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2021-11-15 14:17:20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一、什么是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件的下载。文件的下载是教科版教材中第二章信息获取中重要的一节。在生活中学生常常需要去互联网上下载文件,如学习资料、电影以及音乐等等,尽管对文件下载常常接触,但很多学生并不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途径下载文件,在搜索技巧方面和提高文件下载效率上存在不足,并且对合法下载文件知之甚少,学习本课后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4.了解不同文件的类型及其重要属性。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途径下载文件。通过批量下载和灵活选用搜索技巧等提高文件下载效率。了解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规范自身行为。

  二、教学重点

  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途径下载文件,通过批量下载和灵活选用搜索技巧等提高文件下载效率。

  2.了解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规范自身行为。

  三、教学和学法

  教法: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等。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学、演示和机房实践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文件常见文件类型及其属性

  (1)文件名:是由基本名和后缀名两部分组成的,二者用一个小黑点隔开。后缀名一般用来标识文件类型。

  xx.doc、xx.xls、xx.ppt、xx.txt、xx.zip、xx.avi、xx.rmvb、xx.mp3、xx.mp4等等。

  提问:常见的文件类型还有哪些?举例说明越多越好。

  (2)文件存储位置

  存储位置:文件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的具体路径。

  URL路径:用来标识因特网上资源的一种标准格式。

  UNC路径:用来标识局域网中的共享资源。

  例:计算机01共享文件期中考试成绩.xls。

  本机路径:当前计算机文件。

  例:C:Program Files成绩期中考试成绩.xls。

  (3)内容文件中实际包含的数字化信息。

  例:文字书稿、工资表格、演讲录音、卡通剪辑、电脑游戏等。

  (4)其他属性:创建日期、修改日期、只读、存档、隐藏、大小等。

  2、选用适当的途径下载文件、批量下载、灵活选用搜索技巧提高下载效率。

  课堂实践:下载一个文件,由学生不同的下载途径引出文件下载有多种途径。

  (1)文件下载的途径

  通常分为发行厂商网站下载、专题网站下载、FTP下载。

  (2)提高下载效率

  批量下载:需要下载大量文件时使用批量下载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操作,通常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下载工具来实现,如常用的迅雷、快车、QQ旋风等。FTP文件搜索:使用搜索引擎或者FTP搜索引擎,搜索文件关键字、关键词,其关键是要了解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

  (3)下载工具

  目前常见的下载工具有:迅雷、快车、QQ旋风等。这些可以实现批量下载、断点下载、多线程下载的特点。

  课堂实践:下载一个文件,比较使用Internet浏览器直接下载和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有什么区别。实践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

  3、了解文件下载的合法性

  (1)网络上文件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在使用网络时要严格遵守有关版权法规。

  (2)文件中有时包含不健康内容,我们应自觉抵制,做到不阅读、不存储、不转播。

  (3)在使用文件的时候还要注意防止病毒的感染和的破坏。

  在下载文件时候,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引用他人作品时,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注明出处。 共享软件允许用户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和传播,但未付费注册的用户多受到某些限制,如允许试用多长时间或者在缺乏付费用户的高级功能。自由软件允许自由传播,但仍要尊重版权,一般不得用于商业目的。提问:小A同学在某游戏网站下载了一个小游戏,但进入游戏时,需要输入一个注册码,小A在网上找了一个注册码输入后顺利进行游戏,请问小A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

  4、课后思考

  小A同学去网吧给自己的MP5下载电影,鼠标刚一点下,就下载完成了,小A一阵窃喜:网吧的网速真快啊!回去想看电影时却发现打不开MP5里面的电影文件,请思考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小A下载失败了?

