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
原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武将军。
注:
①榇(ch èn):棺材
②謥詷,人名。 (《三国志·魏书》)
9、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霸为帅,屯于开阳 屯:驻扎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 诣: 来到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竟 考:拷打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 逆:阻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祖之讨吕布也 俯察品类之盛
B、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C、清定海岱,功莫大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霸与战于逢龙 天下之欲 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 ()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
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
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
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
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来,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B、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太祖命刘备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对刘备说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作客。后来臧霸从事謥詷不遵守法度,武周就拘押拷打謥詷。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立即撤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3分)
(2)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 (3分)
(3)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4分)
参考答案
9、D(迎战)
10、B(因为,连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于之,兼词;句末语气词。D在,介词;向、对,介词)
11、C(②写其亡命东海③对吕布的帮助 ⑤讨伐黄巾军)
12、A(臧霸自身藏匿,太祖搜得臧霸)
13、(1)(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注“听”“私”“诣”译错一个扣1分。
(2)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舍弃我们呢?注:“明”“利钝”“捐”译错一个扣1分。
(3)我受主公(太祖)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注:“生全”“王霸”“可以”“为之辞”中的“之”译错一个扣1分。
参考译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父亲臧戒,曾任华县狱掾,其间因依据国法,不肯听任泰山太守凭私欲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当时监送者约有百余人。臧霸当时十八岁,引领从客几十人在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父亲,监送者都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一起奔命于东海,而臧霸亦从此以勇猛健壮闻名于世。黄巾起义时,臧霸跟从陶谦击破贼众,授予骑都尉官职。于是臧霸在徐州招收士兵,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驻扎在开阳一带。太祖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曹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非常喜欢他,便使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往见曹操。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任用吴敦作利城太守、尹礼任东莞太守、孙观任北海太守、孙观的哥哥孙康任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交给臧霸。曹操在兖州时,任命徐翕、毛晖二人为将。兖州乱起,徐、毛二人都背叛。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告诉刘备,让他告诉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对刘备说:“我能依靠自力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为我(向主公)解说。”刘备便把臧霸所言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对臧霸道:“这是古人仁德之事,你却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于是让徐翕、毛晖二人都做了郡守。当时曹操正与袁绍相对抗,而臧霸屡次带领精兵进入青州,所以曹操能专心应付袁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曹操在南皮打败了袁谭,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求派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说:“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棺木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将用什么来改变前人的做法呢!”当时东州纷乱,臧霸等执正匡义,征伐暴虐,使黄海、渤海、泰山地区清平安定,他的功没有谁比他大的了,于是都被封为列侯。
臧霸被授予都亭侯,又同时担任威虏将军。臧霸又与于禁讨伐昌豨,与夏侯渊征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劳,升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担任下邳令,臧霸尊敬武周,认为他与众不同,常到其舍做客。后来臧霸的从事謥詷不遵守法令,武周获得他的罪状,就拘押拷问謥詷使其死于狱中,臧霸更因此与武周友善。臧霸跟从太祖讨伐孙权,先登入敌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张辽讨陈兰时,臧霸被调到皖,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能前往救助陈兰。韩当派兵迎战臧霸,臧霸与韩当在逢龙作战,韩当又派兵在夹石拦阻臧霸,臧霸与韩当作战且打败了韩当,带军队回到舒城驻扎。孙权派几万人乘船驻扎在舒口,分兵前往营救陈兰,听说臧霸军队驻扎在舒城时,立即撤军。臧霸引军连夜追赶,到天明时,行军一百多里,拦阻敌人前后夹击。敌人窘急不堪,不能上船,跳水而逃者很多。于是吴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打败了陈兰。臧霸跟从太祖到濡须口征讨孙权,与张辽同为前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到,江水竟然增涨,敌船逐渐靠近,将士都惶恐不安。张辽想撤离,臧霸阻止张辽说 :“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第二天,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到了太祖处,把臧霸之言告诉太祖。曹操认为臧霸做得好,授予扬威将军、假节的称号。后孙权请求投降,太祖还师。便留臧霸与夏侯惇等驻扎在居巢。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乃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滽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赠太保,谥忠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七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
B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
C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
D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顺、弘治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一生只能有一个年号。
B“服阕”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这是一种旧俗,尊亲死后,其亲属要在一定时间内改变通常的服饰,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丧期满即可除去丧服。
C“赠”太保,“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训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实际情况后才判刑,得以活下来的人超过一半。
B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他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极其欣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大夏大加赞赏,称苗逵威德远扬,全师而归。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他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D刘大夏不畏权势,被发配戍边。他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借田州岑猛的事,将他逮捕,让他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乃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5分)
②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5分)
【答案】
1、C翻译:弘治十五年(刘大夏)被授予兵部尚书,多次推辞才接受任命。被召见后,皇帝说:“朕多次任用你,你却多次称病拒绝,这是为什么呢?”“拜命”固有意思,不可断,排除BD“帝”是“曰”的主语,不可断,故选C。
2、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3、C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刘大夏认为苗逵所俘虏的只有十几个妇女孩子,之所以能“全师以归”,全是仰仗朝廷的威德,对此,他是贬斥的,而非“大加赞赏”。原文“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
