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1
一、文学常识填空
范晔,字 蔚宗 , 南朝宋 时期历史学家。《后汉书》是一部记载 东汉 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述了从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间共195年的史事。“二十四史”之一。
二、注音
西鄂(è) 属(zhǔ)文 辟(bì)公府 逾侈(chǐ)
邓骘(zhì) 累(lěi)召不应 璇(xuán)机 浑(hún)天仪
算罔(wǎng)论 篆(zhuàn)文 都(dū)柱 伺(sì)者
合契(qì) 陇(lǒng)西 帷幄(wéi)(wò) 阉(yān)竖
倚(yǐ)伏 骸(hái)骨
三、通假字
1、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擒”
3、员径八尺:通“圆”
四、古今异义词
1、举孝廉不行:古:不去(应荐 );今:不可以。
2、覆盖周密无际:古: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3、寻其方面:古 :方向;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4、衡 下车,治威严: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五、重点词语
1、衡少善属文:连缀,写
2、连辟公府不就:(被)征召
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素常
4、累召不应:多次
5、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都
6、 举孝廉不行:(被)推举
六、一词多义
1、因:因入京师:因而
因以讽谏:就
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
因宾 客至蔺相 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2、观:观太学:观摩学习
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启窗而观:看
3、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终于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七、词类活用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意动,以……为奇
2、妙尽璇机之正:作动词,研究透了;作名词,道理
3、皆共目之:名作动,递眼色
4、又多豪右:形作动,有很 多
5 、京师 学者咸怪其无征:意动,认为……怪
八、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判断句
2、游于三辅:介后
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4、权移于下:介后
5、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介后
6、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后
7、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介后
8、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9、后数日驿 至,果地震陇西:省略“于”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2
古今异义词: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古: 结交 今:连接 ;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古: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行:古:不去(应荐)。 今:不可以
4.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点、标志
5.寻其方面 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6.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国王:古:封建社会贵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国家的统治者;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的元首。
7.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常从容淡静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连辟公府不就 古义:征召。
今义:复辟。
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授给官职。
今义:拜见。
其牙机巧制 古义:发动机件的枢纽。
今义:牙齿。
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振声激扬 古义: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寻其方面 古义:方向。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中有都柱 古义:大,音dū。又如:军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 (音dōu)
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傍行八道: “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 杯,酒杯。
词类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时天下承平日久 名词作状语,当时。
衡少善属文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同上。
妙尽璇机之正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
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一词多义
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于是,就)
制
① 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②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属zhǔ
①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 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善: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
(5)省略句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③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省略主语“张衡”)
(6)状语后置
①游于三辅(于三辅游)
②讽议左右((于)左右讽议)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3
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诗词赏析: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第2、3段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四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如介绍构造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其构造特点。以“似酒尊”描写其形状非常形象具体,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最后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如候风地动仪一段描写生动形象,说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简得体,伸缩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4
本文记叙了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学、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的科学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仰。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四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多高的评价呢?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了解作家作品。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南朝宋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他编写的《后汉书》详载了刘秀起兵推翻王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的东汉195年的历史。该书既具史家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西汉)的《史记》、班固(东汉)的《汉书》、范晔(南朝宋)的《后汉书》、陈寿(西晋)《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了解传主事迹
张衡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诗文俱佳,造诣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全才。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机械、气象;在社会科学方面,历史、文学、经学、哲学、礼法、绘画均至佳境。他既在自然科学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震惊世界的浑天仪、地动仪、独飞木雕等伟大发明,又在社会科学方面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二京赋》,达到了汉代大赋长篇巨制的极致;他的抒情小赋为赋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途径;他的诗是我国七言诗由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标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称赞张衡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正音辨形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标注拼音。
少善属文(shào)(zhǔ)不好交接俗人(hào)辟公府(bì)
累召不应(lěi)五载复还(zǎi)乞骸骨(hái)逾侈(chǐ)
辄积年不徙(zhé)璇机(xuán)篆文(zhuàn)骄奢(shē)
蟾蜍(chánchú)驿至(yì)帷幄(wéiwò)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酒杯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员”通“圆”圆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傍”通“旁”旁边
与武决去“决”通“诀”辞别
疏通全文字句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研习第1段
1.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其“从容淡静”又表现在哪里?
