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春》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1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揣摩、口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时,学习和借鉴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如下:
1、引导学生欣赏“春草图”:
2、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根据赏析“春草图”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二.存在的问题:
①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动脑筋思考,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
②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偏于形式化,如“很好”、“不错”。
③关注的学生群体集中在优等生上,对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对忽视,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所得。
④在学生自主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时候,缺乏强有力的归纳与总结,思绪有些混乱,使得板书也不是很清晰明了。
⑤在以情带读,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中,时间安排过于仓促。
三.解决的办法:
①旨在有条不紊地把握一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得在教师的穿针引线之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②教师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教材。
③教师不断提高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合理的评价、有利的引导。
④关注班级存在差异的各个群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⑤语文,重在语言的品读,而诵读是关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2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习,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在品读“春草图”时,同学们能准确地分析“钻”“偷偷”等词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就不应该在上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谜藏”。他说:“我们应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课文中的那种践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让我觉得不太妥当。”同学们听了,一致认为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也很欣赏他敢于对课文提出异议的勇气。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很欣慰,于是联系写作时代背景,针对这一个问题给了学生恰当的解释,同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思维的严谨。
“春花图”里的几个优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句里的比喻与排比手法让学生很感兴趣。“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
在品读“春风图”时,一位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思考,一位同学解答了他的问题:“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我们不可能直接来描写风,只能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写春风,这一句写的是声音,是风把声音穿到我们耳朵里的呀!”这样的解答同样赢得了同学的赞赏。
在小组互相学习交流中,时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想:下一节课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地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3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不溢言表,汩汩流淌,沁人心田。这是一篇上乘的写景散文范本。
再次诵读这篇经典之作,虽然距离第一次教学已隔数年,但是心中的欢喜依然保留。时过境迁,我不想用老套的思路设计教学流程,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课,也是我践行阅读教学“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思路研究的推进课。
我一直告诉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它都遵循一个规律,即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何写。理清了这三个问题,阅读或是写作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初读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出于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考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哪些春日图景。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思路特别的清晰,首段一句话,开篇引出春天这个话题,通过反复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人们对春天急切的盼望。只要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自然可以领悟。
接下来的2—8自然段,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迎春几个方面细致描写春天,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读罢之后,总感觉春天的景物触手可及,春天的美妙余音绕梁。
在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看到了整齐的格式,一样的修辞,不同的是这三段从三个角度赞美春天,并且这三句按照春天生长的特点组织安排,顺叙不可调换。新、美、力的特点,跃然纸上,生机盎然。
课堂上,学生读出了结构,清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其实,也就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对于这篇文章,仅仅理清思路,不过是隔靴挠痒,要想真正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需要走进课文,亲近每一个字词,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思维,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
二、精读研究,品析词句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五个板块,设计教学。这五个板块,也是作者细致描写春天的五幅图,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五个部分结构相似,所以我采用“边教边放”的方法,让学生和作者对话,和编者对话,挖掘每一个文字背后的内涵。
五幅图,各有侧重,训练点不同。
在朗读“春草图”时,着力引导学生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草?让学生大声读文字,当学生读到“偷偷”“钻”两个词的时候,我就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偷”,既然是“偷”,那么它应该是什么状态呢?大家可以模仿草的样子想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可以概说,这是写草的“情态”;接下来的“嫩嫩”“绿绿”“一大片满是的”这些语句,就很好理解,它们分别是从“质感”“颜色”“长势”这些角度写草的。
这一节的训练点,除了概说内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本节共三句话,一三两句分别是正面写草的,二句则是描写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学生通过品读侧面描写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画面,领悟了春天孩子的快乐,这些都是为了烘托草的柔软。
“春花图”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景顺叙的高低变化,无疑让春花锦上添花,美不胜收。
“春风图”调动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全部袭来,让你全身都沉浸在柔柔的风里,迈不开步,闭不了嘴,整个人都是属于春风的。