4、①于是刘大夏会同朝内大臣分条上奏十六件事,都是对权贵近幸之臣所不利的。孝1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议再讨论。
②孝宗急忙说:“(如果)没有你们,朕几乎出大错。”因此,最终没有出兵。
①“会”,会同;“条”,分条;“不便”,不利。译为:于是刘大夏会同朝内大臣分条上奏十六件事,都是对权贵近幸之臣所不利的。孝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议再讨论。
②“遽”,急忙;“微”,如果没有;“果”,最终。译为:孝宗急忙说:“(如果)没有你们,朕几乎出大错。”因此,最终没有出兵。
【译文】
刘大夏,字时雍,是华容人。刘大夏二十岁的时候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考取了天顺八年的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弘治二年服孝期满,升任为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安定,刘大夏奉命前往训谕,于是这些地区接受了朝廷的管理。后来山贼反叛,(刘大夏)接受朝廷命令讨伐山贼。(刘大夏)下令一定要活捉山贼,验明实际情况后才判刑,得以活下来的山贼超过一半。弘治十五年(刘大夏)被授予兵部尚书,多次推辞才接受任命。被召见后,皇帝说:“朕多次任用你,你却多次称病拒绝,这是为什么呢?”刘大夏叩首说:“臣年纪大了而且多病,私下里看见天下的老百姓贫穷,倘若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事,责任在兵部,自己估计力不从心,因此才推辞的。”皇帝默然不应。刘大夏请求大凡规矩不符合祖宗旧制且祸害军民的事情,全部分条禀告皇上加以革除。孝宗下令应该实行与改革的事情,有关部门全部如实上报。于是刘大夏会同朝内大臣分条上奏十六件事,都是对权贵近幸之臣所不利的。孝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议再讨论。大夏等人说:“事属朝廷外官,全都承蒙允许施行。稍稍涉及权贵,又令讨论核实。臣等最愚蠢,不知为什么?”许久,得旨。织造、斋醮都停办,光禄寺节省的钱财以万万来计算,而勇士虚报冒领之弊也大为减少。大同发生小的战事,孝宗听信宦官苗逵的话,准备出兵。孝宗召大夏问道“:你在两广,知道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吗?”大夏答道:“臣听说,他俘虏的只不过是十几个妇女儿童而已,仰仗朝廷威德,全师返回。不这样的话,后果就难说了。”孝宗沉默好久,问道:“太宗频频出塞,现在为什么不行?”大夏回答“:陛下的才干固然不比太宗差,而将领士马远不及太宗时期。如果淇国公稍许违背节制,就将几十万军队委弃在沙漠中,怎么能轻言用兵呢?我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孝宗急忙说:“如果没有你们,朕几乎出大错。”因此,最终没有出兵。孝宗去世,武宗即位。刘大夏为人忠诚恳切,被孝宗欣赏,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对于权贵多所制裁压制。(刘大夏)曾经请求严格考核勇士,被刘瑾嫌恶。正德三年九月,刘瑾借助田州岑猛的事情,把刘大夏逮捕入狱。刘瑾打算以激变罪处死刘大夏,都御史屠滽坚持认为不可以,刘瑾谩骂说:“即使不处死,难道不可以戍边吗?”于是就判处他到很远的地方戍边。正德五年夏天,(刘大夏)被赦免回来。刘瑾被诛杀,(刘大夏)官复原职。正德十一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保,谥号忠宣。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7—10)题。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正统四年进士。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四年春,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帝纳之。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先是,吏部尚书何文渊以聪言下狱,致仕去。吏部除副使罗篪为按察使,参政李辂、佥事陈永为布政使。聪疏争之,并言山西布政使王瑛老,宜罢。篪等遂还故官,瑛致仕。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诸司惮聪风裁,聪所言,无敢不奉行者,吏部尤甚。英宗复辟,超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还进右副都御史,以便宜,擒戮渠魁数人,余悉解散。母忧起复,再辞。不许。天顺四年,曹钦反。将士妄杀,至割乞儿首报功,市人不敢出户。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成化七年代王越巡抚大同。岁余,遇疾致仕。再岁,以故官起掌南院。前掌院多不乐御史言事,聪独奖励之。或咎聪,聪曰:“己既不言,又禁他人言,可乎?”十三年秋,召拜刑部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十五年,偕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按辽东失事状。直庇巡抚陈钺,聪不能争,论者惜焉。十八年乞归不得,卒于位,年六十八。赠少保,谥庄敏。
聪为谏官,严重不可犯。实恂恂和易,以故不肖者畏之,而贤者多乐就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B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C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D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也可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夺情:又称夺情起复,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时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也指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
C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也可意指恢复。明英宗曾亲征瓦刺被俘,京师别立代宗;英宗还朝,被尊为太上皇。后其发动政变,复位为帝。
D致仕:意为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人“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聪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或贬官。林聪勇于发现单增家奴仆的罪行,并将奴仆关进诏狱;他极力上奏反对罗篪等人的升职,最终使之回到以前所居官职。
B林聪体恤百姓。福建银税繁重,他屡次请减;山东发生饥荒,他赈救百姓。朝廷平定曹钦叛乱时,有将士滥杀无辜,屠戮乞儿,斩首报功,他予以坚决制止。
C林聪刚正不阿。各部门官员都忌惮他;他所说的话,没有敢不执行的人,吏部尤其严重。为人不严而肃,担任谏官,从来不犯严重的错误,贤德之人喜欢接近他。
D林聪宽厚平易。进升右副都御史后,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决断,只捕杀作乱之人的首领,其余人等全都放归生路;查究辽东事时,能庇护巡抚陈钺。他在当时很有德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
②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答案】
1、B。句子译为:御史白仲贤因为久居官位,被提拔为广东按察史。林聪进言白仲贤奔走追求名利,不应当越级提升,于是白仲贤被调任为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拉拢关系,夤缘得以任职吏部,林聪弹劾他,于是吴诚改任工部。“久次”译为“久居官位”,动宾短语,不可断开,排除AC“不当超擢”,译为“不应当越级提升”,中间不可断开,故选B。
2、D大夫七十而致仕。
3、A“发现单增家奴仆的”错,林聪揭发单增的罪行,将他关进诏狱。原文“聪发其奸,下诏狱。获宥。增自是不敢肆”。C“为人不严而肃。担任谏官,从来不犯严重的错误”错,曲解文意,林聪担任谏官,庄严稳重不可侵犯。原文“诸司惮聪风裁,聪所言,无敢不奉行者,吏部尤甚。”D不是林聪庇护巡抚陈钺,而是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没有抗争,人们觉得惋惜。原文“直庇巡抚陈钺,聪不能争,论者惜焉。”
4、①当时(朝廷)没能采纳他的意见,不久果然发生大乱,到这时林聪又极力陈说它的危害,最终银税得以减免。
(①已,不久;极言,极力陈说;竟,最终。译为:当时(朝廷)没能采纳他的意见,不久果然发生大乱,到这时林聪又极力陈说它的危害,最终银税得以减免。)
②林聪暂代枢密院职事,立即下令,捕获叛军必须活捉,无限制杀人的情况才因此停止。
(②署,暂代;生致,活捉;为止,停止。译为:林聪暂代枢密院职事,立即下令,捕获叛军必须活捉,无限制杀人的情况才因此停止。)
【译文】
林聪,字季聪,是宁德人。正统四年考中进士。景泰元年晋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多变故,林聪慷慨激昂地议论政事,没有忌讳。中官单增管理京营受到宠信,朝廷官员稍有冒犯他的就遭到侮辱。单增家中的仆人白天杀人,抢夺民产,侵占商税。林聪揭发了他的罪行,将其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景泰四年春天,林聪上疏说夺情起复并不符合法令典宪,请求永久革除此项法令。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正统年间,福建银矿赋税沉重,百姓不能承受。林聪担心发生异变,请求减轻税金。当时(朝廷)没能采纳他的意见,不久果然发生大乱,到这时林聪又极力陈说它的危害,最终银税得以减免。在此之前,吏部尚书何文渊因为林聪的进言而被关进监狱,辞职离开。吏部任命副使罗篪担任按察使,参政李辂、佥事陈永担任布政使。林聪上奏章据理力争,同时进言山布政使王瑛年老,应该罢免。罗篪等人都回到以前所居官职,王瑛退休。
御史白仲贤因为久居官位,被提拔为广东按察史。林聪进言白仲贤奔走追求名利,不应当越级提升,于是白仲贤被调任为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拉拢关系,夤缘得以任职吏部,林聪弹劾他,于是吴诚改任工部。各官署畏惧林聪刚正不阿的品格,林聪所说的话,没有敢不执行的人,吏部尤其严重。英宗重新登上皇位,林聪超级升授左佥都御史,出京赈济山东饥民,使存活的饥民有一百五十万。回朝进升为右副都御史,凭借斟事宜自行决断,擒获杀掉几名首领,其余人员全部遣散。林聪母亲去世,守丧期未满而被重新召用,他两次辞官,不被允许。天顺四年时,曹钦造反。平反将士滥杀无辜,以至砍下乞丐头颅邀功。市民不敢进门。林聪暂代枢密院职事,立即下令,捕获叛军必须活捉,无限制杀人的情况才因此1停止。
成化七年时,林聪代替王越担任大同巡抚。一年多,他得病而离职。又过一年,凭借以前的官职被重新任用掌管南院。之前的南院主事者大多不喜欢御史议论政事,唯独林聪奖励他们。有人责备林聪,林聪回答说:“自己已经不说了,又禁止别人说,这样做可以吗?”成化十三年秋天时,被征召授予刑部尚书一职,不久加封太子少保。林聪因为旧有的德望被征召重用,顾大局,秉持公正的言论,不严厉但严肃,当时声望更高。成化十五年,偕同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查究辽东处事失误的情况。汪直包庇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评论的人们觉得惋惜。成化十八年(1482)时请求辞职还乡没被允许,在官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少保,谥号“庄敏”。