  5、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了文件的下载,了解了常见的文件的类型及文件名的构成,学习了文件下载的途径、方法,以及了解了文件下载的合法性。我们在使用网络上的文件时,一定要遵守一定的网络道德。请同学们课后时间仔细思考老师布置的思考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字处理软件。字处理软件是教科版教材中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字处理软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而强大的作用,而这节字处理软件主要通过演示加实践来完成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2.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

  二、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学习如何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这里选取最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为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Word的基本功能。本课内容实践性极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三、教学和学法

  教法: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等。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学、演示和机房实践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1)图形用户界面(GUI):简单易学

  a.功能菜单置于程序窗口的顶部,用户可以方便地从菜单中选择菜单命令。

  b.滚动条可方便用户在文本窗口中浏览。

  c.使用“选择对象——操作对象”方式,先选定对象后进行对象的操作。

  d.使用“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方式,操作过程和结果紧密联系,界面直观、简洁、交互性友好。

  (2)功能丰富:个性选择

  用户可根据喜好和个人需要自由选择喜欢和需要的功能或者操作方法。

  (3)变化迅速:易于迁移

  不同版本相通:word2003-word2007-word2010。

  不同处理软件相通:word-wps,FrontPage-Dreamweaver。

  2、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以word2003为例)

  (1)新建、打开、关闭、保存word文档,word2003文档后缀名为.doc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2)文字的复制、粘贴、剪切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3)设置字体、字号、字形、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表格、设置图片环绕、艺术字、文字效果、格式刷等。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4)对文字的对齐方式、缩进、间距、换行、分页。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5)内容的查找和替换。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6)设置页眉页脚、项目符号编号、使用字数统计。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7)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排版工具:记事本、word、wps。

  文稿演示工具:powerpoint。

  网页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3、课后实践

  新建一个word文档,命名为背影,找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将文章内容复制到文档中,设置标题字体黑体三号,正文字体为楷体小四号,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1.5倍、将所有“父亲”替换成“爸爸”。在页脚设置页码,统计文章字数放在标题旁,在文章中插入一张背影图片,设置文字环绕为四周型。

  4、课堂总结

  这节课讲了字处理软件,尤其注重常用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老师一一讲解过主要功能,同学们也一一实践过,同学们课后要多加练习,日后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经常使用到。最后要记得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表格数据的处理。表格数据的处理是教科版教材中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学习了表格数据的处理,可以使用表格方便的统计和计算表格数据,可以使数据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

  一、教学目标

  (1)利用表格处理数据。

  (2)结合图形化表示,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表格处理数据,并结合图形化表示,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这这里选取最常用的表格处理软件Microsoft Excel2003为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Word的基本功能。本课内容实践性极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三、教学和学法

  教法: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等。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学、演示和机房实践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数据的计算

  提问:如果要统计我们班所有同学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怎样计算会方便一点?手工吗?又或者使用计算器?

  (1)利用公式计算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2)自动计算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2、数据的筛选

  提问:如果我们想很直观地查看整个班的数学成绩,该怎么办?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3、数据的排序

  提问:如果我们想将总成绩表按数学成绩的高低来排序,该怎么办?

  (1)一般排序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2)自定义排序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4、数据的分类汇总

  (1)排序设置。在进行数据汇总分类前需要进行排序设置,如图所示,排序主要关键字为“班级”,排序依据为“数值”,排序次序为“升序”,点击确定即可得到排序结果。

  (2)分类汇总设置之分类字段。如图所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分类字段选择“班级”,不可选择“学生名称”或“成绩”。

  (3)分类汇总设置之汇总方式。如图所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汇总方式选择“计数”,汇总结果可以显示每一个班级的人数情况。

  (4)分类汇总设置之选定汇总项。如图所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定汇总项选择“成绩”,其他内容保持默认即可。

  (5)分类汇总结果检查。如图所示,数据汇总结果显示:班级A的同学有4人,班级B的同学有3人,班级C的同学有4人,班级D的同学有4人,总计15人,汇总结果准确无误。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网络世界”,“第三章网上搜索”中的第二块内容。本章内容分3课时。《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是在学生熟知了网络基础知识,互联网中的常见术语,IE的基本设置以及熟练掌握了通过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快速地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第2课时的教学。

