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而我对它的精巧结构觉得实在是感叹再三。
散文要散,但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画卷,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原因是其中有一条线,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文章的起承转和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个“乐”而展开,构成统一的整体。真是“散”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真是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2
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
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3
《醉翁亭记》是我很烦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经典,也知道这一册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游记的文章,都是我们的经品,可我还是很怕教它。可课文由不得心情,还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译,一句话一句话地去翻译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很烦,我自己讲得口干舌燥,没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会译句子,解释词语,这可是一件很烦人的事,费力去做吧不讨好,而且又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真是苦恼。于是我开始寻找摆脱苦恼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这样两节闷的'课,在11班讲课的时候,开始还好好地,我想这样构思,先请同学分好组,两人一小组,参照翻译书去自主翻译,把不懂的问题圈出来。接着再提问,由学生抢答。哪一位同学抢答上就给哪一位同学加分。想法不错,可操作起来很是失败。我就刚开了个头,就被我自己给夭折了,我刚请完第一组黄希雅提问,结果抢答的声音杂乱无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后面也没有去组织,没有去再尝试,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给翻译了,真的是很费力,很不讨好的一件事。下了课我就开始思考,下节语文课如何上呀,这样子没有办法,我接着改变了一下,请同学把三四段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译,译是译了,可我没去分析,一是先由学生找出同学在译文中的错误,其次是我说出本句中的重点字词,结果呢,也是一团乱。学生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上完了这一课,很是失败呀。
接下来12班的两节课,我想可不能这样上了,可有什么好办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误打误撞吧,在学生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脑中闪过这样一个想法,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人背诵一段,可以给三次帮助机会。然后其它组同学考这位学生的翻译这一段。不带课文不带参考书,可向本组成员求助三次。在这样的想法下我行动起来,我先让同学分组背一二三四段。接着我请同学来背,一组杨志祥,背得不错,不过再解释的时候就差了些,不过算是过关了,同学们的反响也很热烈,接着邓琦琪,后来是刘璐璇,都不——学生自己去考学生,问学生,在问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反而完全调 动起来,这是非常 好的。这种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学习。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4
一、新颖求异,激发兴趣。《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如何上好这一课呢?回想起来,以前上这一课时,都是按“读——译—— 析——背”这一路子,其实也不单这一课,绝大部分文言文都是这样上的,就像输入了电脑程序的生产线,一成不变,总是按部就班。也因为这样,语文教学引起了很多争异,外界的争议倒罢了,关键的是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下变得沉默不语,原有的学习积极性、兴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退、泯灭了。学生没有积极性学习起来就不自觉,教学效果也就出不来。其实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难激发,关键是教师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因此上《醉翁亭记》这一课时我抓住它是游记性散文这一特点,从“ 游”字上做文章。让组长成为导游,组员成为游客,把课上成“旅游课”,使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中。“旅游课”这崭新的课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现,他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精神也会为之一振。兴趣来了,热情也就高了。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介绍一些课外相关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增长见识,也能让他们保持新鲜感
二、探究多种授课形式。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一点就是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让他们常有新鲜感。要有新课型,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抛开原有的旧模式,熟套子,虽然这样会给老师带来不少麻烦,增加不少备课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低谷中走出来,开创教育的新局面。其次要有创新思维。语文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少课文涉及到其他学科,因此我们在备课是要考虑到这一点,开动脑筋,找出课文的特点,构思出不同的授课形式。第三是要培养创新能力。把课上得一成不变往往是缺乏这种能力的表现。现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我们要掌握这一技术手段,这样可让我们掌握多方面信息,使我们在备课时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灵感。上这课时我就从互联网上查到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一些图像的运用使学生对知识不但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