林聪担任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庄严稳重不可侵犯。实际上他恭谨温顺,为人和气,平易近人,因此不才之人畏惧他,而贤德之人大多喜欢接近他。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4)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
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熹、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
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注】①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②庸:古同“佣”,雇佣,任用。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国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D.秘器,指棺木,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任尚书郎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颇有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做太保时,级别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郑冲是晋武帝的心腹之臣。在李熹、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斥责李熹、史光,并一次次地驳回郑冲的辞职申请。
D.郑冲受到武帝的高度称赞。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5分)
②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5分)
【答案】
1.D本段话的大意为:从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众,生性恬静清心寡欲,专心研习经史典籍,于是广泛研习儒家及百家学说。有优美的风度,行动一定遵循礼制,任情率真,坚持本性。在乡里不沽名钓誉,因此州郡长官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耽玩经史”动宾短语,不可断开,排除BC“动必循礼”中“动”是“行动”的意思,作后句的主语,在其前停顿。
故选:D。
2.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故选:C。
3.B。A.是担任陈留太守时,原文为: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C.没有斥责李熹、史光,原文为:司隶李熹、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
D.“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错,应是直接表达。
故选:B。
4.①到高贵乡公讲《尚书》时,郑冲手拿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
②过去我的祖辈,遇到了世间很多灾难,招揽任用才智出众的人才,与他们同心协力,于是成就了世事,能够奠定国家大业。
①“及”,等到;“执”,拿;“亲”,亲自;“与……俱”,与……一起。译为:到高贵乡公讲《尚书》时,郑冲手拿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
②“祖考”,祖辈;英俊,才智出众的人才;济,成就;克,能够。译为:过去我的祖辈,遇到了世间很多灾难,招揽任用才智出众的人才,与他们同心协力,于是成就了世事,能够奠定国家大业。
【译文】
郑冲,字文和,是荥阳开封人。从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众,生性恬静清心寡欲,专心研习经史典籍,于是广泛研习儒家及百家学说。有优美的风度,行动一定遵循礼制,任情率真,坚持本性。在乡里不沽名钓誉,因此州郡长官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到了魏文帝做太子的时候,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任命郑冲为文学侍从,不断升迁做了尚书郎,出京补任陈留太守。郑冲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没有办事干练(干局:谓办事的才干器局)的赞誉,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制个人产业,世人因此而看重他。大将军曹爽引荐他为从事中郎,转任散骑常侍、光禄勋。
嘉平三年,被授予司空之职。到高贵乡公(曹髦)讲习《尚书》时,郑冲手拿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不久转任司徒。常道乡公即位,郑冲被授予太保之职,职位在三司之上,进封寿光侯。郑冲官职的品级虽然达到宰相一级,却不参与尘俗之事(特指社交应酬之事)。当时晋文帝辅佐朝政,平定蜀国之后,命贾充。羊祜等人分别制定礼仪、法律制度,(他们)都先向郑冲咨询,然后再施行。到魏元帝宣告禅让时,派郑冲捧策书。
晋武帝登上皇位,任命郑冲做太傅,爵位晋升为公。不久,司隶李患、中丞侯史光上奏书说郑冲和何曾、苟额等人各自因为疾病,都应该免去官职。皇帝不准许。郑冲于是不再处理政事,上表自请退职。皇帝下诏美言劝阻,又派人申明晓谕。郑冲坚决推辞,交上貂蝉印绶(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诏书又不准许。泰始六年,下诏书说:“过去汉高祖凭借知人善任,因而能平定天下,追述功勋,把美名归于三俊。于是与功臣将符节分拿立下誓言,收藏在宗庙中,副本留在有关部门,以此昭明美德任用勋劳,从而保护辅翼王室。过去我的祖辈(考:本义是老,年纪大),遇到了世间很多灾难,招揽任用才智出众的人才,与他们同心协力,于是成就了世事,能够奠定国家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额各自崇尚德行仁义,明智公允忠诚,辅佐先皇,光大帝业。前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能兼及文武,忠诚恭敬正直,朕很赏识他们。”
九年,郑冲又向皇帝呈上奏章辞官。第二年去世。皇帝在朝堂致哀,追赠郑冲为太傅,赏赐郑冲贵族用棺材,朝服,一套寿衣,三十万钱,一百匹布。谥号为成。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5—8)题。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名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博士、驸马都尉。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迁陈留太守。
犊民酉牧,年七十余,有至行,举为计曹橡;帝嘉之,特除郎中以显焉。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而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没民物。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追伯夷,直过史鱼,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
B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
C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
D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的生员。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B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践阼,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帝王登阼阶主持祭祀。
D结草,代指报恩,典故出自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堂隆恪守礼制,维护长官尊严。做泰山郡督邮时,面对郡里督军对太守的不礼行为,高堂隆很生气,按剑怒斥督军。
B高堂隆选贤举能,深受皇帝赞赏。做陈留太守时,见犊民酉牧有品行,就推举他做计曹掾,明帝用加官来表彰高堂隆。
C高堂隆重视礼义,劝谏皇帝修德。面对崇华殿火灾,他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劝皇帝要修行礼义与品德,以战胜灾祸。
D高堂隆心系苍生,反对大兴土木。明帝大肆修筑宫殿,各种劳役频繁,他上疏劝谏皇帝更应体恤民力,重视农业生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5分)
译文:
②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5分)
译文:
【答案】
1、D翻译:高堂隆按着佩剑叱责那名官员说:“从前鲁定公受到侮辱,孔子登上台阶(维护他的尊严);赵王被迫弹奏秦筝,蔺相如就奉上缶(让秦王弹奏)。面对臣子直呼官长的名字,道义上要受到讨伐。”监督军队的官员大惊失色,薛悌吃惊地站起来制止他。“仲尼”是后句的主语,在其前停顿,排除AC“义”指“道义上”意思紧承后句,在其前停顿,故选D。
2、D典故出自《左传》中魏颗故事,详见教材中《陈情表》的注释。
3、C“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面对“崇华殿火灾”提出的观点,而是高堂隆病重时,口述奏书的观点。原文“隆疾笃,口占上疏曰……”
4、①因此皇帝亲耕来劝导农民种庄稼;皇后采桑(养蚕)来织成衣服,这是用来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天,虔诚地报答上天所施恩惠的方法。
②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气力,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
解析:①“是以”,因此;“桑”,采桑;“所以”,用来……的。译为:因此皇帝亲耕来劝导农民种庄稼;皇后采桑(养蚕)来织成衣服,这是用来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天,虔诚地报答上天所施恩惠的方法。②“钟”,缠绕;“辄”,就;“舆”,乘车。译为: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气力,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
【译文】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郡平阳县人,年轻时是个儒生,泰山郡太守薛悌任命他为督邮。泰山郡监督军队的官员和薛悌发生争执,直呼薛悌的名字喝斥他。高堂隆按着佩剑叱责那名官员说:“从前鲁定公受到侮辱,孔子登上台阶(维护他的尊严);赵王被迫弹奏秦筝,蔺相如就奉上缶(让秦王弹奏)。面对臣子直呼官长的名字,道义上要受到讨伐。”监督军队的官员大惊失色,薛悌吃惊地站起来制止他。黄初年间,任堂阳长,被选任为平原王傅,平原王即位,就是明帝。明帝任命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明帝刚刚即位,众大臣有的认为应该举行盛大宴会,高堂隆认为不应该举行盛大宴会,明帝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升任陈留太守。有个放牛的百姓酉牧,年纪七十多岁了,有很高尚的品行,高堂隆推举他任计曹掾;皇帝赞赏他这样做,特意任命他为郎中来对他加以显扬。高堂隆升任侍中,还兼任太史令。崇华殿发生火灾,皇帝下诏问高堂隆:“这是什么灾祸?在礼法上,有什么祈祷神明降福除灾的方法吗?”高堂隆回答说:“灾变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显示教诲和告诫的方法,只有遵循礼义修养道德,才可以战胜灾祸。
