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经典教学设计

2024-07-26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材分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课文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在写了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后又太守见到人游山赏景,与众宾客宴酣之乐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而这些内容最后都统摄在“太守之乐其乐”中。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没有采取直抒胸的手法,而是寄托在叙事写景之中,特别是描写人之游的内容,与文章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学生不易直接把握。所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材设想:

  在熟读课文,在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以问题切入,课堂学习主要以课文诵读,问题讨论,品味鉴赏,比较阅读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韵美,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庆历四年春,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背景介绍: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三、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四、听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

  学生读课文,读通顺,读准节奏

  教师出示重点读音

  (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yu)(lv) 洌(lie) (su)

  射者中(zhong) 弈(yi) 筹(gong) (yi)

  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疏通课文大意,不懂问题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教师可出示参考译文作为学习辅助)。

  六、完成下列资料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提携:驼背。     山肴野:蔬菜。

  2、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临溪而渔(到)朝而往, 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七、再读课文,注意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

  教师在学生疏通文句的基础上作朗读提示:

  第一段,“环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个“也”表判断;五、六、七个“也”表解释;第八个“也”表肯定,语气坚定,“也”的语调要较重;第九个“也”表肯定,但语气较平稳。

  第二段,这一段中“而”较多。关于“而”的读法,凡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节奏作用的,则应轻读。

  第三段,四个“也”均表解释语气,六个“而”有的表修饰,如“杂然而前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这些句子均应轻读。

  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陈述语气,四、五句“也”表解释。“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除第三个“而”表顺接需轻读外,其余三个均应重读。

  八、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订正并复习课堂练习。

【《醉翁亭记》经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1-04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5-31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4-20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01-0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3-30

古诗《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4-20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推荐)06-05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5篇01-02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5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