三、做学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在上课时常强调统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学生误认为只要我在课堂上抄好了笔记,考试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唯标准答案是听”,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求知欲、探索能力,最终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现在,我们要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在学习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求异,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不少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为在课堂上能“舌战群雄”,自然会在课前做足准备功夫。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思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把知识迁移转化,最终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5
《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如何上好这一课呢?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按照过去的传统做法,通常是“读——译——析——背”这一方法,学生再这样一层不变的模式下学习,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我决定换一种模式。
这是一篇写景为主的散文,根据这一特点,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写景的一般写法,再来体会欧阳修是如何写景的。看看作家欧阳修描写景物有何独到之处。通过学习的一段,学生得出描写景物的一个方法:由远及近、从总体到局部。通过学习的二段,学生又得出这样的结论: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描绘。通过学习的三段,学生又有新感受,写景时要有叙事,把景物和事件联系起来,才能表现文章的.主旨。通过学习的四段,学生知道,写景时要适当的抒情,只有抒情才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看来,不同的教学设计,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6
一、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主问题设计力度不够
现场回放:
在省研修班学习时,我们小组曾就“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主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经过两次赛课,我深刻地感受到:应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主问题。
在实验中学初中部上《醉翁亭记》时,我以“太守以什么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作为主问题设计,贯穿了课文的“赏析与研讨”部分。当时,这个主问题很好地把一些文言知识点和语句疏通的难点串在了一起。但是,这个主问题第一刀砍在“乐”上,当课堂推进到知人论世、作者情感这部时,这个“乐”显然过于浅显,根本无法触及作者悲喜兼有的内心世界。
因此,这节课,因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导致主问题设计“力度不够”。
磨课修改:
省研究班学习归来,我买了7本有关欧阳修生平及作品研究的书,深入了解欧阳修坎坷悲喜的一生之后,回想起组里几位老师以及深圳几个区教研员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茅塞顿开!
于是,四川那节课,我把主问题设计修改为“醉翁因什么而醉?”。用江苏名师徐杰老师的话来说,抓这个“醉”字,正如庖丁解牛的第一刀,砍得很准。这个主问题设计,不仅顺利地突破了一二三段(醉山水,醉百姓),也成功地帮助我突破了知人论世时的一个难点(醉自己)——太守醉也。太守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时,一个醉字,有喜也有悲啊!
在展示作者坎坷生平的基础上,我和全班孩子一起“变读”了这一句:一读,读出太守心中之喜——醉滁州山水秀美多姿,醉滁州百姓安居乐业,醉大治滁州的成就感;二读,读出太守心中之悲——贬谪异乡,回朝无望。当时一个女孩子主动举手,请求读出作者之悲,当她用沉郁忧伤的语调读出欧阳修因政治不得意而悲叹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甚至评委之一的古新宇教授,也热烈地鼓了掌。
二、“学生无事做”时间过长——动态生成不足
现场回放:
实验赛课时,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方式,突破了第一段写景的重点与难点:(板书设计如下)
画板书时,我采取的方式是:学生紧扣文本,指点我作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细读本文,而且要抓准关键词“泻、“两峰之间”、“翼然”、“临于泉上”等。在学生几乎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这种有趣的解读文本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解读“然”这个关键词时,我恰当地做了知识的总结与迁移,将课文中描写的几个“然”(蔚然、翼然、颓然)联系在了一起,课堂生成效果不错,但是,问题也很明显:
1、一问一答、一问众答的方式,导致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
2、从头到尾都是学生“指导”我作画,体现出我对课堂强烈的掌控欲,学生参与面不广。
磨课修改:
省研修班学习期间,冯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难忘:“学生无事做的课堂是很可怕的课堂。”返深后,我在二次磨课期间反复思考:有没有哪些环节“学生无事可做”?或者说,有没有一些环节,可以优化,让学生做得更多,真正做到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修改,我将简笔画板书的方案调整如下:
1、学生朗读描写山的语句,教师勾勒山峦。
2、学生朗读水的语句,抓关键词,指点教师画水。