  在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巩固了第一课时中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搜索引擎及关键词,同时也有机地形成了学生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组合以及鉴别的能力。(注:本课原题目称之为《下载软件》,主要内容为从http、ftp站点下载软件,教材中关于下载问题讲的比较零散,我是将此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来讲的,命名为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下载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目标:基本掌握下载的四种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探究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高中学习生活的情感。

  重点:四种下载方式。

  难点:四种下载方式和小组的配合。

  二、说教法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法中适时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采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8-10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工作,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在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时也使得本组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也为今后的网页设计中的小组合作打下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大屏幕展示一个电子课文网页,(关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有教学过程、练习题及答案)

  创设一个情景:因为我们在学习此过程中的时候有些同学对这部分知识理解的不透彻,或需加深理解,有些同学需要找一些练习题来做,引出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资料的保存整理

  (二)新课

  1、介绍“下载”的概念

  下载:把互联网中的有关的信息资源保存到自己计算机的过程

  2、四种下载的方式

  (1)保存网页:注意保存时的类型(WEB页,全部;WEB档案,单一文件;网页,仅HTML和文本文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型

  (2)保存图形:最好能重命名

  (3)保存文字:注意保存的载体为一些字处理软件,易犯的错误为选中文字并复制后,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直接粘贴。

  (4)下载文件:注意“在文件的当前位置打开”的含义

  方法一:左键单击

  方法二:右键->目标另存为

  方法三:下载工具,网际快车

  教师演示四种下载方式,其中下载文件只演示前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只简单提及,由学生自行探索。

  学生完成任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并下载有关“三角函数方面的资料”。

  要求:(1)由小组合作完成;

  (2)建议的分工模式:组长负责建立共享文件夹,各组员将收集到并经过筛选、整理等处理的信息存入此文件夹中,最后由组长负责合成。软件不限,学生代表演示资料。

  3、总结学生演示内容并补充讲解

  (1)归纳法,尤其要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并得出结论。

  (2)信息的搜索、筛选、整理和汇总的要点与注意点。

  (3)小组合作的配合。

  如还有时间:可让学生在互联网中找一些喜欢听的歌曲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双绞线的制作》选自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局域网建设与管理看图实训教程》课本里的第二章第二节。

  课本第一章介绍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的概念、网络的分类、联网的基本硬件设备,学生在理论上大体认识了网络,本节课重点放在组网的实战方面——双绞线的制作,让学生学会双绞线的制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的兴趣,并为下一章《组建局域网》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网线规格(EIA/TIA568B)的制作方法和使用环境。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联网硬件设备的认识,加深对网络的理解,提高学习网络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坚强的自信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做一个勤奋好学,竞争意识强,脚踏实地的国家栋梁之才。

  3、教学重点:双绞线的制作。

  4、教学难点:网线外部绝缘线的剥法、压制水晶头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就会事半功倍。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因此,我将采用“示范+实操”的教学方法,具体是:

  1、讲授法和演示法相结合:我通过课件向学生讲授制作双绞线的步骤,同时通过展示平台和投影仪将双绞线制作的全过程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能很好的看清双绞线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掌握制作方法。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正确的示范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及学习能力。

  3、练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分组练习,使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掌握双绞线制作的操作技能。

  教学设备:

  1、教师:电脑、展示台、投影仪、压线钳、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约1M)、测线器。

  2、学生:压线钳、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约1M)、测线器。

  三、说学法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力争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我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领悟到制作双绞线的要点和难点,再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边思考边操作,遇到难点及时提问,互相请教,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拟定以下学法:

  1、观察法:教师演示操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熟悉操作步骤,体会操作重点和难点。

  2、主动探究法: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操作,勇于实践,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共45分钟)

  (一)复习导入(4分钟)

  1、课件引入,重温“网络”概念。

  通过“网络”概念的课件引入,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导入本课内容。

  “网络”概念:计算机、双绞线、交换机、双绞线。

  2、设置疑问,出示教学目标。

  提问:是不是直接用双绞线就可以完成连接了呢?