高堂隆升任为光禄勋。皇帝更加扩建增高宫殿,雕刻装饰观台楼阁。各种劳役频繁发起,参加建造的人数以万计,公卿以下的官员直到学生,没有不来出力的,皇帝还亲自挖土来带动他们。天降大雨,冀州发大水,漂走淹没百姓的财物。高堂隆上疏恳切地劝谏说:“天地的`最大恩德叫做生长万物,圣人的最大宝物叫做王位;靠什么守住王位?叫做仁德;靠什么使人聚合?叫做财富。”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和庶民是国家的基础;粮食布帛,是士人和庶民的命根子。粮食布帛没有大自然就不能生育,没有人的劳动就不能长成。因为皇帝亲耕来劝导农民种庄稼,皇后采桑(养蚕)来织成衣服,这是用来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天,虔诚地报答上天所施恩惠的方法。现在上下服劳役,疾病灾荒交加,耕种庄稼的人少,饥饿灾害接连到来,没有办法度过时光;应该对他们予以怜悯,解救他们的困苦。”奏书送上去后,皇帝观阅了它,对中书监、中书令说:“看了高堂隆的这份奏书,让我感到惧怕啊!”高堂隆病重,口述上疏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只是陛下一人的天下。臣百病缠身,气力逐渐衰弱,将要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如果死去,魂灵能有知觉,要结草回报陛下。”皇帝下诏书说:“先生的清廉赶上了伯夷,正直超过了史鱼,胸怀坚贞清白之心。忠直无私,为什么一点小病不能消除,就要退居故乡呢?”高堂隆去世,留下遗嘱要节俭办理葬事,用当时普通的服装入殓。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6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冶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擢礼部尚书。上览之,甚喜,批曰:“卿所纂书,考据精详,论述该博,有辅政治,朕甚嘉之。”仍命礼部刊行。
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竟罢游。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
十五年,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十八年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冶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
B.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
C.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
D.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古代授予某人官职叫致仕,意思与“拜”“授”“起”等相当。
B.冢宰,即太宰。官职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后来称吏部尚书为冢宰。
C.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等。
D.教坊,古代舞乐机构。明代置教坊司,管理宫廷音乐、教习乐舞的官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孝宗恭俭仁明,勤于治理国家,不仅将邪恶的佞臣放逐、斥退,而且还选贤任能,虚心听取意见,采纳建议。
B.明孝宗爱才惜才,礼部右侍郎丘浚写了《大学衍义补》,他读后亲自下诏嘉奖,并破格提拔丘浚为礼部尚书。
C.明孝宗知人善用,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D.明孝宗驾崩前一天,召见刘健等大臣接受遗命,让他们教导太子改正贪图安逸享乐的毛病,使太子成为好君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在朝廷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所以推辞。”
2.A 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B 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擢礼部尚书。上览之,甚喜,仍命礼部刊行。
4.(1)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稼穑:耕种收获,农业劳动;渎乱:亵渎迷惑;宸聪:皇帝的心灵。)
(2)设置贤能辅佐大臣,召见敢于直谏的大臣,寻求品行端正的士人,断绝邀宠的门路。(“亮弼”,辅佐;“方正”,品行端正、正直;“绝”,断绝;“幸”,宠幸。)
参考译文: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几乎全被放逐斥退。冬天十月,皇帝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官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合罢免他的官职让他离开。礼部右侍郎丘浚进献他所著的《大学衍义补》,提拔他为礼部尚书。皇帝读后,非常高兴,写批语说:“你所写的`这本书,考据精准详尽,论述广博,对治理有帮助,我很看重它。”还下合礼部刊印发行。
弘治元年春正月,皇帝召见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弘治五年五月,派遣朝廷臣子带着内库的银两,赈济杭州、嘉州、湖州三地严重的水灾。弘治十年二月,皇上多次游玩宫中后花园,侍讲王鏖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太监李广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
弘治十五年,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在朝廷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五月,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
谷应泰说:“孝宗恭顺节俭仁德贤明,辛勤地寻求治理之道,设置贤能的辅佐大臣,召见敢于直谏的大臣,寻求品行端正的士人,断绝邀宠的门路。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不能不审慎啊。”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7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①。朗曰:“幸(尚 )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②携③人。歆曰:“本(所以)疑④,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⑤(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①难之:即“以之为难”。难,用作动词,拒绝之意。②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所接受的事物。③携:携带。④疑:迟疑,犹豫。⑤携拯:携带救助
1.解释括号里字。
2.翻译句子
幸尚宽,何为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急不相弃”便出自本文,你可以推测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觉得华歆之“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王朗之“劣”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华歆是个___________的人,王朗是个___________的人。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③,乃受炙人也。
①请:宴设。应人请,赴宴。② 炙:(名词)烤肉。行炙人,烤肉的厨子。③ 已问其所以:已而问其故
1.解释括号里字。
2.翻译句子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赞扬了什么品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②,(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③(及)我。”恭无言。大(去 )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⑥。”
①会稽:“会”读kuài。古郡名,今浙江绍兴。②簟:读diàn,竹席。③一领:一张。领,量词。④荐:草结之席,⑤丈人:古时卑幼称尊长为“丈人”。后世专以称妻之父。⑥长(zhàng)物:犹言“馀物”,多馀的东西。
1.解释括号里字
2.翻译句子
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王恭面对王大的请求为什么会“无言”?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无长物”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你可以猜测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相同意思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俱:一起 依附:依傍附从,跟从 辄:就 尚:还 舍:抛弃
所以:……的原因 宁:难道 以:因为 遂:于是
如初:像当初一样 以:通过,凭借 定:判定,评定
2.略。
3.在紧急情况时,双方都不舍弃对方。
4.华歆之“优”在于他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王朗之“劣”在于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出尔反尔,“欲舍所携人”。
5.华歆是个谨言慎行/重情重义/信守承诺的人,王朗是个机巧善变/有始无终的人。
6.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难,有一个人要求搭船跟他们去,华歆就予以拒绝。王朗说:“幸好船中地方还宽裕,为什么不让他搭船?”后来贼兵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个所带的'人。华歆说:“我本来所担心的就是这种局面。如今既然已经容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事态紧急就把他丢下吗?”于是便像当初那样仍携带着这个人。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来评定了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答案2
1.尝:曾经 觉:发觉,察觉 因:于是 辍:停止
坐:通假字,通“座”,座位 嗤:讥笑 左右:扶助
2.略。
3.品质: ①赞扬了顾荣体恤下人,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②赞扬了行炙人知恩图报/有恩必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品质。
启示: 要从小事、好事做起,多做一点好事,多关心一下别人,多帮助一下别人,或许就会得到回报。时刻记住“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的道理。当然,我们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日后的报答,但受恩的人是不该忘记这份恩情的.