“春雨图”迷蒙静谧,不论是雨,树叶,草,灯光,草屋,还是雨中的人们,一切都静默在雨中,让你不忍打破这份安静和祥和。
“迎春图”让画面灵动起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在积极赴春天的一场约。
春天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曲灵动的歌。
学生只有读进去,发现其中的美,才可以走出来。七年级的孩子语文素养谈不上,更没有基础的语言感受能力。这需要我们老师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引导,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美,语文就有多美。
通过研读《春》这篇文章,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努力传达一种思维的方法,读文章,写作之前,都要问问自己:“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如此反复,便有了整体思路,也不至于考试出现大的偏差。
当然,教学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只要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一切都不是问题。这需要时间,需要方法,更是一种上课的技巧。相信,只要努力解读教材,研究学生,我的语文课一定姓语。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
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第一、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盼春、春草图、春花图、绘春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
第二、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比较到位。
我选取的教学内容为五幅春景图中的两幅:春草图和春花图。其中有两个句子是教学重点内容。“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的处理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从小草的情态、质地、颜色等方面分析的很透彻,使学生体会到了小草的生命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闹”字到底比“叫”字好在哪里,除了语言上的表述,还找了几名同学模仿了蜜蜂和蝴蝶的“叫声”及“闹声”,从听觉和视觉多方面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
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5
1、文本解读其实很细,对散文文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应该是清楚的,但未充分设计学生活动。因此第一课时课堂较为沉闷,自我感觉很累。于是第二课时,我开始改变教学方式。
2、怎样在小组中展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在学生赏析完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我的补充似乎不合适,应该让学生充分说完,最后再来补充学生设想到的但又十分重要的词句,我的补充打断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是在拉着她们向我跑。
(2)学生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评注自己喜欢的地方,学生明显不适应,根本原因是不会。批注后我直接指名回答问题,举手的不多,很沉闷。这节课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
首先应该对批注进行示范,教会学生方法。
其次在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其实这也是全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词或者句子体会藏在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我在第二课时这样践行,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学习效果都很好,并且生成了许多让我惊喜的火花。第一处杨培藩同学将鸟儿的歌唱与清风流水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联系起来,说从这里感受到春天里和谐的美,很富有诗意。我狠狠地表扬了孩子,能有这样的体会,是孩子真的沉进文字中去了。第二处是于林嘉同学将这里进行对比阅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曾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孩子说,写笼上薄烟的朦胧大地就是为了突出树叶的绿和亮,以及生机勃勃。我觉得刚进初中的孩子能用对比的方法阅读,能这样想,已经非常不错了。大大表扬孩子那是必须的。
3、本单元和本课重点是教会学生赏析语言。学会抓词和句,学会通过修辞赏析语言并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本次课达到了这一目标,更潜移默化的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4、朗读不太够。尤其是孩子赏析最精彩的地方,老师应该停下来指导朗读。经历了两届初三做题讲题模式,好久没细细教课,还真是忘东忘西。
5、除了教一篇课文,还要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资源。尤其对新的语文教材,由一篇带多篇,拓展什么内容,如何拓展很考验老师的智慧。我拓展了经典的古诗八首,现代诗两首以及两首歌曲。学生背诵了《摸鱼儿》和《春景》,并朗读了其他经典诗歌,大致体会了情感。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科学整合,恰当地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教过本节课之后,我的感触颇深。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首先是学生的朗读的培养。应该说在本堂课,我比较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课文的示范朗读,学生的自读,连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学生在本堂课也真的是用心在读,用情感在读,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朱自清的《春》达到了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无一字在说赞美,却处处表现赞美,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春天。其二,在本堂课,我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春天的情境,比如春光图,课文的示范朗读等多媒体的播放,使学生轻松获得了对春天的感受。
其次,整堂课体现了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从导入开始,就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学生自主地获取了知识,深化了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比如学生与老师的合作,研究怎样把握文章朗读时的感情,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作者在哪些景物的描写中透露着喜爱、赞美之情。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的。
再有,本堂课体现了民主,和谐振的教学氛围。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丽风光,精美的图画,优美的旋律,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受感染。正可谓“张驰有度,寓教于乐”。同时,教师还注意保护学生的情感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即使不十分贴切,也决不给予完全否定的判定,这样,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积极的热情,活跃的思维,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就在同学们不断出现的思维火花中一个个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整堂课中我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我根据新课标理念,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合作,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转变了教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观,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全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是“正本清源,舍远求近”重视过程教学。
然而本堂课的教学,我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如果本节课的时间再充裕些,再做一些写景语句的小训练,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了。