3、请一位同学上台画“醉翁亭”,台下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自己找的关键词,在同学画画期间,大声朗读,尤其要“重读”关键词,为台上作画的同学带来一点启示。(如第一位同学上台画不到位,请台下同学帮忙纠正、生成)
在四川上课时,我觉得,课堂气氛比深圳赛课时活跃了,绝大部分孩子都“有事可干”,而且几乎人人都为最后板书的生成做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
更重要的是,在一起生成板书的过程中,全班同学用各种方式,把第一段写山写水写亭的语句反复读了数遍,最后能不看资料,当场根据板书成诵。
三、十拓九败——明显的硬伤
现场回放:
实验赛课结束后,我认真地反思,如果说整节课哪个环节是最大的遗憾的话,毫无疑问是拓展,成了明显的败笔。
记得当时我刚上完课,气都没喘匀的时候,市教研员程少堂老师就冲到了观
众席,在全场600多位老师面前,“狠狠地”指出了我的不足。当时的尴尬与无助,直到今天,我仍难以忘怀。
于漪老师说,教课文,适当的拓展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拓展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拓展,文本的解读应该放在怎样的位置,让学生理解、体悟到怎样的程度,均应认真考虑。
深入思索,这些话,真的是字字珠玑,切中了我那节课的要害。在学生完全没有预习课文的情况下,我居然在第一课时用了近9分钟做有关“醉翁”的思想拓展,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课文字词句的基础上做这一工作,无疑是异想天开,妄图搭建“空中楼阁”!
所以,在那9分钟里,我的课就成了于漪老师所说的“文本三言两语学一学,抓住其中某一点或几点,一拓三千里……貌似博古通今,实则有点卖弄……”的课了。
磨课修改:
在四川上课时,我砍去了冗长的“拓展”环节,回归文本,环节上移,增加了美读、赏析与生成的时间。赏析“太守醉也”这一关键句时,在变读处理后,课件展示欧阳修生平材料,在这一基础上,知人论世,推出问题:太守政治上极不得意,伤感满怀,却又为何积极治理滁州?这个问题,是在引领学生欣赏、品味了“滁人游乐,众宾欢乐”场景后推出的,由于前面的铺垫基本到位,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大同学们对名家欧阳修的政治追求与情怀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用时上,也明显比第一次上课要合理。
回想这几个月来上《醉翁亭记》的经过,我觉得:经历就是财富,教训也是收获。赛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学研究的天地是无限的,作为一名承载着多重期望的青年教师,我当孜孜求索,扎实前行!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7
《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翼然”则使亭产生凌空欲飞之意。然后解释亭名的由来直抒胸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二段写亭子四周的景色。又从两个方面展开:先写朝暮之景,再绘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也”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乐。
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还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画从侧面显示“政通人和”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就能比较轻松的背诵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8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
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9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但是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己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课堂授课效率,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不仅只是课内的`参与,也应包括课前的参与,课前作业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对于本节课,因为我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学案发的比较晚,学生自然也做的不够充分,缩减了课堂效率。再就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设计的环节太多。
总想着如何扩大课堂容量,却忽视了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和认识程度。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本。如在文学常识展示环节,可以拿出一节课让更多的同学展示,从更多的方面了解一下作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往纵深推进,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再只为活动而活动,改变舍本逐末现象。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10
今天上午,我在八(2)班上《醉翁亭记》,课堂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通过滁人对《醉翁亭记》的喜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导语设计没有问题化,没有能够达到预设的效果。现在想来,可以这样说:为什么滁人这么喜爱《醉翁亭记》呢?是因为文章的思想深刻,还是文辞优美么?我想,读了课文,你就会明白。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文。
这个环节,教师的范读,主要是初步感染学生,同时使学生对字音、节奏、语气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文,则能够使学生接触文本,训练语感。教师范读时,有几处语音错误,“诸峰”“芳”。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一定要注意努力学习训练,以自己的范读影响学生。学生读过课文,缺少检查,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有放羊之嫌。
三、初步理解文中之乐,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勾画文中写乐的句子,说说作者都写了哪些乐。