  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一段原始的双绞线(既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双绞线)、一块网卡和一台交换机,引导学生注意这三样东西的接口,让学生认识到原始的双绞线根本不能把网卡和交换机连接起来,从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双绞线的制作。

  (二)新课讲解(11分钟)

  1、通过投影仪展示双绞线制作材料,讲解设备使用方法:

  使用展示平台,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制作双绞线所用到的材料和设备: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压线钳、测线器。让学生清楚看到实物,并就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一一讲解。展示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水晶头和超五类UTP双绞线(前一章已学)的特点,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效果。通过讲解压线钳和测线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两样工具的使用,为下一步双绞线制作做好准备。

  2、演示、讲解双绞线的制作过程:

  (1)剥线。剥线就是利用压线钳剥线刃口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1.5cm左右。剥线在网线的制作过程中算是一个难点,在剥双绞线外皮时,手握压线钳要适当,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小,就会损伤内部线芯,甚至会把线芯剪断;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大,就不能割断双绞线的外皮。所以我在剥线操作演示中,会将正确的剥线方法和常见的错误剥线方法进行对比演示,并在对比过程中强调正确性。通过对比讲解,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正确地方法,减少出错的几率。在操作演示过程中,教育学生使用设备要注意安全,爱护学校的设备。

  (2)理线。理线就是把剥好的双绞线里的4股8根线芯按照EIA/TIA568B规格(左起: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进行排列并整理好,常见的错误理线方法就是将绿色线放到第4只脚的位置,即:白橙——橙——白绿——绿——白蓝——蓝——白棕——棕。所以我通过课件的形式用投影仪把EIA/TIA568B规格排列的样图展示在大屏幕上,通过展示平台和投影仪把理线的过程展示在大屏幕上,方便学生记忆和掌握。

  (3)压线。压线就是把排列并剪好的双绞线压入水晶头的过程。这步操作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关键在于水晶头接头处,双绞线的外保护层需要插入水晶头5mm以上,而不能在接头外,因为当双绞线受到外界的拉力时受力的是整个电缆,否则受力的是双绞线内部线芯和接头连接的金属部分,容易造成脱落。为了说明这点,我将用正确的压制方法制作一个水晶头,同时也用错误的方法制作一个水晶头,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通过对比演示,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正确的压线方法。因为在压制水晶头过程中如果出错,这个水晶头就报废了,所以教育学生制作压线过程中要细心,先观察好后再动手,尽量做到一步到位,避免因出错造成的浪费,发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华美德。

  (4)测试。双绞线制作完成后,为了验证其连通性的好坏,需要使用测线器进行测试。这里通过投影仪向学生介绍测线器的使用和测试双绞线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24分钟)

  巩固课堂知识是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我安排了如下的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一条T568B规格双绞线的制作,并使用测线器测试通过。

  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分组操作练习,让他们消化操作,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分组练习的好处在于人人动手操作,不懂之处可以问同组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沟通、互相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并且通过学生组与组之间比赛式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我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分析、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请同组学生给予帮助,鼓励他们多动手操作,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其他同学,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小组制作合格与不合格的网线)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进行简单点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同时归纳总结本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布置学生课后要多加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五)布置作业(1分钟)

  课本P36——P37,本章练习。通过做习题加深理解并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它是浙教版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信息、信息处理过程;认识计算机及因特网的作用。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内容较散,看似简单,每一部分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一点了解,使用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教材已使作用多年,有些新内容没有,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扩展。

  二、说教学目标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1、知识目标:

  ⑴理解信息的含义。

  ⑵掌握信息处理过程。

  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⑷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⑸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因特网的地位与作用。

  2、难点:对“信息”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因特网的作用。

  3、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4、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及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会思考。

  ⑵通过观察计算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

  5、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上网,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6、体验目标:让学生上网看一看,网络上到底有些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四、说学生