译文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顾荣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人呢?”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情况,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帮助自己。没过多久顾荣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答案3
1.看:看望 因:于是 语:对……说 卿:您,对人的尊称。
东:从东边可:可以 以:拿 及:给 去:离开
即:立即 举:拿,把 闻:听说 谓:以为,认为。
故:所以 对:回答 悉:熟悉,了解
2.略。
3.恭作人无长物
4.“家无长物”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你可以猜测它的意思是家里没有多余的东西,多形容家境贫寒。表达了相同意思的成语还有家徒四壁/家无儋石/一贫如洗/贫无置锥。
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到家里,王大去看望他。看见王恭坐着一块方圆六尺的竹席,王大便对王恭说:“你从东面回来,所以自然有这种物品,可以给我一张吧。”王恭没说话。王大离开后,王恭便将自己坐的那领竹席派人送给了他。而他自己已经没了竹席,便坐在草席上。后来王大听说了这件事,很是惊讶,对王恭说道:“我以为你有许多,所以才向你要。”王恭回答道:“您不了解我,我做人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
晋侯①使太子中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②谏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渠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案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不对而退。见太子,太子曰:“吾其废乎?”对曰:“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太子帅师,公衣之偏衣③佩之金玦。里克谢病,不从太子。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狐突叹曰:“衣之尨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尨,凉;金,寒;玦,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梁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有常服矣,不获而尨,君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君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羊舌大夫曰:“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晋侯:指晋献公。②里克:晋献公的重臣。③偏衣:杂色的军衣,下文的“尨”与此义同。
1.文中斜体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告之A以临民B教之C以军旅D不共E是惧F何G故废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指被宠爱,《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表示被诛杀,两者用法相同。
B.“从曰抚军”与“献诸抚军”(《促织》)两句中的“抚军”意思不同。
C.誓,指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与成语“信誓旦旦”中的“誓”词性不同。
D.“恶不可取”与“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想要立骊姬为夫人,进行占卜,出现“吉”“凶”两种结果。他只取用“吉”的结果,没有听从卜人的劝说。
B.晋侯派遣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给申生准备了杂色的军衣和金玦,要求申生把敌人全部消灭才能返回晋国。
C.跟随太子申生出征的有狐突、先友、梁余子养、羊舌大夫等人,而里克以生病为由,并没有陪同太子出征。
D.跟随太子的臣子都认为晋侯送给太子杂色的军衣不合常规,金玦表达与太子决裂之意,会给太子带来危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2)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
5.里克反对晋献公派太子统率军队出征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与解析
1.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命令您治理百姓,教导您熟悉军事,忧虑的是不能完成任务,为什么要把你废掉呢?
“告之以临民”与“教之以军旅”结构一致,应在BD处断句;“不共是惧”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惧不共”,句意完整,且“何故”固定搭配,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应在F处断句。综上所述,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需要断句为BDF。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正确。句意:骊姬被宠爱/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
B项正确。从曰抚军:抚军,官名;献诸抚军:抚军,巡抚。
句意:跟随君主出征称为抚军。/把蟋蟀献给了巡抚。
C项正确。“信誓旦旦”的“誓”,誓言。句意:对军队发号施令/誓言说得非常诚恳可靠。
D项错误。意思不同。“恶不可取”的“恶”,代指不忠不孝之事;“彼恶知之”的“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句意:不孝不忠这样的邪恶是不可取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都认为晋侯送给太子杂色的军衣不合常规,金玦表达与太子决裂之意,会给太子带来危险”错误,结合原文“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可知,先友认为国君送给太子杂色的军衣和金玦没有恶意,是表达亲近,会让太子远离灾难。
4.(1)修养自己而不责怪旁人,就会免于祸难。
(2)即便是把敌人全部消灭了,还有内部的谗言,不如违背了他的命令。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修”,修养;“责”,责怪;“难”,祸难。
(2)“虽”,即使;“谗”,谗言;“违”,违背。
5.①太子统率军队出征,不符合古代的制度;②太子统率军队出征,于君于太子均不利;③对方有备,太子统率军队出征存在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晋侯使太子中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渠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可知,太子统率军队出征,不符合古代的制度;
结合原文“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案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可知,太子统率军队出征,于君于太子均不利;
结合原文“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可知,对方有备,太子统率军队出征存在危险。
【参考译文】
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骊姬被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晋献公派太子中生进攻东山皋落氏。里克进谏说:“太子执掌管理着重大祭祀和祭祀社稷的谷物,是早晚照看国君饮食的人,所以才称为冢子。国君外出就守护国家,如果有别人守护就跟随国君。跟随君主出征称为抚军,在国居守称为监国,这是古来的制度。统率军队,决断行军的谋略,对军队发号施令,这是国君和执政的卿大夫所要策划的.,不是太子的事。出兵打仗在于统帅能够专制命令,承受君主的命令指挥军队就没有权威,如果不接受君主命令擅自行事则又是不讲孝道。所以国君的大儿子不可以让他来统率军队。国君丢失了任官授权的原则,太子率军又没有权威,你还用他做什么呢?而且臣下听说皋落氏准备出兵迎战,君王还是不要太子去为好。”晋献公说:“我的儿子,还不知道他们谁能立为大子呢!”里克听后没有回答就退下了。里克去见太子申生,大子说:“我恐怕要被废掉了吧?”里克回答说:“命令您治理百姓,教导您熟悉军事,忧虑的是不能完成任务,为什么要把你废掉呢?况且做儿子的应该害怕不孝,不应该害怕不能被立为嗣君,修养自己而不责怪旁人,就会免于祸难。”
太子申生带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上了杂色的军衣,佩戴金玦。里克称病,没有跟从太子。狐突为太子驾驭戎车,先友在车右跟随。梁余子养为罕夷驾驭戎车,先丹木为这乘戎车的车右。羊舌大夫为军尉。先友对太子说:“君主给你穿上杂色的军衣,让你掌握军事大权,(成败)在此一行,你一定要尽力啊!(君主让你穿杂色的军衣)意在分他的一半衣服给你,看来没有恶意,手握兵权就远离了灾难,与国君亲近又逃离灾祸,你还担心什么呢?”狐突叹息说:“赐给他穿杂色军衣,那是要使他疏远;让他佩戴有缺口的金玦,那是表示丢弃太子的内心。杂色,意味凉薄;金,意味寒冷;玦,意味决绝,这怎么可以依靠呢?虽然要勉力而为,狄人难道可以消灭得一人不剩吗?”梁余子养说:“统率军队的人,要在君主的祖庙里接受命今,穿有常规的服装。不能获得常规服装而让穿这杂色的军衣,君主命令出兵的含义就很清楚了。出兵而死还落个不孝,不如逃走。”罕夷说:“杂色奇异是不遵常规,全玦是不能恢复成没有缺口的圆环的,即便能够恢复又能怎样呢?君主已经有了与太子决绝之心了。”先丹木说:“这种服装,狂人也不会去穿的。国君说:‘把敌人消灭光了再回来’,敌人能消灭光吗?即便是把敌人全部消灭了,还有内部的谗言,不如违背了他的命令。”羊舌大夫说:“不可以。违背命令是不孝,抛弃责任是不忠。虽然已经感到了国君的心里冷酷,不孝不忠这样的邪恶是不可取的。您还是为此而死吧。”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得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
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1.文中斜体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A通B于C天D水E木F石G之H性I皆J可K动L也M又N况O于P有Q血R气S者T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尝约于郼、薄矣”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含义相同。
B.太公,指姜子牙,相传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偶遇周文王获赏识,后辅佐文王建立霸业。
C.“宓子先有其备也”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字含义不同。
D.轩冕,古时卿大夫乘轩戴冕,因用以代表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文中指官位爵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
C.三年之后,巫马旗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答案。
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2)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
答案
1.DIM【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乃通于天”引自前文,省略关联词语“若”,与后面的部分构成有逻辑关系的复句,因此在D处断开;“水木石之性”作“可动”的主语,形式较长,在I处断开;“皆可动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又况”引出下句,在M处断开。
2.A【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项错误。穷困/约定。两句的“约”字含义不同。句意: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约定作儿女亲家。C项正确。准备/具备。句意:宓子事先有了准备/圣人的心思全都具备了。
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假装干扰”错误,由原文“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可知,是宓子贱故意干扰。