明确: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
(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
(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党。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何以见得“才高于世”?
明确: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
一、“善属文”,作《二京赋》;
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
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研习第2~4段
1.《张衡传》全文的重点在哪里?作者这样安排合适吗?
明确:全文写了张衡的品格和文才,写了张衡的政治才干,写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记述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作者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安排,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最为突出,理应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第四段不到二百字,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请概括要点。
明确:作者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
①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1句,阳嘉元年,候风地动仪);
②材料、尺寸、形状、装饰(2句,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③机件、内外构造(3、4、5句,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④功能和作用(6、7、8句,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⑤精确程度及评价(9、10句,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⑥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11、12句,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⑦交代仪器正式使用(13句,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研习第5~6段
1.在第5、6段中,为了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写了哪两件事?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赋》的由来,突出了张衡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另一件是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斗争的事。
2.“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张衡很聪明,很有政治才干。
3.“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又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说明张衡政绩显著,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
归纳总结
1、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2、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这是上一问题的换一种问法)
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5
本文关于古代官职的文化常识,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关于官职任命、调动、贬谪等的词语并解释。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2、课文中官职专名用词,并作解释。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3、官职变动用词。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ナ:给予官职。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ミ: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任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行:迁左丞,行徐州事。
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6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7
1、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中华书局1965版)。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淅川东)人,历史学家。
2、南洋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
3、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4、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5、京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6、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
7、遂:于是。
8、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
9、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
10、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
11、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12、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
13、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
14、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淡静:恬淡宁静,不追慕名利。
15、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89年—105年)。
16、连辟公府不就: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
17、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承平,太平,指国家持续地太平安定。日久,时间长。
18、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贵族。
19、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
20、逾侈:过度奢侈。
21、乃:于是,就。
22、拟:模仿。
23、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24、《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
25、《二京赋》:指《西京赋》、《东京赋》。
26、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
27、以:连词。
28、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
29、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
30、乃:才。
31、邓骘(zhi):东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
32、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奇,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奇:奇特,少有的。
33、累召:多次召请。应:接受。
34、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
35、致思:极力钻研。致,极,尽。
36、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
37、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
38、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
39、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
40、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
41、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
42、拜:任命,授给官职。
43、郎中:官名。
44、再迁:再,两次。迁,调动官职。
45、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
46、遂乃:于是就。
47、研核:研究考验。
48、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
49、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
50、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
51、正:道理。
52、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的天球仪。
53、《灵宪》:一部历法书。
54、《算罔》:一部算术书。
55、详明:详悉明确。
56、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
57、复:又。
58、当世,指权臣大官。
59、辄:常常,总是。
60、积年:多年。徙:指调动官职。