  高一新生的来源各团场初级中学,有部分同学,对计算机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一些,对计算机有了一定认识,还有多数同学,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家庭环境,升学压力的影响,对计算机了解真是太少了,甚至有的学生从没见过真正的计算机,这是我亲耳听学生说的,并且其它老师也听学生这样说过。

  五、说教法

  对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做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情况,一直讲下去,基础好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愿听,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这节课感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1、第一节课就安排学生到机房上,满足一部分学生没见过电脑的好奇心。缩短了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

  2、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的教学大任务和小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3、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就每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发挥各自的长处。

  5、最后还有时间让学生上网。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华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的部分内容。本课主要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分析图表。

  2、教学目标

  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能举例描述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2)会制作图表,并对图表进行分析。

  ●技能目标

  (1)能够熟练操作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初步认识分析数据的重要性,体会图形化表示数据的优势。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亲自实践、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图表样式选择及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图表数据的分析及应用。

  二、说教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综合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协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的设计:

  2、教学环节分析

  (一)结合教材回顾旧知

  ①展示学生学过的数学课本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数学中已经学过的统计图表的知识,然后提问:常见的图表有那些样式,每种图表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回答问题(柱状图、饼图、折线图)

  ③教师展示表1(2008奥运会奖牌榜)、(中国奥运代表团奖牌情况表)、表3(中国近一年的CPI和PPI数据表),让学生回答三个表格分别用什么图表比较合适,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并指出在电子表格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图表样式,还有很多,比如:xy散点图,圆环图等。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提问、对比二维表格与图表,展示图表直观性的特点,以及不同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优势,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完以后,学生都需要填报志愿,我们该如何科学的填报好自己的志愿呢?

  ②学生回答(首先应了解学校在大学中的排名、学校的专业介绍、学校的招生人数以及该校的录取分数线)

  ③那么我们怎样分析招生人数以及录取分数线等数据呢?然后向学生展示表4、表5,表格数据不是很直观,我们如何更直观的看这些数据呢(图表)?

  设计意图:

  将填报志愿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三)任务驱动协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任务分层次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任务一掌握基础知识,通过任务二形成技能,通过任务三进行综合运用。

  任务一:制作湖北10所高校20XX年理科招生人数的柱形图,并添加标题。

  ①先请学生根据使用菜单的经验,寻找哪个菜单命令可以制作图表。

  ②教师将学生分成3-4人为1组,提示学生打开“表格图形化、xls”文件中的任务一工作表,完成第一个任务。要求:将湖北的10所高校20XX年理科招生人数做成柱形图,并添加标题“理科招生人数柱状图”。

  ③学生运用图表命令,试着完成任务。

  ④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留心两个问题:

  1)根据图表向导制作图表有几个步骤?

  2)图表标题在第几步设置?

  ⑤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索,教师巡视辅导,在学生完成探索以后,用广播功能展示。

  1)制作中的典型问题(如:做出的图表是空的,做出的图表没有标题,做出的图表颜色单一,不美观)。

  2)学生优秀作品。让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在听取意见以后快速修改。

  ⑥通过实际学习与操作,师生共同总结制作图表的四个步骤以及修改图表的方法。

  四个步骤:分别为“选择图表类型选择数据源数据图表选项图表位置”,修改图表的方法:在图表区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命令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完成任务一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之一。通过对学生的探索过程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正确的制作方法,这种做法体现了“以学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理念。

  任务一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仅初步学会了图表的制作方法,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制作,并能简单分析图表,所以需要设置任务二。

  任务二:将湖北部分高校的招生人数制作成统计图,能直观显示所占比例。通过图表所反映的数据分析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并说出分析的依据。

  ①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选择统计图表类型(饼图),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标识,最后根据直观显示,科学分析和表述。

  利用前面的方法,让学生打开任务二工作表,独立将其做成饼图。

  ②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师生评价学生作品。

  ③我们不仅需要做出图表,还要学会从图表中分析数据的方法。请学生观察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为什么?

