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石碏谏宠州吁》文言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石碏谏宠州吁》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注释】
①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东宫:太子的居所。
②硕人:典出《诗经·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
③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
④蚤:通早。
⑤娣:妹。古时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
⑥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
⑦嬖人:妾。
⑧石碏:卫国大夫。
⑨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
⑩佚:逸乐。
11、阶:酿成也。
12、眕:安重能忍。
13、陵:欺侮。
14、立:继承。
15、去:抛弃。
16、老:告老致仕。
【白话翻译】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死。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子加禁止。庄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1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补充阅读】
《古文观止》由于篇幅所限,只节选到“进谏庄公,庄公不采纳”而止。之后,灾难降临了,桓公为州吁所杀,后来,已“退休”的石碏,设计在陈国诛杀了“伪”国君州吁!更难能可贵的是,石碏“大义灭亲”,坚决地处决了帮助州吁叛乱的,自己的亲生儿子石厚,成语“大义灭亲”“歌颂”的就是石碏的义举!石碏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而只是个开始。在剪除乱臣贼子石厚后,石碏的子孙并没有受损,反而愈趋繁多,支繁叶茂,源远流长,据历史学家考证,石碏是中国石姓宗族公认的最早祖先。
这段谏言的后半部分却很明显有悖于自由平等的人类精神,甚至有出身贵贱的论调了。在古代君主政治的'年代,后面一段言论还有臣子试图干扰国君家事的危险或者为某一派别充当说客的嫌疑。所以石碏谏言的前半部分堪称精彩,但是后面的部分似乎积极的意义很少但是消极的影响却不小,甚至有可能被国君只因为对后半部分的反感,影响到了前半部分的接受,最后导致了进谏的失败。
【解读】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为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淫、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乱的前兆。所以石碏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真”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本文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直到今天还有极好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讲解】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嫁过来以后呢就是庄姜。庄姜呢很漂亮,但是没有生育。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国人妫氏。她生了一个儿子但却不幸夭折了。后来陪妫氏嫁过来的妹妹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桓公,庄公的姬妾生了州吁,州吁喜欢武术,庄公不加训导。庄姜就很反感。
原文中说州吁“有宠而好兵,共弗不禁,庄姜恶之”,许多专著都把这段话解释为:州吁喜欢兵器武术。我觉得喜欢武术。为父的不阻止然后就被王后讨厌,进而导致后来的起兵反叛似乎不太合适。我认为此处的好兵,应该解释为骠悍有暴力倾向,因为这个有暴力,在幼儿和少年时期被娇宠的孩子多半会有暴力倾向。因为一个简单的喜好武术和兵器的爱好,不足以和后面的起兵谋反相结合。
石碏,以前看文章的时候以为是石蜡呢,今天才仔细看原来是石碏。其实呢,看一篇文章读一则故事。领悟他的意义最重要,人名地名都是代号而已,但是轮到实际去应用或者要说给人听,这些细枝末节的人名年代地点等等就需要搞清楚明白了,因为毕竟很多的俗人因为有瑕而鄙玉的。微言大义的书太多了,也同样被俗人们以微言而轻视同时也把里面的大义丢到垃圾箱去了。与微言大义相对的就是大言不惭。微言大义就是说微言中存在大义,地位卑微的、声音很低的、没有影响力的看似会被人遗忘的声音里,也隐含着大的道义和意义。他与大言不惭一起表明了站在历史和人类文明的高度上来看,言的重要意性,这里说的言既包括所有人对于自然社会自我环境等等各方面所发出的感慨和赞叹或者怒吼。作为史籍收录的言论的时候,可以不必避讳太多,因为言论只是一个人的态度而已,并不影响到某些王家当政者隐藏弊政或者劣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史书的微言大义对于今天更会有积极的意义。这里的大言不惭也不是今天我们屡屡被用来当作贬义,用来对某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墨吏的官僚的冷漠和蔑视。大言是不惭愧的,但是如果大言过后就烟消云散了,那么徒留下大言的话,后面可就是被人嘲笑了。大言不惭之所以成了嘲弄,是因为国人含蓄的性格,国人骂人讲的是领悟,也就是说骂人也要有内力,比如此处无声胜有声,尤其是骂那些无所为的执政墨吏和贪官,更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文中只好说他们“大言不惭,”其实骂人的话是后面的的东西,就是大言出口后面的自食其言。但是很多俗人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在人家大言刚刚出口的时候就先拿自己对于言的一知半解来否定了对方了。其结果就是自己为自己的浮躁和浅薄而后悔去了。