总之,整堂课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的作用。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7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教师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被忽略。我认识到,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才是素质教育的唯一出路。因此,本课教学中,本人将教师摆在引导的地位上,而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师生间的充分合作,引导学生协作质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有学习结论都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的强迫性奉送。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时隔三年,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回想以前的课堂: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等一拥而上,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不是“满堂问”,就是“满堂练”,一篇课文化作几十道阅读题,搞“碎尸万段”,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不灵单。原因是传统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过于强调了学科本位。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既然如此,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本学期的课改实验班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甚至让学生用雕塑动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8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阐述,抓住了春的特点,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揣摩、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时,学习和借鉴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调动人体各种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完第二课时后,听取了同事的意见,综合总结了一下。
这节课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突出了方面: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设计的问题符合七(5)班的学情,教师语言清晰简洁。
2、能体现本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并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3、是一节有质量的课堂,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语言和写法,同时能够流畅地背诵。这是极其难得的。
4、课堂氛围活跃有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这与老师善于鼓励的课堂语言分不开,夸赞学生有理由,有明确的指示方向,例如朗读部分,不但夸其读得好的地方在那里,同时又能明确而婉转地指出不足的地方,使学生有了明确的改进动力和方向。
存在的问题:
1、关注的学生群体集中在优等生上,对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对忽视,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所得。
2、在品读“春风图”、“春雨图”的时候,缺乏强有力的归纳与总结,思绪有些混乱,使得板书也不是很清晰明了,板书的字体不够端正有力。
3、在以情带读,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中,时间安排过于仓促。
解决的办法:
1、旨在有条不紊地把握一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得在教师的穿针引线之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教师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教材。克服课堂上的紧张情绪,把平时写字的力度和稳定性发挥出来。
3、关注班级存在差异的各个群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语文,重在语言的品读,而诵读是关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9
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的语文课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可是当下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常变常新,却听不到朗朗读书声,欣赏不到对优美文句的独到分析,缺少了必要的积累。
因此,我意识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
新课程下强调“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因此,我曾经也乐得解放自己。于是,出现了一种这样的景象:我的讲授少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貎似热烈却无关课文教学的主旨,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我又没能及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掌握。其最终结果是:教师轻松了,学生快乐了,可是学生的收获也就微乎其微了。
因此,我认识到: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三、独立思考为主合作学习为辅。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而我也经常立将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形式,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时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在合作学习中,课堂上经常出现以下场面:
1、小组中的某个学生在权威地发表高见,其他成员“洗耳恭听”。
2、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热烈地发言,可是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究其根本,是因为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因此,我领会到:
衡量学生是否进行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讨论,而是看学生的活动是否具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善于倾听、述说、交流、分工与协作等),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如在课堂合作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并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合作时,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细致分析一下过程,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巡回指导过程中,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让每一位小组成员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与他生的交流,才能使他们取他人之长,补自己这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 篇10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今天在初一(1)班和初一(2)班按我个人设计上了这堂课,感受颇深。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
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1、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3、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10-29
朱自清春的教学反思12-15
朱自清《春》的教学反思08-25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06-24
朱自清的春教学反思06-25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范文12-07
朱自清《春》教学教案及反思11-18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1-05
朱自清春反思01-17
朱自清春评课教学反思11-12