61、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自;自从,表时间。
62、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公元132——135)。
63、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
64、以:用。
65、员径八尺: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
66、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隆,高。
67、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68、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
69、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代表四方的龙、朱雀、虎、玄武(龟蛇)。
70、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傍,同“旁”,旁边。
71、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
72、外有八龙,首衔铜丸:龙,指龙形的机件。首,头。
73、下有蟾蜍(chánchú),张口承之:下,指龙首下面。蟾
74、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
75、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
76、覆盖周密无际: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
77、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地动,地震。则,就。振,振动。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78、机发:机件拨动。
79、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
80、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
81、发机:拨动了机件。
82、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
83、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验,检验,验证。
8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在,可译为“在……中”。
85、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尝,曾经,曾有一次。而,可是。
86、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
87、至:指来到京师。
88、果:果然。
89、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
90、于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风地动仪。妙,巧妙,神奇。
91、乃:便。
92、地动:地震。
93、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
94、时:当时。损:腐败。因:于是。
95、迁:升迁。
96、帷幄:指帝王。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
97、讽议: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
98、左右:身边。
99、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尝,曾经。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
100、目之:给他递眼色。目:名词活用为动词。
101、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102、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03、谗:毁谤。
104、图身之事:图谋自身安全的事。
105、吉凶倚伏:祸福相因。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06、幽微难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
107、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108、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永和:也是东汉顺帝的年号(公元136—141)。
109、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时,当时。国王,即河间王刘政。典宪,制度法令。
110、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
112、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
11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官员初到任。治威严,树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顿法纪制度。
11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知,暗中察知。
115、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
116、视事三年,上书乞骸(hái)骨: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117、尚书,官名,不同朝代的尚书职权不一样,东汉时是在宫廷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
118、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卒:死。
翻译: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赏析:
《张衡传》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范晔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等人关于史传文写作的传统,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记写人物传记的特色。张衡一生行事众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虑及全又不流于繁,写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费一番匠心。
叙学习,显示其成就的基础。张衡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说:“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炳焕,与神合契。”张衡多才多艺,德高品洁,是和他的学习、实践分不开的。范晔写他的学习,说他“少善属文”,自幼聪颖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系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而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京城洛阳太学参观、学习。当时学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学”,完全是一套陈腐的死学问,张衡涉足社会,不惜远游,目标远大,直入太学,这就使他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地步。把五经、六艺都融会贯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固步自封,不仅读书本而且看实际,不只钻典籍而且研技艺,不单捧册页而且知世情。张衡贯古通今,知书识世,明道谙理,可是“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谦虚谨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条件,也是为人处世的美德。作者仅用了三十四个字,就概及张衡学习的各个方面:内容、方法、精神、成就。这真可谓用墨精当得能收海于勺,缩龙成寸。作者先叙张衡的学习,为下文叙述他的善为人、善作文、善机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础。
叙品行,显示其高尚的节操。张衡对为官作宦,“从容淡静”;对贪官酷吏,嫉恶如仇;对科学技术,不遗余力。有的人把学问作为沽名之具,钓利之饵,登官之梯,而张衡参透人生,洁身自守,他辞谢了多次的举荐与征召。作者连用“连辟”“累召”“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强调了他的不慕利禄,无意仕途。后来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一些从事科技、史学方面的业务性职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不想握权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谋私利。
张衡没有官欲,但并非没有官才。他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拟班固的《两都赋》,而写了《二京赋》。在《西京赋》和《东京赋》中,极力铺写了二京的所有宫室、动植物、游侠辩论之士、角牴大傩之戏,讽谏当朝的穷奢极侈。这是婉转的讽喻。有时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陈事”,“讽议左右”,向皇上直言进谏,弹劾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权力,也就大力剪锄奸徒丑类。他出为河间王刘政的相时,看到刘政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他一到任就能“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收到“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的效果,可见张衡不仅具有如何做官的认识、理论,而且有着实际施行的本领。
