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朗读六国论

2022-09-14 文言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文言文朗读六国论,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文言文朗读六国论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六、句式

  1、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高中文言文朗读六国论2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如果,连词)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兵:1、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高中文言文朗读六国论】相关文章:

高中文言文《六国论》教学设计12-15

文言文朗读指导06-11

如何朗读文言文05-18

文言文朗读的指导05-28

高中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技巧03-25

朗读,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教法12-05

《六国论》文言文赏析08-26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04-03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