  ④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招生比例靠前,这反映出社会对高水平大学的入学需求较大,能够吸引人的原因在于排名靠前的大学有优秀的教师资源和雄厚的办学实力。

  ⑤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通过图表的制作,我们基本弄清了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情况,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高校录取分数线如何,下面我们完成任务三。

  设计意图:

  任务二的目的是巩固生成图表的方法,掌握饼图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图表中蕴涵的含义。直观的图表有利于发现数据间隐含的信息,借此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二的基础上,设置任务三,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不仅能熟练制作图表而且能对复杂图表进行分析。

  任务三: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历年数据,将线差做成折线图,分析这两所学校线差的特点,预测20XX年两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1、回顾概念: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

  2、利用前面的方法,在一个图表中制作两校线差折线图。

  3、分析两校线差的特点(华中科技大学线差波动不大,而浙大存在大小年现象)。

  4、让学生进行尝试运用华中科技大学历年数据,结合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进行推理、演算,得出简单的数学模型。

  (预测分数线=批次线+线差均值+误差)

  5、让学生验证华中科技大学往年分数线,并预测20XX年录取分数线。

  接下来用简单模型验证浙大录取分数线,我们发现用这个模型验证往年录取分数线误差较大,其原因在于线差变化幅度较大,因此要求学生修正模型,用修正的模型验证,在基本准确后,进行预测。

  我们对于分数线只是一种预测,预测的科学性与准确程度与建立模型的好坏紧密相关,我让学生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整合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去验证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①本节课,通过三个任务,完成了在创设情景中提出的问题。大家不仅学会了根据表格数据制作图表的方法,还能对图表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研究中会经常用到,我们不仅要学会这三种类型的图表,还要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其他类型的图表来分析问题。我收集了一个典型地震表,请同学们研究发生地震的日期与农历初一、十五的关系,并将表格第四列数据做成xy散点图,并给出你的研究结论。

  ②课后研究教师给出的问题,在下节课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

  将信息技术的图表分析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同时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及思考

  EXCEL图表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既能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又能达到适合高中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是我在设计本课中需要重点思考和突破的地方。

  首先,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隐性”知识,是在学习、活动中自身构建的意识形态、思想形态的经验性知识。这种经验知识的获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习和活动过程当中,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由此引起的学生综合思维训练。基于这一观点,在教学设计中交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并结合信息技术形成处理、加工信息的具体能力。如:设计适合学生情景和任务,将高考志愿相关问题与Excel知识、技能融合,将Excel中的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整合,将Excel图表预测分析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结合……这种设计既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适合高中学生特点,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教材二次加工,达到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是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创新点、亮点,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研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坚持“干中学”和“边干边学”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在“用”中熟悉、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增强学生社会探究、科学探究和认识自我。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合作学习Excel图表制作的方法,营造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学习环境;设计了合作探究Excel图表预测分析建模的过程,渗透依靠自身能力,借鉴同伴特长,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理念。这些教学方法,有效的开辟了学生学习新途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版面的美化艺术》选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本课是在学会了对文字进行简单修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边框、底纹的设置,从而为板报锦上添花。本课的知识点既用到了工具栏,又用到了菜单命令,它既告诉同学们word2003中的一些常用操作可以通过工具栏来完成,快捷、方便,又可用菜单的形式来补充工具栏无法实现的强大功能。这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文字的排版及表格、图形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学生状况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高一学生已能够简单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文字进行处理,但白纸黑字的老面孔让他们感觉不再新鲜,一份成功的电子板报,不但要文章精彩,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因此为了能让自己的电子板报色彩丰富、美观大方,把原来单调的白底黑字进行恰当的、符合人们视觉效果的修饰,学生有着很强的内驱力,兴趣很浓。通过本课的操作,学生即可完成一个简单单页电子板报的雏形,将使学生在感受到成功愉悦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为文本设置边框和底纹。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文字的创新设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置边框和底纹。

  2、教学难点:设置边框和底纹。

  四、教法学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课程特征及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法:“演示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图:设计任务——启发讨论——讲解辅导——归纳问题

  学法:

  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一是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二是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好习惯;三是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四是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以下是学生活动图:

  仔细观察——思考讨论——探索质疑——总结心得——自主创造——评价定位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总是先观察再思考讨论完成任务的办法,对讨论结果进行探究验证,找到答案之后,总结心得,自主创造,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自我定位。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示文件:“版面的美化艺术”对比(一个白底黑字的“版面的美化艺术”,一个加了边框和底纹的“版面的美化艺术”)

  师:这里有两段文字,它们的区别在那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修饰了颜色的文章更加漂亮,美观,特别是标题经过修饰以后还更醒目了。)

  原来,这些呆板的文字经过颜色的加工,可以变得如此的生动活泼、多彩多姿呀!怎样把文字加上丰富多彩的修饰呢?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版面的美化艺术”。(板书)

  [通过对比作品,让学生感知艺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交流;探求方法

  [任务一:给文字加边框和底纹]

  在《文字的修饰方法》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通过改变文字的字体和字号来美化标题,那么如何来给文字加边框和底纹呢?尝试用多种方法修饰。

  学生自主探究。

  打开“版面的美化艺术”文件,给“版面的美化艺术”加上边框和底纹。

  提示学生有几种求助方式:

  ⑴书是我们的好老师,向书本求助。

  ⑵向同学求助。

  ⑶向老师求助。

  (提前完成的可以帮助同组的同学,帮助的方式是教会他方法,而不是直接帮他操作。)

  请全组都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当小老师展示给大家看。

  上台后向这位小老师提出要求:为了让你的学生们听清,学会,请边说边做,仔细讲清每一个步骤。这样既可以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提问不同的学生,找到多种修改的方法。

  (1)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底纹”“边框”按钮。

  (2)选择“格式”——“边框和底纹”菜单命令。

  告诉学生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能完成任务,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但原则是越简单越方便越好。

  学生提出问题:为何不能设置边框和底纹的颜色?

  师重点讲解:(1)设置前必须要选中要设置的内容。

  (2)“边框和底纹”菜单中有二个小卡片,每个卡片中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选项。

  (3)可以通过对话框中的预览看到设置后的效果。

  学生练习:给“版面的美化艺术”加上不同的边框和底纹。

  展示学生作品。

  师故意选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框和底纹色彩搭配协调的作品和不协调的作品,让学生评价,通过对比,了解设置颜色也不能越多越好,而要从实用,适用,美观的角度来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任务二:自主探究利用“页面边框”选项卡给页面设置边框]

  “边框”和“底纹”的设置都是针对文章,对于整个页面我们也可以进行美化,在“边框和底纹”命令中继续探密,找一找如何给页面加边框。

  学生自主探索。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线”,在这个环节中我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目的。同时,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三)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拓展练习,练习修饰学校的《机房管理制度》。

  [在这里如果给学生几个字或者是一篇不认识的文章,学生只能机械地枯燥地学习;如果给学生与他们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内容,他们就会有亲切感,并自觉地愉快地创作。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爱护机房的意识]。

  六、说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用到以下几个教学思想:

  1、师生互动性。良好的师生互助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就是不断更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也具备探究学习这种能力。

  3、整和其他学科的资源。本课教学如果孤立地仅仅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操作还是不够的。放在本单元电子报这一整体中考察,我们会发现,操作仅仅是办报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办出有特色的报,需要各方面的能力,其中美术能力不可缺少。因此我在新课伊始,就引导学生感知色彩,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设置过程更是反复用同学们实际的操作实例提醒注意颜色的搭配和协调。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有所长同学的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协作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0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初中时就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或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较为熟练,对各种操作都较容易上手,在学习当中可以带动和指导其他学生,但许多乡下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对计算机还是比较陌生;但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2.高一的学生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材采用的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一书。信息就是经过处理的数据,所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数据处理技术,才能更好地得到有用的信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和统计是Excel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Excel的数据输入和数据的编辑以及工作表的维护,本节课是在这基础之上学习应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和公式的复制方法;