下面就是臣子石碏对国君的一段经典进谏:我听说对于孩子的爱应该是这样的,教会他们心存道义行动按照规则,不可以引入邪道。骄横霸道、奢侈浪费、放纵懒惰贪恋食色、追求安逸不思进取,就会自入邪路。以上四者的源头,可都是源自骄宠偏爱呀!如果要立州吁为太子,那么就定下来;如果没有决定,这可是为祸害铺路啊。宠而不骄傲,骄傲而能接受批评,受到批评而不会怨恨,有怨恨而能稳重地克制的人,极少的啊。再说以低贱妨碍高贵,以年少凌驾年长,以亲缘关系疏远的而远离亲近,以新人而远离旧的人,以小的凌驾于大的,淫破坏道义,这就是所说的六逆啊。君王的道义规则,臣子的操行,父亲的慈爱,儿子的孝顺,兄长的仁爱,弟弟的敬重,这就是所说的六顺。丢弃顺效仿逆,就会加速祸害的来临啊。做人的君王的人,对待祸是必须祛除,你反而加速它们的到来,只怕不可以吧。
卫庄公未接纳石碏的进谏。他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频繁,石碏禁止他们交往,但是没有凑效。后来桓公继位做了国君,石碏告老辞官。
以上就是《古文观止》里面节选自《左传》的这篇〈石碏谏宠州吁〉的全文,但是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似乎并不能让后人看到什么东西,只是石碏的华丽的陈词而已。所以交待后面的故事尤为重要,那就是桓公暗弱,后来被州吁弑君篡位,其间石碏积极的参与了这场政变,然后由石碏利用了他们的一些破绽,设了一个计谋利用陈国的力量抓获了他们,最后处死了他们。石碏大义灭亲的行为,被史书赞为:石碏,纯臣也。到这里文章似乎才算真的结束。
那么我们就来研读一下,石碏进谏的精彩部分:人人皆可成尧舜,这一点是目前很多教育学者的对于孩子教育的认同,这个观点在儒道佛和西方宗教的思想里也都是被认同的。那么既然是孩子天生无贵贱优劣的区分,那么之所以后来的孩子们出现良莠参差,那么就是后天的教育有关了,这个教育是广义的包括给孩子耳濡目染的一切生活环境和接触的人。所以对于给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和家长,当然了过去的君王的公子连老师也是父母选的,所以为父母者,承担着极大的责任。因此做父母的其实掌握着孩子一生的命运,对于这个身份特殊的孩子而言,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但是这段谏言的后半部分却很明显有悖于自由平等的人类精神,甚至有出身贵贱的论调了。在古代君主政治的年代,后面一段言论还有臣子试图干扰国君家事的危险或者为某一派别充当说客的嫌疑。所以石碏谏言的前半部分堪称精彩,但是后面的部分似乎积极的意义很少但是消极的影响却不小,甚至有可能被国君只因为对后半部分的反感,影响到了前半部分的接受,最后导致了进谏的失败。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记述了鲁隐公三年(前720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州吁是卫庄公的一个宠妾所生,卫庄公爱屋及乌,对他也格外宠爱,即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卫国大夫石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但庄公听不进去,结果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即第二年,就发生了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多亏石碏用计,大义灭亲,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的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
作者背景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诗意
《石碏谏宠州吁》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讲述了卫国大夫石碏针对当时卫庄公对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之事进行了规劝进谏。其谏言有三层内容:其一说明骄奢淫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说明受宠则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而生怨恨;其三,从此以后,下欺上,疏间亲,祸事就注定要来了。这三层意思逻辑递进,环环相扣,在情在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致亡的必然性,被认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很有意义。
名家点评
清代姜炳璋《读左补义》卷一:篇中步步着紧,却步步空灵。
【《石碏谏宠州吁》文言文赏析】相关文章:
《石碏谏宠州吁》赏析及原文翻译06-12
《石碏谏宠州吁》原文翻译及注释06-11
石州引原文赏析06-11
《石州慢》的翻译和赏析06-22
贺铸《石州慢》翻译赏析04-12
密州出猎的文言文的赏析06-10
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04-06
吁嗟篇原文及赏析08-22
河中石兽文言文赏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