社也荣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注重学习、带动农村发展
20xx年翟玉军通过培训考核被认定为汉中市中级职业农民。为帮助他坚定投资信心、增强投资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水平,县政府制定出台具体的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县农业局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县培育办建立包抓帮扶机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他的生产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提升产业效益。同年,翟玉军参加了省农广校组织的高级职业农民培训。通过系统的技能岗位学习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境界,树立了现代大农业的理念。积累了更多宝贵的知识财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更进一步增强了他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才干。在培训学习的同时,结交了许多创业青年朋友,利用QQ群和微信进行交流,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拓宽了发展空间。
做一个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翟玉军内心坚定的信念。20xx年他所在的合作社发展魔芋栽培1000多亩,承担了佛坪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4万斤的魔芋良种供应任务。20xx年,他领办的合作社现已发展会员300余户,合作社年产香菇10余吨、猪苓种子30万斤、魔芋1000万斤,在西安蔬菜批发市场和汉中市风景路蔬菜批发市场共设立3个直销点,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通过自己的基地厂房和冷库优势,对产品统一收购包装进行反季节销售,大大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同年11月成立佛坪县康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魔芋良种繁育、魔芋种植、食用菌、药用菌技术推广与销售。作为中国魔芋协会会员单位,以科技创新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思路,围绕全县魔芋产业发展,引进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富硒魔芋栽培技术进行千亩示范种植,努力将魔芋产业打造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产业,全面促进佛坪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为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一是建成一条年产100吨的魔芋深加工生产线,解决当地农户社员魔芋的销路,丰富市场农产品种类。二是打造佛坪地道农副产品山货品牌,统筹当地特色山货农副产品资源,构建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农户足不出户的销售渠道。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8
郁郁葱葱的田野,明媚的阳光肆意流泄。在百丈乡大满村沿线公路旁的一大片马蹄田边,我们见到了百丈乡鼎鼎有名的“种植能人”——韦启恒。
27岁的韦启恒毕业于广西农校,因为毕业后没有工作分配,一直在杭州打工。20xx年夏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厂不得不放假,揣着不安和困惑,他回到了老家百丈乡大满屯鸾村。“打工虽然也有一些积蓄,但坐吃山空,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天天闲在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韦启恒说。于是,他每天都琢磨着找点事做,心想不能让自己这几年农校白念了,他决定学以致用,开始寻求从种植这一方面寻求突破,百丈乡尽管地处偏远,但是却交通便利,良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多方考察斟酌后,他决定联合周边群众一起种植甜玉米。由于毕业于农校,掌握着一定的农作物种值的知识;而且韦启恒本人谦虚好学,他不厌其烦地向农校的种养专家请教,并向邻县的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和经验,多次邀请读农校时的老师和专家到自家的基地去指导。通过多方学习和自己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韦启恒很快学到了一整套适合种植甜玉米的本领。韦启恒种植的甜玉米由于个大粒饱满,营养丰富,口感好,颇受市场青睐,一收获便引来老板大批量收购,1.4元/公斤,很快便销售一空,没有了销路的后顾之忧,韦启恒第一次创业就赚了一个“满堂红”。
“与打工比起来,自己创业比较辛苦,而且也有风险,但是现在政策那么好,政府帮我办理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创业有补贴,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坚持,最终会获得成功。”韦启恒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现在,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他贷款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种植的120亩芋头前不久又获得了丰收,韦启恒主动走出去,联系外地老板到百丈收购,2.4元/公斤,纯收入达十多万元。
往日打工仔变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韦启恒通过种植鼓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到种植行列中。今年夏天,韦启恒决定租下大满小学旁的一片农田种植马蹄,由于看到他通过种植富裕起来了,周边的群众也被带动起来了,群众也自发种了三十多亩,对于乡亲们的求教,韦启恒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进行技术指导。眼下,是马蹄进入分蘖生长的重要时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他在田间指导群众。预计今年所种的马蹄将达到6000斤/亩,产值将达到5000元/亩。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9
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xx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xx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xx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20xx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20xx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富而思源,勤俭创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磨练,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蜕变为一个有上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十多年来,自己发家致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20xx年他毅然放弃了北京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合水县,积极筹建家乡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筹自建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投资3460万元,占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资2880万元,建成水源区、办公区、生产区配货车和工作用车7辆,新建办公楼450平方米,生产厂房680平方米,引进国内外自动化生产设备30多台(套)。于20xx年5月建成运营。二期投资580万元,新建销售网点40处,开发碳酸饮料5种以上,20xx年5月启动实施,主要实施市场开拓和碳酸饮料生产。厂区周围环境优美,制水规模大,纯净水、无气碳酸饮料日生产能力可达15000余桶/瓶。公司生产水源来自高原井水,经水质验检,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办公区设行政部、财务部、销售部、会议室等,厂房区购置安装了过滤器、高温电炉、恒温干燥箱、蒸馏水器、消毒器、检测仪、无菌自动灌装系统等一流自动生产设备,并按照消毒、分离、生产、包装的流程和生产要求严格进行分段隔离。拥有纯净水、碳酸饮料厂区,五条生产线,核心设备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全封闭无菌电脑自动化灌装生产线,百级空间净化间。在产品最终质量控制上,建有完备的化验室,能够进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多种微生物指标化验,对生产关键环节,完全按照IS09001标准要求进行关键点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优质、稳定、可靠。公司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目前产品在市场试运营期间反响热烈并迅速跃升为合水县纯净水的龙头产品。“怡硕”成为市内家喻户晓的纯净水品牌。伴随着市场需求、企业的壮大,20xx年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并为国家缴纳税款65万元,共吸纳家乡富余劳动力60人。20xx年初,他积极响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成立了怡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承包土地318亩,大力发展矮化密植苹果产业,带动全村6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击商海,诚信创业。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质量是根本,没有可靠的质量作保证,产品难有市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自己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杨宏斌又专门购进了一套质量检验设备,严把质量关,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后获得了“庆阳青年返乡创业典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诚信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有的人对他说:你现在是一个大老板了,该享享福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个人吃苦闯出来的,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得来的,是家乡的百姓群众支持得来的。赚到了一点钱,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讲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支援家乡建设上。于是,杨宏斌开始了自己的另一项计划,发展无极限,追求无止境。杨宏斌经常说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创业中度过,更有意义和价值。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强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带动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和谐新干、小康新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10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xx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xx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农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创业能手先进事迹材料06-21
优秀农民工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05-25
创业青年先进事迹材料(精选6篇)05-27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通用7篇)05-17
农民创业培训总结01-04
农民创业培训学习总结12-06
先进事迹材料06-10
先进模范事迹材料06-08
先进班组事迹材料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