4.(1)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
(2)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乱”,扰乱;“行”,实行;“术”,主张;“数”,多次。
(2)“哀”,悲哀;“不若”,不如;“怒”,愤怒;“斗”,搏斗。
【参考译文】
即使这里有羿、逢蒙这样的善射之人和繁弱这样的良弓,却没有弓弦,那么必定不能射中(目标)。射中(目标)不仅仅依靠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条件。建立功名也要有条件,不具备条件,即使贤德超过了汤、武王,那也会劳而无功。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武王曾经在毕、裎遭受困窘,伊尹曾经在厨房里当仆隶,太公曾经隐居钓鱼。他们的贤德并不是衰微了,他们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贤德,也必定要具备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宓子贱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谗人的坏话,从而使自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辞行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君主宠信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前往。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做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很不好,宓子贱就为此而发怒。官吏对此很害怕,就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以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没法给宓子书写文书。”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子让我们书写,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很生气,亶父的官吏都因宓子这样做而发笑。这就是我们所以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长叹道:“宓子是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于是就派亲信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己决断去做吧。五年以后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得以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旧的皮衣到亶父去观察施行教化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他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那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以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下里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请问宓子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地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过:‘自己内心赤诚,你的主张就能在外实行。’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得以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
鲁国君主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了准备,难道就一定能让君主领悟到吗?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啊。
三个月的婴儿,官车、官帽在前边不知道羡慕,斧钺之类兵器在后边不知道害怕,对慈母的爱却能懂得。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啊。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所以凡是劝说别人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政事不赤诚,那就不能真正感动别人。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0
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與,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2(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B.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C.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寸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D.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以此推之,司马光去世时官位高且享有爵位。
B.右,古时就官位而言,左比右要高;就座位而言,左比右要卑,如“虚左以待”。
C.台谏,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其中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
D.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十恶不赦”中的“十恶”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安世谨遵师教,也能反躬自省。在吴守礼将要查办贪官司户之时,刘安世遵照司马光“不妄语”的教诲没有揭发,事后为自己的不诚实而自责。
B.刘安世痛斥奸人,嘴下毫不留情。他指责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互相勾结,贪天之功,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的人们将他们称为“四凶”。
C.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的任用官员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
D.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平日在家也无倦怠之态,正襟危坐,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他的忠孝正直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译文:
(2)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译文:
【答案】
1、C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比较几个句子之间的异同点,找出断句有差别的地方,然后结合前后文进行判断。如:“饮酒、谈笑、徐书数纸”是几个动作,从常识角度,应该断句为“饮酒谈笑/徐书数纸”,排除AB;“顾客曰”中“顾”是回头看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是:回头对客人说,所以中间不用断开,故选B。
2、B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2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就官位而言,左比右低;就座位而言,左比右尊。
3.C题中C项,“借机贪污纳贿”有误,无中生有;文中提到的“执政”并不一定是王安石,他只是在话语中将当时的'现象与王安石联系在一起。
4.(1)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以下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
(2)现在章惇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他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因:“于是”;“疏”:陈述;“耆德”:品德声望;“假借”:稍微宽容;“别籍”另外登记,其中的“籍”是“登记”的意思;“义理”古今异义词,道义情理;“止”仅,只;“示惩”显示惩戒。
【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是魏地人。.跟随司马光学习,他向司马光询问尽心做人的要诀,司马光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并且让他首先从不乱发议论做起。调任洺州司法参军,沼州司户以贪污闻名,转运使吴守礼打算查办他,向刘安世询问,刘安世说:“没有这种事。吴守礼因而停止此事。但刘安世内心常常不自安,说:“司户确实贪污而我不以诚实应对,我岂不是违背了司马公的教诲啊!”司马光入为宰相,推荐刘安世为秘书省正字。后司马光去世。
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谏官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当时的宰相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以下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
章敦因为强行购买昆山的民田而被罚金,刘安世说::“章敦与蔡确、黄履、邢恕一向互相勾结,自认为是国家重臣,据功自傲,而实际上是侥幸得官,天下人称他们为‘四凶’。现在章敦的父亲还健在,现在章惇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它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恰逢吴处厚解释蔡确《安州诗》进献之事,刘安世认为蔡确是指斥皇帝,触犯大不敬条令,同梁焘等人极力论述这件事,把蔡确放逐到新州。
同文馆案件兴起,蔡京请求杀死刘安世等人,谗言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刘安世还是被迁徙到梅州。章敦与蔡卞想把刘安世等处于死地,趁着使者到海岛诛杀陈衍,婉转地告诉使者去拜访刘安世,威胁他让他自杀。章敦又提拔一个土豪担任转运判官,派他去杀掉刘安世,判官骑着快马将要到梅州,梅州太守派遣手下人来劝刘安世自己作出对策。刘安世神色不动,对着来人饮酒谈笑,慢慢地写了几页纸交给仆人说:“我将要死了,你依照这个去做事。”回头对来人曰::“死不难啊.。”来人暗中从仆人那里看到,(纸上写的)都是处理一同贬官会被处死的官员的家事,写得很详细,判官离梅州还有二十里,呕血而死,危险得以免除。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1
刘庭式娶盲女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取盲女,与之偕老。
解词
1、未及第:没考上科举。
2、既:已经。
3、成约:约定婚姻关系。
4、纳币:送聘礼。
5、以:因为。
6、躬耕:种田人。
7、贫甚:贫穷得很。
8、或:有的人。
9、纳:娶。
10、许:属于。
11、负:违背。
12、初:早先。
13、卒:终于。
14、偕老:和好到老。偕:共同。
15、复:再。
翻译
齐国人刘庭式还没考上科举时,他的父母为他讨论要他娶他们同乡的女儿,虽然两家已经形成婚约,但还没给女方送礼。后来,刘庭式考上科举考试,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疾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即使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忠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训练题
一、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及第:
成约:
纳币:
其女以疾:
躬耕:
卒娶盲女:
二、乡人为什么劝纳其幼女?
三、表现了刘庭式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一、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及第:科举得中(状元及第)
成约:达成约定
纳币:交聘礼金
其女以疾:那个女人因为生病
躬耕:耕种(田地),指以种田为生
卒娶盲女:最终娶了盲女.
二、乡人为什么劝纳其幼女?
觉得自己的女儿眼盲,配不上他。
三、表现了刘庭式怎样的品质?
