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家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名家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睛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为了领悟这醉翁之意,就让我们来共同观赏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开头是“环滁皆山也”这一句经过千锤百炼的句子,笔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环抱的滁州的壮丽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联绵不断,巍峨壮观。当你正为宏伟的群山陶醉时,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诸峰”,那里树林和山谷尤其美好。当你正被“西南诸峰”吸引时,他又告诉你,再往远看,那树木繁茂,幽深而秀丽的,就是琅琊山。这样,从群山到诸峰到琅琊,由远而近,尽收眼底。再进山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一条山泉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而出,这就是酿泉。这里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合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当你还来不及饮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转,忽见有一亭子,紧靠在泉边,四角翘起,犹如鸟儿展翅欲飞,这就是醉翁亭。于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飞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辉映的秀丽山水图,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接着,作者探根寻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称“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为醉翁亭。为什么身为太守的欧阳修常同客人来这里喝酒呢?为什么喝得不多就醉了呢?为什么欧阳修到滁州当地方官的时候正是壮年,却自称是“翁”呢?不言而喻,这里面蕴含着他遭受贬谪,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浇愁的郁闷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欣赏山水之乐,虽乐中寓悲,但毕竟可以谴愁,这就为第二部分写游之乐奠定了基础。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间景物,由于朝暮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幻,显得更加美丽可爱。清晨旭日东升,霞光璀璨,雾消露散,青山苍翠,清新宁静;傍晚夕阳西下,暮霭云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静,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竞开,幽香扑鼻;夏天,秀木繁茂,浓荫蔽日;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四季变幻,奇景叠山。欣赏醉翁亭的山景,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观赏醉翁亭变幻的山景,固然其乐无穷,但在醉翁亭观看人们行游,并在那里宴饮,更是别有一番乐趣。背着东西的,边走边唱;走累了的,在树下休息,怡然自得。人们前呼后应,老人小孩,往来不绝。这里有静有动,有声有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滁人游乐图。接着又写到肥鱼泉酒、山肴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夹杂在众人一片欢乐之中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醉态。在极写欢乐中,把太守复杂的心境,也微妙地表达出来了。
最后作者从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及太守之乐的不同内容和感情的对比中,推论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了,能与民同乐;醒了,能写《醉翁亭记》一文的,就是太守欧阳修。笔墨简练含蓄,寓意深远。
《醉翁亭记》确是一篇风格清新、摇曳生姿、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这些方面,都是可资借鉴的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加黑的“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洌。”加黑的“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拓展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环:环绕。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皆:副词,都。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壑(hè):山谷。
尤:格外,特别。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chán):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然:……的样子。
临:靠近。
于:在。
作:建造。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辄(zhé):就,总是。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曰:叫做。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当于“于”。
得:领会。
寓:寄托。
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开:消散,散开。
归:聚拢。
暝(míng):昏暗。
晦:昏暗。
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发:开放。
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伛偻(yǔ 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临:来到。
渔:捕鱼。
酿泉:用酿泉。
洌(liè):清澈。
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杂然: 杂乱的样子。
陈:摆开,陈列。
酣:尽情地喝酒。
丝: 弦乐器的代称。
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gōng):酒杯。
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苍颜:容颜苍老。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已而:随后,不久。
归:返回,回家。
翳(yì):遮盖。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作者简介
欧阳修画像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名家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相关文章:
名家解读欧阳修《醉翁亭记》背后的故事09-14
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09-17
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09-14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赏析08-31
欧阳修《醉翁亭记》作品赏析11-22
翻译并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09-25
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汇总」09-23
赏析欧阳修经典散文《醉翁亭记》09-22
《醉翁亭记》欧阳修作品赏析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