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三到》文言文翻译注释

2023-05-09 文言文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要三到》文言文翻译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时常,习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世称朱文公,亦称朱子,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他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洲知府等官职,为官清正廉明,颇有政绩,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书院,紫阳书院,后来陆陆续续的还有武夷书院,白鹿书院,岳麓书院,朱熹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为这些书院制定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培育制度上,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启到了重要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根据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解,创造出了人一生中的教育阶段,小学和大学这两个时期,并提出了这两个阶段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方式,是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后世是直接借用了这种划分并进一步发展到现在小中大的模式。

  朱熹提出在小学儿童阶段,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制定了其教育教学的任务是“学其事”,教会儿童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即可,并辅助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养成,具备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这种理念是非常科学的,在教学方法上,朱熹秉承了孔子的理念,因材施教,及早施教,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文化知识传授给身心未成长完成的儿童,而进入大学后,就要改变方法了,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其事”,大学就是“知其事物之所以然”,通过探究辩论知晓事物的义理规律,并提倡大家应该互相交流,不同的学术派系之间要更是如此,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为后世人们推崇。

  朱熹哲学思想介绍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二程”的理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人性论”等。其中“理气论”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论,南宋“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后来在二程的基础上又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借鉴了佛家、道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朱熹所谓的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即太极生万物,每一个人和物体都具有完整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范畴,它是有形状、有迹可循的,是铸成万物的质料。理和气之间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理为主,气为客。

  朱熹的“动静观”是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动静之间不可分离,互相联系。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辩证法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运动具有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这两种形态,他称其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认识的来源上看,知在先;从社会效果看,行要重于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响,知道的越多,行动起来就会更便利,实践了、亲自动手去做了,就会知道的更明白。

  关于“人性论”,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承认人们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绝对的倡导“无欲”,但是万事万物都要根据理才可以。

【《读书要三到》文言文翻译注释】相关文章:

《读书要三到》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0-24

读书要三到的文言文翻译12-07

读书要三到文言文原文及译文07-27

文言文观潮翻译及注释12-06

公输文言文翻译及注释03-01

庄子文言文翻译、注释05-09

公输文言文翻译及注释10-26

王充读书文言文翻译注释09-15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