重情重诺,不离不弃。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2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解词:
1、 浣衣:洗衣服。
2、驰:向往。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
3.自若:神情不紧张。
4. 熟: 仔细。
5. 首: 头。
6 、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7.惧:害怕 。
8.痴:此指无知识。
9. 卒: 最终。去:离开。 寻:副词,随即。
10 、被:施加,给......加上。
翻译: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训练题
一、结合译文和老师的讲解,选择带字词的意思。
(1)浣衣于水者( )
A 换衣服 B 洗衣服 C 晒衣服
(2)至以首抵触( )
A 头 B 首先 C 匕首
(3)庶几其一惧( )
A 害怕 B 一起 C 逃跑
二、用自己的话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2)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三、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什么俗语?
参考答案
一、 B A A
二、(1)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
(2)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三、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3
点石成金
一人贫苦特甚,生平虔奉吕祖,祖感其诚,忽降其家;见其赤贫,不胜悯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如此,便可授子大道。”其人曰:“不然,我心欲汝此指头耳。”吕祖倏不见。
解词:
虔奉:真诚地信奉。
乃:是。
赤贫:极端的贫穷。
悯:同情。
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俄顷:一会儿。
粲(càn)然:金光闪闪的样子。
再拜:拜了两次。
诚:如果,果真。
不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倏(shū):极快地,忽然。
翻译:
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真诚地信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是道教全真道派的`祖师。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降临到他家,看见他非常贫穷,不禁同情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一会儿,石头变化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吕洞宾说:“你想要它吗?”那个人拜了两次,说:“不想要。”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如果能这样,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那个人说:“不是这样,我是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吕洞宾忽然不见了。
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语:
因伸一指( ) 汝欲之乎( )
2、假设你是吕洞宾,你会帮他实现愿望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于是,就;
代黄金或变成黄金的磐石。
2、略,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4
画地学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解词:
母郑:母亲郑氏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辄(zhé):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
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训练题: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诲之学(他,指欧阳修) B.至以荻画地学书(用)
C.四岁而孤(而且) D.见义勇为(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3.结合选文,说说欧阳修为什么最终能成为人品超群的文学家。
参考答案:
1. C
2.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3.母亲的教诲,自身的勤勉好学和天资聪明,生性刚直、见义勇为、临危不惧都是构成阳修最终
成为人品超群文学家的重要因素。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5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②为施针熨③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④,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解词
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
③旋:一会儿。
④筇:竹名。
⑤勃窣:匍匐而行。
翻译
朱文公有脚疾,曾经有个术士给他进行针炙烫熨,随即觉得脚步轻盈。朱文公很是高兴,重重地感谢他,并且写了一首诗赠给他,说道:“多年来,我拄着一根瘦拐杖行走,老神医给我扎了一针过后,有奇特的功效。出门之后像儿童那样开怀大笑,不再是以前那样蹒跚走路的'老头子了。”道人拿着这首诗径直离开了。没过几天,脚病再次严重复发,比没有针灸时更为严重。赶紧让人寻找追回道人,但是已不知(道人)去向何方了。朱文公叹息着说:“我并不是要怪罪他,只是想要把写的那首诗要回来,害怕他拿着这首诗贻误他人罢了。”
训练
1、解释:
①厚 :
②径 :
③作 :
④甚 :
⑤亟 :
⑥莫 :
⑦持:
2、翻译:
①几载相扶藉瘦筇
②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
答案
1.①重②直接③发④严重⑤立刻⑥没有人⑦拿
2.①好几年依靠细竹竿着我(行走)
②我不想惩罚他,只想追讨那首诗。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6
董行成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解词
策:辨认
至:到
遂:于是
人问何“以”知之:凭借
以此知“之”:代词,代这个小偷
翻译
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立即从驴上下来!”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因长途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而是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与“驴主寻踪至”中“寻”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未果,寻病终 B. 飞来山上千寻塔
C. 寻向所志 D. 岐王宅里寻常见
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
三、请用自己的.话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答案
一、C
二、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
三、做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光脚走路;织白绸子是做帽子用的,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7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尝①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③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④,下马伫立⑤,及疲,乃布裘⑥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⑦。
解词
【注释】
尝:曾经。
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
驻:停留。
反:通“返”。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布裘:铺开皮袍。布,摊开、铺开。裘,毛皮的衣服。
去:离开。
翻译
欧阳询曾经有一次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写的。欧阳询停下马观看古碑,看了很久才离去。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了回来,下马站在古碑前久久站立,等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袍坐下来观看,后来于是就睡在古碑旁,过了三天才离开。
启示
博采众长:
欧阳询为了学习索靖的书法,在古碑旁“三日方去”,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也是欧阳询能够成为一代书法家,并且自成一派的缘故。
虚心,才能入门;用心,才能有成;恒心,才能立身。具备了这“三心”,才有可能取得逾越常人的成就。而要自成一体,还需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
训练题
一、与文中“驻马观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之市B.两狼之并驱如故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驱之别院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数百步复反( ) (2)及疲( )
(3)乃布裘坐观( ) (4)三日方去( )
三、翻译句子。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四、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一、D
二、(1)同“返”,返回 (2)到,等到 (3)铺开 (4)才
三、唐朝的欧阳询曾经出行,(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翻译出“尝”、“书”)
四、要努力吸收别人的优点。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8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③故欲杀之
④天下无冤狱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
1. ①觉:(被)发现 ②忿:愤恨 ③故:所以 ④狱:案件
每题1分,共4分。
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19
何岳轶事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其人感谢而去
②俟他日来取
③尝教书于宦官家
④略不动心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①离开,离去。②等候,等待。③曾经 ④一点也不,丝毫不。
2.(6分)
⑴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
⑵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省略成分的少补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⑶(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来到南方,并不是来取箱子。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
3.(4分)路不拾遗(或:拾金不昧)(1分);寄金不取(1分)。作者认为抵御长期的诱惑更难。畏斋生活困难,而那箱钱一直存在他身边,如果他意志不坚定,很可能找一些借口把钱先用了。(2分)
【译文】
有个秀才叫何岳,号畏斋。曾经再一次走夜路的时候捡到200两银子,不敢跟家人说,怕他们劝自己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上带着银子来到捡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找了过来,问了他银子的数目和封识(封印的标识),全都吻合,就还给了那个人。那人希望分给何岳一些银两表示感谢,何岳说:“如果我捡到这些银子而不告诉任何人,这些不就都是我的了么,难道我会在乎这点?”那个人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何岳又曾经教书与官宦之家,那家的官员因为有事进京,把一个箱子交给何岳保管,里面有几百两银子,说:“过一段时间来取。”走了好几年,毫无音讯,听说这个官员的侄子因为其他的事情到南边来,并不是为了取回箱子。于是托他把箱子带过去。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在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贪心;那金钱寄放在他家多年,而他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20
磨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解词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氏:姓...的人。
翻译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人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经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3、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训练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成:( )
②弃去:( )
③逢老媪方磨铁杵:( )
④媪自言姓武:( )
2.翻译下列句子: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案
1.①没有②离开③正④说
2. (他)路过一条小溪,碰见一个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 根铁棒,(就过去)问她。
3.道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以顽强意志战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成为一一个优秀的人才。(或: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都能做成。)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21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③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行室:田间休息处。②苫:用草编成的遮蔽物。③豕:猪。
1.解释加点词语。(4分)
(1)一屠暮行()
(2)顾无计可以死之()
(3)股直不能屈()
(4)遂负之以归()
2.翻译句子。(6分)
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负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狼对屠的威胁,哪些词语写出了屠的机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的狼是凶残的,屠夫虽然只有一把“___________”的小刀,却用它战胜了狼,从而说明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1)晚上 (2)使……死 (3)大腿 (4)背着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
①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②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
③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狼的威胁:逼 屠的机智:伏、捉、割、吹、缚
4.不盈寸 拥有勇敢和机智就可以战胜凶狠的敌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屠夫只有一把一寸不到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22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②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③,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④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⑤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⑦。故⑧笔法超绝。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尤:格外,十分。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⑤或:有时。⑥已:止,停止。⑦蒇(chǎn):完成。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每临晨携一大磁罂
②必令畅谈乃已
③必强执与语
④如是二十余寒暑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2分)(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到 ② 才 ③拉 ④像这样
2.