学生说,教师板书: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乐其乐。然后教师讲解突出“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文章的眼目。进一步讲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举一些例子来讲这种思想的可贵。并通过温家宝和百姓一起过年的事实,来印证与民同乐,是政府官员的高素质的表现。同时穿插讲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及用法。这个环节,教师思路不够清晰,缺少训练意识,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自主思考感悟的.机会。可以这样来设计:这些乐之间于什么关系?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你认为太守是一个怎样的人?滁人能够享受游山玩水之乐,说明了什么?太守乐其乐,是什么意思?体现欧阳修怎样的思想?教师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呈现给学生,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第多惠斯说:“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四、第四环节,让学生听录音的配乐朗读。
由于已下课,效果不够好。同时,教师对这个环节并没有认真设计,只是看到有录音带,临时设计的环节,当时只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朗读节奏和语气。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代替教师朗读,如果单设,可以由此激发学生朗读热情。“同学们,朗诵者读得怎样,想不想有这样的金嗓子,这有磁带,大家可以练一练,把你的朗读录下来,看看谁的朗读效果好。”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创造出“焕发生命活力”(叶澜语)课堂来。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11
今天上了《醉翁亭记》的第一课时,课堂上给学生很多的朗读时间,与以前不同的是,即使是常态课,也特别注重朗读指导,但今天只给学生讲了,朗读的节奏不要过快,还应该提醒学生要注意要注意品味语言,读准语气语调,这一点很重要,朗读的的时间没有安排好,教师似乎喜欢书声朗朗的课堂,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拿来读的,尤其是段落的翻译,是不应该让学生读,即使为了提醒学生注意,也应该引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子即可。
所以在朗读上,要注意分配好学生的时间与内容。另外,有时候学生的朗读不是在自己的安排计划之内,就如今天本来是打算带着学生读的,但学生急于读课文,都自行读下去了,教师也就顺其自然,这一点非常好,要根据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
另外,导入部分,我的设计是:昨晚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欧阳修,一起去琅琊山,他豪情壮志,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我问他写什么时,刚刚想说闹钟响了。那么他究竟说了什么,就在醉翁亭记里。学生开始信以为真,结果开始怀疑,他们觉得这是骗他们的,但作为最后一节课,疲劳的他们,一下子就被调动了情绪,并且效果非常好。短短的两分钟时间,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课堂的确需要创意,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及时讲话,而不能每时每刻,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走,未免有些生硬。但作为年轻老师,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尺度,不能过近,否则,课堂秩序不好掌控。
在解决字词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行解决,这一点很好,但由于备课不够充分,很多没有意义的实虚词,也让学生解决,无形之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在者,教师讲解的很多,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背诵时间,导致课堂上得很快,但简单的小检测一下,就发现其实学生掌握的'很不牢固。
应该注意如果不在后面留十分钟训练,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巩固,背诵,反复抽查,重点一句话的翻译,应该注意让学生挨个重复,以各种方法重复,记忆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
再说课堂秩序,有些学生的状态非常不好,读书拖音,懒洋洋的,转笔,很容易被外面其他的东西吸引,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所以目前还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必须保证学生能够意识到课堂的紧张高效,这样效率才能提高。
今天的作文课,就是看精彩语段和>范文,但缺少对作文的详细点评的过程,以至于学生都不能够注意力集中。如果纯理论的东西,学生不愿意听,要注意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优秀作文的好在哪里。最好能够给予讨论,不在乎有多少,关键是要点评到位。
下一次作文评讲时,用一篇好的和一篇差的对比讲,让学生当堂修改,会更好可以试一下。毕竟作文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靠自己修改出来的。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2-28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4篇12-28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05-20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3-30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精选11篇)10-09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汇编14篇)05-27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通用16篇)09-26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优秀14篇]05-28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集锦[14篇]05-21
醉翁亭记反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