  (2)掌握用表达式、自动求各功能和函数处理数据的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公式的输入方法;

  (2)利用自动求和功能和函数处理数据。

  2.教学难点

  函数的应用涉入到对函数的理解及其参数的设置,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把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媒体选用

  1.针对学科特点,我选用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2.课前准备:包含某班学生成绩表的工作簿。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一)教法

  1.讲解法:对于公式中对单元格区域的引用,特别是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引及常用函数的作用,可以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演示法:对于一些较难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总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挫败感和厌倦,而且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可以采取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另外,对于比较简单,没有探索价值的操作,由老师演示,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

  3.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既能让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之后又能让学生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设计任务——启发探索——辅导归纳——学习评价——课堂训练

  (二)学法指导

  自己多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但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而且习得的直接经验比获得的间接经验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协作,总结经验,完成实践任务,以达到概念内化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既可以掌握操作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又能培养和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组织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1)用填充序列法在A1至A12的单元格中输入一月份至十二月份;

  (2)用填充序列法在B1至B12的单元格中输入1,3,5,……,23;

  (3)同时选定(A1,B4),(C5,D10),D列至E列;

  (4)复制(A1,A5)的数据到(C2,C6)中去。

  教师巡视辅导,完成后鼓励四个学生分别演示一题。

  (二)用实际遇到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如:我们期中考试后,要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和排定名次,还要计算出各科的平均分,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你们有什么好的主意吗?然后由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准备好的某班学生成绩表,该表数据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用来作为本节课的示例表。)

  (三)通过独自努力,学习公式的输入和复制。

  1.阅读教材P74-P76页第一大点第1-2小点部分的内容,然后要求每个人计算出第一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提示:每次输入公式都必须以"="号开头。)

  2.由两个学生分别演示求出总分和平均分的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并补充演示讲解。(因为问题简单,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

  3.指导学生用鼠标拖动填充柄的方法,选定第一个学生的总分,拖动填充柄到最后一个学生的总分处,看看所有学生的总分是否已出来,再用相同的方法算出所有学生的平均分。教师巡视辅导,如有较多学生没有掌握,则由教师补充演示讲解。(由于前一节课学习了用填充序列的方法输入数据的方法,可对此处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

  (四)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的应用,学习"自动求和"的方法。

  教师:如果要计算每科的平均分,以上方法也太花时间了,人数多还容易出错,下面我介绍一种更好的方法。然后演示"自动求和"功能,求出总分,再用总分除以人数求出科平,并讲解演示按行和按列求和的一般方法。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先删除前面求出的总分和平均分,再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然后由一个学生演示。

  (五)小组探究学习函数的应用。

  1.教师:上面的方法只能计算出较为简单的数据,如果要处理更复杂的数据就要使用到函数。可以用数学或物理的公式来类比解释函数及其参数的含义,并解释几个常用的函数(如:SUM、AVERAGE、COUNT、MAX、MIN)的应用。

  2.按四至五人一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电脑知识较好,且较负责任的学生充当组长,负责本组进程和纪律。各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用SUM函数计算出每人的总分;用AVERAGE函数计算机出每人的平均分;用COUNT函数计算出班级总人数:用MAX函数计算出每科的最高分;用MIN函数计算出每科的最低分。(提示:先计算出一人的总分或平均分,然后再复制公式计算出其他人的总分或平均分,各科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也一样操作。)

  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辅导,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3.各组交流成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充当小老师,分别进行一项操作演示。

  4.教师给予以肯定性为主的评价,并补充演示和讲解,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和难点问题可多次讲解演示(如在粘贴函数对话框中如何选择函数,以及参数的确定等)。

  (六)课堂练习。

  每个人再单独完成上面的操作,还不会的同学可以询问老师或同学。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七)评价学习结果,总结本课教学。

  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里练习操作,完成一篇包含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文档,下次上课时将进行部分展示。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1.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2.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3.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4.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5.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6.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7.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8.高中信息技术优秀说课稿

9.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