张衡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机械,自然也洞察当时社会世情。官场之中,有日天地黑,无风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洁身避祸,后来不得不入官场,顺帝“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避其锋芒,巧为应对。即令这样,那帮阉竖还“共谗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种政治漩涡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确实是“吉凶倚伏,幽微难明”,而要“常思图身之事”。当他狠狠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极明智的决策:“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还乡了。从他的《四愁诗》《思玄赋》《归田赋》中,都看出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有为的学者,在当时内心的苦闷,无力除恶,无法避祸,只有独善其身了。
叙术业,显示其卓著的成就。张衡在天文、数学、地理、气象、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诗赋、绘画方面成绩斐然。郭沫若曾评价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晔为之作传时,既要顾及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文中以“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贡献,而重点写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张衡首创,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传记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做了井然有序的详明介绍。“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着一“神”字,极写仪器功效。“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无前例的独创。更用京师学者最初“咸怪其无征”,后来“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细节,充分证明了张衡“妙尽璇机之正”的“妙”,“善机巧”的“善”。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全文以时间为序,叙其一生;以“善”为纲,统率题材;以“妙”为目,传其精神,因而所写方面多而不杂,事迹富而不乱,文虽简而概括全。范晔之所以能“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就在于抓住了总纲领,并内蕴着相互关系。张衡正由于潜心于学才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机巧”的知识与才干,也使他具有了“不慕当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谋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职“积年不徙”,得“约己博学,无坚不钻”,有了创造发明。他的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以利于科学研究。当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台时,还始终保持着明智的头脑。作者将张衡于自然科学、文学、政治活动方面的表现统一了起来,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张衡多方面事迹的内在的联系外,善于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写“善属文”,就以写《二京赋》为主,略涉《思玄赋》,其他甚至不提及;写“善机巧”,以详写候风地动仪为主,其他科技成果则为辅;写“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党为主,请求辞职、上调擢升则为次。在文学、科学、政事三方面,都体现了他“从容淡静”的个性,又突出了“善机巧”的特点,使张衡这么个伟大的形象辉耀于读者面前。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8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A.属( )文 邓骘( ) B.逾侈( ) 璇( )玑
C.驿( )站 河间相( ) D.骸( )骨 蟾( )蜍(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同( )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同(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同( )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 ( )同( )
(5)府吏见丁宁 ( )同( )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 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 11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 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8.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9.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 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 情。
【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父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 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质帐下的都督,与胡威从不相识,在胡威未出发回京前,就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几百里。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得到实情,即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与他分手。后经别的使者,详细地把这件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胡质父子如此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历位宰牧。晋武帝召见胡威,同他谈论边事,谈话涉及到日常生活。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 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胡威做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赠镇东将军。
参考答案
1.A.zhǔ ;zhì B.chǐ ;xuán C.yì ;xiàng D.hái ;chán chú
2.(1)禽通擒
(2)尊通樽
(3)衰通缞
(4)乡通向
(5)丁通叮;宁通咛
3.C.
4.(1)状语后置
(2)否定句 宾语前置
(3)省略句
(4)判断句
(5)定语后置
(6)疑问句宾语前置
(7)被动句
(8)定语后置
(9)省略句
(10)主谓倒装句
5.D.
6.C.解释:樵:柴,名词。
7.A.解释: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 介词。
8.A.解释:A项中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句③句④则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 一类的判断词。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
9.B.解释:A项中“随旅进道”是难点,“旅”指旅客,“进”字的基本意义是“前进”,文中与“道”相联系,应该理 解为“上路”。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C项中的难点一是“阴”表示暗中;二是“资装”表示“准备盘缠”;三是“要”字,原义是“中途拦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本题则选用了更能表示帐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词。这一选项是本题中最难的选项。D项中“因”当“于是,就”讲,“向”当“先前”讲,“遣”当“送走”讲。
10.A.解释:题干中点明本题所需筛选信息的共同点——“其父子清慎如此”(概括性论断)。“清:公正廉洁;慎:谨慎,慎重”。第1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是在胡威询问绢的由来时胡质做的回答,表明这是正当所得,所以能表现胡质的清慎。第2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灶”,其内容是写胡威在归家途中辛劳地自行打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清慎的表现。第3 句是胡质帐下都督的行为,所以无关。第4种承接的内容是胡质不愿无功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于是拿出自己的路资即绢,送给对方并把他打发走了,因此,这句符合题干的要求。第5句“质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质因不喜欢帐下都督的阿谀奉承 ,于是将其痛责并开除官职,也符合“清慎”的要。第6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是作者的评价,指的是胡质父子二人声誉好, 做到很大的官,并非“清慎”的内容。由此可见,只有A项是完全符合题意的。
11.C.解释:解答这道题的四个切入点是: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C项为:“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有关张衡传文言文的知识点04-01
文言文《张衡传》赏析08-08
张衡传文言文的翻译04-12
张衡传的文言文翻译04-09
《张衡传》知识点整理(全面)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2-05
《张衡传》文言文原文和翻译02-24
《张衡传》说课稿07-24
张衡传的说课稿01-24
《张衡传》说课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