(1) 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2) 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3)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3.(4分)
(1)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
(2)① 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23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 (4分)
(1)既学而归
(2)孟母方绩
(3)孟母以刀断其织
(4)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2、翻译。(6分)
(1)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2)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3)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1)已经 ( 2)正在 (3)用 (4)拜师学习
2.
(1)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2)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3)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3.围绕用孟母身体力行教育孩子即可,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24
于令仪诲人
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③长厚:为人忠厚。④忤:触犯。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如其欲与之
②既去
③乃邻舍子也
④恐为人所诘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
②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③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①给 ②离开 ③竟然或原来 ④追问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
①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或不触犯法律),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
②你一向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或:为人小心谨慎,很少做错事的),(如今)为什么做起小偷来了呢?
③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意思对即可)
【评分】每问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于令仪,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 25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未可卒制。荀彧曰:“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叔陵为江州刺史,性苛察狡险。新安王伯固以善谐谑,有宠于上及太子,叔陵疾之,阴求其过失,欲中之以法。叔陵入为扬州刺史,事务多关涉。省阁执事,承意顺旨,即讽上进用之,微致违忤,必抵以大罪,重者至殊死。伯固惮之,乃谄求其意。叔陵好发古冢,伯固好射雉,常相从郊野,大相款狎,因密图不轨。伯固为侍中,每得密语,必告叔陵。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始兴王谋逆》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及中诏用雅,众遂赴雅焉。将拜,遇雨,请以伞入。王珣不许之,因冒雨而拜。雅既贵幸,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而善应接,倾心礼之。帝以道子无社稷器干,虑晏驾之后皇室倾危,乃选时望以为籓屏,将擢王恭、殷仲堪等,先以访雅。雅以恭等无当世之才,不可大任。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三》)
6.翻译文中句子。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八年,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征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扞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答案
1.将军首先倡议义兵讨伐叛逆,只是因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诸将混战,来不及远行迎接天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唱”,通“倡”,倡议;“徒”,只;“以”,连词,因为;“遑”,闲暇,此处指来得及;
参考译文: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准备迎接汉献帝。众人认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还没有平定,不能马上制服。荀彧说:“将军首先倡议义兵讨伐叛逆,只是因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诸将混战,来不及远行迎接天子。现在忠义之士有保全汉室的思想,百姓也有怀念过去的悲哀。在这个时候迎接天子,顺从民众的愿望。”曹操于是派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军西进,去洛阳迎接汉献帝。
2.获得的一点利益医治不了致命的创伤,得到的不能弥补失去的,这难直不令人痛心吗?
【详解】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所利”,获得的一点利益;“药”,名词作动词,医治;“亡”,丢失;“岂……哉”,“难道……吗”。
参考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信誉,是君主的法宝。国家的保卫要依靠民众,民众的保护要依靠信誉。不守信营,国家就不能驱使民众;失去民众,国家就无法保住。所以古时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人,建立霸业的人不敢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敢骗人民,勤于治家的人不敢骗亲人。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则相反。上极不信任下级,下极不信任上级,上下之间离心离德,只到失败为止。获得的一点利益医治不了致命的创伤,得到的不能弥补失去的,这难直不令人痛心吗?
3.那些当初认为新法不便的人,又来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的刁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是定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初言令不便之秦民”;“令便”,新法的好处;“此皆乱法之民也”是以“皆”为标志的判断句。
参考译文:
变法推行了一年,秦国的百姓来到国都,议论新法不便的数以千计。法令推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中没盗贼的景象,百姓为国奋勇作战,不敢私下械斗,乡村城镇都得到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认为新法不便的`人又来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的刁民。”把他们全都驱赶到边境去。自此之后,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4.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疾”,嫉妒;“阴”,暗地里,暗中;“中”,中伤;“欲中之以法”,“以法”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叔陵担任江州刺史,性格苛察狡诈阴险。新安王陈伯固因为善于诙谐戏谑,被皇上和太子宠幸,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叔陵入朝担任扬州刺史,朝中事务他大多涉及。省阁执事官员,顺从他的旨意,他当即委婉劝谏皇上进用此人,如果稍微有所违忤,必定用大罪定罪处罚,严重者甚至处死。陈伯固忌惮他,于是谄媚探求他的意图。叔陵喜好发掘古坟,伯固喜好射野鸡,他们常常一起前往郊野,关系亲密,于是一起暗中图谋不轨。伯固担任待中,每次得到朝中密语,必定告知叔陵。
5.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擅长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雅既贵幸”,被动句,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门下车骑常数百”,定语后置句,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善”,擅长“礼”,礼遇。
参考译文:
等到宫中诏书宣布任用王雅,众人就都跑到王雅那里去了。将要举行任职仪式时,天下雨了,请求打伞进去。王珣不同意,于是冒雨举行仪式。王雅尊贵受宠信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他都能很好地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晋孝武帝因司马道子没有治国的才干,担心百年之后皇室倾覆危亡,就选当时有名望的人担任屏藩之臣,将要提拔王恭、殷仲堪等人时,先去咨询王雅。王雅认为王恭等人没有治世之才,不可担当大任。
6.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
7.如果把镇所迁移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字词:“虞”,忧虑,忧患(危险);“相”,偏指一方,指出现危险的地方。
参考译文:
东晋成帝咸康八年,庾翼驻守在武昌,常有妖异荒诞的事情发生,于是计划把镇所迁移到乐乡。征虏长史王述写信给庾冰说:“乐乡距离武昌一千余里,数万军队,一旦迁徙,则要兴建城池堡垒,官府、百姓都会受到劳累,不得安宁。此外,江州需要溯流几千里供给军府物资,所费的劳役将会加倍。况且,武昌地处江东镇戍地的中心位置,不仅可抵御从上流而下的敌寇,而且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有需要快速向朝廷禀报的事情,快马扬鞭便可及时达到。如果把镇所迁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
8.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字词:“分”,分晓;“去就”,离去或留下,担任或辞去职务,此处偏向“不担任官职”“离职”“抛弃官职”“辞去官职”。
参考译文:
当时高宗亲笔诏书选择日期巡幸东南,李纲说:“陛下巡幸常驻的地方,以关中为最好,其次是襄阳,建康为最不好。陛下即使不能采用上策,也应当暂且到襄、邓二州,用以表示不忘故都汴京,来维天下人的心念。”高宗便将还京的旨意告谕东、西二京(即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不久高宗的旨意又发生变化,李纲又极力劝说不可以这样做,高宗认为他说得对。但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有人对李纲说:“外面议论纷纷,都说已决定巡幸东南了。”李纲说:“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译文】相关文章:
口技文言文试题附答案09-24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大全11-04
中考文言文试题附答案精选09-24
明史·于谦传的阅读试题及答案(附译文)09-24
课外文言文习题及答案附译文03-07
文言文王僧虔试题附答案09-24
文言文语段试题附答案09-24
语文文言文阅读:梁书·陶季直传试题(附译文及答案)10-05
《涑水记闻》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及译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